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彬
如今,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但至少在國內,疫情的態勢已經趨於平穩,這也就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此次疫情究竟給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帶來什麼。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問題一:疫情過後,留學大趨勢是否會發生變化?
受疫情和中美關係影響,出國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長遠來看,如果中美關係持續緊張,或許中國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家格局會有所變化,但出國留學大趨勢不會有大變化。
這是由於從學生角度看,我國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出國讀書,這可能不是在短時期裡所能夠改變的。同時,國外很多大學也有招收中國學生的需求。海外大學中,中國學生的比例非常高。對一些大學來說,招收中國學生為學校運行經費和優質生源提供了保障,對整個教育體系起著支撐作用。
歐美一些大學,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自主權。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學所提倡的走國際化道路的理念,就是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相互交流。所以在任何政治壓力下,這些大學的領導人也會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來維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大學的理想。
此外,如果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貿易上出現對抗和摩擦,文化和教育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 俞立中
問題二:除了挑戰,此次疫情對於留學教育而言,是否也存在機遇?
疫情時代留學教育也是有機遇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疫情的防控做得並不理想,我個人預測,今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可能會略有下滑。但出國留學的大趨勢短期內我認為應該是不會改變的。
對於家庭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今年是一個非常好的彎道超車、衝擊頂尖名校的大好機會。因為疫情原因,申請美國名校的國際學生數量會大大減少,並且今年很多名校降低甚至取消了對標化成績的權重和考核,這對於那些很早就開始準備留學,個人綜合背景、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就會變得非常有競爭力。
對於經濟條件並不是優越,但又非常想獲得海外文憑的留學家庭來說,在這樣特殊時期留學也會是一筆非常有價值的投資。美國很多學校今年在常規學期都開設了網絡課程,學生是可以把基礎的通識課程、相對不那麼重要的選修課程在國內以相對較低的學分修完,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及時完成海外學業,獲得海外文憑,另一方面將會大大節省相應的留學費用。
——CUSSA暑校聯盟創始人 李麟
問題三:在出國留學的問題上,目前我們還存在哪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中國的家長往往非常重視SAT成績,希望孩子考的分越高越好。但以美國高校為例,他們看成績也注重實踐,比如參加過什麼公益活動,在公益上有什麼建樹等。而中國的家長往往會忽略這點。
第二個誤區: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緊抓不放。因為學生和加上家長分處不同國家,孩子的衣食住行要關心,學習成績也要關心,但很多時候家長是鞭長莫及的。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很強的自理能力。
第三個誤區:希望孩子做一個全方面都優秀的人。家長希望子女體育好,學習也要好,人品也要好,還要有能力,這是很難做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個完整的人,在人格上的全面這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國際教育希望推進的一個目的。
——美中新視角基金會主席周志興
問題四:出國留學,最需要學習的是什麼?
出國留學,不能僅僅學「技」,而忽略操控「技」的無形軟體——也就是「道」。比如,在科學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不能以為留學就是學科學知識,而不是培養科學的三要素——科學之目的(去發現各種規律)、科學的精神(質疑、獨立、唯一)、科學的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
有人可能會認為其中的第三要素是「技」,但是別忘了,三要素是三位一體的;第三要素是為第一和第二要素服務的,沒有第一和第二要素的「道」作為導向,只專注第三要素,充其量能成為高級技術員(這也是很多留學生的前車之鑑),無法成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家。
——邁阿密大學(牛津)教育學教授 黃全愈
問題五:後疫情時代,中國的學校和中國的教育要想更多地「走出去」,需要得到哪些幫助?
國際學校「走出去」,特別需要政策扶植。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已經和100多國家籤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我認為今後該備忘錄中也可以加一條:我們中國也可以去這些國家辦學校。
再例如,根據全球化智庫每年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報告,截至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不包括港澳臺)總共有國際學校1028所,大量的國際學校都集中在了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其中,民辦國際學校的數量大,增長快,佔到了中國國際學校總數的80%多。由此可見,中國民辦學校的積極性很高,國家也應該給予政策支持,鼓勵我們的民辦教育走出國門,到海外去辦學校。
在中國國際學校走出去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經驗,國家也有了一些政策,比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未來教育的十大戰略任務中,就包括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等,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導。那麼,如何為海外的中國公民、華人華僑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提供學習中國文化、接觸中國國際教育體系的便利?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