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星:後疫情時代,世界石油格局發展變化及影響

2020-12-22 澎湃新聞

張龍星表示,未來全球能源需求將發生變局。綠色、低碳發展成為趨勢與方向,雖然中短期內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量不會有劇烈變化,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當前,石油的發展相對進入一個平臺期,天然氣作為過渡到新能源的化石能源進入較好的發展階段,新能源已進入高速發展的風口期。

全球石油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美國、俄羅斯及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供給側三巨頭,三國共治;中國以及印度與美國是需求側三巨頭,對應當前全球經濟體發展趨勢。我國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多領域深層次達成戰略合作,俄羅斯在兼顧傳統歐洲市場同時將未來增量目標市場聚焦在東半球的日本、韓國以及中國。中東地區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產地及輸出地,但中東的重要性正逐漸減弱,全球石油消費的需求正在向亞太地區的中國及印度等地區轉移。

國際海事組織(IMO)2020新規對於全球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新規規定全球範圍船舶燃油含硫量須從3.5%下降至0.5%,對於船燃產品的穩定性和兼容性要求大幅提高,煉廠生產取代物理調和成為主流,可以助力緩解國內煉油產能結構性過剩局面。全球煉油市場正在向規模化靠攏,亞洲煉廠崛起,成品油市場競爭激烈,變局在即。

歐洲大型石油公司正在從過去國際石油公司(IOC,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ies)的模式向國際能源公司(IEC, International Energy Companies)轉型。在未來五十年,汽油的消費量面臨著趨勢性下滑,大型石油公司及民營煉油企業將其資源和渠道充分整合以迎接向新能源的轉型。

伴隨國際組織不斷對環保提出更高的要求,船舶須從目前較低的環保要求達到零排放的目標。當前,在中國製造併入級挪威船級社(DNV-GL)的船舶中,約有30%使用可替代燃料,而現役船舶中僅有1%使用可替代燃料,2020年新建船舶中約有10%的船舶正使用可替代燃料,考慮到船舶往往長達20年以上的使用周期,這是值得注意的船燃變化趨勢。中國提出將於2060年完成碳中和,但目前我國能效使用較低,張龍星認為,我國需從用能側加速電氣化來實現「碳中和」。

近年,隨著對民營、外資煉油企業的市場準入開放,煉油企業又迎來一輪新的投資熱潮,煉油產能將面臨一輪更大的增速,形成國有、民營、外資三者共同發展的格局。2019年,中國日消費原油1400萬桶,年進口原油5.07億噸,成為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僅次於美國成為第二大原油消費國。中美之間供需關係變化劇烈,在能源方面有曠闊的合作前景。由於中美關係的複雜性與長期性,中國在積極擁抱變化的同時,也應利用好窗口期做好風險管控以及戰略布局。

關於中國新石油發展模式,張龍星給出了以下十條建議:

(一) 上遊環節,重視科技投入與資源儲備,國內適當關停高成本油田區塊,尋求在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重大突破;國外適時購入優質資產與企業。

(二) 中遊儲運環節,大力提升我國原油儲備能力,優化儲備地理擺布,我國原油儲備建設應與國家管網建設結合規劃統籌發展。

(三) 中遊煉化環節,堅決淘汰落後低端產能,推動產品與產能雙升級,放開成品油出口,產業金融雙驅動。

(四) 下遊環節,徹底放開成品油價格,鼓勵市場充分競爭,形成金融要素市場。

(五) 稅收配套上,改革現有稅制,確保合法合規競爭。

(六) 國際化經營上,我國石油企業海外經營做好世界公民,公開透明;密切關注美國制裁名單和制裁內容,在日常業務中進一步加大風控與合規性檢查力度。

(七) 加強金融安全意識,要減少對美元計價結算的過度依賴,熟悉並更多採用非美元幣種進行計價結算。

(八) 加大天然氣投資,做好規劃,擁抱天然氣時代;從全局性及戰略高度認識新能源。

(九) 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開放心態迎接外資。

(十) 建設上海成為紐約、倫敦及新加坡之外的全球第四大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充分發揮國家隊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作用,以戰略思維、系統思維、長效思維應對疫情變局下的持久戰,於變局中開新局。

(更多有關內容可參閱《新石油金權:歐佩克式微與後石油時代》 張龍星、張旭合著)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位於擁有「東方藍寶石」美譽的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是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直接指導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國家級能源交易平臺。2015年3月4日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2015年7月1日試運行,2016年11月26日正式運行。交易中心由十家股東單位組成:新華社、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申能集團、北京燃氣、新奧能源、中國燃氣、港華燃氣、中國華能,註冊資本金10億元,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國內合資)。

張龍星系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油品事業部總監,擁有十餘年能源行業從業經驗,多年來在海外航運公司、能源央企及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海內外多個重要崗位歷練,積累了豐富的海內外工作經驗,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國際視野強。張龍星在航運及油品貿易營銷方面有大量實戰及心得認識,善於鑽研總結,在全球三大船供油市場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富查伊拉及荷蘭鹿特丹有著豐富工作經驗並對全球油品市場認識深刻充分,分析研判能力強有決斷。2019年7月回國入職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以來,張龍星在學習強國、新華社、瞭望智庫、財新等知名媒體平臺發表多篇全球能源格局與動向、我國能源行業及企業戰略分析系列文章,受到業界廣泛關注。張龍星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張旭的合著《新石油金權:歐佩克式微與後石油時代》已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於2020年10月正式出版發行,並成為相關專業類書籍銷量冠軍。

本文來源丨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

本文作者丨張琦

相關焦點

  • 張龍星:一個石油大亨的隕落引發的思考
    第一階段,中國疫情影響國際油價。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中國近年陸續建成投產的大煉化項目是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核心構成,中國經濟景氣程度決定了國際原油價格所能達到的高度。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國嚴防死守,最大程度切斷了傳播途徑,但也造成了國內油品消費嚴重萎縮。
  • 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世界格局會有什麼變化?
    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後,世界格局會有什麼變化?新冠疫情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取決於疫情最終的傳染人數和持續時間。2009年的H1N1,感染數千萬人,死亡數萬人。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感,感染數千萬人,死亡百萬人。從目前的情況,結合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基本可以確定,新冠疫情肯定是超過了2009年的H1N1甲流以及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感,傳染性和致死率都超過了西班牙大流感,雖然現在我們中國表現的很好,已經將疫情控制住了,但是全世界的疫情狀況極其不樂觀,新冠感染的太快,由於疫情的隱蔽性,平民老百姓們在沒有感受到切膚之痛之前,很難支持政府強力的防疫措施,在疫情肆意爆發的時候,國家因為民意影響還面臨著各種內鬥
  •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四、中美抗疫博弈及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國際格局演進中,中國和美國是兩個非常突出的角色。一方面,美國實力地位的相對下降在國際格局各層面的變化中都有體現。不過,就中美抗疫博弈對國際格局演進的影響來說,無論雙邊關係惡化還是改善,對國際格局各層面的演進都不會產生實質性的改變,如果說有影響,那只是中美兩國在各層面格局中實力地位的消長。如果兩國關係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惡化,不僅可能加快美國實力地位的下降,同時中國實力地位提升的速度也可能會減緩。
  • 專家縱論「疫情後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未來世界格局將以何種形式呈現?大國角力場上中美關係終將走向何方?「疫情後時代」的「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實現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上述命題已不僅是長遠戰略,而是成為了亟待「破題」的當務之急。思想引領時代,智慧迸發力量。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智庫主辦、藍迪國際智庫承辦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智庫研討會採用線上視頻形式召開。
  • 2020年中國石油化工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疫情時代將朝著...
    石油化工產品以煉油過程提供的原料油進一步化學加工獲得。石油化工產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石化產業生產線長、涉及面廣,產品多,影響大,從最初的原油到化工原料再到化工產品,經過了眾多生產和加工流程。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 |疫情加速世界後霸權時代到來
    參考消息網6月16日報導(文/吳心伯)縱觀人類歷史,經濟與技術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而戰爭與危機則改變國際政治進程。新冠疫情作為百年一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其衝擊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它不僅引起了對衛生健康領域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加深了我們對國家治理、國際合作以及國際格局變化的理解。
  • 石油化工企業的「後疫情時代」|如何構建人才管理軟實力?
    疫情為石油化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各個模塊均帶來一定的影響。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美世聯合開展「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石油化工企業的影響」的調研顯示,石油化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各個模塊均受到一定的影響,其中,以招聘和薪酬福利的影響最為突出。
  • 後疫情時代最大的投資機會:應對氣候變化
    在世界銀行(World Bank)工作時她就開始投資清潔能源,比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優先議題早了幾十年。65歲的貝施洛斯曾在牛津大學學習經濟學,2003年在華盛頓創辦RockCreek之前曾在殼牌(Shell)和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擔任高級職務。RockCreek現在為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和基金會管理150億美元資產,重點關注多資產、可持續投資和新興市場策略。
  • 《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顯示——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石油需求不振
    《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顯示——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石油需求不振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張守營報導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
  •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
    原標題: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在京舉辦12月1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能源安全研討會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0》(世界能源藍皮書2020)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後疫情時代國際關係研判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給國際關係帶來深刻影響,全球事務的不穩定性因素不斷增加。關於疫情之後的世界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社會到底要走向何方,各界觀點不一。為了更好研判後疫情時代的國際關係,5月20日,察哈爾學會邀請該學會首席研究員於洪君以及其他三位高級研究員展開研討,他們分別是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長劉宏以及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江時學。研討會由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周虎城主持。
  • 石大舉辦世界能源大學聯盟後疫情時代能源高等教育戰略線上研討會
    為探索後疫情時代能源高等教育與科研發展方向,展望全球能源高校合作前景,7月22日,世界能源大學聯盟召開「後疫情時代能源高等教育及科研走向——近期策略與長期戰略」線上研討會。會議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作為聯盟發起和主席單位,聯合英國伯明罕大學和美國塔爾薩大學共同舉辦。
  • 王銘玉教授出席「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專題研討會並作主旨發言
    12月10日,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分論壇——「後疫情時代的中國與世界」專題研討會在海口召開,我校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王銘玉教授以「中國與世界的變量與常量」為題作主旨發言。
  •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與中石化燃料油江蘇分公司攜手開拓市場
    12月9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油品事業部負責人張龍星帶隊訪問中國石化燃料油銷售有限公司江蘇分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燃料油江蘇分公司」),雙方就燃料油銷售、市場拓展、資源共享等議題進行了廣泛交流與深入探討。
  • 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後疫情時代的城市文化建構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經濟政治秩序加速調整,引發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並影響未來全球秩序和格局的演變走勢。後疫情時代,在危機中尋找機遇,變壓力為動力,關鍵在於直面疫情造成的各種挑戰;同時以積極的姿態把握疫情給經濟增長、社會治理、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加快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推進全球經濟復甦,加快社會生活和國際交往全面回歸正常。論壇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12月8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在上海市虹口區正式舉行。
  • 2021亞洲將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變化
    2021亞洲將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格局將發生變化預計中國將實現7.5%的經濟增長2020年給我們最深的記憶就是疫情的全球爆發,時至今日,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可以說這場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對全球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也直接影響了世界經濟的格局變化。
  • 後疫情時代,留學大趨勢是否會發生變化?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 新冠疫情與世界格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疫情讓世界...
    參考消息網6月2日報導(文/連國輝)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近日在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引發世界新變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纏繞,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大國關係、地緣格局、全球治理、發展模式莫不遭受重大衝擊。儘管疫情仍在發展中,許多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幾個重大趨勢已然十分明朗。
  • 後疫情時期旅遊市場的變化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後疫情時期旅遊市場的變化》,內容涉及到「文旅+」新業態和後疫情時代旅遊業態創新。
  • 蘇東劇變影響世界格局,劇變國有何變化?學者:3個詞形容最恰當
    現在我們看來,蘇聯解體後,美國雖然瓦解了一個最大對手,但美國在蘇聯解體後的28年裡,雖然經濟高度發達,除了繼續向全球輸送其民主和價值觀以外,美國再沒有創造過全球載入史冊的輝煌成就,而且越來越保守孤立。不得不說美國現在的樣子受到蘇東劇變巨大影響。蘇東劇變後的全球世界,實際上比劇變前還要動蕩,大國變小國,小國因民族問題再次進行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