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慄縣後龍合興宮舉辦燒王船祭典 宮內供奉大陸王船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祭典現場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華夏經緯網1月2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苗慄縣後龍鎮外埔合興宮21日舉辦燒王船祭典,18臺尺長(1 臺尺相當於30釐米左右)的紙紮王船,傍晚由信眾伴隨,緩緩送往海岸,在熊熊烈焰中燒化,祈求地方平安,場面壯觀。

據報導,合興宮2007年首度辦燒王船祭典,今年再次籌辦「四、七府王爺巡狩遶境及化王船」活動,居民以虔敬的心參與這場盛事。廟方為這次祭典打造大型紙紮王船,14至16日在全鎮遶境。

今年燒化的王船比3年前的更大,昨天傍晚5點,合興宮展開科儀,由道士和乩童引領,緩緩將王船送往2公裡外的合歡石滬,沿途灑水「開水路」;傍晚6點半,王船被抬上金銀紙堆,引燃炮竹點火,海風強勁,王船迅速在烈焰中燒化,祭典圓滿落幕。

廟方指出,外埔地區從清同治年間到日治初期,有3艘王船先後從大陸福建飄洋而來,在合興宮附近靠岸,3艘船上的王爺、夫人神像共29尊,百餘年來都供奉在宮內。

88歲的呂銅說,小時候在海邊戲水,還見過當年大陸舊王船的龍骨、桅杆等遺蹟,但如今已不復可尋,合興宮供奉王船帶來的多尊神明,為讓後世子孫了解王爺信仰,特別舉辦王船祭典。

匿名發表(無需註冊)

查看評論已有() 條評論

如果不是本站用戶,請註冊

相關焦點

  • 東港燒王船 臺迎王祭圓滿落幕
    圖片來源:臺「聯合報」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在宴王及遷船遶境祈福後,昨天清晨5時許,上萬信眾爭睹「燒王船3年1科的迎王平安祭典是屏東縣重要的宗教文化慶典,縣政府今年將文化與觀光結合,規劃「2012屏東瘋迎王」活動,包括東港鎮東隆宮、琉球鄉三隆宮和南州鄉溪洲代天府,10
  • 池王爺信仰: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
    對「池王爺」的供奉 核心儀式就是送王船 送王船也稱「燒王船、王船祭、王醮」等 送王船是石坑世代傳承的民俗活動 分為「請王」、「造王船」、 「王船遊境」和「燒王船」四大塊
  • 根在海這邊:王爺信仰,兩岸遺產——閩臺同俗送王船
    呂厝打造的"王船"   前來參加此次活動的臺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鄭道聰對此評價表示,臺灣的送王船跟大陸有密切的淵源,早年的王船都是從大陸請過去的,光在廈門地區,有送王的廟就多達20幾間,很多也沒到臺灣去交流過,臺灣也很多沒有到大陸來交流過,所以閩臺送王船民俗活動對加強兩岸民眾交流、往來有很大的幫助,應該繼續舉辦下去.與鄭道聰理事長觀點不謀而合,長期研究閩南文化的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表示,臺灣的送王船祭典源出閩南,同風同俗,科儀、風俗一脈相承,反映了閩臺神緣同根、法乳一脈的歷史.
  • 臺灣歷史上多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
    100多年前 日本人詳細記載抵臺的泉郡富美宮王船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日本明治三十六年)8月11日12時30分,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苗慄縣後龍鎮,漁民們突然發現海面上漂來一艘無人大彩船,開始順著南風航向臺灣淡水,正午時分,突轉北風,彩船跟著轉向,漁民連忙下水將彩船拖上岸,地方保正上報日本的警察、「官吏派出所」,日本人大為震驚,因為當時日本佔據臺灣不久,總督兒玉源太郎委託日本學者成立
  • 「王船」化火三小時
    化火近三小時  昨天下午五時許,主持點火,「王船」在海邊化火焚燒,民間稱之為「遊天河」,有別於把「王船」放到海上漂流的「遊地河」。「豬頭五牲」等祭品,一筐筐地「獻出」投入海中。在場的不少漁民、信眾,都虔誠地跪在海邊祈求平安。「王船」化火近三小時,船桅倒下,全船燒盡。等王船燒成灰後,正好海水漲潮,將船灰淹走,祭品全部送給了祭祀對象。
  • 「送王船」申遺成功 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
    「送王船」申遺成功,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閩臺 「王爺總館」 在泉州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 陳智勇)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臺灣屏東東港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前夕的東港小鎮巡禮
    迎王平安祭典是東港、小琉球地區非常重要的祭典,也是我人生中一直很想參與的臺灣盛宴,不過礙於時間及舉辦的地點對於住在北部的我們來說實在太遠。以海洋漁業為主的東港擁有許多資深的造船匠師,老師傅在溫王爺指示下,每年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即便再忙也會抽空來幫忙製作王船,建造期間都是以義務性幫忙進行建造,也因為鎮民都非常重視這項傳統文化祭典,讓東港王船相較其他地區的王船來的更壯觀、更精緻。王船是迎王祭典中的壓軸,是千歲爺押煞離境的交通工具。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活動。 夏海濱 攝送王船活動現場進行了各種民間傳統藝術表演。圖為蜈蚣閣表演。楊珊珊 攝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值得關注的是,在同安呂厝,「送王船」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同安是「送王船」舉辦次數最多(152屆)、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區域。這裡的送王船活動十分典型,在吸引越來越多民眾觀看和參與的同時,也帶動了對更多地方非遺文化、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傳承。
  •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漳州開發區「送王船」,申遺成功!△ 馬來西亞馬六甲「送王船」儀式活動在漳州開發區石坑社區「送王船」是世代傳承的民俗活動也稱為「燒王船、王船祭、王醮」等
  • 圖:澎湖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
    圖:澎湖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 2008年06月06日 1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央社」圖   中新網6月6日電 澎湖縣奎壁山海邊5日下午舉行燒王船儀式,約四百名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返回天庭繳旨,
  • 世界級非遺「閩南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現在在沙坡尾「送王船」展示館看到的是供永久觀賞的「送王船」,由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共同建造。 送王船 二、送王船的製作和準備: 送王船一般由一些能工巧匠精心製作數月,在經過祭祀後,送王船活動就要進行巡境和焚燒化吉
  • 送王船申遺成功!廈門人歡呼吧~
    送王船申遺成功!12月17日,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民俗活動「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送王船」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送王船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澎湖舉行燒王船儀式 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圖)
    「中央社」圖  中新網6月6日電澎湖縣奎壁山海邊5日下午舉行燒王船儀式,約四百名信眾跪送五府千歲起駕  據「中央社」報導,5日的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化吉科儀」(燒王船)由澎湖縣兩個村合辦,兩廟爐主、頭家、執事及信眾共約四百人參與。澎湖縣長王乾發等地方官員都到場祭拜,場面盛大。  兩廟表示,五府王爺代天巡狩,吉時起駕,返回天庭繳旨(稟報玉帝)。兩廟舉行一連串宗教科儀,包括召五營、召天地兵、洗大淨、祭江、祭煞等。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現在在沙坡尾「送王船」展示館看到的是供永久觀賞的「送王船」,由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共同建造。王船融合了造船、建築、民間彩繪等多項閩南傳統技藝。大多都是祖傳的手藝。78歲的鐘慶豐是鍾宅人,是廈門市「造王船」技藝傳承人。
  • 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 是怎樣一種盛況?
    而鍾慶豐精湛的造船手藝,使得這艘王船的弧度恰到好處。船尾正面則繪上大龍,船前後豎有「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的紅色號旗。  廈港龍珠殿送王船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送王船的儀式,風格非常獨特,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項目,是閩南人的大海狂歡節。  在廈門的最後一處漁港,沙坡尾避風塢,仍深藏著「送王船」風俗,至今延續和傳承下來,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泉州網12月23日訊(記者 陳智勇 通訊員 楊繼泉)「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蓮前街道何厝社區昨日舉辦送王船文化節 祈福國泰民安
    「送王船」到海邊。昨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活動陣頭展演暨首屆海峽兩岸送王船攝影大賽,在思明區蓮前街道何厝社區舉行。村民們通過「送王船」活動,寄託了百姓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據了解,世代捕魚的何厝村,至今在避風塢內還有130多艘證件齊全的船隻。何厝理事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送王船是閩南傳承久遠的民間習俗。
  • 燒船敬海狂歡 感受廈門的海洋文化
    這還得從神秘送王船儀式說起。塔埔社區老年協會理事黃愛星介紹,送王船儀式包括卜選、造船、豎燈篙、請王、祈王、王醮、巡境、普度、送王。其中,各個儀式時辰都有講究,特別是造船、豎燈篙、送王的時間,只有等到卜卦後才知道。  各地習慣不同。「農曆五月初五,溫元帥聖誕,我們就會卜選(在神前擲笅)送王船儀式時辰以及臨時的理事會(負責組織活動)。」
  • 廈港漁民造10.2米長送王船 八臺大轎壓陣巡遊
    昨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峽兩岸第八屆「送王船」活動在廈港沙坡尾避風塢舉行,兩岸信眾共同見證了廈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動。本屆送王船儀式由廈港龍珠殿、臺灣基隆龍珠殿、臺灣基隆夫子廟等聯合舉辦。實際上,「送王船」儀式從今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初八)就開始了。農曆八月初八當日,廈港龍珠殿在避風塢設置了臨時王船廠,開始淨廠安龍骨,直到農曆九月二十一日安龍目出廠立桅,歷時44天。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其中,木作王船製作的工序及相關儀式由師徒相傳;紙紮技藝(神偶、王船扎制等)和彩繪技藝由家族傳承。藝陣表演以師徒傳藝和藝術院校的專業教育為主,如高甲戲、歌仔戲等。遺產項目的知識與實踐通過相關社區舉辦周期性的儀式活動,由廣大社區民眾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