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疫情影響,孩子們在家的時間比較長,那麼,家長們怎麼給孩子安排假期呢?放縱孩子玩樂不好,給孩子課程培訓班安排得過滿也不好,那到底怎樣才能做到勞逸結合呢?
其實平時在家裡,家長可以讓孩子幫忙做家務,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動手和自主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責任感。那麼,不同年齡的孩子能做什麼?怎樣正確引導孩子?
其實,關於孩子做家務這個事,很多家長首先會有個疑問:該不該讓孩子做家務?
出於疼愛,很多父母不捨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
有的媽媽還認為,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讀書就好了。
可孩子不做家務專心學習,就會更優秀麼?
許多親子專家都認為讓孩子分擔家務有助於孩子的行為發展,有其必要性。
讓兒童感到他是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這個家很需要他,這對於兒童的成長經驗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父母不給他們做家務、為家庭付出的機會,他們就無法體驗到這種感覺。
在中國,多數的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分擔家務的,於是會想盡各種方式,讓孩子參與到家務當中來:
第一種金錢獎勵: 洗一雙襪子,給你一塊錢。
第二種物質獎勵: 今天把玩具收拾好,把書桌整理乾淨,獎勵你一個奧特曼。
第三種威脅恐嚇: 今天不洗碗,就沒有晚飯吃。
第四種好好商量: 今天我要出去一趟,你幫我拖一下地可以嗎?
那麼,這些辦法,到底好使嗎?
結果是肯定是不好使!
為什麼家長希望孩子參與家務這麼難?又或者孩子們為什麼不願意主動做家務?
第一 家務真的很難
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交到孩子手裡去,孩子們無所適從,做不好、不會做,會受指責,所以他們的熱情和自信就沒有了。
第二 家長對家務的態度
有沒有家長自己對家務,就是不喜歡和逃避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孩子看在眼裡,根本沒有做家務的興趣。
第三 家長對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誤解
很多家長,尤其是隔輩的家長,認為等孩子長大一些,再長大一些才能去做家務。其實,孩子的獨立意識,從一歲半到兩歲便開始了。
很多時候,孩子是想主動做家務的,但也會被種種原因被阻止了。
例如:
家裡有爺爺奶奶,他們捨不得呀,從小到大都是他們幫忙穿衣服、背書包;
孩子太小,讓孩子洗菜、洗衣服,太麻煩了。弄得到處都是水,浪費洗衣液,甚至能把自己弄溼了;
孩子有作業、有興趣班,太難擠出時間了……
這便是許多家長常犯的錯誤,許多家長在一開始就堅持要求完美,但是這樣反而會使家務分工成為家長與孩子間的戰爭,造成家務延宕,或讓家長不得不接手去做孩子做得不完美的家務。
其實,你要讓孩子有機會在實際做家務中學習。
另一項容易犯的錯誤是,父母總是等到孩子完成家務才給予讚賞,或者一點都沒給予讚美與獎勵。
一、家務虐你千萬遍,你待家務如初戀。
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讓孩子對做家務這件事不再排斥。
二、如果家裡的寶寶,在兩歲左右,注意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2歲左右,就會萌發凡事「我自己來」的獨立意識,他喜歡自己親自動手吃飯、穿衣、洗刷等,樂此不疲。當寶貝說我看看,我試試的時候,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鼓勵他們都去嘗試。
三、允許孩子偏離成人的期待,不過分指導
孩子剛開始嘗試做家務時,由於動作技能還不是那麼熟練,可能會笨手笨腳,慢慢吞吞,做法跟成人慣用的也不一樣,甚至還會犯一些錯誤,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不要急於評判和糾正。
家裡的孩子,上小學或初中了,家長應與孩子共同商量,參與到家務當中來,由簡到難。
經常說類似的話:今天有你幫忙,清掃工作快了很多;今天你幫忙洗菜,感覺做飯愉快了很多,謝謝你。
我家有兩個寶寶,妹妹比姐姐小三歲,在家做家務的時候,經常習慣性地叫姐姐,姐姐剛開始覺得很開心、很自豪,後來就不樂意了,為什麼不叫妹妹?
遇到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我是這樣回答:
姐姐做的比較好(認可她),媽媽經常習慣性叫你,是媽媽做的不夠好(承認不妥),現在我需要你的幫忙,你可以幫我嗎?
作為家長,無論家裡是獨生子女還是多個孩子,在引導他們做家務的過程中,應該多關注和鼓勵他們,對他們的勞動給予肯定,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這些正是他們獲得未來美好生活的基礎。慢慢地,您會發現,孩子的統籌能力、邏輯能力、時間管理,都在逐漸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