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歐美國家的父母要求子女從小分擔家務,美國研究人員最近發布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平時抽出時間做家務的孩子,反而學習成績更好,社交能力更強,更加陽光快樂。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不做或者很少做家務的孩子,則更容易對生活不滿意。
美國研究人員分析了近萬名9歲左右學齡兒童的學習成績和做家務情況,並藉助調查問卷評估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與同齡人的關係、社交活動以及生活滿意度。結果顯示,與難得做家務的孩子相比,經常做家務的孩子自信心更強,學習成績更好,在數學、閱讀和科學測試中得分更高;很少做家務的孩子對生活不滿意的可能性高30%,更容易對學習能力缺乏自信,而且容易與同齡人關係不佳。
曾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新生院長的教育學家海姆斯,在她所著的《怎樣教出一個合格的成年人》一書中,引用了哈佛大學對青少年的跟蹤研究成果,認為一個人如果從兒童時期就參與做家務,一方面學會了足夠的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培養了進取心,那麼成年之後,在職場和家庭中,他都是主動和積極的人,成為事業強者和成功人士的機可能性會更大。
海姆斯表示,避免過度呵護,鼓勵孩子嘗試各種活動,包括家務勞動,應該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她說:「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家長引導孩子做家務的年齡越早越好,因為孩子儘早參與後,就會覺得洗盤子是學習的一部分,不是很重的工作,是家裡人要做的普通事情之一,而且孩子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後,會認為自己對家裡盡了責任、貢獻了力量。」海姆斯認為,當父母忙著給孩子安排好所有活動和時間,幫助他準備考試複習的時候,卻剝奪了他們自己動手、學習管理自己的機會。
研究人員的跟蹤調查發現,經常和固定做家務的孩子很小就建立起責任心,不僅行動自立、言而有信,而且與家人和朋友間關係融洽,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高。他們很快就接受了家庭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家務並不是父母單方面的事情,而應該由所有人分擔,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得到快樂。相反,不做家務的孩子,容易產生較多的抱怨,不高興的時候就怨天尤人。
心理學家湯姆·布魯內爾博士贊同海姆斯的觀點。他認為,教導兒童做家務,可以將他們培養成可靠和可信賴的人,因為他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在家長分配好日常的工作後,一旦某人錯過時間或是沒有按時完成,全家的生活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影響。布魯內爾博士建議家庭中建立一份「家務清單」,明確責任和細則。
實際上,孩子對做家務很有興趣,尤其是和全家人一起做,他們會幹得興致勃勃。當然,由於自身生長發育的特點,「忘記」把襪子放好,玩過的玩具未及時歸位的情況會時有發生,家長這時要耐心並溫柔地「提醒」。比如回到家裡,要先把外衣掛好,不要亂放,然後吃點心,吃完後把盤子洗乾淨放到晾乾架上,才可以去玩耍。有了這樣具體的指點和步驟,孩子才不會疏忽和忘記。這個過程會比較長,要一直等到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為止。
不可否認,表揚的方式對孩子更有效。如果孩子不是多次並且嚴重「玩忽職守」,家長就不要過分責備,否則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拒絕合作,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在家長心目中沒有價值,而產生頹喪和壓抑心態。
至於是否應該給做家務的孩子一定的經濟報酬,專家普遍認為最好不要付錢,這樣才能體現家務勞動對家庭和孩子的好處。專家認為,平時可以給孩子一些零花錢,但是不必與做家務連在一起,讓孩子認識到,做家務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和責任。
美國媽媽蘿拉講述了孩子做家務的經歷。有一天7歲和9歲的兩個兒子正準備擦地板,鄰居家的小女孩來敲門喊他倆出去玩,兩個孩子異口同聲地表示要幹活不能去玩。鄰居家的經濟條件很好,小女孩總是忙著去上各種私教課,從來沒有幹過家務。小女孩吃驚之餘也願意留下來和他倆一起擦地板。
孩子們在溼漉漉的地板上追逐打鬧,衣服都粘在身上了,地板上狼藉一片。他們擦完了地板,把溼布擰乾,再合力把家具推回原處,然後都躺倒在沙發裡。雖然滿臉疲憊,但他們看起來非常高興。
小女孩臨走前認真地問我,她下次來玩時還能不能接著做家務。小女孩因為沒有機會做家務,實際上缺失了「任務-忙碌-完成-成果」這一連串成長過程的感受,經歷就是一種成長,她在我家找到了這種感覺。孩子們做家務雖然又慢又沒有質量,但我還是放手讓他們去做,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勞動的艱辛,承擔起自己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