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為石油喋喋不休時,中國繼可燃冰後,又取得新能源多項突破

2021-01-11 BWC中文網

能源是人類經濟發展的主線,從草木到煤炭,從煤炭到石油……世界生產力和經濟的變遷無不與能源有著密切的關聯。特別是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圍繞石油的喋喋不休幾乎就沒有停歇過。

而事情的最新進展是,據媒體報導,沙特能源部長當地時間9月14日表示,沙特石油企業-沙特阿美的兩個石油設施已暫時停產。據悉,這或將導致沙特近一半的石油產量被削減,減產幅度高達570萬桶/日。而沙特油企部分停產的原因是遭到無人機攻擊,引發大火。基於沙特是全球主要產油國,沙特阿美又是該國石油產業的支柱型企業,因此,多方分析師認為,這會對國際原油價格帶來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WTI原油期貨周五收低0.4%至54.85美元,布倫特原油期貨下跌0.2%至每桶60.25美元。那麼,接下去油價是否會因為沙特阿美的相關停產導致驟然攀升呢?Clearview Energy的研究主管Kevin Book表示,價格影響將取決於修復時間,這可能需要數周到數月。而據美國媒體CNBC報導,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可能會達到兩位數。

「這是一個大問題,」Lipow Oil Associates總裁Andrew Lipow說,「由於擔心最壞的情況,我預計每桶交升至5至10美元。」「我認為石油可以輕易交易高出10美元或更多」Rapidan能源集團總裁鮑勃麥克納利說。Seaport Global的能源交易主管Roberto Friendlander表示,「如果是幾天,沙特正在努力恢復生產,並將在未來48小時內提供更多信息,對原油的影響更可能是3-5美元,」Friendlander補充說。

也就是說,根據多位分析師的預計,接下去短期內油價上行的可能性很大。實際上,這正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全球石油經濟和油價起伏不定的一個縮影。也進一步說明,石油作為大宗商品之王和當前全球最主要能源的價值所在。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石油不可再生等一些特點,近年,全球試圖突破石油的桎梏,而探尋新能源作為替代品的進程也正在不斷加速。而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對傳統能源的升級和發現,還是新能源的探尋,中國企業無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比如,可燃冰就被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更是人類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所以誰先掌握可燃冰,誰就將在未來獲取最大的增長動力,而中國已成為全球領先掌握可燃冰試採核心技術的國家,並將要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採,這就意味著將用上比石油更加清潔的新能源。

中國成第一個實現可燃冰穩定生產的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在太陽能、風能、和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也取得了領先的地位。例如,中國將在36000公裡外的太空建太陽能發電站,據悉,數周前已在重慶啟動建設,並計劃將在2030年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分析認為,基於此,中國有望成為世界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

不僅如此,中國預計還將在幾十年內建成世界上首座用於發電的穩定燃燒「人造太陽」項目,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另據媒體報導,「人造太陽」項目裝置總工程師楊青巍近期介紹,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是中國最大的託卡馬克裝置有望2019年底建成,在裝置中,氫原子融合成氦,氦能夠聚集比太陽核心高出數倍的熱能,目前,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攻堅各個技術難關,專家估計,聚變能商業化有可能在30年後實現。

我們知道,中國的這項技術來之不易,相關資料顯示,這場「旅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已進行了半個多世紀。而上述多個跡象,也表明,當世界還正在為石油而喋喋不休之時,中國或已佔據新能源高地,並創下了多個全球綠色能源之最,實現了眾多新能源領域的突破,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認為,這將世界能源史上繼煤炭和原油被開採使用之後的又一次能源變革。這或許也是我們這代人所面臨的重大投資機會之一。(完)

相關焦點

  • 繼中國高鐵後,我國另一張「名片」橫空出世,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非常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也驚人,特別是在高速鐵路建設中, 現在中國高鐵的運行總裡程已經佔世界總量的二分之三,到2020年底中國高鐵的行駛裡程將突破3.7萬公裡,但現在我們並不滿足於此,事情有新進展,中國還正在開發「超級高鐵」,不得不說,中國高鐵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
  • 等於免費的新能源,1立方1分錢,可燃冰的前生今世
    近日好消息傳來,中國南海可燃冰開採第二次試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礦產發掘史上的新華章。此次可試驗又爆出新的世界紀錄,總氣量達到86.14萬立方米,接近百萬方燃氣噴湧而出,日均產氣量達到2.87萬立方米,這個發現無疑是對中國科研人員艱苦努力最大的回報。
  • 青藏高原發現新能源可燃冰 至少350億噸油當量
    (記者冀業攝)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冷奇豐):中國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先生25日在北京介紹,中國地質部門在青藏高原發現了一種名為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的環保新能源,預計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可燃冰」緣何首在青海發現?  據人民網消息,此次在青海發現「可燃冰」,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緯度凍土區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也是繼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麥肯齊三角洲、美國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過國家計劃鑽探發現天然氣水合物之後,在陸域通過鑽探獲得天然氣水合物樣品的第三個國家。
  • 歷史性突破!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圖)
    5月18日上午10時許,在距離祖國大陸300多公裡的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藍鯨一號」海上鑽井平臺,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宣布,我國進行的首次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連續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 中國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啥是可燃冰?
    據新華社消息,5月18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實現連續超過7天穩定產氣,試採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的歷史性突破。世界首次實現安全可控開採可燃冰5月10日起,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
  • 中國下個能源巨頭或橫空出世,創下全球之最,美日嗅到能源危機?
    此刻,正處於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迭代的交匯期,能源是人類發展的主線,更是世界經濟的「血脈」,世界可以沒有美元,沒有黃金,但卻不可以沒有能源。此刻,當世界多國還在為石油產量和油價喋喋不休時,世界級能源巨頭中國國家能源集團在重大重組後橫空出世,並將創下全球之最。
  • 安全地把可燃冰採出來來
    中國經濟網6月12日訊(記者 黃曉芳)6月9日,經濟日報記者乘坐的直升機從珠海起飛,在浩瀚的南海上空飛行一個半小時後,穩穩降落在海面一個巍然屹立的龐然大物上——「藍鯨一號」鑽井平臺到了。   這是一個37層樓高的大傢伙,是我國自主建造的目前世界最大作業水深、最深鑽井深度的半潛式鑽井平臺。近段時間,這裡正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我國在這裡實現了可燃冰的試開採。
  • 我國可燃冰再突破:Level 1到Level 2需要多少加成?
    它還有個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可燃冰。就在這一年的5月18日,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成功。這次試採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時隔近三年,捷報再次傳來!2020年3月26日,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
  • 天津日報: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取得多項突破
    近年來,南開大學材料學院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周震教授帶領團隊在可充電鋰氧氣電池、鋰二氧化碳電池和室溫鈉離子電池等研究中取得多項重要突破,為這些新能源器件的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  可充電鋰氧氣電池  鋰氧氣電池以金屬鋰作負極,正極為由碳、貴金屬或過渡金屬氧化物等構成的空氣電極,放電時從空氣中獲取氧氣,充電時再放出氧氣,因此被譽為「可呼吸」的電池。鋰氧氣電池具有理論上最高的儲存能量能力,如果用作電動汽車電源可以連續行駛800公裡,而相同體積的鋰離子電池僅能使電動汽車連續行駛100公裡。
  • 世界級能源巨頭在中國橫空出世,並創下四個全球之最
    能源是人類發展的主線,也一直關係到世界經濟的命運,世界可以沒有美元,沒有黃金,但卻不可以沒有能源。此刻,全世界正處於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迭代的交匯期,許多國家卻還在為石油爭鬥。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新能源的探尋,還是傳統能源的升級,中國無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以下三個跡象正在佐證這一觀點。
  • 剛剛,中國石油「十大傑出青年」名單新鮮出爐!
    瑪湖勘探禁區的追夢人——郭旭光新疆油田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郭旭光帶領油氣勘探團隊,突破被視為「死亡線」的礫巖勘探難題,發現了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礫巖油田—瑪湖10億噸級特大型油田,其發現過程中的創新理論和經驗,更為全球凹陷區礫巖重大接替領域的油氣勘探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中國理論」與「中國技術」,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我國可燃冰試採創下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
    ◎科技日報記者操秀英記者從自然資源部26日召開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果匯報視頻會上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 領先美日韓,中國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國製造再度成為全球的硬通貨
    導語在當今時代,世界已然慢慢地轉變成科技世界,科技在提高人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大幅度地增加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因此各國都在大力的研發科技,不管在任何領域,都被應用了科技。我國也在鼎力研發科技,而有一項鋰電池的技術,我國也是領先美日韓,成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又一項中國製造成為全球的硬通貨。新能源地球的臭氧層正不斷地被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也逐漸變得烏煙瘴氣,在早期,由於各國之間的科技及產業經濟發展非常緩慢,於是,人們便開始大力辦廠等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工廠便會有廢氣,廢氣在放出的同時,也嚴重的汙染了當地的環境。
  • 中國石油集團第十屆「十大傑出青年」剪影
    通過對20年前瑪北油田的油層判別標準進行重新釐定,在摸排40多口老井、重新解釋2000平方公裡三維地震後,他果斷預測:瑪湖斜坡3500米以下也有優質儲層!  2013年7月,瑪18井未經壓裂即獲高產工業油流,並帶動了環瑪湖凹陷西環帶斜坡區的整體突破。瑪湖凹陷由此鳳凰涅槃,成為迄今世界最大的礫巖油田。
  • 那些不為名利所動的中國戰略科學家,我們將永遠銘記
    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探井記錄,標誌著我國成為俄羅斯德國以外,世界上第三個擁有10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設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地殼一號」成功背後最大的功臣,他就是中國戰略科學家黃大年。
  • 中國石油大學將新建一校區!傳統石油高校轉型又現大手筆
    事實上,從石油轉向綜合性能源,亦將是油氣行業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節點。 ◆◆◆綜合性能源新校區啟動 為適應世界能源轉型趨勢,傳統石油高校謀劃籌建綜合性能源大學的序幕早已拉開。此番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學科的古鎮口新校區建設,將成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綜合性一流能源大學的建設上邁出的裡程碑式的一步。基於園區發展定位,新園區計劃進駐教師及科研人員580人,研究生2000人,以快速提升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和高端人才培養能力,助力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儘早建成能源領域世界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 1991年世界核能新能源進展綜述及幾點分析
    全世界核發電量相當於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的6倍。如果用石油進行換算,就等於節約4.6億噸石油,相當於整個中東國家的石油年產量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1991年上半年正在建設中的核電站有89座,發電能力為7864.5萬千瓦;計劃建設的核電站67座,發電能力為6775.6千瓦。如果加上正在運轉的核電站,那麼,目前全世界核發電站總共為578座,發電能力為4.8981億千瓦。
  • 中國這幾項成就讓世界矚目,最後一項連美國都得服
    中國這幾項成就讓世界震驚,最後一項連美國都得服!量子計算機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誕生於中國。它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浙江大學聯合研究的,與傳統計算機相比,其採樣速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它的誕生表明中國在量子計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它為實現超越傳統計算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 張龍星:後疫情時代,世界石油格局發展變化及影響
    綠色、低碳發展成為趨勢與方向,雖然中短期內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不會有劇烈變化,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當前,石油的發展相對進入一個平臺期,天然氣作為過渡到新能源的化石能源進入較好的發展階段,新能源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風口期。全球石油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