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大師王濱談家風:紅色文化傳家遠 激勵奮進

2020-12-20 中國山東網

2015/4/3 11:58:49   來源:沂蒙晚報    

 

   

   一把剪刀表現萬千世界,一塊花布體現多彩人間。在臨沂,有這樣一位民間藝人,10歲喜歡上剪紙,與剪紙藝術結下了近70年的不解之緣。

  在他的剪刀下,一張紙變得妙趣橫生。從單幅花卉到組圖「王祥臥魚」、「沂蒙山上」等人文故事躍然紙上,一次次參加全國展覽。他就是我市著名的剪紙藝術大師王濱,憑著對剪紙藝術的執著和創新,2014年底,已是78歲高齡的王濱被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中華剪紙「終身成就獎」。然而,所有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他對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持、堅守。

  家風溯源

  紅色傳統,激勵家族奮進

  「要說起我家的紅色傳統,還得從我爺爺說起……」1日,在著名剪紙大師王濱的家中,王濱向記者講述起了自己家的紅色傳統。

  據王濱回憶,1940年農曆八月十四,抗大一分校的幾位負責人進駐板泉崖,開展民運工作。進駐後,首先在板泉舉辦了一場近百人的紳士名流抗日動員大會。會上,王濱的爺爺王培良率先發言:「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我把兩個兒子送上前線,帶上五支槍參加八路軍。」這樣的舉動在當時抗戰物資和槍枝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顯得尤為可貴。「自那時起,我們家的抗日曆程就開始了。」王濱說。

  1942年4月初,時任八路軍115師教二旅便衣副隊長的王濱父親奉命前去隴海路阿湖車站護衛一位中央首長。在便衣隊的周密安排下,他們一行順利穿過了敵人的封鎖線,到達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115師師部駐地臨沭縣朱樊村。事後,父親才知道這位首長是劉少奇同志。

  1998年1月24日,王濱持叔父筆錄和有關部門的信件,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到來之際,專程赴京探望拜會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同志。兩個多小時的親切教誨,激勵著王濱去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

  「我們家裡的這些紅色故事一直延續至今,我從長輩那裡聽到,再講給孩子們,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是我們家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王濱告訴記者,抗戰期間,父親和叔父一文一武,立下了不少戰功,更是給自己的家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戰爭年代他們用生命去戰鬥,和平年代,我要用剪刀剪出更多的紅色文化剪紙作品,繼承家族的紅色傳統。」王濱說。

  家風認知

  慈母教誨,知禮而明德

  雖然王濱的父親離家奔赴戰場,但王濱和姐姐的教育卻並未因父親的離去而被忽略。母親操勞持家的同時,亦十分重視倆姐弟的教育。「我的母親年幼時曾在娘家讀過私塾,不僅識字,還讀過很多書。」王濱的母親教會了他《百家姓》和《三字經》,這在王濱幼年成長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現在我教小孫女《三字經》,她才四歲就能背誦全文了,比我小時候厲害多了。」王濱對子孫的教育深受母親的影響。

  除了從母親那裡學會讀書識字,善良的母親更是教會了王濱做人的道理。「從小母親就給我講王氏族譜裡,明代進士王璟的歷史典故,他是我成長曆程中一個學習的榜樣。」王濱告訴記者,其祖先王璟知禮明德,守正不阿,清正廉潔,是一個關心百姓、為政勤勉的好官。這優良的傳統美德值得子孫追隨和傳承。「我的兒孫們也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我時常告訴他們,要做一個兼資文武的人,時刻抱著愛國之心。」

  母親的勤勉、善良深深印刻在王濱的成長記憶中,而走向剪紙藝術道路的啟蒙老師,也是他的母親。「從小看母親燭光下做鞋樣,剪窗花,那時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王濱兒時的記憶中,叔父的一次演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我才5歲,爺爺帶著我去鄰村看叔叔的演出,很是熱鬧。」從此王濱就記住了有一齣戲叫《打漁殺家》。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濱,「沒有這樣的經歷,我難以創作出形象生動的故事剪紙。」王濱深知優秀思想和教育是立家之本、育人之根,而他也是這麼做的。

  家風傳承

  孜孜不倦,專注文化傳承

  1950年,就讀於山東省立師範的王濱正式開始學習專業剪紙。先前臨摹的經驗和自我摸索的剪紙基礎,使得他快速入門,並且進步神速,鮮活的作品一個接著一個創作出來。畢業後的王濱在一所小學任美術老師,教孩子們剪紙。金子總是難掩於塵土之中,不久,王濱就被調至市群眾藝術館專業從事剪紙、工藝美術創作。

  在近70年的剪紙藝術創作過程當中,王濱走遍了齊魯大地每一個角落。不斷地探訪遺落的民間工藝,整理學習,再創作,孜孜不倦地將豐富多樣的工藝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王濱的《沂蒙山上》、《沂蒙頌》、《巍巍孟良崮》等作品都極具沂蒙特色,在全國各大展覽中獲獎無數。而剪紙背後的沂蒙故事被更多的人了解,是王濱最滿足和欣慰的事情。「透過一件藝術作品讓更多人了解沂蒙精神是讓我最自豪的,比得多少獎都開心。」王濱曾不止一次在對話中這樣提到。

  「古有一字師,今有一言師。」王濱感慨地說,他的第三任老師王火曾告訴他,剪兩輩子紙,也不一定會成為一個藝術家,一個真正的藝術家要有文化素養。於是,王濱開始閱覽群書,嘗試寫文章。「我一直記著這句話,並且從那開始寫文章,在很多老師好友的幫助下,把我感悟的剪紙藝術用文字記錄下來。」王濱先後在眾多專業期刊上發表《論剪紙應登大雅之堂》、《剪紙的繼承與發展》和《剪紙與絲網漏印的巧妙結合》等專業論文。「為什麼剪紙沒有那麼多的文獻記載,沒有記載就沒有歷史,那這門藝術就沒法傳承下去,我現在做的就是記載歷史。」

  「我有多大的成就不重要,以我所能去幫助更多的人才是重要的。」王濱曾在1985年至1987年之間辦了一個財政會計訓練班,親自辦學親自管理,所得全部收入用於捐助了3名貧困兒童。後來,王濱又在老家辦過雕塑培訓班,救助6名失學兒童。「直到現在我還一直資助一個費縣的孤兒。」王濱說,他從未想過要利用剪紙獲得多少財富,但他卻因為能幫助這麼多人覺得踏實。

  記者範彩霞 張慶舉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散文丨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文/李壽謙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早年上過幾年私塾,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他深知文化的重要,特別注重對子女的教育。父母生下我們姐弟六個,大姐二姐讀了幾年小學,因家境困難而輟學了。我們兄弟四個都上完了初中,說不上有多少學問,總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三年困難時期,全國人民都在挨餓。為了生存,我們家開起了豆腐坊。父親負責賣豆腐,母親管磨豆腐,燒大鍋。母親溫柔善良,從不打罵我們。吃的是豆渣和上地瓜面蒸的窩頭,生活雖清苦,畢竟能填飽肚子。
  • 「家風故事匯」上線,匯集近200個古今名人家風故事
    12月28日,澎湃新聞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上線,精選匯集了50餘位古今名人近200個優秀家風家教故事。
  • 「家風故事匯」上線 講述50餘位古今名人家風家教故事
    本報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王海磬28日從全國婦聯獲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近日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線。
  • 柘榮:孝德傳家吳氏大宅布局精妙 布袋戲傳承相續剪紙質樸粗獷
    2017年,中華遊氏文化園正式開園,向人們展示著閩東文化先賢的孝廉家風。吳氏大宅 布局精妙吳氏大宅坐北朝南,四方圍合,佔地面積一萬四千三百多平方米。因依山而建,從最前方的田基至最後端的圍牆,落差高達29.84米,層層高起,狀若城堡。
  • 廈門海滄區:耕讀傳家 家風潤心
    ( 鄭偉明 攝) 臺海網8月6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背上小話筒,化身講解員,走進滄江古鎮向遊人講述源遠流長的海絲文化;訪鄉村家廟,聽鄉賢故事,來到東孚古厝親身感受歷久彌新的耕讀文化……這個暑期,海滄為孩子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在文化的浸潤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生活、植入心底。
  • 「家風故事匯」上線:50位古今名人的200個家風家教故事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28日電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策劃組織,新蕾出版社傾力打造的大型家風家教公益融媒體項目「家風故事匯」在新華廣播、學習強國APP、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音頻客戶端雲聽、中國婦女網、女性之聲、網易、喜馬拉雅有聲平臺等重磅推出。
  • 把紅色家風傳承下去
    紅色家風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家庭風尚或生活作風。據了解,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這次展覽運用家書、家訓、圖文、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32位優秀共產黨人的家風故事。每一個參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紅色家風對中國共產黨人品質的塑造。   紅色家風裡有愛黨愛國、忠於理想的家國情懷。
  • 剪紙版紅色書籤!二工大將「四史」學習教育與非遺文化傳承有機融合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昕璐 通訊員 夏君中國剪紙,一門古老而優美的藝術;四史浩瀚,一部奮鬥而光輝的歷史。這個暑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文理學部先鋒文創團隊師生與「浦東剪紙」傳承人陳金妹女士共同創作了剪紙版「四史」紅色書籤。這也是該團隊繼七一創作繪畫版紅色書籤後,將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剪紙與「四史」學習教育融合而製作的「四史」紅色書籤2.0版。「四史」浩繁,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印刻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艱辛探索,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如磐信念和忘我犧牲。
  • 小學生《紅色家風學習讀本》學習心得優秀範文
    《紅色家風學習讀本》學習心得讀了《紅色家風學習讀本》,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傳承紅色家風,就是要堅持以德傳家。德,是道德,體現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身上,是家國同重的「大德」。是人人皆知,我家的家風是訓是孝順老人。
  • 【砥礪奮進的五年】千年古鎮的「文化傳承」:只有好「家風」 才能...
    近年來,受五千多年青墩文化滋養的南莫鎮,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了「慈言善德美家風」實踐活動,向6萬轄區群眾詮釋「只有好家風,才能正國風」的深刻內涵,持續唱響「最美家風文化」三部曲,掀起了「議家風,曬家訓,傳美德」的新熱潮,讓「千年古鎮」的深厚文化繼續傳承。議家風「愛親、勤儉、友善,這六字是我們嚴家的世代家風。
  •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大型融媒體項 「家風故事匯」上線了
    「家風故事匯」是全國婦聯關於「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品牌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通過講述家風故事、弘揚家國情懷、展現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書寫中國擔當、追求中國夢想,力求用高質量的文化精品、有品位的文化體驗打動觀眾,以事感人,以文化人,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 餘姚:柿林村沈氏千人傳家風 耕讀傳家忠孝為本
    來到這裡,處處都能感受到古村宗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耕讀傳家的傳統美德。近年來,這裡先後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佳山村旅遊勝地、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榮譽,而使這個古老的山村長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是「耕讀傳家,忠孝為本」的家風。前不久,記者來到柿林村,傾聽家風故事,感受歷史文化。
  • 一代剪紙藝術大師——謝玉霞
    謝老師的剪紙藝術性強,追求形式美感,耐看而有味。她的剪紙受阜陽窗花剪紙善用粗細線組合、陰陽刻交替等手法的影響,將南方纖巧秀麗的剪紙風格發揚光大,多用諧音取意、象徵比喻等手法,寫實寫意,形成了含蓄秀美、玲瓏細膩的風格,使傳統剪紙更具江南風韻和時代精神。謝老師美術功底深厚,造型能力很強,這一點她要比一般的民間藝人更有優勢。
  • 傳承紅色家風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
    傳承紅色家風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 "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中國文明網 傳承紅色家風 六安市舉辦領導幹部紅色家風報告會 2017-04-14 08:16:00
  • 定遠縣永康小學教育集團開展「樹家風、立家規、傳家訓」主題教育...
    11月16日,永康小學教育集團開展「樹家風、立家規、傳家訓」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在永康小學教育集團少先大隊部的組織下,低年級同學們繪製的最美家風家訓手抄報用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將他們對家風家訓的理解詮釋了出來,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他們對家風家訓的真摯情感;中、高年級通過開展講好家風家訓故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感受家國情懷 汲取奮進力量 ——《紅色家書》讀後感 縱貫60餘年的時間長河,一封封家書紙短情長,字字情深意重,篇篇生動感人,字裡行間的「赤子之心」「家國情懷」卻始終如一,是我們學習革命先輩品格風範,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生動教材。   《紅色家書》體現了堅定的革命信仰。
  • 四川客家家風館裡 上一堂生動的家風課
    讀書破萬卷,勝過有寶藏……」近日,四川客家家風館內傳出陣陣稚童吟誦,一堂生動的「家風課」正在這裡舉行,30多名來自龍泉驛區洛帶客家小學的少年兒童實地參觀學習,體驗和感受客家家風文化。  此次活動以「童音廉語傳家風修身立德揚正氣」為主題,由龍泉驛區紀委監委機關、龍泉驛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洛帶鎮共同主辦,學生、家長、老師一道,在看展覽、聽講座、講故事中,共同傳承培育好家風。
  • 深入推進家風建設 以家風正黨風淳民風
    金堂縣紀委監委以此為契機,拍攝製作家風紀錄片《鋤經種德》,記錄賀氏家族300年來重教守訓、興學啟蒙的故事;編排原創廉潔文化節目《好家風好家訓》,演繹賀氏家風的思想精華和文化精髓,並利用「清廉蓉城創建引領行動」群眾文藝巡演、文化下鄉、「迎新春」文藝晚會等機會展演,為推動民風社風向善向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盤活賀麟故居資源,把好家風「用」起來。
  • 沉浸式體驗好家風好家訓!番禺區舉辦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
    與會領導齊啟動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與會領導聆聽餘蔭山房講解人員家風家訓廉潔文化的講解在活動中,區委書記何汝誠作了講話;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黃哲明致辭;相關領導一起啟動餘蔭山房家風家訓廉潔文化基地
  • 感受傳統家風文化 傳承中華優秀家訓
    感受傳統家風文化 傳承中華優秀家訓 成都高新區桂溪街道科創社區赴賀麟故居參觀學習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楊金祝)「詩書傳家遠,廉潔繼世長。」這十個字是賀麟家的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