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校開設"習慣訓練課" 教孩子們做家務
27日,渝北區東和春天實驗學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疊被子和疊衣服的生活技能。記者 胡杰 攝
疊被子、疊衣服等家務活,很多孩子不會做,在家都是父母,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手包攬。而渝北區東和春天實驗學校開設習慣訓練課、設「習慣訓練室」,培養學生十大習慣,並讓他們會生活技能、會幹家務活。
習慣訓練室裡學做家務
27日上午,12歲的唐佳和同學一起,在一個房間裡認真鋪床、疊被,這不是在臥室,也不是學生宿舍,而是在東和春天實驗學校的習慣訓練室裡。
「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先來點點頭,再來彎彎腰。」老師用順口溜教孩子們疊衣服。老師拿出一件帽子衫作示範,鋪平後先折左邊衣袖,然後折右邊衣袖,「點點頭」就是把帽子往下翻,「彎彎腰」就是從中間摺疊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很快就學會了,把幾件衣服疊得整整齊齊。
唐佳說,因為父母在外地工作,平時和奶奶在家。以前不會做什麼家務活,疊被疊衣都交給奶奶,學校開設「習慣訓練課」後,會做家務活了,照顧自己的能力也變強了,「爸爸媽媽都為我高興」。
除了習慣訓練課,每年3月,學校會開設習慣訓練營,集中訓練孩子們的坐姿站姿、生活禮儀規範。每學期,每個班級還會評選「文明之星」、「禮儀之星」、「習慣之星」,孩子們身上悄然發生著變化。
習慣「情景劇」進課堂
「叮鈴鈴,叮鈴鈴……午餐時間已到了,同學們平時表現好,可是今天不太妙。」一年級二班教師裡,一堂「就餐講文明,節約塑美德」的習慣訓練課正在進行。
同學們念完了幾句開場白,兩名男生就走上講臺,通過情景劇形式,再現了食堂就餐的一幕:兩人擠到隊伍裡,打了滿滿一盤菜,可沒吃上幾口,扔下筷子抹抹嘴,就跑到操場上玩耍。
「同學們看一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誰願意來幫幫他們?」表演一完,老師就發問了。臺下的孩子們舉起手,給「情景劇」裡兩個主人公糾錯。「打飯時要排隊,不應該插隊」,「紙巾應扔進垃圾桶,不能隨手亂扔」,「飯菜吃多少盛多少,不應該浪費糧食」,「吃完午餐應該收拾餐盤」……孩子們你一言我一句,提出不少應注意的餐桌文明細節。
在另一間教室的習慣訓練課上,「春風吹,陽光照,好孩子,不遲到……」孩子們打著快板,一邊跳操一邊朗誦。這是學校自創的「益德國學快板操」,學校用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在快樂中養成好習慣。
校長暗訪孩子行為習慣
在東和春天實驗學校,這樣的習慣訓練課每周都有,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求也有所不同。
「2008年建校後,曾對全校孩子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做過一項調查。就拿家裡來客人來說,超過56%的孩子要在家長提醒下才和客人打招呼,僅有35%的孩子會主動問好。」校長陳後林說,學校因此很重視「習慣教育」,「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個好習慣能讓孩子終生受益。」
陳後林說,有時候自己還會「暗訪」孩子們的習慣。比如發現校園地上有紙團,陳後林就會悄悄觀察孩子們的舉動,或是主動問旁邊玩耍的孩子,「看看身邊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孩子們應養成哪些好習慣?東和春天實驗學校提出10個好習慣,分別是:孝老愛親、微笑待人、誠實守信、充滿自信、遵章守紀、站坐有姿、主動學習、合作共進、關注健康、珍愛生命。
文明時評>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
習慣養成事關個人未來。好習慣讓人受益終生,壞習慣使人泥足深陷。少年兒童正處於行為塑造、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良好習慣的養成能影響他的一生。習慣於勤奮,他就會孜孜以求奮發有為;習慣於懶惰,他就會無所事事到處溜達;習慣於優秀,他就會勇攀高峰追尋夢想;習慣於平庸,他就會事事退縮碌碌無為。
習慣養成事關國家形象。外國人常驚訝於中國人的「嘴上功夫」。這「嘴上功夫」第一是亂吐痰,第二就是大嗓門。在國內,亂扔垃圾、排隊加塞、亂闖紅綠燈的現象隨處可見。這樣的環境不僅給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更是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形象。
習慣是一種道德堆積。養成良好習慣要從小抓起,要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通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件事體現的,是長時間思想和行為一致的積累。
習慣是一種文化力量。習慣一旦成為孩子們的自覺,並通過小手牽大手,就會形成一種精神,為淳化民俗、改良社會風氣提供精神引領,就會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真、向善、求美的文化力量。
良好的習慣是人一生中寶貴的財富,讓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李朗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