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可能很多孩子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所以不用家長刻意的培養,孩子們自而然的都會做家務,並且認為這是最應該不過的事情。
但是在如今,會做家務的孩子們少之又少。
關於孩子們從小做不做家務,大佛大學經過調查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們,在成年之後的就業比例是15:1,而犯罪率卻是令人驚訝的1:10.並且,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相對低,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也較低。
對於一些家長來說,與其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不如說是讓他們"搗亂"的。家長們每天也經過高強度的工作,回到家還要打掃衛生。
自然是不願意再多分一些時間教孩子如何做家務的,因為這樣會疲憊不堪。
而研究表明,孩子在4-5歲的時候,已經具備了一些簡單的家務活條件,所以在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做家務的大好時機。
做家務,就是將凌亂的空間收拾的整齊、將髒兮兮的地變乾淨、將一切物品都回歸到整潔的程度,讓人一看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也會覺得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親眼目睹,那麼他們可能會對做家務產生興趣。
孩子年級尚小的時候,非常容易對一些感到新奇的食物產生興趣,例如做家務。
可能他們也會選擇參與其中,但是一些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旦開始動手參與,便又容易很快的放棄。那麼應該如何讓他們也喜愛上做家務這件事情呢?以下有一些小技巧: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
孩子都希望被家長重視,這個時候,告訴孩子他的參與對家庭做了貢獻,每個人就能節省出一些時間來做其他事情。
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
可以列一份做家務清單,讓孩子自己選擇幾個選項來做,當然家長一定要注意是孩子力所能及的,這樣他們自己選擇的也就會很情願去做。
細緻任務,先給孩子做示範
比如要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可以細緻的告訴他應該拉平被子,或者是將一些玩偶放整齊。
這樣他才會理解到底是如何來收拾,否則他們感覺到概念太過於模糊,就會減少積極性。
當他們沒做好的時候,也不要急於批評。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主義"
對於還處於幼小的孩子,家長要記住讓孩子做家務的宗旨並非是要他們做的非常完美。更重要的其實是他們的參與感,因為那個時候孩子的行為能力還相對很弱,可能會過於思想化,心裡想的很好,但是行動就沒有那麼"完美"了。
給孩子適合他的工具
孩子的身高還處於剛開始發育的階段,所以他們在做家務的時候一定要拿適合自己身高體重的工具。
做好孩子的榜樣
"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家長可能平時打掃衛生沒有那麼頻繁。在孩子面前抱怨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明明要做家務了,自己卻抱怨家務太累太繁重。
這樣的狀態也會讓孩子減少積極性,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所以一定要自我積極,孩子才不會差。
不強迫孩子
有些孩子可能還在做自己的事情,做家務之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好。
定一個時間,讓孩子先做自己的事情,時間一到,全家開始做家務。這樣孩子也有氛圍,會相對積極。
適當提供獎勵
所有的家庭成員參與的時候,可以按照勞動的內容多少,以及每個人的完成度、積極性來分發小星星或者小紅花。
這樣孩子就更加積極了,獎勵最好不要是給孩子買禮物或者是給孩子獎勵零花錢。這樣會開給孩子灌輸只要他幹活就有錢花一樣。
做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分內事,獎勵只是為了調節親子關係,帶動孩子的積極性。
合理安排任務
有些任務安排的不妥當,比如一件事情總是重複的做,孩子就會感覺到無聊。每個人做自己的事情。
給孩子發展空間
讓孩子整齊安放自己的玩偶,並非只是整齊安放,可以讓他把床上其他多餘的東西重新擺放位置。
讓他們將衣服拿到洗衣機跟前,可以順便教一下操作流程,一次可能記不住,幾次家務做下來孩子也就會使用洗衣機了。
如何讓孩子愛上做家務,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家長們還應該多加斟酌,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