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蔣介石是運輸大隊長,解放戰爭繳獲的武器告訴你答案

2020-12-13 騰訊網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是決定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實施後勤保障有兩種途徑,一是後方供應,一是戰場繳獲(也就是孫子所說的因糧於敵)。

  通常情況下,後勤保障往往立足於前者,即自身的後方供應,憑藉充足的物資儲備和順暢的交通運輸為前方部隊克敵制勝提供堅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同時,把戰場繳獲作為一種輔助手段,用以彌補作戰物資的不足。

  但我們回顧解放戰爭的歷史就會發現,當時解放軍的後勤保障恰恰與這一常規反其道而行之。不是依賴後方供應,而是依靠戰場繳獲。這種不走尋常路的物資保障方式,取決於當時解放區的經濟狀況。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擁有一億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土地,並且迅速擴大,逐漸連接起來。加上開展土地改革和大規模的生產運動,使得物資儲備有所增加。

  但是畢竟大多數解放區是較為貧瘠的鄉村,基本上沒有控制擁有現代化工業設備的城市。武器裝備和軍械物資的生產很少,給養物資和被服裝具也不足以自給,還遠遠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

  因而,解放軍在戰爭中的物資保障,不能按照常規去進行。中央和各大戰略區反覆強調,要把戰場繳獲作為取得作戰物資的主要途徑,作為實施作戰物資保障的主要方式。

  毛主席在1947年9月1日為中央起草的《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中就明確指出:「以繳獲敵人的全部武器……補充自己,主要向敵軍和國民黨區域求補充,只有一部分向老解放區求補充。」

  第二天,毛主席在給陳毅等華東戰略區領導人的電報中再次強調,「糧食、彈藥、被服一切從敵軍敵區取給」。10月11日,軍委給各野戰軍發去《關於西北戰場的作戰經驗》的電報,要求各地轉變思想,「一切取給於敵,不靠後方接濟,大大減少民夫、大車、節省糧彈」。電報最後指出:「即使有後方接濟,亦決不可存依賴之心,必須將重點放在依靠前線,依靠野戰軍,從前線自己解決問題」。

  陳毅根據中央精神,在幹部會議上也作出了如下指示:「現今大規模戰爭一面要靠後方兵工生產的支持,一面更要靠戰場上的繳獲,特別某些器材不是我們生產自給條件所能解決的,更要靠在戰場繳獲中取得補充。」

  1947年10月10日,由毛主席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於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發布,「一切繳獲要歸公」被作為三大紀律之一提了出來,要求一切戰場繳獲,都必須由上級機關集中控制,根據客觀需要,統一分配,以充分發揮繳獲物資的作用。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戰場繳獲的物資數量相當可觀。僅武器裝備一項就有:

  各種火炮54430門、長短槍3161912支、各種機槍319958挺、擲彈筒21462個、槍榴筒15191個、火焰噴射器228具、飛機189架、艦艇200艘、坦克622輛、裝甲車389輛、機車1016輛、汽車22012輛、騾馬195475匹、各種子彈5.07億發、各種炮彈5527400發、手榴彈3635800枚、炸藥1458800斤。

  上述戰場繳獲的武器裝備數量,大大超過了解放區軍工生產的數量,戰場繳獲成為了解放軍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保證了解放戰爭的作戰需要。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當得可真不賴!

相關焦點

  • 果然是「物流」:蔣介石為什麼想要自己當「運輸大隊長」?
    眾所周知,由於貧乏的物質條件和險惡的戰爭環境,解放軍在很長時間裡的裝備和軍事物資補給主要來源於繳獲。作為與解放軍交戰時間最長的對手,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軍自然是解放軍最主要的後勤補給來源,蔣介石也因此被戲稱為「運輸大隊長」。
  • 從紅軍到解放,我軍武器哪裡來?靠「供應商」,有個運輸大隊長
    紅軍時大刀和梭鏢,抗戰時三八大蓋,解放戰爭時各種槍炮,我軍的武器越來越好,這些武器從哪裡獲得的呢?紅長徵前,紅一、三、五、八、九軍團作戰部隊共72313人,裝備步馬槍25317支、短槍2804支、重機槍303挺、輕機槍285挺、自動槍28支、衝鋒鎗249支、迫擊炮22門。此外,還有梭鏢6101根、大刀882把作為補充。
  • 「凱申物流」的成立:「大隊長」蔣介石此戰後升級為「公司」
    眾所周知,蔣介石因為經常向解放軍提供裝備物資而被稱為「運輸大隊長」,在如今的網購時代更是升級成為「凱申物流」。而「凱申物流」的成立之戰就是魯南戰役,「大隊長」蔣介石在此戰後升級為「運輸公司」。大概在井岡山和五次反圍剿時期,蔣介石就已經榮獲「運輸大隊長」的稱號了。不過由於當時蔣介石「提供」的裝備物資數量比較少,「運輸大隊長」的外號在紅軍中沒有廣泛流傳,「運輸級別」也僅限為「大隊長」。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進攻國民黨軍,是為魯南戰役。
  • 「運輸大隊長」蔣介石:剛買的新戰機不到5年,就有人駕駛它飛回大陸
    咱們都知道在解放戰爭之後,蔣介石帶著自己的殘餘的國民黨勢力退守臺灣。在臺灣蔣介石並沒有打算偏安一隅,他一直在做反攻大陸的計劃,畢竟自己還有美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後臺啊!美國當時為了支持蔣介石,給了國民黨軍隊不少先進的武器裝備。
  • 美二師為方便逃跑,整建制丟棄武器,蔣介石:美軍才是運輸大隊長
    戰後,關於志願軍第二次戰役松骨峰戰況的報告被史達林看到了,慘烈的松骨峰之戰令這位蘇軍統帥流淚說:這是一支偉大的部隊。38軍113師堵住美軍後路後,112師主力,還有很快解決掉土耳其旅的114師主力也先後趕到,39軍,40軍,42軍等部將美軍切斷數段,對其展開了大規模的圍殲,此戰我軍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繳獲飛機6架,美軍第二師更是整建制把武器裝備全部丟掉,倉皇逃命。
  • 蔣介石運輸大隊長的稱謂是怎麼來的?起源於一位紅軍指揮員的詩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蔣介石素有運輸大隊長的稱號,在各類戰爭題材的影視劇中,也多有這個情節,蔣介石的這一稱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由誰提出的呢?同年冬,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應該說在中國共產黨低潮的時候加入共產黨,由此可見他革命的堅決性。之後受黨組織的派遣,他回到家鄉憑藉自己的影響力拉起了一支遊擊隊。
  • 為何說蔣介石是物流公司老總?看看他四次大搬家就知道了
    蔣介石幹了22年的委員長。榮獲了運輸大隊長的光榮稱號。這是我黨對蔣介石的最高肯定。蔣介石榮獲運輸大隊長光榮稱號還是在紅軍時候,當時他打紅軍基本上派上一個旅就打光一個旅,不管是人還是武器都被紅軍一股腦的給接收了,因此他不當運輸大隊長,還真的是屈了才了。
  • 揭秘:蔣介石真的是「物流公司的大老總」嗎?
    蔣介石在位22年,獲得「運輸大隊長」之名,至今還有人這麼叫他。此言完全不虛。蔣介石「運輸大隊長」之名獲得,是在紅軍時期。由於打紅軍折兵損將,他給紅軍「送槍送炮」,紅軍將士便回敬給他一個「運輸大隊長」之名。除此之外,蔣介石還被網友們送了一個與「運輸大隊長」意思差不多的綽號:「物流公司的大老總」。為什麼?
  • 「運輸大隊長」蔣介石到底跟「統一」紅燒牛肉麵有什麼關係?
    「運輸大隊長」蔣介石到底跟「統一」紅燒牛肉麵有什麼關係?
  • 美特使訪華直指蔣介石是中共的"運輸大隊長"圖
    他說:「既然你們對美援追得這樣緊,我就直言相告,我們過去對中國的援助並不少,既有錢,又有物,還有武器,但蔣委員長太無能,未用好我們的援助。最令我們總統和國務院官員傷心的是,我們援助你們的許多武器、物資已落入共產黨之手。如果我國政府再像先前那樣援助你們,你們豈不垮得更快?」霍夫曼的一席話,讓在場國民黨高官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 毛主席去重慶,蔣介石來延安,這一去一來,蔣介石終於明白了什麼
    3月19日晨,蔣介石在南京官邸收到胡宗南從前線發來的捷報:「我軍經7晝夜的激戰,第1旅終於19日晨佔領延安,是役俘虜敵5萬餘,繳獲武器彈藥無數,正在清查中。」蔣介石驚喜若狂,他在當日的日記中記:「延安,固世界之所視為赤都者,而竟於其謀叛20周年(指1927年3月中山艦事件)之前夕,為我胡宗南部克服,亦云幸矣!」
  • 蔣介石三次視察鞏縣兵工廠 改進「中正式」步槍
    當地文史專家孫憲周老人告訴記者,鞏縣兵工廠採取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技術,管理也非常得法,其產品質量非常過硬,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根據孫憲周、董洪賢等的統計,鞏縣兵工廠的主要產品有七九式步槍、德制MP18衝鋒鎗(俗稱伯格曼手提機關槍)、捷克式輕機槍、白朗寧手槍、八二式迫擊炮彈、七五式子母彈等20多種武器。
  •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長江炮轟英艦,蔣介石說的一話讓人驚訝
    眾所周知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黨和國民黨爆發過兩次內戰,其中第二次內戰又被稱為解放戰爭,而在1949年4月下旬,中國的解放戰爭期間,共產黨方面,在長江北岸部署了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共計120萬人與國民黨軍隊隔江對峙,即將實施渡江戰役。隨著4月20日國共和平談判破裂,解放軍準備發起渡江戰役。
  • 沕沕水發電站:解放戰爭中誕生的「紅色發電廠」
    朱德指出,「兵工生產對我們結束戰爭的快慢有重要意義,要加強兵工生產」「兵工生產就是在後方出汗打倒蔣介石」「怎樣才能提早結束戰爭呢?要多增加手榴彈、炮彈、炸藥,這是重要條件之一」。中央領導的關懷和支持,大大推進了水電站建設進程。
  • 蔣介石當了省長之後,又想當交通運輸大隊長,部下們為何不同意
    此時的國民政府已經遷到了重慶,為了穩固大後方四川的局勢,蔣介石就有了自己出任四川省主席的打算。但蔣介石貴為最高領導人,身上已經有了四個職務:國民黨總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防委員會的委員長,行政院院長。四個職位都是全國性的,如果再出任一個地方的領導,則名不正言不順,也有損蔣介石的威名,於是遭到了部下的一片反對。但蔣介石卻不以為然,還是一意孤行的出任了四川省主席。
  • 是物資匱乏還是運輸受阻,長津湖戰役第九兵團為何出現「冰雕連」
    冰雕連很多中國軍人的英雄事跡,大家都非常熟悉,東北抗日聯軍有八女投江,八路軍有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有劉老莊八十二烈士,但是你聽說過「冰雕連」的故事嗎?經歷過韓戰的美國士兵和韓國士兵,在回憶朝鮮戰鬥,談到對中國士兵的表現時,都說自己是在和「魔鬼」作戰。雖然用詞不當,但中國士兵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恐懼,卻是不爭的事實,韓國軍隊一聽到中國的軍號聲,立即潰逃,美國指揮官告訴他的士兵,一聞到中國的炒麵味,要立即撤退。
  • 八路軍359旅不光會開荒,還打過一經典伏擊戰,受蔣介石通令嘉獎
    說到八路軍三五九旅,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其實該旅是120師主力旅之一,他們不光會開荒,還在抗日戰爭中打過一場經典的伏擊戰,受到蔣介石的通令嘉獎。
  • 不是虛構的「惡搞」:蔣介石當年真的想要親自負責「物流」
    眾所周知,蔣介石因為經常向對手提供裝備物資而被戲稱為「運輸大隊長」。在網絡購物興起後,「運輸大隊長」也與時俱進地變成了「凱申物流」。不過「運輸大隊長」也好,「凱申物流」也好,沒有正常人會當真。但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在抗日戰爭時期還真想要親自負責物資的運輸流通,還真想要當國民黨和國軍的「運輸大隊長」。如果蔣介石稱心如意的話,「凱申物流」恐怕就真是名副其實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抗日戰爭進入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的全面抗戰階段。
  • 淮海戰役國軍55萬人被殲,為何我軍只繳獲16萬支槍?槍去哪了
    由於華東地區的國軍主要力量為徐州剿總管轄,把守國府所在地南京門戶,作戰部隊裡面中央軍精銳極多,因此武器也是最精良的。然而一個不易被察覺的事實是:整個淮海戰役,繳獲國軍槍枝總數僅為16萬餘支,佔我軍消滅敵軍數量的31%左右。為什麼這麼少呢?
  • 抗戰時期,我軍繳獲的軍大衣,為什麼自己不穿,原因實屬無奈
    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電視劇,只要是他們繳獲了一些日軍的東西,不管是什麼東西,罐頭,厚厚的大衣,他們都是不會使用,不會去穿的,只是使用繳納的武器。那麼,在那樣嚴苛的環境下,為什麼我們的軍人不穿日本人的大衣保暖,而是只穿著自己非常單薄的衣服呢?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