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4/3 11:58:49 來源:沂蒙晚報
一把剪刀表現萬千世界,一塊花布體現多彩人間。在臨沂,有這樣一位民間藝人,10歲喜歡上剪紙,與剪紙藝術結下了近70年的不解之緣。
在他的剪刀下,一張紙變得妙趣橫生。從單幅花卉到組圖「王祥臥魚」、「沂蒙山上」等人文故事躍然紙上,一次次參加全國展覽。他就是我市著名的剪紙藝術大師王濱,憑著對剪紙藝術的執著和創新,2014年底,已是78歲高齡的王濱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中華剪紙「終身成就獎」。然而,所有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他對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持、堅守。
家風溯源
紅色傳統,激勵家族奮進
「要說起我家的紅色傳統,還得從我爺爺說起……」1日,在著名剪紙大師王濱的家中,王濱向記者講述起了自己家的紅色傳統。
據王濱回憶,1940年農曆八月十四,抗大一分校的幾位負責人進駐板泉崖,開展民運工作。進駐後,首先在板泉舉辦了一場近百人的紳士名流抗日動員大會。會上,王濱的爺爺王培良率先發言:「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我把兩個兒子送上前線,帶上五支槍參加八路軍。」這樣的舉動在當時抗戰物資和槍枝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顯得尤為可貴。「自那時起,我們家的抗日曆程就開始了。」王濱說。
1942年4月初,時任八路軍115師教二旅便衣副隊長的王濱父親奉命前去隴海路阿湖車站護衛一位中央首長。在便衣隊的周密安排下,他們一行順利穿過了敵人的封鎖線,到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115師師部駐地臨沭縣朱樊村。事後,父親才知道這位首長是劉少奇同志。
1998年1月24日,王濱持叔父筆錄和有關部門的信件,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到來之際,專程赴京探望拜會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同志。兩個多小時的親切教誨,激勵著王濱去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
「我們家裡的這些紅色故事一直延續至今,我從長輩那裡聽到,再講給孩子們,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是我們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王濱告訴記者,抗戰期間,父親和叔父一文一武,立下了不少戰功,更是給自己的家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戰爭年代他們用生命去戰鬥,和平年代,我要用剪刀剪出更多的紅色文化剪紙作品,繼承家族的紅色傳統。」王濱說。
家風認知
慈母教誨,知禮而明德
雖然王濱的父親離家奔赴戰場,但王濱和姐姐的教育卻並未因父親的離去而被忽略。母親操勞持家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倆姐弟的教育。「我的母親年幼時曾在娘家讀過私塾,不僅識字,還讀過很多書。」王濱的母親教會了他《百家姓》和《三字經》,這在王濱幼年成長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現在我教小孫女《三字經》,她才四歲就能背誦全文了,比我小時候厲害多了。」王濱對子孫的教育深受母親的影響。
除了從母親那裡學會讀書識字,善良的母親更是教會了王濱做人的道理。「從小母親就給我講王氏族譜裡,明代進士王璟的歷史典故,他是我成長曆程中一個學習的榜樣。」王濱告訴記者,其祖先王璟知禮明德,守正不阿,清正廉潔,是一個關心百姓、為政勤勉的好官。這優良的傳統美德值得子孫追隨和傳承。「我的兒孫們也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我時常告訴他們,要做一個兼資文武的人,時刻抱著愛國之心。」
母親的勤勉、善良深深印刻在王濱的成長記憶中,而走向剪紙藝術道路的啟蒙老師,也是他的母親。「從小看母親燭光下做鞋樣,剪窗花,那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王濱兒時的記憶中,叔父的一次演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我才5歲,爺爺帶著我去鄰村看叔叔的演出,很是熱鬧。」從此王濱就記住了有一齣戲叫《打漁殺家》。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濱,「沒有這樣的經歷,我難以創作出形象生動的故事剪紙。」王濱深知優秀思想和教育是立家之本、育人之根,而他也是這麼做的。
家風傳承
孜孜不倦,專注文化傳承
1950年,就讀於山東省立師範的王濱正式開始學習專業剪紙。先前臨摹的經驗和自我摸索的剪紙基礎,使得他快速入門,並且進步神速,鮮活的作品一個接著一個創作出來。畢業後的王濱在一所小學任美術老師,教孩子們剪紙。金子總是難掩於塵土之中,不久,王濱就被調至市群眾藝術館專業從事剪紙、工藝美術創作。
在近70年的剪紙藝術創作過程當中,王濱走遍了齊魯大地每一個角落。不斷地探訪遺落的民間工藝,整理學習,再創作,孜孜不倦地將豐富多樣的工藝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王濱的《沂蒙山上》、《沂蒙頌》、《巍巍孟良崮》等作品都極具沂蒙特色,在全國各大展覽中獲獎無數。而剪紙背後的沂蒙故事被更多的人了解,是王濱最滿足和欣慰的事情。「透過一件藝術作品讓更多人了解沂蒙精神是讓我最自豪的,比得多少獎都開心。」王濱曾不止一次在對話中這樣提到。
「古有一字師,今有一言師。」王濱感慨地說,他的第三任老師王火曾告訴他,剪兩輩子紙,也不一定會成為一個藝術家,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要有文化素養。於是,王濱開始閱覽群書,嘗試寫文章。「我一直記著這句話,並且從那開始寫文章,在很多老師好友的幫助下,把我感悟的剪紙藝術用文字記錄下來。」王濱先後在眾多專業期刊上發表《論剪紙應登大雅之堂》、《剪紙的繼承與發展》和《剪紙與絲網漏印的巧妙結合》等專業論文。「為什麼剪紙沒有那麼多的文獻記載,沒有記載就沒有歷史,那這門藝術就沒法傳承下去,我現在做的就是記載歷史。」
「我有多大的成就不重要,以我所能去幫助更多的人才是重要的。」王濱曾在1985年至1987年之間辦了一個財政會計訓練班,親自辦學親自管理,所得全部收入用於捐助了3名貧困兒童。後來,王濱又在老家辦過雕塑培訓班,救助6名失學兒童。「直到現在我還一直資助一個費縣的孤兒。」王濱說,他從未想過要利用剪紙獲得多少財富,但他卻因為能幫助這麼多人覺得踏實。
記者範彩霞 張慶舉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