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剛剛走上村官崗位的張茜,如今已是北京市延慶縣劉斌堡鄉山南村的一員幹將。初到村裡時,這個中國傳媒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還一直覺得村官只不過是一種就業選擇,自己未必能長期留在這裡工作。
「剛來的時候,張茜並不看好自己將來在農村的工作。可是現在再看她,在村裡幹得真挺不錯的,甚至村民和村幹部都已經離不開她了。」延慶縣大學生村官辦公室主任楊娟說。
延慶崗位培訓:造就年輕的「老村官」
張茜至今記得,自己初到山南村時都不知道怎麼開口和村民說話,更別提交流了。每到村委會開會時,她的會議記錄總是一片空白。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怎麼幹。」張茜坦言。
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現在的張茜儼然一個「老村官」。在村裡,大到政策宣傳,小到檔案整理,甚至連村裡婦女孕檢工作中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
張茜這一明顯的轉變,得益於縣裡和鄉裡搞的村官培訓。據楊娟介紹,延慶縣已經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培訓與崗前、在職、再就業「三類」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在縣裡,大學生村官辦公室每年都會對大學生村官進行集中培訓,請來專家授課。授課內容不僅有針對大學生村官的各種農村政策培訓,還有專門對非農專業大學生村官進行的農業技能培訓。而在各鄉鎮,除了組織各種主題培訓,如創業培訓,還實行村官拜鄉鎮幹部為師、實行以師帶徒式的培訓方式。到了村一級,則實行新老村官互相交流、大學生村官跟著村委班子成員在實際工作中邊幹邊學的實地培訓方式。
2006屆延慶縣張山營鎮黃柏寺村大學生村官、西南政法大學畢業的賈石全,是個地道的延慶姑娘。雖然在當地長大,熟悉當地情況,但工作起來仍有許多事情要重新學習。她對三年來的培訓深有感觸:「到村裡任職以後,為了能讓我儘快熟悉工作,領導就安排我到鄉裡信訪部門掛職。這時,鄉裡的一位紀檢委員就成了我的『師傅』,不管碰到什麼問題,我都會隨時向師傅求教。」
第一次和來上訪的農民打交道,賈石全有些不知所措。作為新手的她忙著給上訪人講信訪程序、信訪制度等問題,但來上訪的農民卻一句話聽不進去,反而言辭更加激烈。賈石全第一次覺得書本上學來的那些爛熟於心的法律條文,在活生生的人面前顯得有點生硬。
「師傅回來後告訴我,碰到這樣的事,不能跟農民急著講道理。他們這時候可能在氣頭上,最需要的是有人聽他們說,跟他們拉拉家常,給他們倒杯水,拉近與他們的關係,才能讓他們信任你。」賈石全說這些十分管用的工作方法,她在書本上是學不到的,那一次,她是真的跟著「師傅」長了見識。
慢慢地,賈石全也掌握了農村信訪工作的方法,推及到村裡的其他工作,也一樣成為她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從上崗前到上崗後對大學生村官進行三級培訓,能夠幫助他們儘快進入角色,儘快熟悉基層工作。」楊娟說。
中國農業大學2008年暑期社會實踐專門針對「大學生村官計劃」的追蹤調查顯示,大學生村幹部具有農學知識背景的僅有4%,大學生村官的知識背景遠離農村工作實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樣的現狀在楊娟看來,正是需要通過有的放矢的培訓工作來解決的。
據了解,北京市有政策規定,大學生村官上崗前培訓不能少於80學時,工作三年內培訓不應少於200學時。而中組部聯合多個部門出臺的《關於建立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工作長效機制的意見》,對大學生村官的培訓時間、重點、渠道進行了明確規定。
記者了解到,在很多地方,這樣的系統培訓還並不是很多。在有些鄉村,培訓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跟著老村幹部學習」的層面。「我也常常帶著大學生村官工作,教他們怎麼處理農村的各種問題,了解村裡的事情。」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新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新鄉縣小冀鎮京華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志華說。
豐臺區大井村職業規劃:「讓我們找準自己的位置」
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黎名元是2007年來到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鄉大井村的。和他一起成為大井村村官的,還有外交學院畢業的吳浩。
比其他村官幸運的是,他們7月到村報到,8月就有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第一年「廣」,第二年「專」,第三年「通」,這是盧溝橋鄉大井村為兩名村官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大方向。村裡根據每個村官的實際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做一套發展規劃,每年根據這個方向來分配具體的工作。
因為有了這個規劃和方向,黎名元和吳浩很快便「分道揚鑣」,根據個人所長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崗位。現在,他們一個是村委會的有力幫手,一個是村資產辦的得力幹將。
「第一年,我們工作的『大方向』都是全面了解情況,初步分工。村委會會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逐漸往不同的方向培養。從第二年開始,根據上一年工作情況,我們基本就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比如領導覺得我更適合行政管理工作,所以我就在村委會負責村裡事情的管理。而吳浩則更適合經濟方向的工作,就成為了村裡的資產辦職員。」黎名元介紹說。
這樣的規劃讓黎名元、吳浩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工作起來也十分帶勁兒。到了村資產辦以後,吳浩接管田各莊的出租房業務。此前,這些出租房一直處於「小、散、亂」的狀態,用吳浩的話說就是「啥都租」。吳浩認真分析了田各莊的區位優勢,決定依託周圍的郊野公園,建造一個「園林式汽車家園」。如今,200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全部租給了汽車相關行業商家,租金收入比從前增加了40%。
「如果村裡沒有給我們制定職業規劃,可能我們自己也會思考這三年要怎麼做。但是那樣肯定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目標不會這麼明確,自己的潛力也難全部發揮。而現在,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找準了自己的位置。」吳浩說。
黎名元、吳浩的工作很快就上了手,用大井村黨總支副書記楊秀琴的話說,「現在把他們倆放在各自崗位的領導位子上都沒有問題」。黎名元和吳浩確實是幸運的,因為在豐臺區,能夠這樣明確給大學生村官制定職業規劃的只有他們所在的大井村。
「這樣的職業規劃能讓大學生村官看到自己這三年在村裡能起的作用,給了他們一個明確的工作方向,他們也會比較有積極性。」豐臺區委組織部組織組副組長任乃青經常會到村裡調研,也常有大學生村官跟她交流心得。雖然大學生村官職業規劃在全區還並沒有全面鋪開,但她已經看到了職業規劃所起的積極作用。「讓大學生村官發揮自己應發揮的作用,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沒準兒三年後他們就會留在村裡繼續幹,這對大學生村官和村裡來說都是雙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