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質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標,學生的學業質量是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落實立德樹人文件精神,發揮評價對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進的正向引導,海澱區每年對七年級學生進行語、數、英三科學業水平調研,從知識能力、學科思想方法、問題解決和遷移創新能力四個維度構建評價指標。
不難發現,上圖中紅框區域,顯示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較好,具備基本的良好的學科思想方法。
圖中藍框區域,顯示學生在運用相關的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有所欠缺;在根據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方面有所不足;在運用發散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意想像等創新思維形成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上都是欠缺的。
這引發我們思考:為什麼學生的高階思維建立不起來?面向未來,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話題。
現代學校教育誕生以來,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師往往圍繞著教材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灌輸」或「填鴨」,更多地運用死記硬背等學習方式,使課堂教學大多徘徊在低階思維水平上。
因為小學階段所學內容相較簡單,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不夠重視,進入初中後,隨著知識深度的增加,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策略上跟不上,導致原本在小學階段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不適應中學的學習方式,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安德森的《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將認知目標劃分為「知識」和「認知過程」兩個維度。「知識」維度除了包含原有分類學中的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外,新增了元認知知識。「認知過程」維度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之後的馬扎諾等教育學者也提出了類似的研究成果,為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如果一節課全是低階思維活動,那麼學生的參與度、發展度肯定不夠;如果全是高階思維活動,那麼學生也可能夠不著、學不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將低階思維和高階思維活動共同構成多樣化、由低到高的層進式的課堂核心活動群才能實現在發展學生低階思維的同時,推動其高階思維的發展,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教學理念的滯後和考試評價系統的弊端,一個重要的關鍵原因是,既沒有解決教材中的知識深度等級問題,也不能向學生提供合適的、有效的、可供選擇的學習工具。
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船或橋,怎樣過河?孩子學習就是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
高階思維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只有把教師「灌輸」「填鴨」式的教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學」,通過自我建構,深度學習才會發生,高階思維才能出現。
所以為適應未來世界化、信息化、智能化社會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對現在的基礎教育進行變革,在培養學生低階思維的同時必須發展高階思維。
「學程」,指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開展建構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素養。
1.研發知識深度等級
沿著「知識」維度「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自我系統」路徑,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等級深度研發,隨著學習的深入,進而在「認知過程」維度開展「分析、評價和創造」等思維活動,推動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知識深度等級」的提出,由美國當代教育學家Norman•Webb博士依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的認知領域理論進行大膽重構和提取,研究出了知識深度等級(Depth Of Knowledge),即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DOK 教學系統。按知識的複雜性由淺入深,韋伯劃分了四級內容:DOK1:記憶與再認。
DOK2:概念與基本技能。
DOK3:策略化與較複雜思維過程。
2. 研發學習工具主要包括
資源包,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有效資源,如單元整體備課的公共教案,基於學情的個性化教案,教學過程使用的ppt、模型、模具、視頻、圖畫等。
工具箱,為學生差異性、個性化學習和不同學習方式(獨學、對學、群學)提供的學習工具,如思維圖、學習紙、公平筐、參照物、模型、學習用具、視頻、圖書、圖片等。腳手架,根據知識點為學生思維發展研發的鋪墊、聯結、節點、引橋、延伸、統合的學習支架。通過「教」「學」「用」的教學環節,配以「獨學、對學和群學」等學習方式,在真實的問題解決中實現自我和共同建構,進而形成高階思維。課堂上呈現教師教方法,學生學方法,之後用方法遷移等環節。針對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
可以說,「學程」實踐研究是為了讓學生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不僅實現自我建構,還要促進共同建構,指向高階思維發展,實現知識與世界的融通。
通過學程的研究,教師改變了原有的授課方式,向知識深度進軍,向高階思維發展。
通過對學程的重構,教師不再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把學習知識的過程還給學生,在教學設計中,通過知識的深度等級學習,讓教師找到「不可教」的地方,然後把「不可教」之處讓渡給學生。通過創設情境、提供任務,並給學生提供資源包、工具箱和腳手架的方式,保證探究的充分化,讓學生完成自我建構或共同建構,在課堂學習中優先指向高階思維目標的達成。
學程重構體現在學習的開放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個體學習的自主實踐性和合作性、知識掌握的牢固性、高階思維的發展性等方面。課堂學習對接生活,就會呈現出別樣的畫面,課堂不再死氣沉沉,而是變得既活躍又有序。
學程重構,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當我們把學習的方式、內容、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後,我們可以在學習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等方面看到學生的學習情趣。
最後,我認為教育應該為學生創設更為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使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文章根據高峰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二次學術年會」上的講話整理)△ 「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是怎樣的?非遺文化在學校裡是如何傳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