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

2020-12-22 梅子說育兒

文︳梅子

導語: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高於後者20%,而且婚姻更幸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務比不做家務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01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讓孩子參與做家務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重視讓孩子多多的參與到家務活中來。

比如:

在德國,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被明確寫進了法律。6-10歲,孩子要幫著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

10-16歲,負責擦汽車,給菜園翻地;

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

在美國,父母看重的也並非學科教育,而是孩子參與到家務中的能力,比如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是這樣的:9-24個月:會執行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把髒尿布扔到垃圾箱;2-4歲:會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幫助父母拿取物品;使用馬桶、自己刷牙、澆花、到門口取報紙、收拾自己的玩具等;4-6歲:能獨立到信箱裡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烘乾衣服、疊放衣服、準備自己要穿的衣服、鞋子等;6-7歲: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7-12歲: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13歲以上:能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擦玻璃(裡外兩面);清理冰箱、爐臺、烤箱;做飯;列採購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乾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櫃);修理草坪等。

在日本, 1/3的孩子每天幹家務活日本孩子每天幹家務活的有1/3,平時根本不幹家務活的是1/4。而且,女孩子幹家務明顯高於男孩,女孩多從事熨衣服、做蛋糕、洗盤子等活,男孩則是裝電池、塗油漆等。

日本家庭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幫忙做飯,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讓孩子自己買東西等。

根據《讀者》雜誌的一份數據顯示,各國中小學生每天平均勞動時間如下:

美國72分鐘;

韓國66分鐘;

法國36分鐘;

英國30分鐘;

中國12分鐘。

由此可見,在引導孩子做家務方面,中國的父母還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02 為什麼要重視對孩子做家務的引導

父母培養孩子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在將來能夠適應各種情境,解決各種問題,而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做好自己身邊的事情指什麼呢?

首先自己走路、自己吃飯、自己準備衣服......

當孩子越來越多的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後,就預示著他可以越來越少的需要別人的保護才能活下去,這是在為將來他們適應社會做最基本的準備。

自己管理生活會帶來喜悅,增加自信。當孩子長大到能夠開始一個人生活時,他是手足無措還是享受人生掌控在自己手裡的喜悅呢?

這與他從小是否鍛鍊起來了做家務的能力有很大聯繫。

安排、管理自己的小家,不僅讓他擁有了更多的責任感、感受到了更多的成就感,更讓他在這個過程中真正的成長,進而增加了許多自信。

讓孩子多一些感恩之心當孩子學著自己動手管理自己的生活時,他才能更多的感受到父母的付出,進而擁有更多的感恩之心。

03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做家務

前些日子,和一位朋友聊天。

朋友說:疫情期間學校組織孩子在家裡協助爸爸、媽媽做家務,並將視頻和照片發到班級群。

結果班級群就被刷屏了,家長們紛紛慨嘆這真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然而後來在孩子們聊天的過程中才發現很多家長其實都只是讓孩子擺擺樣子、拍照片發給老師、發到朋友圈後就算完成任務了。

要知道,讓孩子做家務不是作秀,不是動作擺出來就是學會了做家務、就擁有了參與做家務的好習慣了。事實上孩子任何技能的培養,都是需要父母有技巧的一步步去教授的。

如果父母不重視引導的方法,很容易導致做家務這件事,最終成為父母尋求心理安慰的孩子的「做秀」,或者成為孩子厭煩牴觸、爆發親子衝突的導火索。

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呢?可以分一下四個步驟進行:

家務活分類讓孩子參與到家務活之中,究竟具體是參與到哪些事情之中呢?總體來說,家務活可以分為以下12個方向:

打掃整理洗滌餐桌和餐具烹調物品更換護理傳遞倒垃圾看家照顧節日準備父母只有自己先分楚家務活的這12個方向,才能夠對有計劃的安排孩子做家務有總體的規劃。

2.向孩子講解每一類家務活的作用

教會孩子技能前,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標和意義。

有了目標以後,孩子才能保持更持久的興趣。

比如針對剛剛列舉的12類家務活,都有著分別的目的和意義。舉例來講:

打掃:打掃是清除垃圾、灰塵、汙垢,讓家裡變得乾淨的活動;整理:整理與打掃的目的存在很大的不同,打掃是為了清除汙使房子變得乾淨,而整理的目的是將用過的物品放回原處,使家裡更整齊有序;洗滌:洗滌是為了將我們身上穿的衣服和家裡用的床單、被罩等清洗乾淨的行為,這不僅會讓我們的身體保持健康,更能讓我們的身心也隨之輕鬆。餐桌和餐具:餐桌和餐具的整潔,不僅能影響我們就餐的心情,也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其他類的家務活,他們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父母們都需要經過思考後,組織好語言將他們一一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更深刻的體會做家務活帶來的價值感。

3.確定可以讓孩子幫忙的步驟

家務活的參與程度,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

比如同樣是洗滌,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講,能參與的部分可能只是疊衣服,但對於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來講就可以做到洗衣服、晾衣服和疊衣服全程參與了。

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對孩子能夠參與的家務活步驟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並明確的向孩子做出說明。

這樣孩子在得到清晰的指令後也才能夠更好地去執行,同時不會因為有些事情爸爸、媽媽不讓他們參與,而又沒說明為什麼而產生挫敗感。

4. 教會孩子操作的要點,循序漸進培養技能

很多父母會說:我天天都在孩子的面前掃地、拖地,這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可言,難道孩子不該上手就會的嗎?

當然不是。

事實上即使孩子無數次的看到過你做某項家務,但當他們自己真正要去動手時,你仍然需要手把手的教會他們技能並將操作的關鍵點講給他們聽。

比如:

打掃的過程中,可以將這樣的一些關鍵點提醒給孩子:

打掃要有順序: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等,這樣做不容易遺漏,所以打掃會更徹底;角落要仔細處理:房屋內邊緣角落的位置,是容易藏汙納垢的地方,也是不容易清理的地方,所以要更加仔細,才能將灰塵、汙垢徹底消滅;光滑的表面,都需要擦拭乾淨:門把手、水龍頭、衣櫃等部位的表面,如果能夠擦拭乾淨,看上去光亮如新,會使房間看上去更加乾淨。通過上面的列舉,父母可以思考每一類家務活需要注意的關鍵點,並做簡單的總結,之後帶領孩子一一實踐。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能看到努力帶來的更多成果,進而更加有成就感,樹立更多的自信。

總結:

如果一個孩子,吃完飯把碗一推、脫下來的衣服隨處一甩、身邊的大事小情全部交由媽媽處理,那麼,即使這個孩子的成績再優異,我們也會擔心他將來生活中自理的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在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卻從不懂得說「謝謝」,從未曾體會到過父母的辛苦,我們也會擔心在他長大成人後,在職場和家庭中會有怎麼的表現。

所以,父母們何不將上述這樣的擔心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去幫助孩子獲得在未來擁抱幸福的更多能力呢?

是的,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

我是梅子,關注可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愛的育兒分享。如果您覺得此文對您有幫助,歡迎留言、點讚、轉發——寫文不易,您的支持將是我今後創作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註:此文文字內容為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愛做家務的娃更優秀?引導孩子快樂做家務,讓未來變得更幸福
    文\悠悠編輯\悠悠有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更幸福。只有他們學會了做家務,他們才能夠去適應社會最基本的要求,才能夠在社會立足。他們都未來才更幸福。讓小孩去當一回父母,感受一下做父母的不容易。這樣更有利於在小孩成長的道路上,父母與小孩之間的關係更加的親密。3、讓小孩未來生活更加美滿和幸福引導小孩積極去做家務,會讓小孩未來的生活更加美滿和幸福。
  •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現在的孩子是家裡的一塊寶,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很多父母都不捨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即使孩子強烈要求想幫忙做一些事情,可是父母往往都會把他們趕走,讓他們去學習或者玩手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只要學習好」已成為很多父母的共識。可是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嗎?
  • 常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如何讓孩子愛上做家務
    曾經也有家長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做家務是大人的事,不應該讓孩子來做。 而且很多家長也覺得,孩子做家務耽誤學習時間不說,他做完一遍之後我要花2倍的時間重新做一次,只會幫倒忙。 可多個研究數據,狠狠地打了那些家長的臉。
  • 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會做家務?
    試想當你下班回家,孩子主動給你拿個拖鞋,給你倒杯熱水,那滋味,別提有多幸福了。如果你在做家務的時候,孩子也能幫你打打下手,他(她)甚至會自己疊衣服、打掃衛生,看到這一幕一種為人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做家務、體貼人的,那麼該如何讓孩子快樂地學會做家務呢?
  • 家庭教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
    今年受疫情影響,孩子們在家的時間比較長,那麼,家長們怎麼給孩子安排假期呢?放縱孩子玩樂不好,給孩子課程培訓班安排得過滿也不好,那到底怎樣才能做到勞逸結合呢?其實平時在家裡,家長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主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那麼,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做什麼?怎樣正確引導孩子?
  • 三招教你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文/阿凱媽媽在父母的心裡,孩子永遠都是小朋友,需要家長幫助和照顧。不忍心讓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勞累,所以把所有的家務活動都由自己承擔。其實培養孩子的家務能力,讓孩子適當地參加到家務勞動當中,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好處,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會更加的優秀。
  •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需要從做家務開始
    1、家長的過度溺愛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就對孩子十分溺愛,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唯一要做的就是要好好學習。2、父母與孩子陷入了權利之爭有些父母比較權威,經常命令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以,這種行為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迫於父母的權威,他們要麼爽快地答應,要麼頑固地對抗。
  •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這或許是很棒的答案「孩子太小,做什麼家務!」「孩子做不好,還不如自己做。」「做家務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讀書就行了!」說起做家務,很多父母往往認為離孩子很遠,家務活當然是家長的事情,孩子只要成績好就行了。但是,這樣真的好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不會做家務,將來他如何獨立生活?
  • 郭晶晶帶孩子做家務:做家務的孩子,究竟贏在哪裡?
    朋友們的反應紛紛都是,連他們竟然都帶著孩子做家務啊。劃重點,關鍵詞:竟然。想想好像這樣的驚訝也不奇怪,我們普通人家庭有多少現在是會帶著孩子做家務的,而他們家庭保姆肯定不止一個,按理說,更加不需要做家務了。我特地去翻了霍啟剛的微博,他寫的關於做家務這個點非常認同,做家務需要父母陪伴,這是非常高質量的家庭時光。而同時又是一種為家庭成員「付出」,而付出的確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孩子該不該學做家務?
    沒有人會相信這個年齡的孩子能熟練地做飯,如果他沒有被看到,他臉上的微笑告訴人們做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麼,孩子該不該做家務大家一定心中有數了吧?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孩子在學做家務的過程中,能夠習得獨立自主、規劃能力、責任意識等珍貴的品質。 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學會感恩。但是生活中很多孩子不願意做家務,家長該怎麼引導呢?家務活有很多種,可以根據其特點設計一些遊戲,比如角色扮演、猜一猜等遊戲。
  • 哈佛研究指出:愛幹家務的孩子更優秀,父母該如何讓娃愛上做家務
    實際上,我們也會發現做家務的孩子他們會有以下特點:孩子更具有責任心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之中,如果不做家務就會把這些事情歸咎為是爸爸媽媽的事情。只是一旦參與到家務事情當中,父母會給孩子分配相應的任務,讓他們懂得參與家庭之中的活動,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家庭之中的一份子。長時間如此,責任心也會慢慢地培養,讓他認識到自己必須為這個家付出點什麼。
  •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長大更有出息!附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03做家務的孩子,更幸福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做家務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年後就業率為15:1,而且婚姻也會更幸福。此外,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做家務的孩子在獨立性和動手能力方面也更具優勢。
  • 對於孩子從小學做家務,父母該持什麼態度?
    家長總是攔著孩子做家務,覺得這不是他們應該幹的。卻不知道,這反而剝奪了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有一項發現,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有個重要的相似處: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家務勞動看似都是小事,但它涉及到獨立自主,規劃能力,責任意識……這些珍貴品質卻能讓孩子收穫巨大。
  • 李玫瑾:孩子一定要做家務|《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父母收藏)
    《下一站是幸福》中賀父突然忘記家在哪裡,走丟一夜未歸,隨即去醫院檢查出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俗稱&34;,得知自己生病後的賀父,因孩子從未做過家務,擔憂孩子的未來而無法入睡。她會把溫水和醋調成混合液,擦洗紅木家具,還懂得如何熨燙襯衫和刺繡的衣服。長大之後,這些家務技能,幫助她成了一個好妻子和好媽媽。她從政之後,做家務學來的管理和規劃能力,又幫助她成功競選首相。
  • 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父母這樣教省心又省力
    約翰.瑞迪這位「運動改造大腦」的倡導者認為:人類天生就要運動,食物、體力活動和學習之間的關聯性是我們大腦迴路系統中與生俱來的習性,孩子學會做家務,收穫的遠遠多於會做家務本身。家長指導過程中以引導和鼓勵為主孩子沒做過的事情,在做家務過程中肯定不熟練,就拿大寶來說,有一年暑假,自己第一次煮麵條,鍋裡的水還是涼的,她就把麵條放進去,寶媽告訴過她煮十分鐘就好了,結果出來的麵條一團一團的沒有熟,寶媽在誇孩子有主動做飯的意識,雖然沒成功,但下次一定能做的很好。有些家長怕孩子用刀傷到,怕水燙到,其實孩子不感知,怎麼知道什麼是燙的呢?
  • 讓孩子開心做家務
    有的大人覺得洗碗很有成就感、有的大人喜愛燙衣服、折衣服的感覺,大人們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樣。總之,先挑一件可以讓孩子感到愉快的家務做起。  口頭鼓勵他,給他戴高帽子。有些孩子自尊心強,怕自己做得不好,所以拒絕做家務,這時父母要多些口頭的鼓勵與獎勵,例如:「我知道你好能幹,一定會把玩具收拾得很乾淨。」在以安全為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去嘗試,但是必須事先將原則說明清楚。
  • 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文丨飯飯媽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想要幸福,那麼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愛,而另一個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家務勞動。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追蹤統計,發現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通常小時候就有做家務的習慣。
  • 讓孩子幫做家務,快樂多多,收穫多多
    自從家裡添了這兩個寶貝之後,雖然家裡,每天都比較的忙碌,但是看著孩子開心就好,我覺得生活就是在這樣的忙碌中摻雜著些許的快樂,有的時候一個人忙著做事情,總是感覺有點辛苦,有點累,正好孩子也慢慢長大了,我習慣讓孩子幫著我一起做家務。
  • 聰明的父母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家務活也是孩子的「成長素」你讓不讓自己的孩子做家務?當下的孩子,課業負擔太重,很多家長一看孩子們作業都寫不過來,就不讓孩子幹家務活了。但我們家的孩子從小自立,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們就儘量讓她自己做。她四年級的時候,就會炒番茄炒雞蛋這些簡單的菜了。」我說:「現在好多孩子是從來不做家務的。你們真夠狠心的。」大姐說:「我們都有老的時候,不可能侍候孩子一輩子。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其實是害了孩子。」
  • 該讓孩子做家務了
    我們父母很關注孩子的教育,不過很多人的做法是,「你只要學習好就夠了」。至於家務活,那都是爸爸媽媽的事。諷刺的是,被要求「只需要學習好」的孩子,很可能學習並不好;或者長大後,學習後勁並不足。因為,一個生活中被培養成習得性無助的孩子,你沒法指望他能夠在其他事情上有自發的、積極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