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民俗昨在曾厝坩安海邊演繹
早報記者林澤貴文/圖
昨日下午五時許,一艘七米多長的「王船」,在廈門曾厝海邊化火焚燒,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習俗舉行的儀式。
化火前先出巡
經過祀王、請示神明、祭祀、普度等一系列儀式,昨天下午3時左右,「王船」開始出巡。沿著大學路、海洋三所、白城一帶,步行近兩小時,「王船」被送到曾厝聖媽宮旁海邊。
舞獅、舞龍、大唐盛世大開道、鳳凰點將大鼓鈸、大鼓涼傘舞蹈、車鼓弄、扮「八仙」等9個「陣頭」(表演隊伍),近300人,200米長的隊伍,為「王船」開道引路。鑼鼓喧天,甚為壯觀。
化火近三小時
昨天下午五時許,主持點火,「王船」在海邊化火焚燒,民間稱之為「遊天河」,有別於把「王船」放到海上漂流的「遊地河」。「豬頭五牲」等祭品,一筐筐地「獻出」投入海中。在場的不少漁民、信眾,都虔誠地跪在海邊祈求平安。「王船」化火近三小時,船桅倒下,全船燒盡。等王船燒成灰後,正好海水漲潮,將船灰淹走,祭品全部送給了祭祀對象。
「送王船」,也稱「送王」、「燒王船」,廈門地區俗稱「做好事」,是長期流行於閩臺漁港漁村的民間習俗,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難的英靈。這一習俗於今年年初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臺胞主持盛典
此次盛典由廈港籍臺胞阮過水當任主持,他的家人和不少臺灣同胞昨日特意到廈門,參加了這項民俗典禮。
廈門港每屆舉行「送王船」都有臺灣同胞到場參與,1995年首屆恢復該習俗時,即有臺北、臺中、基隆、臺南等地數十位同胞到場參與。今年已是第五屆。
「王船」揭秘
形似古代官船
跟上幾屆一樣,本屆「王船」依然是一艘真材實料、精工細作的特製木船,全長7.36米,最寬處達1.76米,大小堪稱歷屆之最。這艘「王船」不僅能下水,而且美輪美奐,即使終將焚燒,因被兩岸人寄予美好願望,其無形價值遠遠高於真船。
思明區文體局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負責人陳重藝介紹,一艘「王船」造期一般為一個月,但本屆「王船」在兩個月前就已經神秘開工,當時龍珠殿還特地請來兩位惠安師傅。建「王船」要在固定場所,叫「公館」。造船時,只有造船師傅和穿紅衣的管理人員才能進,其餘人員被告知不得入內。
特別的是,別處地方造的船近似內港討海漁船形狀,廈港「王船」形狀卻更像古代官船,更威武,更大氣,漁民們稱其像是外港「關帝爺船」。
據介紹,今年廈門港建造「王船」,選在秋高氣爽的農曆八月十六進行。建造之前先買「籤」(即「王船」之龍骨),而後「踏籤」(即安龍骨)開工。「踏籤」應先祭拜龍神,再「壓東西」,就是把「五寶」(金、銀、銅、鐵、錫)、五穀(稻穀、豆等)、五色線(紅、黃、黑、綠、白五種顏色的線)和香灰,放進龍骨裡面。
造價超五萬元
「王船」的構造,讓人叫絕。船的尺寸、結構,都和真船差不多,船桅、船帆樣樣齊全。船桅有三桿,船帆共五張,其中有被稱為「搏仔」和「三角粽」的三角形機動用帆各一張,在無風或風小時張掛可提高船速。船頭正面裝著一個獅子頭,左右各插「青龍」、「白虎」旗;船尾正面畫著龍,船上前後還豎著「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紅色號旗,天將、水手等約60個紙人被固定在船上。陳重藝說,「王船」其實就是一艘可以下水的真正的小漁船,且建造得比普通的小漁船更引人注目。
不過,漁民們說,「王船」開銷可不小,單是造船和油漆工料錢就要五六萬元,整個活動得花費約十萬元,近幾年陸續有人志願出錢投入,就連彼岸的臺灣同胞也相繼前來出資參與。
民俗溯源
「送王船」送誰
陳重藝介紹,廈門港漁區(現為思明區廈港街道轄區)形成於明代末期,目前有漁民家庭1000多戶。據一些老人說,這裡的「送王船」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明末,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上個世紀40年代特別盛行。那時,僅「王船」建造工作就要由13位年長者主持。為求吉利,他們不能回家,還穿著統一制服管理現場。每次活動期間,本港漁船都返回沙坡尾,送「王船」時,僅4人抬的「虎頭輦」轎就有五六臺,場面壯觀。
目前,廈門一些沿海村落還保留著「送王船」習俗,其中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和湖裡鍾宅村三個地方的活動規模較大。在島內老城區「送王船」就僅有廈門港漁區。
根據原廈門市群藝館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採寫的資料,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爺。關於王爺的傳說則尚無定論,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間。
廈門港的一些老漁民說,這種習俗是通過祭海神,祭悼遇海難的英靈,祈求海上靖安、漁發利市。但也有的漁民說,送王船習俗糅合了王爺(鄭成功)的信仰。廈門、臺灣兩地漁家素來交往密切,民俗信仰相同。入清以後,臺灣漁家奉祀鄭成功,民間以之作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並造「王船」送之入海。此民俗也由臺灣傳到廈門港,所以,廈門港「送王船」系民間為表達對鄭成功崇拜的一種做法。
可是,專家對此卻持異議,福建省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石奕龍教授認為,王爺應該不是指鄭成功,因為相當於明代末期的文獻就記載了王爺,而荷蘭人踞臺時就在海上看到了王爺船,均早於鄭成功收復臺灣。
新聞背景
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原生態民俗亟須保護
陳重藝介紹,自1995年恢復「送王船」習俗,廈港近年已送過四次「王船」。1995年,首次恢復「送王船」民俗,比較低調,沒有請表演「陣頭」。到場的人非常多,臺灣臺北、臺南、臺中等地的香客四五十人前來參加。王船直接在沙坡尾的沙灘上焚燒。
1998年第二次,2001年第三次,都是在沙坡尾造船、舉行儀式,並請了舞龍、舞獅等「陣頭」。由於沙坡尾近海一側已經建起海堤,於是「王船」送到曾厝聖媽宮旁海邊焚燒。
2004年第四次。參加這次「送王船」的人較前幾次略少,但仍有專程從臺灣來的香客,場面依然熱鬧。
據資料顯示,廈門「送王船」儀式在上世紀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被取締,完全處於銷聲匿跡的境地。現在隨著環境的寬鬆和對傳統文化的日趨重視,這一祭祀儀式已經可以公開舉行,而且規模頗大。但是舉行這一儀式的都是農村,隨著不可避免的城市化進程,這一傳統儀式還是面臨消亡的危險。再加上懂得這個儀式原始風貌的老人逐漸過世,儀式中一些傳統技藝後繼無人,「送王船」儀式的簡化或變異也在所難免,因此還是需要進行保護、發掘和整理,以真正恢復其原生態面貌。
「池府王爺」的傳說
廈港「送王船」都由龍珠殿舉辦,龍珠殿供奉的「池府王爺」,是同安馬巷池王宮的分爐。
專家介紹,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原籍南京,明萬曆三年,武進士,為人耿直,居官清正,後任漳州府道臺。相傳,他途經同安馬巷小盈嶺,路遇往漳州播撒瘟疫的使者,為拯救萬千生靈,設計智取瘟藥自服而死。玉帝感其德,封其為代天巡狩,並委派在馬巷元威殿為神,後加封為總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