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學證明:愛因斯坦方程描述的一種特殊的時空配置不穩定

2021-01-11 量子認知

愛因斯坦方程描述了三種典型的時空配置。現在,這三者中之一,在量子引力的研究中很重要,最新數學證明:這種特殊的時空固有地不穩定。

如上面動畫所示,證明包括將少量物質注入時空,就像將石頭扔進池塘一樣,波浪起伏迴蕩,相互作用的方式最終產生了一個黑洞。

四年前,一名名叫喬治·莫基迪斯(Georgios Moschidis)的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生,遇到了一個不可解決的問題。他的導師建議他從數學上證明這個時空的某種配置是不穩定的,換句話說,它的任何細微變化最終都會導致時空本身的崩潰。

他的導師、數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米哈利斯·達菲莫斯(Mihalis Dafermos)知道這項任務相當困難,說「你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將頭撞在南牆上而一無所獲。」他曾在2006年提出不穩定猜想。「我認為這不可能得到證明。」但是他還是鼓勵對此進行研究。

從2017年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一系列進展中,莫基迪斯的努力沒有白費,他表明,愛因斯坦時空的某些規範配置,稱為反德西特(Anti-de Sitter space,簡稱AdS)的空間,是不穩定的。將少量物質投入反德西特空間,最終會出現黑洞。

史丹福大學數學家盧克(Jonathan Luk)將該研究成果描述為「驚人的。 …他發現的是一種相當普遍的不穩定機制」 ,一種可以應用於與反德西特空間無關的其它的物理系統機制中,它對我們對從湍流到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神秘聯繫的理解有一定的影響。

引力膨脹

不穩定猜想及其所引發的思想流派,可追溯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該方程精確地闡明了質量和能量如何影響時空的曲率。在真空中不存在問題,由於真空本身的能量密度(用「宇宙學常數」描述),時空仍然可以彎曲並且引力仍然存在。事實證明,空白的空間根本不是真正的空白。

愛因斯坦真空方程式的三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案是最對稱的,時空曲率在各處相同。在宇宙常數為零的閔可夫斯基(Minkowski)時空中,宇宙是完全平坦的。在德西特(de Sitter)時空中,宇宙常數為正值,宇宙的形狀像球形。當宇宙常數為負時,將獲得反德西特時空,其形狀為鞍形。在宇宙學早期,科學家們想知道這三個時空中的哪一個描述了我們的宇宙。

數學家傾向於懷疑這些時空是否真的真正地穩定。也就是說,如果以任何方式幹擾真空時空,例如通過向系統中注入一些物質或發送一些引力波,它最終是否會沉降到接近原始狀態?還是會演變成與眾不同的東西?這在宇宙上相當於把石頭扔進池塘裡,海浪會逐漸消失,還是會變成海嘯?

1986年,一位數學家證明德西特時空是穩定的。一對數學家在1993年的閔可夫斯基時空中做了同樣的事情。反德西特問題花費了更長的時間。普遍的共識是,與其他兩種配置不同,反德西特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數學家將不得不採用全新的方法。達菲莫斯說:「已經開發出許多數學工具來解決穩定性問題。」 「但是不穩定性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尤其是這種類型的不穩定性」,它本質上是非線性的,導致固有的複雜情況進行棘手的計算。

研究人員懷疑反德西特時空可能不穩定,因為其邊界是反射性的,從而導致其「像鏡子一樣工作,因此碰到它的任何波都會回來。」如果邊界是反射性的,則任何信息都不會洩漏到反德西特時空中,放入系統中的任何物質或能量都可能會集中而形成黑洞。問題是:這真的會發生嗎?如果是,哪種機制會導致物質和能量聚集到一個程度,而不是一直散布開來?

莫基迪斯想像站在反德西特時空的中間,就像站在一個巨大的球中一樣,該球的邊緣或邊界位於無窮大處。如果從那裡發送了一個光信號,它將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播出去併到達邊界。這種行進只有由於眾所周知的相對論效應才有可能:儘管到邊界的空間距離確實是無限的,但是波或物體以光速或接近光速行進的時間會變慢。因此,站在反德西特時空中間的觀察者會看到光線在有限的時間內到達邊界。

莫基迪斯沒有通過光線,而是將一種相對於廣義相對論模型常用的物質形式降落到德西特空間中,即所謂的愛因斯坦-弗拉索夫(Einstein-Vlasov)粒子。這些粒子在時空中形成同心的物質波,類似於池塘中出現的水波。

當物質突然進入這個時空時產生的許多同心波中,前兩個將是最大的。由於它們包含最多的物質和能量,因此重點關注它們。第一波,稱為波1,將向外擴展,直到到達邊界,然後反彈並在向中心後退時收縮。第二波,稱為波2,將跟隨。

當波1從邊界反彈並開始向中心收縮時,它將撞擊波2,該波仍在擴展。莫基迪斯確定,愛因斯坦方程式的一個結果是,在這樣的相互作用中擴展波,在這種情況下為波2,將始終將能量傳遞給收縮波的波1。波1到達中心後,將再次開始膨脹,與波2會合,波2正在收縮。這次,波1向波2傳遞能量。此循環可以重複很多次。

莫基迪斯覺察到:在中心附近,波浪佔據的空間較小,它們攜帶的能量更集中。因此,與邊界附近的相互作用相比,波在中心附近的相互作用期間交換的能量更多。最終結果是,波1向中心處的波2提供的能量比波2向邊界處的波1提供的能量更多。經過無數次迭代,波2越來越大,從波1中獲取能量。因此,波2的能量密度繼續增加。在某點上,當波2向中心收縮時,其能量將變得非常集中,從而形成黑洞。

這是不穩定性的證明:莫基迪斯表明,當在反德西特時空中甚至添加微量的物質時,就會無情地形成一個或多個黑洞。但根據定義,反德西特時空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均勻曲率,這意味著它無法容納像黑洞這樣的扭曲空間物體。他說:「如果幹擾反德西特時空並等待足夠的時間,將最終獲得另一種幾何形狀,一個包含黑洞的幾何形狀而不再是反德西特,這就是所說的不穩定。」

莫基迪斯還證明了反德西特對於另一種物質擾動,即所謂的無質量標量場的不穩定性。他說:「由於標量場產生的波是引力波的代表,」這使他朝著最終目標邁出了一步,即證明反德西特在真正的真空中是不穩定的,其中時空受到重力的嚴格幹擾而沒有引入任何問題。

反德西特空間的動蕩未來

反德西特時空的不穩定性對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宇宙具有重大影響。首先,由於反德西特時空是不穩定的,因此它是「自然界中看不到的東西」,莫基迪斯說,「但是,即使反德西特不是真實的,它仍然可以引導我們發現和研究真實的現象。」

例如,當能量從大範圍集中到小範圍時,就會產生湍流,即當反德西特時空受到幹擾時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湍流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各種流體系統中鮮為人知。反德西特時空是一種「乾淨」且相對簡單的系統,這就是為什麼反德西特時空是研究湍流的「良好理論測試平臺」的原因。在反德西特設置中,湍流是由引力引起的,但是莫基迪斯所開發的這一數學工具可以幫助分析在流體力學中長大的湍流。

反德西特在所謂的反德西特/(AdS / CFT)對偶中也具有突出的特徵-這是如何在無所不包的量子引力理論中將量子力學與引力結合在一起的關鍵線索。在理論物理學中,AdS/CFT對偶(英語:AdS/CFT correspondence),全稱為反德西特/共形場論對偶(英語:Anti-de Sitter/Conformal Field Theory correspondence),又稱馬爾達西那對偶(英語:Maldacena duality)和規範/重力對偶(英語:gauge/gravity duality),是兩種物理理論間的假想聯繫。

現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著名物理學家、胡安·馬爾達西那(Juan Maldacena)說:「從物理角度來看,邊界反射是有意義的。」部分原因是反德西特空間的曲率。該對偶關係指出,反德西特空間中的引力系統可以在一個較小的維度上等效於非引力量子系統。創建該對偶關係的馬爾達西那說:「我們可以採用不包含引力的量子力學系統,而是用引力理論來描述它,即不是我們宇宙中的引力理論,而是反德西特宇宙中的引力理論。」 他進一步指出,莫基迪斯最近證明的反德西特的不穩定性不會影響該對偶關係的有效性。

莫基迪斯的工作與反德西特/共形場論對偶相結合,將有助於闡明相互作用粒子的領域。例如,使用反德西特時空的微小擾動來創建黑洞。通過這樣的對偶關係,該過程與量子化系統達到平衡的熱化過程相關,這幾乎是無所不在的現實世界現象。

該科學研究成果的數學證明論文長達132頁,題為「愛因斯坦-無質量弗拉索夫系統的反德西特不穩定的證明」(A proof of the instability of AdS for the Einstein--massless Vlasov system) https://arxiv.org/abs/1812.04268

相關焦點

  • 科普: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場方程的導出
    完全基於數學的黎曼時空可以用四維坐標來表示:三個空間坐標和一個時間坐標,寫法與平常我們熟悉的笛卡爾坐標系有些差別,用xu(u=1、2、3、4)來表示黎曼時空中的某個物理點(例如:u=1、2、3表示其中的空間性質,u=4表示時間性質),這裡的xu並不是x的u次方的涵義!這是一種為了後面更加方便的使用張量的一種大家都廣為接受的對四維時空的數學表述方式。
  • 愛因斯坦和數學,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
    而現在試圖把引力包括進來的理論,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種數學的理論。20世紀末,物理學與數學這一對離婚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歡喜冤家仿佛又在談論復婚的問題。但是,這些新興的數學似乎並不是愛因斯坦所樂於見到的。廣義相對論發展的另一個方向是宇宙學。無疑,愛因斯坦是現代宇宙學的奠基人,他的出發點仍是去解場方程。但是,場方程只給出局部的圖像,而難以拼出整體圖像。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推導——從簡單的論證中得到愛因斯坦方程
    它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代表了現存所有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理論。在這篇文章中,我將非常密切地關注錢德拉塞卡爾的這篇出色的文章(任何遺漏或不清楚的細節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並試圖澄清一些導致這些偉大科學家做出如此有力聲明的原因。
  • 奠定愛因斯坦地位的方程!有時候自己挺佩服自己的,有勇氣看這個
    愛因斯坦場方程,被譽為最偉大十大物理方程第一位的方程:反正我是看了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說了什麼。可是,還要裝著看得懂的樣子,不然這文章沒法寫下去了。在了解這個方程之前,我們先搞清楚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先。
  • 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如何理解?
    愛因斯坦場方程就是引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時空曲率與能量動量的對應關係。大家都知道廣義相對論所用的是黎曼幾何,所以描述時空曲率的張量應該是黎曼張量,然而描述時空的黎曼張量是一個四階張量,而與其對應的能量動量張量卻是一個一階張量,這樣兩者無法建立對應關係,後來愛因斯坦把能量動量張量插值成二階張量,結果一個四階一個二階,還是無法建立對應關係,所以決定壓縮黎曼張量,但愛因斯坦自己搞不定,剛好有個數學家裡奇幫他完成了這項工作。
  • 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是錯誤的?量子物理學從新定義黑洞的存在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將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統一起來,但這種情況下,如何將這兩種理論合併統一。」「這是一個大問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預言了黑洞的存在,但在處理旋轉黑洞時,卻遭遇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在柯西視界內,愛因斯坦方程不能預測時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所有認真研究過廣義相對論的人都會覺得它具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曾說過:「很難將牛頓引力理論與其力的瞬時傳播相協調,使之符合狹義相對論的要求;然而,愛因斯坦卻解決了這一問題,相對論理論也由此誕生——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
  • 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
    同時牛頓為了解引力方程,發現17世紀的數學不夠用,於是順便發明了數學的新分支——微積分。牛頓發現蘋果、月亮、行星全都遵循這個引力規律,在他眼中,宇宙就像一個永恆不變的精密鐘錶,當鐘錶師傅給它上好發條以後,它就會自己永遠不停地運行,一切可以通過計算來確定。
  • 愛因斯坦場方程中飽含那些知識,看此文就明白了
    愛氏以此推斷引力的成因是時空彎曲。但我不這樣推斷。看過我前面內容的朋友,應該知道我認為引力的本源是時空,不是時空彎曲。時空是彎曲的,但不是時空彎曲產生引力。空間物質的能量-動量(T_uv)分布等於空間的彎曲狀況(R_uv),是在描述空間的狀態,不是說空間的彎曲狀況(R_uv)產生了引力。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當然,愛因斯坦的「革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工作之上,愛因斯坦的功勞遠勝於前人的工作。同時,必須考慮到愛因斯坦把這些基本概念放在一個理論框架上,使它們不僅成為拯救垂死理論(即以太)的數學技巧,而且是自然本身的基本方面。尚不清楚拉莫爾、洛倫茲或龐加萊是否打算如此大膽地採取行動,而歷史已因這種洞察力和大膽而獎勵了愛因斯坦。
  • 丘成桐談幾何:從黎曼、愛因斯坦到弦論
    他希望這些值與坐標的選取無關,這叫做等效原理,是愛因斯坦後來用作推導他的場方程的一個基本假設。愛因斯坦受到黎曼工作的深刻影響。黎曼還引入了黎曼曲面的抽象概念。他設想所有自然存在的光滑二維曲面都可以描述為黎曼曲面。這個發現很重要,黎曼面被應用到不同的物理範疇中。在過去30年中,物理學家對一種稱為超弦的理論極度著迷,根據這一理論,粒子是時空中振動的微小的弦。振動中的弦掃出一張二維曲面。
  • 我們該如何理解愛因斯坦場方程
    所以黎曼張量縮並為裡奇張量,可以理解為存在某種邏輯規律,在這種邏輯規律下,黎曼空間曲率的數學描述可以得到簡化。既然裡奇張量是由黎曼張量縮並來的,則裡奇張量就是在某種邏輯規律下的,描述空間曲率的,比黎曼張量要顯得簡單些的張量。
  • 外媒盤點十大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數學方程
    核心提示:許多科學家都曾坦承,自己非常喜歡某些數學方程式,並不僅僅因其功能,更在於它們所表現出的那種簡約而不簡單、形式如詩句般優雅的美感。近期,外媒盤點十大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數學方程。
  • 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引力只是一種時空幾何效應的?
    隨著網絡的傳播,廣義相對論的科普內容也是鋪天蓋地,愛因斯坦那句「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讓很多人一瞬間迷茫了,引力突然就變成了一種幾何效應,這是大家一時半刻很難接受的。本文就與您探討一下,引力為什麼會是一種幾何效應。一、引力的技術分析引力究竟是什麼?
  • 真能利用蟲洞實現時空穿越嗎?要麼找不到,要麼找到了進不去
    利用蟲洞穿越時空,這是科幻作品中最常見的橋段,不過不同科幻作品對於蟲洞有著不同的描述,有的被描述為連接遙遠空間的橋梁,進入蟲洞便可以跨越數萬光年,前往遙遠的宇宙空間;有的則被描述為時間的紐帶,透過蟲洞,可以前往未來回到過去。
  • 愛因斯坦將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到底有啥證據可以證明?
    前面幾篇文章我重點講解了廣義相對論關於黑洞的相關知識,但是很多網友表示:無法接受將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認為引力就是一種真的力。哈哈,這沒關係,因為愛因斯坦的很多理論都是於我們的常識相違背的,所以無法接受時空彎曲很正常,不過這期我將從實驗角度來分析,給時空彎曲理論提供有力的證據。
  • 愛因斯坦用相對論證明勾股定理,這個錯誤有點離譜
    作者:張田勘據媒體報導,近日,有網友在網上發帖稱,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自讀課本中有關「愛因斯坦證明勾股定理」的內容疑似出現錯誤。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自讀課本的一節內容稱,勾股定理曾經引起愛因斯坦的濃厚興趣,「愛因斯坦用相對論來證明勾股定理」,並附上用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²)證明勾股定理的推算過程。
  • 相對論描述的時空理論——解釋了時空的真正含義
    這為粒子在宇宙中移動(相對於其他粒子)並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平臺,但它不包括引力。他所發展的時空——今天仍然被稱為閔可夫斯基空間——描述了狹義相對論的全部內容,也為我們所做的絕大多數量子場論計算提供了背景。量子場論的計算通常是在平坦空間中進行的,但廣義相對論的計算範圍更廣,甚至包括了彎曲空間。
  • 含納維-斯託克斯方程(氣象學)實例,微分方程 VS 機器學習
    愛因斯坦場方程(物理學)愛因斯坦場方程描述了重力定律,也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請注意 Murray-Gottman「愛情模型」實際上是一個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一種姊妹模型)。納維 - 斯託克斯方程假定大氣是流動的流體,上述方程式就是來自流體動力學。廣義相對論假設在一種特殊的幾何形態下,時空會發生扭曲。愛因斯坦提出關於時空扭曲的一些重要想法,數學家 Emmy Noether 和 David Hilbert 將這些想法整合到愛因斯坦場方程中。
  • 美科學家找到數學漏洞!理論證實:人類穿越蟲洞時空旅行是可行的
    蟲洞(Wormhole)是連接兩個遙遠空間和時間的狹窄隧道,可以進行瞬時穿越,是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1930年研究引力場方程時提出的假設,故而又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雖然物理學家支持蟲洞的概念,但是直到現在,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蟲洞太小且不穩定,通過蟲洞穿越時空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