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留學大趨勢是否會發生變化?

2020-09-12 科學網

作者:陳彬

如今,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但至少在國內,疫情的態勢已經趨於平穩,這也就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此次疫情究竟給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帶來什麼。

在高等教育領域,受此次疫情影響和衝擊最大的,應該算是留學教育了。,當前,我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不久前,以 「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為主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多位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從他們的分享內容中,我們也可以對於後疫情時代我國留學教育的某些問題,找到一些答案。

問題一:疫情過後,留學大趨勢是否會發生變化?

受疫情和中美關係影響,出國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長遠來看,如果中美關係持續緊張,或許中國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家格局會有所變化,但出國留學大趨勢不會有大變化。

這是由於從學生角度看,我國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出國讀書,這可能不是在短時期裡所能夠改變的。同時,國外很多大學也有招收中國學生的需求。海外大學中,中國學生的比例非常高。對一些大學來說,招收中國學生為學校運行經費和優質生源提供了保障,對整個教育體系起著支撐作用。

歐美一些大學,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自主權。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學所提倡的走國際化道路的理念,就是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相互交流。所以在任何政治壓力下,這些大學的領導人也會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來維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大學的理想。

此外,如果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貿易上出現對抗和摩擦,文化和教育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 俞立中

問題二:除了挑戰,此次疫情對於留學教育而言,是否也存在機遇?

疫情時代留學教育也是有機遇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疫情的防控做得並不理想,我個人預測,今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可能會略有下滑。但出國留學的大趨勢短期內我認為應該是不會改變的。

對於家庭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今年是一個非常好的彎道超車、衝擊頂尖名校的大好機會。因為疫情原因,申請美國名校的國際學生數量會大大減少,並且今年很多名校降低甚至取消了對標化成績的權重和考核,這對於那些很早就開始準備留學,個人綜合背景、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就會變得非常有競爭力。

對於經濟條件並不是優越,但又非常想獲得海外文憑的留學家庭來說,在這樣特殊時期留學也會是一筆非常有價值的投資。美國很多學校今年在常規學期都開設了網絡課程,學生是可以把基礎的通識課程、相對不那麼重要的選修課程在國內以相對較低的學分修完,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及時完成海外學業,獲得海外文憑,另一方面將會大大節省相應的留學費用。

——CUSSA暑校聯盟創始人 李麟

問題三:在出國留學的問題上,目前我們還存在哪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中國的家長往往非常重視SAT成績,希望孩子考的分越高越好。但以美國高校為例,他們看成績也注重實踐,比如參加過什麼公益活動,在公益上有什麼建樹等。而中國的家長往往會忽略這點。

第二個誤區: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緊抓不放。因為學生和加上家長分處不同國家,孩子的衣食住行要關心,學習成績也要關心,但很多時候家長是鞭長莫及的。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很強的自理能力。

第三個誤區:希望孩子做一個全方面都優秀的人。家長希望子女體育好,學習也要好,人品也要好,還要有能力,這是很難做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個完整的人,在人格上的全面這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國際教育希望推進的一個目的。

——美中新視角基金會主席周志興

問題四:出國留學,最需要學習的是什麼?

出國留學,不能僅僅學「技」,而忽略操控「技」的無形軟體——也就是「道」。比如,在科學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不能以為留學就是學科學知識,而不是培養科學的三要素——科學之目的(去發現各種規律)、科學的精神(質疑、獨立、唯一)、科學的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

有人可能會認為其中的第三要素是「技」,但是別忘了,三要素是三位一體的;第三要素是為第一和第二要素服務的,沒有第一和第二要素的「道」作為導向,只專注第三要素,充其量能成為高級技術員(這也是很多留學生的前車之鑑),無法成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家。

——邁阿密大學(牛津)教育學教授 黃全愈

問題五:後疫情時代,中國的學校和中國的教育要想更多地「走出去」,需要得到哪些幫助?

國際學校「走出去」,特別需要政策扶植。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已經和100多國家籤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我認為今後該備忘錄中也可以加一條:我們中國也可以去這些國家辦學校。

再例如,根據全球化智庫每年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報告,截至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不包括港澳臺)總共有國際學校1028所,大量的國際學校都集中在了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發達地區。其中,民辦國際學校的數量大,增長快,佔到了中國國際學校總數的80%多。由此可見,中國民辦學校的積極性很高,國家也應該給予政策支持,鼓勵我們的民辦教育走出國門,到海外去辦學校。

在中國國際學校走出去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經驗,國家也有了一些政策,比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的未來教育的十大戰略任務中,就包括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等,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導。那麼,如何為海外的中國公民、華人華僑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提供學習中國文化、接觸中國國際教育體系的便利?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王輝耀

相關焦點

  • 專家支招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大趨勢不變 機遇挑戰並存
    中新社北京7月31日電 (記者 馬海燕)「受疫情和中美關係影響,出國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但出國留學大趨勢不會有大變化。」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31日表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留學教育產生了巨大衝擊。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31日,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的線上論壇。
  • 「『在家留學』猶如花巨款上函授」後疫情時代留學教育走向何方?
    中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後疫情時代,留學教育之路要走向何方?出國留學大趨勢不會變在全球名校長專題論壇上,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俞立中表示,受疫情和當下國際關係影響,出國留學雖出現了一系列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出國留學大趨勢不會有大變化。
  • 後疫情時代,年輕人的金錢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武漢「抗疫」結束後,王勝回到老家。回家前,他特意買了玫瑰花和戒指,給妻子補上一個遲到的求婚儀式。在武漢看過太多生離死別的故事,王勝越發明白家人的重要性。疫情過後,王勝對金錢的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他每個月只給自己留一點零花錢,餘錢都存著。而現在,他更加明白適當消費的意義。「賺錢很重要,但會生活也很重要,該花的錢還是要花。」
  • 後疫情時代:逃離「內捲化」的留學及國際學校
    「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出國留學變化,有輿論認為出國留學將由此降溫,原來打算出國留學者將轉而選擇國內高校,也有輿論認為,基於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格局,出國留學需求在短期內不會有根本的變化,只是出國留學目的國會受目的國的籤證政策、移民政策而發生變化。目前看來,出國留學的變化趨勢符合後一種輿論的判斷。」教育行業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 2020年服貿會將展示後疫情時代教育服務新變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胡路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疫情期間,線上直播課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接受,即將於9月上旬舉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上,多家在線教育機構將組團亮相,共同展示後疫情時代,教育服務的新特點。另外,後疫情時代教育國際合作會發生哪些新變化、留學教育將怎樣以與網際網路相結合等話題,也將在服貿會上得到生動解答。
  • 後疫情時代,2020年留學市場前景解析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9月伊始,國內各階段學校陸續開學,學生們也結束了有史以來最長的假期。在國內學生順利進入校園的同時,留學生群體仍面臨的開學難的境地。隨著國際疫情的蔓延,中國留學生的留學計劃均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全球的留學市場進行著洗牌。雖然在疫情爆發初期,國際疫情迅速蔓延。
  • 問教丨後疫情時代,應以更開放心態看待出國留學
    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出國留學變化,國內輿論並不一致,有輿論認為出國留學將由此降溫,原來打算出國留學者將轉而選擇國內高校,也有輿論認為,基於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格局,出國留學需求在短期內不會有根本的變化,只是出國留學目的國會受目的國的籤證政策、移民政策而發生變化。目前看來,出國留學的變化趨勢符合後一種輿論的判斷。
  • 疫情下的「後留學時代「,且看CCTV怎麼說?
    然而,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留學生們還會出國留學嗎?學習計劃是否變化呢?就在8月30號,CCTV-2《天下財經》欄目推出了一期周末特別節目:新冠疫情下的「後留學時代」。報告顯示,受訪留學生中,50%以上的留學計劃受到疫情影響,其中,有66%的中國留學生受影響,在4個受訪國家和地區中佔比最高。當被問及是否會選擇繼續留學時,確定取消留學計劃的學生只佔到全部受訪者的近7%,確定取消的中國留學生僅4%。可以看到,新冠肺炎疫情沒有動搖大多數學生的留學想法,出國留學依然是塊「香餑餑」。
  • 疫情下的「後留學時代」,且看CCTV怎麼說?
    然而,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留學生們還會出國留學嗎?學習計劃是否變化呢?「後留學時代」。當被問及是否會選擇繼續留學時,確定取消留學計劃的學生只佔到全部受訪者的近7%,確定取消的中國留學生僅4%。碩士目前沒有數據,估計會在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在穩定的留學需求下,英國仍將是中國學生的最熱門留學國之一。
  • 後疫情時代,就近留學、回國「留學」或成新趨勢
    疫情衝擊下,安全、健康成為留學首要考量因素  後疫情時代,就近留學、回國「留學」或成新趨勢  本報記者王迪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大四學生張歆悅,已在成都的家中上了9個月網課。每周,除了10個小時左右的錄播課,還要熬夜參加三個半小時的直播課。
  • 最近的留學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實時更新:2020年度威久上海教育中心已經為1563名學生辦理了留學服務疫情讓很多打算留學的同學開啟了「觀望模式」,那最近的留學市場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學生的留學意向並沒有呈下降趨勢。這是為什麼呢?
  • 後疫情時代的留學路,該怎麼走?
    家庭C:已經在留學這條路上走得很遠了,孩子在美國讀的高中,目前讀大一,有綠卡,秋季肯定會返校,未來畢業後會在美國繼續進修和找工作。並思考時逢亂世,是否還要繼續做出國留學的「逆行者」,從當下到未來留學的意義何在。
  • 央視新聞解讀疫情後留學大趨勢,逆流而上如何抓住新機遇?
    最近幾天,正在火熱進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備受關注,其中的教育服務展,開設了留學服務展區,齊聚全球多家國際教育、留學服務商和各國留學專家等,共同就以上問題探討疫情後留學新機遇與新挑戰。央視新聞為此特意推出服貿會特別節目《為您服務》,針對教育、留學給出了深度解讀。
  • 全球疫情後時代,有多少人會堅持出國留學?
    那麼,可能有些小夥伴就要問了,就算開放入境,面對疫情後時代,有多少人堅持出國留學? 同時關於潛在留學生的報告,近七成表示疫情影響了自己的留學計劃;17% 的人表示他們仍將繼續自己的安排;還有 15% 的人現在還無定論。而在所有認為疫情影響了留學計劃的潛在國際生中,57% 的人表示他們打算推遲到明年入學;13% 的人計劃改去其他國家留學;只有4%的人表示他們完全放棄留學計劃。
  • 任意的震動:疫情後,中國學生的留學目的國會發生變化嗎?
    昨天和同行的好友聊天,談到一個問題:疫情後,中國學生的留學的目的國會不會發生版圖的改變?罷工結束後一段時間,檢視數據之後,經濟學家們發現其中大有玄機。 大約5%的倫敦市民,永久性的改變了自己上班的路線。 蒂姆哈福德,也就是寫下臥底經濟學的那一位,管這個叫做arbitrary shock,任意的震動。
  • 疫情後留學教育:當國家間出現對抗摩擦,文化和教育交流就更重要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接踵而至的國際政治、貿易環境變化,都對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觀點:疫情時代留學教育存在機遇歷史數據顯示,面對全球性疫情,留學教育的恢復能力非常強。2003年SARS期間,出國留學數據曾出現低谷,但2004年、2005年留學人數就開始攀升。
  • 第24屆日本留學教育展-解讀後疫情時代日本留學的新趨勢
    這些改變或許會讓留學家庭感到不安,迷茫,接下來的申請路該怎麼走?甚至,我還要不要出國留學?其實不用怕,變化本就是世界的常態,只要我們了解變化,抓住變化,不偏離目標,未來的路就不會太難走。新幹線教育集團為大家提供最新的日本留學資訊,並邀請眾多的名校名師開展說明會,讓更多的同學成功踏上日本留學路。第24屆日本留學教育展將於2020年10月18日在瀋陽凱萊酒店正式舉辦。
  • 疫情後該出國留學嗎?上紐大榮譽校長俞立中:留學格局將發生變化
    疫情過後,該不該出國留學?我個人的感受是,除了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留學還使我獲得了很多其他的收穫,這些收穫也許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因為面臨很多全球性的問題,需要努力去找到解決方案,所以出國留學的經歷會增加一個人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以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去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第四,它提升了全球勝任力。全球勝任力就是一種跨文化溝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 疫情後該不該留學?上紐大榮譽校長俞立中:留學格局將發生變化
    疫情過後,該不該出國留學?這是不少家長和學生非常糾結的問題上海紐約大學原校長俞立中日前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線上專題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回應了留學生家長和學生的關切問題以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方向。我個人的感受是,除了學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留學還使我獲得了很多其他的收穫,這些收穫也許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發展。第一,它提供了一個融入多元文化的機會,能使我更切身地去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第二,它打開了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之間去進行比較,才能更全面地構建自己的世界觀。第三,它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 【分享】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7月31日, 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論壇上,7位頂尖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他們分別從疫情後留學格局變化、留學的價值、海外留學目的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回應留學生家長和學生的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