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刷量」美麗數據是如何炮製出來的?53元能增2萬觀看量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直播「刷量」美麗數據是如何炮製出來的?僅需53元就能增加2萬觀看量

從最早的公眾號閱讀10萬+,到後來的各種活動投票,再到如今的直播帶貨刷單,網絡數據造假早已成為了公開的秘密,而且愈演愈烈。

在多個包含「直播漲粉」等字眼的聊天群裡,記者看到,有不少聲稱可以在各大主流平臺上提供刷觀看、漲粉絲等服務的廣告。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一名刷量人員告訴記者,任意時間、任意觀看人次都可以刷,還可以有真人互動。為了一驗真假,記者隨機挑選了一家直播店鋪,讓刷量人員在1小時內完成新增2萬觀看量,15萬個點讚,並增加15個真人互動。隨後,記者完整記錄下了這一過程。

記者:這個直播間觀看數顯示只有不到200人次,與他們平時的關注度相差不大。從刷量開始後可以很明顯看到,屏幕左上角的觀看數正在以幾百的速度跳漲。到現在過去僅20分鐘,觀看數就突破1萬了。1小時後,該直播間總觀看數達到了22400人次,點讚數15.92萬。在此期間,互動區不時出現新用戶反覆提問和評論。而在此後的10分鐘裡,觀看數隻增加了20人次,又恢復到正常狀態。

刷量人員告訴記者,增加2萬觀看量外加15個真人互動,總共只需53元。為了展現實力,刷量人員分享了過去在不同平臺上操作過的案例,並表示每逢電商促銷節點時,會有很多老客戶的業務,工作量很大。

建立自動「腳本」 批量養號批量操作

和記者親身經歷的情況差不多,最近有新聞爆出,某帶貨直播間,數百萬粉絲中,僅有10%是真人在線觀看,剩下的90%全部都是機器刷出來的數據。這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工程師王嘉義告訴我們,初期刷流量,首先要通過沒有綁定身份證,也就是未進行實名認證的所謂「黑手機卡」,在各大平臺進行註冊,再通過建立自動腳本,也就是書寫相應的程序代碼,進行批量養號、批量操作,最終實現為需求方提供虛假流量,以此牟利。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研工程師 王嘉義:自動腳本批量養號,這個是機器在操作,是因為對於每一個帳號來說,它的登錄界面都是一樣的,我可以直接錄下來我滑鼠的各種操作,然後進行登錄,然後進行點擊各個頁面 然後來完成它的一個流量活躍度的提升。

工程師隨後進行了演示。第一步新建一個腳本,接著進行錄製,模擬真實用戶點擊。步驟包括登錄、點讚、退出等操作,停止錄製後點擊保存,一個腳本就創建完成了。此後只要點擊運行這個腳本,程序就會自動重複之前錄製的所有操作。無數次操作之後,所謂的美麗數據就形成了。而這種批量操作的方式也叫「群控」或者「雲控」。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研工程師 王嘉義:刷量人員手上有成千上萬的一個帳號庫,對應的用戶名和密碼是哪些,他只要點了開始之後,他會依次把這些帳號的密碼進行輸入、登錄,然後進行操作、退出,再登錄下一條帳號,然後輸入密碼、登錄、操作,然後退出,全部帳號刷一遍。

授權帳戶就能躺賺 「掛機刷量" 規模大

想要刷量,首先得擁有真實帳戶以及帳戶密碼。隨著網絡市場越來越大,早期非實名認證的手機號,早已遠遠無法滿足刷量所需,怎麼辦呢?刷量平臺又把眼睛盯上了咱們手裡實名認證的手機號碼。

可能很多人都收到過這樣的廣告,「小號託管,輕鬆賺錢」,號稱只要把帳號授權登錄在掛機平臺上,供平臺用於網絡直播刷粉絲數、刷銷量等,就可以輕鬆賺取收益。自己什麼都不用幹,只要交出帳號授權就能躺賺,對於一些人來說的確很有吸引力。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掛機刷量」後患無窮

別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的「躺賺」背後,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在專家看來,無論是交出帳戶用以刷量的網民還是購買了刷量服務的商家和平臺,其所得到的,遠遠比不上失去的。

中國科協「源新聞」專家庫成員、清華大學網絡研究院副教授 張超:你比如說對於這種提供帳號的這種真實用戶而言啊,他最大的危害其實就是,他的信息洩露被洩露給中介了。基本上我們在各個平臺註冊的都是實名制的。我們有身份信息,手機號信息,拿著這些信息,這個信用卡去借貸啊,這些事情都可以做的。那同時,因為他們提供這個刷量服務呢,有可能被拿去做黑色產業鏈的行為,使帳戶提供者成為幫兇。

多部門接連出手 規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

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各類刷量平臺已有超過1000家,刷量產業人員規模累計達到900多萬人。為了遏制這條灰黑產業鏈的發展,近一個月來,多部門接連出手規範網絡直播。

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以外,11月1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還發布了《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要求直播營銷人員不得虛構或者篡改關注度、瀏覽量、點讚量、交易量等數據,不得對數據進行造假。此外還有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嚴格規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

「刷量」行為已觸犯法律 可受行政處罰

除了加強監管以外,法律專家表示,所謂的直播「刷量」行為,已經觸及了相關法律,應該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而未來想要根除此類現象,還需進一步加大立法,提高犯罪成本。

法律專家表示,涉及數據造假的刷量行為,其實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涉嫌虛假宣傳,在我國《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都有明確規定。《網絡交易管理辦法》指出,不得通過虛構交易或者刪除不利評價等形式,為自己或者他人提升商業信譽。《反不正當競爭法》中也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對商品的性能、功能、質量,尤其是銷售狀況、用戶評價等作出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來欺騙或誤導消費者。

法律專家 嶽屾山:如果說違法的話,將會受到行政處罰,一般來講,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是可以處20萬以上100萬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是處100萬以上200萬以下的罰款,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經營者如果說還發布了虛假廣告的話,還會按照廣告法的相關規定來進行處罰。

另外,法律專家也表示,除了行政處罰,根據具體案例,刷量行為還有可能涉及非法經營罪。專家建議,參與刷量的各方在法律層面都應該有明確的處罰規定。

法律專家 嶽屾山:包括說網絡平臺,包括說刷單的刷手,包括甚至專門來給提供做專業技術支持的那些技術人員,這些其實都應當在未來的立法當中,給予明確的規定和相應的處理。比如說5年之內還是幾年之內不能夠再進入市場了。這樣的話可能說在提高這些威懾力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總臺央視記者 鄭瑋瑋 黃一宸)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直播帶貨刷單53元能增2萬觀看量 建立自動「腳本」批量養號批量操作
    直播「刷量」美麗數據是如何炮製出來的?僅需53元就能增加2萬觀看量從最早的公眾號閱讀10萬+,到後來的各種活動投票,再到如今的直播帶貨刷單,網絡數據造假早已成為了公開的秘密,而且愈演愈烈。在多個包含「直播漲粉」等字眼的聊天群裡,記者看到,有不少聲稱可以在各大主流平臺上提供刷觀看、漲粉絲等服務的廣告。
  • 53元換150000點讚、22400觀看量加「真人」互動!一場直播,華麗數據的背後,是百萬級別的灰色群體...
    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從幾元到上百元不等。一名刷量人員告訴記者,任意時間、任意觀看人次都可以刷,還可以有真人互動。為了一驗真假,記者隨機挑選了一家直播店鋪,讓刷量人員在1小時內完成新增2萬觀看量,15萬個點讚,並增加15個真人互動。隨後,記者完整記錄下了這一過程。
  • 抖音快手直播刷量起底:25元100人氣,58元1萬粉絲
    5月15日,網際網路行業迎來一場直播盛宴,三位大佬在不同的平臺同時開播:李彥宏百度直播首秀累計觀看人數達926萬;董明珠在京東直播間吸引了733萬人觀看;而被調侃為「過氣主播」的羅永浩當日直播間的觀看人數也超過了600萬。
  • 刷量系統操控的直播帶貨:數據注水嚴重 90元買500個機器粉
    【點擊投訴】相關新聞:暗訪直播間低價黑幕:砍價只是表演 價值上千翡翠進價僅30元直播帶貨良性發展還需跨部門監管 界定性質至關重要刷量系統操控的直播帶貨編輯:劉倩有公司違規開發售賣刷量系統,90元買500個機器粉進直播間發言「雲控系統為直播引流,最多可以控制2萬臺手機,不需要人工操作,雲端發布指令後,2000
  • 311萬粉絲互動量只有11萬是真的!直播刷單是如何實現的?
    「雙11」剛過,許多電商平臺與網絡直播的頭部主播紛紛曬出亮眼數據。比如,天貓公布的「雙11」成交額同比增長85%。有數據顯示,11月10日,薇婭直播間觀看人次8200萬,當場直播(包含0點後數據)銷售額超過11億元。「雙11」期間,淘寶直播誕生了28個成交超1億元的直播間。
  • 我們是直播刷單人:在YY語音培訓,25元換2萬播放量
    在數據為王的世界裡,大家都在買數據,不買你就比不過別人。直播帶貨經濟帶來的泡沫,讓數據流量成為衡量主播人氣的唯一標準。漲粉、刷直播人數、刷銷售數據,買流量,上熱門,甚至平臺也變相售賣數據。根據不同平臺,我們提供不同的刷單套餐服務不同的平臺我們提供不同的服務,例如抖音粉絲均價在100元/25個,25元則可以享受基礎套餐(2萬播放+118贊+15個分享)。
  • 公號刷量調查:55個公號43個刷量,一年忽悠8000萬
    而且這43個公眾號中,預估真實閱讀量,沒有一個到4萬的。你以為那誰,在城市號排行榜單中牛*哄哄,看了他的真實數據,會讓你大吃一驚。你以為那誰,格調高大上、合作品牌棒棒,其實減去刷來的閱讀量,能減半籮筐。上海城市號的市場規模有多大?我們算一筆帳。
  • 「刷」出來的直播帶貨虛假繁榮:90元可買500人互動1小時,大主播買...
    如果不出意外,這套系統能晝夜不歇地對支架上的所有手機,同時執行「關注主播」、「發言帶節奏」、「點讚送燈牌」等命令。銷售人員展示的直播引流系統後臺操作頁面。受訪者供圖2020年,直播帶貨成為經濟領域的新風口,各路網紅、達人、明星紛紛擠進直播間,給消費者「種草」,也從中收割流量。在利益驅使下,像李飛這樣批量炮製流量數據的灰產人士應運而生。
  • 網紅直播刷單調查:"1288贊+88條真人評論+10萬播放」只要30元
    一場直播,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的觀看量,甚至上億元的成交額,這無疑是讓任何一個品牌商家都要眼饞的「流量池」和「交易場」。  然而,眾多看似火熱的直播間,也往往讓商家們虛實難辨。「自己很難判斷,他們(主播)很多數據都是做出來的,過來賺個出場費。」劉先生如是說道。這種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眾多和劉先生一樣的小商家原本寄希望通過直播帶貨實現的銷售額不僅無法實現,甚至完全無法覆蓋主播的出場費。
  • 刷量新「套路」:如何輕鬆刷出"10萬+"?
    近日,騰訊訴「掛機刷量」平臺案有了判決結果——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深圳中院」)一審判決,從事掛機刷量業務的深圳微時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微時空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構成不正當競爭,賠償騰訊2374萬餘元。所謂「掛機刷量」,是指微時空公司這類平臺方,租用大量真實微信號,為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提供刷閱讀量、粉絲量、評論量、投票量等服務。
  • APP刷量,滿滿都是套路:蘋果3元一次 安卓30元萬次
    很多人不知道,APP的這些「權重指標」可以刷單造假。記者暗訪發現,安卓市場刷一萬下載量價格30~300元不等,蘋果商店一個真機下載量則高達3元。APP開發者要想刷好評,價格均按單條算,一條好評價格1~3元不等。市場上已形成一大波靠刷單贏利的公司或個人,只要抹掉手機數據並修改IP位址「無限刷」,修改IP位址這些準備工作均能實現「全自動」。
  • 抖音打擊直播刷量 處罰刷粉刷人氣帳號120萬個
    12月9日消息,近日,抖音安全中心宣布,「啄木鳥專項行動2020」正在針對直播場景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打擊。數據顯示,截止11月30日,已經處罰涉嫌刷粉刷人氣的帳號超過120萬個,封禁違規直播帳號達67380個,其中涉嫌無人直播被封禁帳號約1.5萬個。
  • 刷快手播放量網址,免費刷快手播放量網站,讓人震驚!
    刷快手播放量網址,免費刷快手播放量網站,讓人震驚很多小夥伴們都想找到簡單便宜好用的刷播放量平臺。今天就讓小編給你介紹快手怎麼刷播放量的教程吧~!想刷快手播放量的都來看看~!!!
  • 打擊直播刷量 抖音處罰刷粉刷人氣帳號120萬個
    直播行業在2020年迎來了高光時刻,尤其在眾多明星紛紛入場之後,直播帶貨引來了無數人的關注。數據顯示,2020年,網絡直播用戶高達5.6億人次。  與此同時,緊盯熱點的黑灰產、違規主播也開始給直播平臺帶來極大挑戰。
  • 僅次於薇婭李佳琦,這家美妝店7月直播觀看量是如何做到1.6億的?
    僅160萬粉絲,卻創造了超1.6億的觀看量直播眼統計的最新的店鋪主播月榜中,ZLCA植露萃岸旗艦店位居第一。◆淘寶店鋪主播月榜top10這家美妝品牌店鋪,雖然只有160多萬粉絲,但7月直播觀看量超1.6億人次!
  • 草根微信公眾號「刷量刷粉」公開的秘密
    然而,她接連使用的「大號」,錢是花了幾萬,但並未達到轉化用戶的目的,「找了一個號稱有近40萬粉絲的美食大號,對方保證幾萬閱讀量,談好了價錢,就做了。」而且,小白髮現營銷文章推送之後,閱讀量增長有些不正常。「剛推送出來一個小時,閱讀量就上了3000,但接下來就沒啥動靜了。第二天,閱讀量又噌噌地增加了幾千。」本身有一些公眾號運營經驗的小白覺得閱讀量的增長過於集中,不太符合常規。
  • 【原創】草根公眾號「刷量刷粉」 節操在哪?!
    然而,她接連使用的「大號」,錢是花了幾萬,但並未達到轉化用戶的目的,「找了一個號稱有近40萬粉絲的美食大號,對方保證幾萬閱讀量,談好了價錢,就做了。」而且,小白髮現營銷文章推送之後,閱讀量增長有些不正常。「剛推送出來一個小時,閱讀量就上了3000,但接下來就沒啥動靜了。第二天,閱讀量又噌噌地增加了幾千。」
  • 公眾號刷量工具失靈 部分數據造假「大號」遭質疑
    28日只有2萬。  公號自媒體羅超回應稱,騰訊科技僅統計一篇文章的閱讀量,就判定一個公眾帳號刷數據的做法,他認為其有失公允。他表態稱:「我沒有刷數據,之後也不會刷數據。」  北京青年報記者還聯繫到一些被點名的公眾號,公眾號「李瀛寰」的相關人員表示,行業大環境就是如此,你不刷也有人會刷。
  • 我的抖音沒有播放量 如何查看別人抖音播放量
    我的抖音沒有播放量怎麼辦呢,前期一定要買點播放量,不然再好的內容也沒人觀看,也就永遠都火不起來!
  • 微信公眾號刷量被曝光,自媒體泡沫有多大?
    近日,部分微信公眾號刷量被曝光惹人側目。而暴露出來的部分,似乎只是網際網路自媒體泡沫的冰山一角。泡沫到底有多大,泡沫讓哪些人成了冤大頭,還有哪些自媒體泡沫?一系列問題引發網民關注。但隨著9月28日刷量工具的短暫失效,大家才發現,很多人卻是靠著耍流氓才刷出十萬加。  公眾號的泡沫到底有多大?  雖然網上流傳一些公眾號大號的閱讀量對比,但是業內人士提醒,此舉容易「誤傷」。因此,查看面上的數據更具有參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