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化火三小時

2020-12-18 搜狐網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民俗昨在曾厝坩安海邊演繹

  早報記者林澤貴文/圖

  昨日下午五時許,一艘七米多長的「王船」,在廈門曾厝海邊化火焚燒,以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習俗舉行的儀式。

  化火前先出巡

  經過祀王、請示神明、祭祀、普度等一系列儀式,昨天下午3時左右,「王船」開始出巡。沿著大學路、海洋三所、白城一帶,步行近兩小時,「王船」被送到曾厝聖媽宮旁海邊。

  舞獅、舞龍、大唐盛世大開道、鳳凰點將大鼓鈸、大鼓涼傘舞蹈、車鼓弄、扮「八仙」等9個「陣頭」(表演隊伍),近300人,200米長的隊伍,為「王船」開道引路。鑼鼓喧天,甚為壯觀。

  化火近三小時

  昨天下午五時許,主持點火,「王船」在海邊化火焚燒,民間稱之為「遊天河」,有別於把「王船」放到海上漂流的「遊地河」。「豬頭五牲」等祭品,一筐筐地「獻出」投入海中。在場的不少漁民、信眾,都虔誠地跪在海邊祈求平安。「王船」化火近三小時,船桅倒下,全船燒盡。等王船燒成灰後,正好海水漲潮,將船灰淹走,祭品全部送給了祭祀對象。

  「送王船」,也稱「送王」、「燒王船」,廈門地區俗稱「做好事」,是長期流行於閩臺漁港漁村的民間習俗,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告慰遭遇海難的英靈。這一習俗於今年年初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臺胞主持盛典

  此次盛典由廈港籍臺胞阮過水當任主持,他的家人和不少臺灣同胞昨日特意到廈門,參加了這項民俗典禮。

  廈門港每屆舉行「送王船」都有臺灣同胞到場參與,1995年首屆恢復該習俗時,即有臺北、臺中、基隆、臺南等地數十位同胞到場參與。今年已是第五屆。

  「王船」揭秘

  形似古代官船

  跟上幾屆一樣,本屆「王船」依然是一艘真材實料、精工細作的特製木船,全長7.36米,最寬處達1.76米,大小堪稱歷屆之最。這艘「王船」不僅能下水,而且美輪美奐,即使終將焚燒,因被兩岸人寄予美好願望,其無形價值遠遠高於真船。

  思明區文體局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負責人陳重藝介紹,一艘「王船」造期一般為一個月,但本屆「王船」在兩個月前就已經神秘開工,當時龍珠殿還特地請來兩位惠安師傅。建「王船」要在固定場所,叫「公館」。造船時,只有造船師傅和穿紅衣的管理人員才能進,其餘人員被告知不得入內。

  特別的是,別處地方造的船近似內港討海漁船形狀,廈港「王船」形狀卻更像古代官船,更威武,更大氣,漁民們稱其像是外港「關帝爺船」。

  據介紹,今年廈門港建造「王船」,選在秋高氣爽的農曆八月十六進行。建造之前先買「籤」(即「王船」之龍骨),而後「踏籤」(即安龍骨)開工。「踏籤」應先祭拜龍神,再「壓東西」,就是把「五寶」(金、銀、銅、鐵、錫)、五穀(稻穀、豆等)、五色線(紅、黃、黑、綠、白五種顏色的線)和香灰,放進龍骨裡面。

  造價超五萬元

  「王船」的構造,讓人叫絕。船的尺寸、結構,都和真船差不多,船桅、船帆樣樣齊全。船桅有三桿,船帆共五張,其中有被稱為「搏仔」和「三角粽」的三角形機動用帆各一張,在無風或風小時張掛可提高船速。船頭正面裝著一個獅子頭,左右各插「青龍」、「白虎」旗;船尾正面畫著龍,船上前後還豎著「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紅色號旗,天將、水手等約60個紙人被固定在船上。陳重藝說,「王船」其實就是一艘可以下水的真正的小漁船,且建造得比普通的小漁船更引人注目。

  不過,漁民們說,「王船」開銷可不小,單是造船和油漆工料錢就要五六萬元,整個活動得花費約十萬元,近幾年陸續有人志願出錢投入,就連彼岸的臺灣同胞也相繼前來出資參與。

  民俗溯源

  「送王船」送誰

  陳重藝介紹,廈門港漁區(現為思明區廈港街道轄區)形成於明代末期,目前有漁民家庭1000多戶。據一些老人說,這裡的「送王船」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於明末,至少有400多年的歷史,尤其是上個世紀40年代特別盛行。那時,僅「王船」建造工作就要由13位年長者主持。為求吉利,他們不能回家,還穿著統一制服管理現場。每次活動期間,本港漁船都返回沙坡尾,送「王船」時,僅4人抬的「虎頭輦」轎就有五六臺,場面壯觀。

  目前,廈門一些沿海村落還保留著「送王船」習俗,其中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和湖裡鍾宅村三個地方的活動規模較大。在島內老城區「送王船」就僅有廈門港漁區。

  根據原廈門市群藝館在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採寫的資料,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爺。關於王爺的傳說則尚無定論,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間。

  廈門港的一些老漁民說,這種習俗是通過祭海神,祭悼遇海難的英靈,祈求海上靖安、漁發利市。但也有的漁民說,送王船習俗糅合了王爺(鄭成功)的信仰。廈門、臺灣兩地漁家素來交往密切,民俗信仰相同。入清以後,臺灣漁家奉祀鄭成功,民間以之作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並造「王船」送之入海。此民俗也由臺灣傳到廈門港,所以,廈門港「送王船」系民間為表達對鄭成功崇拜的一種做法。

  可是,專家對此卻持異議,福建省民俗學會常務副會長、廈門大學博士生導師石奕龍教授認為,王爺應該不是指鄭成功,因為相當於明代末期的文獻就記載了王爺,而荷蘭人踞臺時就在海上看到了王爺船,均早於鄭成功收復臺灣。

  新聞背景

  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原生態民俗亟須保護

  陳重藝介紹,自1995年恢復「送王船」習俗,廈港近年已送過四次「王船」。1995年,首次恢復「送王船」民俗,比較低調,沒有請表演「陣頭」。到場的人非常多,臺灣臺北、臺南、臺中等地的香客四五十人前來參加。王船直接在沙坡尾的沙灘上焚燒。

  1998年第二次,2001年第三次,都是在沙坡尾造船、舉行儀式,並請了舞龍、舞獅等「陣頭」。由於沙坡尾近海一側已經建起海堤,於是「王船」送到曾厝聖媽宮旁海邊焚燒。

  2004年第四次。參加這次「送王船」的人較前幾次略少,但仍有專程從臺灣來的香客,場面依然熱鬧。

  據資料顯示,廈門「送王船」儀式在上世紀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被取締,完全處於銷聲匿跡的境地。現在隨著環境的寬鬆和對傳統文化的日趨重視,這一祭祀儀式已經可以公開舉行,而且規模頗大。但是舉行這一儀式的都是農村,隨著不可避免的城市化進程,這一傳統儀式還是面臨消亡的危險。再加上懂得這個儀式原始風貌的老人逐漸過世,儀式中一些傳統技藝後繼無人,「送王船」儀式的簡化或變異也在所難免,因此還是需要進行保護、發掘和整理,以真正恢復其原生態面貌。

  「池府王爺」的傳說

  廈港「送王船」都由龍珠殿舉辦,龍珠殿供奉的「池府王爺」,是同安馬巷池王宮的分爐。

  專家介紹,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原籍南京,明萬曆三年,武進士,為人耿直,居官清正,後任漳州府道臺。相傳,他途經同安馬巷小盈嶺,路遇往漳州播撒瘟疫的使者,為拯救萬千生靈,設計智取瘟藥自服而死。玉帝感其德,封其為代天巡狩,並委派在馬巷元威殿為神,後加封為總巡王。

相關焦點

  • 苗慄縣後龍合興宮舉辦燒王船祭典 宮內供奉大陸王船
    祭典現場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華夏經緯網1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苗慄縣後龍鎮外埔合興宮21日舉辦燒王船祭典,18臺尺長(1 臺尺相當於30釐米左右)的紙紮王船,傍晚由信眾伴隨,據報導,合興宮2007年首度辦燒王船祭典,今年再次籌辦「四、七府王爺巡狩遶境及化王船」活動,居民以虔敬的心參與這場盛事。廟方為這次祭典打造大型紙紮王船,14至16日在全鎮遶境。
  • 廈門600年獨特民俗「送王船」來了,祈求國泰民安,錯過等三年
    今天帶大家來看「送王船」,它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遺產,3-4年才舉辦一次。2020年11月15日第10屆廈港「送王船」文化節在沙坡尾舉行開幕式,現場不僅迎來市民遊客觀禮、護送,還與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連線直播,同步「送王船」,隨我的鏡頭來看看這一三年才能看到一次的盛況。
  •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2018年,漳州開發區「送王船」活動現場連同剛剛成功申遺的「太極拳」至此,我國42個項目列入非遺名錄居世界第一!
  • 送王船申遺成功!送王船指的是什麼?怎麼由來的?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和送王船申遺成功,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那送王船指的是什麼?怎麼由來的呢?小編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 世界級非遺「閩南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現在在沙坡尾「送王船」展示館看到的是供永久觀賞的「送王船」,由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共同建造。 ,悼念海上遇難英靈的方式來驅邪、祈福,「送王船」的民俗也由此而來。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現在在沙坡尾「送王船」展示館看到的是供永久觀賞的「送王船」,由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共同建造。王船融合了造船、建築、民間彩繪等多項閩南傳統技藝。大多都是祖傳的手藝。78歲的鐘慶豐是鍾宅人,是廈門市「造王船」技藝傳承人。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而鍾慶豐精湛的造船手藝,使得這艘王船的弧度恰到好處。船尾正面則繪上大龍,船前後豎有「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的紅色號旗。  廈港龍珠殿送王船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送王船的儀式,風格非常獨特,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項目,是閩南人的大海狂歡節。  在廈門的最後一處漁港,沙坡尾避風塢,仍深藏著「送王船」風俗,至今延續和傳承下來,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 福建廈門同安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舉行
    人民網廈門12月23日電(林盈)12月22日上午,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西柯鎮華藏庵舉行了「送王船」「踩街」儀式,吸引八方民眾共襄盛會。熱鬧的慶祝儀式開啟了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當日上午10時許,拍胸舞、車鼓弄、大鼓涼傘、蜈蚣閣、歌仔戲、宋江陣等民間傳統藝術表演隊伍「打頭陣」,為「王船」巡境開道。由數十名青壯信眾推動的「王船」,從華藏庵出發,開始 「踩街」儀式。次日凌晨4時,「王船」在呂厝完成「化吉」儀式。
  • 廈門史上規模空前的「送王船」來啦!欲感受震撼現場…趕緊約!
    王船巡境當日,共分兩個方陣,一個為王船香客方陣,另一個為蜈蚣閣文藝方陣,前者需擇吉時方可出發,出發地為水美宮,經滄林三路、海林路、鍾林路、馬青路、興港路、濱湖北路、鍾林南路、
  • 王教授「火」了!全程靜音講了兩個小時,這氣的臉都變形了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教授火了,火的原因並非學術上的成就,也沒有得到任何表彰獎勵,而是在上網課時尬聊了兩個小時,全程靜音。兩個小時的課,算是白講了,網友或許會覺得比較稀奇,畢竟這樣的老師很少,但對學生和家長而言,可是一個悲劇。
  • 「送王船」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漳州三個申遺點...
    來源:臺海網漳州開發區「送王船」場面 許小燕 供圖臺海網12月19日訊 據漳州新聞網報導 12月17日,我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 池王爺信仰: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對「池王爺」的供奉 核心儀式就是送王船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王船祭、王醮」等 送王船是石坑世代傳承的民俗活動 分為「請王」、「造王船」、 「王船遊境」和「燒王船」四大塊
  • 圖:澎湖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
    圖:澎湖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 2008年06月06日 1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央社」圖   中新網6月6日電 澎湖縣奎壁山海邊5日下午舉行燒王船儀式,約四百名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返回天庭繳旨,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人歡呼吧~
    送王船申遺成功!12月17日,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活動「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送王船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送王船」申遺成功 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
    「送王船」申遺成功,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閩臺 「王爺總館」 在泉州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 陳智勇)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澎湖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圖)
    「中央社」圖  中新網6月6日電澎湖縣奎壁山海邊5日下午舉行燒王船儀式,約四百名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  據「中央社」報導,5日的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化吉科儀」(燒王船)由澎湖縣兩個村合辦,兩廟爐主、頭家、執事及信眾共約四百人參與。澎湖縣長王乾發等地方官員都到場祭拜,場面盛大。  兩廟表示,五府王爺代天巡狩,吉時起駕,返回天庭繳旨(稟報玉帝)。兩廟舉行一連串宗教科儀,包括召五營、召天地兵、洗大淨、祭江、祭煞等。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泉州網12月23日訊(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楊繼泉)「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臺灣歷史上多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
    清嘉慶十年(1805年),有泉州富美宮王船停留臺中縣大安鄉和安宮,船長二丈二尺,內有「金、吉、姚」三位王爺、活羊三隻、柴米油鹽等。王爺請回供奉,三隻公羊待會放牧本村,稱為「王爺羊」,數月後村民擇地建宮,稱為「和安宮」。1908年,泉郡富美宮放流王船,因颱風返抵泉州文興碼頭,後富美宮、文興宮協商,再次共同放流,王船漂抵臺灣新竹苗慄。
  • 「華人女船王」趙安吉:教育是最好的嫁妝
    「華人女船王」趙安吉:教育是最好的嫁妝    當40多歲的趙安吉出現在一個多月前的「一帶一路」女性論壇時,讓人眼前一亮。美國福茂集團副董事長趙安吉是美國「華人船王」趙錫成的小女兒。女承父業的她,目前是家族生意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