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2020-08-27 賽罕區教育局


7月31日, 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論壇上,7位頂尖專家、學者就「留學」相關話題進行了分享,他們分別從疫情後留學格局變化、留學的價值、海外留學目的等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回應留學生家長和學生的關切。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接踵而至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變化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許多教育問題。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中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現以觀點摘錄的方式分享此次論壇的內容(註:以下根據視頻實錄整理,部分有刪改):


俞立中

上海紐約大學創校校長


疫情後留學教育的思考


受疫情和中美關係影響,出國留學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長遠來看,如果中美關係持續緊張,或許中國學生選擇留學的國家格局會有所變化,但出國留學大趨勢不會有大變化。

第一,學生有需求。中國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選擇出國讀書,這可能不是在短時期裡所能夠改變的。據美國考試中心中國地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有二三十萬中國人在準備託福、GRE考試。同時,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也許從幼兒園就開始準備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


第二,學校有需求。國外的一些大學,也有招收中國學生的需求。海外大學中,中國學生的比例非常高。對一些大學來說,招收中國學生為學校運行經費和優質生源提供了保障,對整個教育體系起著支撐作用。

第三,歐美一些國家,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他們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自主權。這不是政府說一句話,他們就會完全按照政府路子去走。在今天這個時代,大學所提倡的走國際化道路的理念,就是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一起學習,相互交流。所以在任何政治壓力下,這些大學的領導人也會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來維護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大學的理想。

第四,如果國家間的政治和經濟貿易上出現對抗和摩擦,文化和教育之間的交流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國際化教育不等同於歐美教育,這兩者之間不能劃等號。歐美是現代教育制度的發源地。實際上,歐美學校也在當前全球知識信息化時代進行探索和變革。這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比如史丹福大學,他們就已經提出了學生終身學習,學生可以在任何時段回到母校學習,也可以隨時停止在校學習去探索創業等。還比如,Minerva大學,這所新形式的大學通過線上教育打破教室、國境的限制。

國際化教育實際上包括了很多理念內容和方法,它匯集了各國教育的精華,讓孩子打開視野,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去認同多元文化,更多的關注全球問題,重視複雜問題的解決。

國際化教育在學習方法上強調了興趣驅動下的主動學習模式,重視實踐,重視批判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重視創新思維意識和創新力的培養。我想這應該是很好的概括了國際化教育,也是體現了出國留學的價值。


黃全愈

著名旅美教育學家,邁阿密大學(牛津)教育學教授


留學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嗎?


在科學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留學不僅是學科學知識,還需要培養科學的三要素:科學之目的(去發現各種規律)、科學的精神(質疑、獨立、唯一)、科學的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這三要素是三位一體的。

留學要學什麼呢?

一、擁抱終點思維

終點思維決定了美國大學是大進小出的結構,是煉鋼爐模式。判斷勝利與否,只能在終點。其實,畢業也僅僅是人生的「加油站」,把戰略眼光投到畢業後的職場競爭、社會實踐、自我實現,才是真正的終點思維。從哈佛輟學的比爾·蓋茨就把終點思維延伸到了微軟。

美國大學都設有入學門坎,但是,不管是一流的還是一般院校,進得來不一定出得去。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無數的作業,數不清的項目學習、課題研究,長長的閱讀書單,厚厚的學習資料……許多清華北大的研究生都叫苦連天。

二、變考生為學生

申請留學,千萬不能掉進「考」的坑裡。去留學,一定要實現「考生」到「學生」的轉變。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就是兩個字的差異:「考」生和「學」生。美國一流大學採取「三合一」的錄取方式:高考成績+高中成績+綜合素質。1996年全美有545個SAT滿分者。其中365人申請哈佛,但165個被拒之門外,因為這些被拒的學生乾巴巴的考分後面,沒有活生生的綜合素質。

三、要創造性地「漁」

留學要打破框內思維。學習知識不過是 「知道答案」,探索創新則是「提出問題」。留學必須反省「能知道答案」和「能提出問題」是不同的。

總之,越有知識,越想到利用現有知識;越沒有知識,越想探索。因此,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比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突破知識的桎梏去探究問題,去學習科學思維,去創造性地「漁」。

四、培養批判性思維

很多人以為:批判性思維就是處處作對,事事唱反調。其實,批判性思維關鍵是獨立思考,只要經過自己理性的獨立思考,即使全盤接受,也是批判性思維。

留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不是簡單地說NO,臉紅脖子粗地與教授爭執不休,而是要有智慧、有理、有利、有節地表達自己獨到之處。

五、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

美國建國200多年,產生不少富翁,但「富不過三代」的現象不多見。許多留學生的簡歷都很漂亮,但就找不到工作,因為缺了打工經歷。我們那代留學生沒有不打工的,現在許多留學生給人的印象是揮金如土、不尚自立、不屑自強。其實,打工不是錢的問題,表現的是自立自強的奮發精神,同時又是交美國朋友、接觸美國社會、了解美國文化的最好機會。


周志興

美中新視角基金會主席


國際教育要與時俱進


1847年,中國的第一個留學生容閎,從珠江口的黃埔港乘船出發到美國留學。回國以後,容閎深深感到了在美國受教育給他帶來的好處,推動了中國的官派留學生到美國去留學。1872年,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運動開始,一共有120名幼童赴美國,這是容閎數十年如一日推動而取得的最大的功業,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篇章。

在那個時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留學生。從科技的角度來看,優秀留學生不只有詹天佑,還包括著名的物理學家周培源、吳有訓、葉企孫,化學家楊石先、侯德榜,生物學家錢崇澍,建築學家茅以升和梁思成,氣象學家竺可楨。他們用在美國學到的知識,開創了中國科技新的裡程碑,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為代表的留學生出國後主要目的是要學習更多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本領。

新中國1949年建立以後,為適應我國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國際交往日益擴大的形勢需要,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外長決定創辦外國語學校,以培養高級外語人才。1959年9月,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成立。後來,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武漢、成都等地的外國語學校相繼成立。

中國國際教育發展的我這三個階段是值得我們好好總結的。當下,國際教育存在比較多的麻煩,首先是中美關係緊張,對留學生非常不利。這個或許也會帶動其他國家效仿。

不過,我認為眼下雖然中美在交流方面出現了問題,但也會慢慢恢復,這種恢復的首先應該是人文教育交流的恢復。

我也是一名留學生家長,我兒子現在就讀紐約大學。發現很多家長在孩子的學習成績等方面有幾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中國的家長往往非常重視SAT成績,希望孩子考的分越高越好。但是作為美國的學校來說,他們看成績,也注重實踐,比如參加過什麼公益活動,在公益上有什麼建樹等等。而中國的家長往往會忽略這點。

第二個誤區: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都緊抓不放心。因為孩子在美國,家長在中國,孩子的衣食住行要關心,學習成績也要關心,很多時候鞭長莫及。這時候怎麼辦?就是要培養孩子很強的自理能力。

第三個誤區:希望孩子做一個全方面都優秀的人。家長想自己的孩子體育好,學習也要好,人品也要好,還要有能力,這是很難做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全面是做一個完整的人,在人格上的全面這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國際教育希望推進的一個目的。


張燕冬

《財經》雜誌執行主編、《財經智庫》總裁


以不變應萬變


留學教育這個話題是和國運、家運,以及個人命運緊密相連的。從目前來看,美國已經將中國設定為戰略對手,國外的疫情還在加劇,留學環境對中國學生不利。

這次的疫情也改變了很多家長對發達國家的判斷。美國的體制和文化與中國不同,現在美國的病例數字在不斷增加,但是西方人不緊張、不害怕。中國留學生的留學目的國也在發生一種多元的變化,像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越來越多成為留學生的選擇。

各個時局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家長對孩子的選擇。我也曾在美國念碩士和博士,後來還在美國任教了一段時間。根據當下的這些變化和我的經歷,我談四點:

第一,留學還是提升自我、開闊眼界、培養自己理性和專業思維的重要一步。

在不同的文化和比較中成長,一定會給自己的未來奠定一個更為堅實的基礎。

出國留學不是要丟掉中國的一切,而是要把中國優秀部分帶過去,同時在西方的學習當中吸納精髓並加以融合。

我們看到,目前發達國家的各個學校都在努力採取一些有效措施減少疫情擴散對國際學生教育造成的不利影響,比如放寬入學條件,來中國舉辦教學等措施。

對於正在申請的留學人員,要對目的地進行篩選,這是非常重要的。正在進入到留學階段的留學生,要對就業進行規劃思考。當前,全球的就業市場相對低迷,海外的就業和以往相比會相對困難。但從長遠來看,這個情況還會慢慢改變。

第二 ,留學生也不必過分地驚慌、慌張,或者急於改變自己的留學計劃。國際交通現在因為疫情暫時停止或者航班減少,但隨著疫情好轉也會逐步恢復。

留學生準備出國的申請,也可以考慮這段時間怎麼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社會活動的履歷,或者通過遠程教育或者線上線下的實習,獲得更豐富的經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不變應萬變。這個「不變」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別人無法改變的。所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是根本。

第三,對於留學生家長,一方面要改變思維,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和應變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計劃好出國留學,家長有這樣的前瞻性或者有經濟實力,也不會輕易地改變,但是對小留學生他可能會有一些改變。

在標準化考試之外,我認為家長、學校、社會更要注重培養孩子包容、獨立、求實以及生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我驅動。美國很強調學生的自我驅動力和獨立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去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第四,我作為一個老留學生,想對正在留學或準留學生說,當下的經歷都是人生的財富,要有能力去融入西方社會。我在美國那麼多年,我從來沒覺得會遭到歧視,因為遇到問題自己從來也不往這方面想。不過,美國的文化決定了他們不像中國人在交往時那麼親密,所以我們要了解國外的文化。

美國民間仍然是非常包容的社會,老百姓相對單純。在國外學習生活,如何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何讓不同文化的人來理解你,如何更好地用他們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遊說,我覺得是我們當今留學生必須去培養的能力。

我認為,國際環境的複雜程度和不確定性不會因為疫情的結束而改變,甚至可能會更加緊張。無論是留學生還是家長,對我們對所看到的信息判斷要更加獨立全面,要冷靜思考。同時,要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重新上一個臺階。


王輝耀

全球化智庫創始人兼理事長、國務院參事


中國國際學校與全球發展


歐美發達國家一直把國際學校作為國家外交的政策,同時也是為了發展經濟和吸引人才,培養全球人才來為他們國家發展所服務。

中國的國際學校怎樣更好地走出去。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經驗,國家也有了一些政策,比如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未來教育的十大戰略任務,其中包括開創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海外國際學校等等,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導。

那麼,如何為海外的中國公民、華人華僑和其他國家的學生提供學習中國文化、接觸中國國際教育體系的便利?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做很多的工作,我也有一些建議:

1.中國學校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考慮承接體系,便利海外中國公民子女就讀和學籍對接。也就是說上中文國際學校後還能否再接著上英文的大學體系,或者也可以回國繼續接受中國的高等教育。

2.海外中國國際學校建設要有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符合中國課程規範兼顧國際課程發展趨勢,最好的方式就是開設雙語國際教育,培養複合型人才,這樣才會吸引大量華人華僑子女。

3.把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旅遊走出去和中國教育走出去協調起來。扶持民辦教育,鼓勵公立學校走出去到國外建立中國國際學校。

4.除了大學層面走出去以外,還要更多關注中小學、包括幼兒園的教育要走出去,中國的K12階段教育在國際舞臺上的發展可以說還非常少。

5.研究現行的國際教育的特點、體評價體系,以及學校未來的發展方向的同

時,未來我們還要輸出中國的教育標準體系。

6.培養師資。現在中國國際教育發展最大的挑戰就是沒有很好的師資,所以我們要培養能夠勝任雙語教育的國際師資,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廣納天下英才。

國際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全球性趨勢,中國應借鑑其他國家發展經驗,加強全球化教育研究,開辦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學校,進一步推進教育國際化發展。


Christine Lin

劍橋美國高中聯盟創始人

疫情帶給美國留學的機遇和挑戰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生活學習的節奏,赴美留學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現在用SWOT 分析留美的優劣勢:

S (strength)強勢: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在世界大學100強中,美國大學的數量有50多所,超過了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由於疫情影響,預計2020年申請美國學校及就業的人數減少,這也就會產生更多的機會,可以說文憑含金量也會隨之提高。

美國國家教育數據中心顯示,美國的頂尖大學,譬如MIT、哈佛、普林斯頓等,生均投入高達每年16.5萬美元。從長遠角度來看,一些影響最終都會隨著疫情消失而恢復過來。

W (weaknesses)劣勢:在疫情之下,留學生在個人防護、生活花銷等方面的壓力都會比較大。同時,線上學習難度增大,老師同學面對面的學習互動機會減少。留學生對美國文化的融入了解機會也隨之減少,在美生活學習、工作便利性大大下降。

O (opportunities)機會:美國是移民國家,開放、自由的環境,有利於留學生儘快融入,在留學期間接受不同國家的文化氛圍薰陶,有助於拓寬思維、開拓國際視野。同時,現在絕大多數美國學校都採用線上或者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網上學習和工作的技術條件也很成熟。

T( threat)威脅: 目前,美國國內疫情和政治環境複雜, 留學和移民政策多變、收緊。例如,政府領導人對海外高端人才「不友好」,白宮加大了對華裔科學家的限制力度。同時,高昂的學費和採用線上教學的方式,讓留學家庭擔心線上文憑的含金量。

當下,政治和社會環境多變,儘管有很多方面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我們能掌控自己。在特殊的環境之下,我們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軟實力,比如,情商、社交技能、壓力管理、目標管理、文化意識等等,了解自我意識,保持對世界的好奇。


李麟

CUSSA暑校聯盟創始人兼CEO,瀚光教育董事長


留學生不是旁觀者

過去十年中,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3.9%,2018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66.21萬人,2019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近71萬。長期以來赴美留學生人數佔中國出國留學總人數超50%,所以赴美留學生的增長情況將直接影響整體留學生增速。

美國目前疫情的防控做得並不理想,我個人預測,今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可能會略有下滑。但出國留學的大趨勢短期內我認為應該是不會改變的。疫情時代留學教育也有著機遇。

對於家庭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說,今年是一個非常好的彎道超車、衝擊頂尖名校的大好機會。因為疫情原因,申請美國名校的國際學生數量會大大減少,並且今年很多名校降低甚至取消了對標化成績的權重和考核,這樣對於那些很早就開始準備留學,個人綜合背景、綜合能力強的學生就會變得非常有競爭力。

對於經濟條件並不是優越,但又非常想獲得海外文憑的留學家庭來說,在這樣特殊時期留學也會是一筆非常有價值的投資。美國很多學校今年在常規學期都開設了網絡課程,學生是可以把基礎的通識課程、相對不那麼重要的選修課程在國內以相對較低的學分修完,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及時完成海外學業,獲得海外文憑,另一方面將會大大節省相應的留學費用。

根據美國教育部2019-2020年的統計,美國公立大學平均一年的學費在2.7萬美金左右、私立大學每年的學費為3.7萬美金。如果us news排名前50的高校,公立學校學費差不多達到了3.4萬美金、私立高達5.5萬美金。

此外,對於學校、教育機構、教育投資人、留學教育行業的從業者來說,我們可能都將經歷一次短期內整體生源的下降,但是我覺得挑戰與機會是並存的,這會讓我們在教育、科技、理念和模式上不斷進行創新,來證明我們的價值。


主持人 石嵐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執行秘書長

相關焦點

  • 「『在家留學』猶如花巨款上函授」後疫情時代留學教育走向何方?
    中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後疫情時代,留學教育之路要走向何方?CUSSA暑校聯盟創始人兼CEO、瀚光教育董事長李麟也持同樣的觀點。據李麟介紹,過去十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3.9%,2018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66.21萬人,2019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近71萬。
  • 7位專家學者線上分享: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接踵而至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變化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許多教育問題。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中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7月31日, 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
  • 7位專家學者線上分享: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接踵而至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變化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許多教育問題。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中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7月31日, 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
  • 疫情下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行業尤其是留學教育帶來巨大衝擊,人們再次審視和思考留學教育問題。當前我國在海外有不少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在前不久舉行的全球名校長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和一線留學教育工作者對此進行討論。
  • 聚焦|7位專家學者線上分享:疫情後的留學教育將走向何方?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接踵而至的政治局面和社會環境變化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許多教育問題。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中國在海外有大量留學生,還有許多學子準備踏上留學之路。未來,留學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7月31日, 全球名校長論壇舉行線上專題論壇,主題為「疫情後的留學教育」。
  • 9月新刊搶先看 | 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將走向何方?
    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和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全國2.65億學生、1,600 萬老師共同開展在線教學,將在線教育推上了教育界「網紅」寶座,更合力造就了在校教育的資本喧囂。然而,在疫情過後,哪些教學產品、平臺、商業模式得以留存,哪些只是曇花一現,哪些又會從此改變行業面貌,正是當下學界和業界所關注的熱點。
  • 未來教育將走向何方?今天22:30檔,聽朱永新教授開講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疫情下線上授課成為學生和老師們的常態回望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其中的經驗與啟示給教育發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期《開講啦》邀請到教育學家朱永新為我們分享他的教育理念探討未來教育的方向朱永新教授深耕教育領域近
  • 川普來了美國教育將走向何方? "共同核心"面臨挑戰
    川普來了美國教育將走向何方?可以對川普政府未來的教育政策走向進行前瞻。 關鍵詞:川普;學生;教育政策;聯邦政府;美國;共和黨;撥款;貸款;特許學校;債務 作者簡介:     川普會把美國教育引向何方
  • 國際關係洗牌,低齡留學會走向何方?該如何打贏申請持久戰?
    ,其高中以高質量教學、小班授課、以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吸引了很多中國準留學家庭的目光。九月,留學申請開始進入衝刺階段。對於美高申請的家庭而言,該如何打贏這場持久戰呢?2021年留學趨勢,到底走向何方?
  • 「無敵」的「衡水中學」模式,全國都在效仿,教育將走向何方?
    儘管如此,衡水中學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很多人眼裡,教育的本質畢竟是「分數」,所以,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開始以市甚至省為單位,效仿這種「無敵」的「衡水中學」模式,但是能學到精髓嗎?這樣下去,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方?
  • 分享:人工智慧算法將帶領機器人走向何方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2018年,全球機器人保有量將年均增長15%,2018年保有量將達到230萬臺,2017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預計達到240億元,CAGR達到17%,國內市場滲透率有待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巨大。那麼,在AI時代下,人工智慧將帶領機器人走向何方?
  • 世界各國的教育正走向何方?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本文簡稱經合組織)發布《教育概覽2017》(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7),報告涵蓋了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及夥伴國家,涉及有關教育機構的產出及對學習的影響、教育投入與人力資源投入、教育機會、參與和過渡,以及學習環境與學校組織方面的重要信息。這個世界的教育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學生在學校的平均學習年限不斷增加。
  • 為兒子走「國際教育路線」投入400萬,疫情下留學路通向何方
    然而,一場疫情下來,計劃全亂套了,這家人迄今為止投入的400萬,也面臨 「打水飄」U的風險......我們到底該如何為孩子走向世界做準備?高考,常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對於低齡留學生家庭而說,選擇國際教育也是走上了一條獨木橋,做出選擇後,就很難再回到國內公立教育體系。疫情之下,高考是個確定的結果,而留學的獨木橋通向哪裡,則充滿了得失未知的憂慮和不確定。
  • 2020全球疫情之下出國留學敢問路在何方-合理定位留學目的地
    2020全球疫情之下,出國留學敢問路在何方?系列連載3-如何合理定位留學目的地(特別是疫情期間)接前文,確定了自己適合留學以後,第二個十分重要的是確定去哪裡留學,做個目的地定位。良好的經濟狀況往往代表著雄厚的工業科技實力或者發達的商業發展形態以及優質的高等教育,同時也決定了留學的實用性、含金量和未來畢業後的發展機遇、平臺和潛力等。單從以上幾個因素來看,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海外國家中可能美、歐、韓、日、加、澳、新等國比較適合作為首選海外留學地區。
  • 200多所師範學院將走向何方 - ::新華網::北京頻道
    200多所師範學院將走向何方   新華網北京頻道9月4日電 (記者劉江 李江濤 萬一)幾乎每一位北師大的幹部和教師都非常擔心,北師大的改革會簡單化地在全國200多所師範院校中演變為「跟風」和「冒進」。
  • 新冠疫情在2021年及以後將走向何方?
    插圖:Ana Kova 類似這樣的場景設想了 COVID-19大流行可能會走向何方[1]。中國、紐西蘭和盧安達等國家在經歷了不同時長的封鎖後,病例數已經降到了較低水平,目前正在放寬限制,同時注意防範疫情的再度暴發。在其他國家,如美國和巴西,政府迅速解除封鎖或從未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封鎖,這些地區的病例數正在快速上升。 後一種情況讓建模師非常擔心。目前,南非的COVID-19累計確診病例位居世界第五位。
  • 新東方劉燾:疫情後歐亞留學將恢復增長
    6月28日,新東方《2020中國留學白皮書》線上發布會於北京召開。疫情後歐亞留學將如何發展?對於2019年和2020年申請的同學來說,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由於去年一些特殊情況,香港特別行政區變成了我們業務主體、是申請留學的同學和關注留學的同學關注最多的一個地區。其實從我們的內部統計數字來看的話,去年選擇香港留學的學生數量是在減少的,香港留學群體數量在去年有了十年高速增長後的一個下滑。
  • 為兒子走「國際教育路線」已投400萬,疫情下留學路通向何方
    然而,一場疫情下來,計劃全亂套了,這家人迄今為止投入的400萬,也面臨 「打水飄」 的風險......我們到底該如何為孩子走向世界做準備?,做出選擇後,就很難再回到國內公立教育體系。疫情之下,高考是個確定的結果,而留學的獨木橋通向哪裡,則充滿了得失未知的憂慮和不確定。韓天溢的母親蘇文平說,「我們已經投入了近400萬元,如果因為疫情沒法出去,我們肯定會覺得不甘心。」
  • 線上讀書會|「後安倍時代」的日本走向何方?
    雲上沙龍這期請來了白川靜《漢字》的譯者吳昊陽老師來為我們分享這本書。「後安倍時代」的日本走向何方?揚言堅持「安倍路線」的菅義偉新政府,在內政與外交上將帶領日本走向何方?梅貽琦先生是「三不朽」式的現代聖人,是中國教育走出迷途的一盞燈。該書作者鍾秀斌將發表主題演講,著重講解梅貽琦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
  • 初中生一學期補課費就上萬,多則好幾萬,教育到底在走向何方?
    初中生一學期補課費就上萬,多則好幾萬,教育到底在走向何方?如今補課已蔚然成風,基本上參加補課的學生都會花費不菲的補課開銷,這樣靠花錢補課的教育已經偏離了教育的正確航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了。但這不禁讓人懷疑,這種用錢堆起來的教育真的有效嗎?接下來我們聽聽孩子家長們的內心說法1,實際上,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補課,可是不敢用孩子的未來作賭注。有錢人家斥巨資請名師一對一,沒錢的怎麼著也要送到補課班去補一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