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長沙訊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總是引領著熱點話題,2019年的高考作文題目難度如何?如何巧妙立意,如何布局謀篇奪取高分?
我們特邀資深語文培訓名師、文韻愛閱讀高中部教研帶頭人朱株老師第一時間詳細解讀。
2019高考作文命題方向解析:
2019高考作文總共有8套試題,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3套全國卷,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此外,還有一套全國漢語試題提供給少數民族考生。
從8套作文試捲來看,可以說完全沿襲了最近幾年高考作文關注社會現實、結合時事熱點、留心國家發展格局的總體特點。需要學子們走出課本知識、走向廣闊的社會空間,才能做到舉重若輕、遊刃有餘。
8套試卷中,除了全國3卷以人文情感視角、江蘇卷以辯證思維視角為主要考察點,並沒直接扣時事和社會熱點之外,其他6套都有或明顯或隱含的時代和社會內容的要求。其實,即便是這兩套題,如果能緊扣當下社會的流行趨向,批評世俗時弊,高揚時代精神,也是獲取高分的重要途徑。
2019高考作文全國1卷題目解析
現以全國1套試題來分析如何立意、選材和組織完成這篇作文。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1.題目總體分析:
首先,考生需要做一個審題判斷:這個題目考察的核心點是什麼?難易程度如何?在當下時代背景之下,其現實意義何在?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判斷呢?因為如果僅僅抱著考生思維,滿足於簡單回應,尤其是不與其他考生做「區位隔離」,那麼就無法體現出自己立意的高妙,必然「泯然眾矣」。
可以說這個題目本身的難度非常低,那就是「尊重勞動的價值」,這個就是核心考察點。與別的有可能逆向思維的話題不同,這個話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而堅定,幾乎沒有「求異」的空間。那麼真正的問題來了:這樣一個題目放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於五十年一百年前都適用,何以在今天單獨提出來,作為數千萬考生的考題,並成為全國人民熱議的議題呢?
其實這個才是考生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我們必須注意到大的時代背景的變化:一方面物質條件的改善讓更多的人不需要通過體力勞動來謀生了,另一方面科技進步尤其是人工智慧的出現和推廣,使得看上去人類似乎也不再那麼需要一般意義上的「勞動」了。如果考生不圍繞這兩個現實新情況來展開,而僅僅重複先人「勞動光榮」「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之類的論調,則沒有領會命題者的考察本意,也就很難得到高分。
2.立意角度:我一般建議大家寫抽象宏觀的話題,一定要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但如果話題本身比較具體,則需要最後落到「當下意義」和「普適價值」。對於「勞動」這樣一個比較古老又具體的話題,寫出新的「時代意義」是最重要的。
好,我們現在來回應這個命題的時代訴求: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一蹴而就的,面臨的問題複雜而嚴峻,當前的「中美貿易戰」就是一個現實問題,甚至不排除「過苦日子」的曲折,而我們這個民族乃至於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參與勞動、尊重勞動都是振興之本。只有依託這個根本,才可能擺脫逆流,才能拔節生長,才能再創輝煌。
二,當下年輕人缺乏對勞動的直接體驗,無法理解「低級簡單原始的」勞動與文學、藝術、學術、科技之間的生生不息的關聯。可以舉例袁隆平等科學家,謝晉導演,以及更為新派時尚的"JK羅琳、姚明等人,他們的成就都離不開對哪怕最原始最簡單勞務的參與。88歲的袁隆平仍然在下田,因為僅僅在實驗室是種不出雜交水稻的。投身於火熱的勞動實踐,與取得卓越的學術成果和藝術成就不是矛盾關係,反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係。
三,馬克思天才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各取所需」了,那麼人們為什麼還會勞動?因為勞動的最高境界不是謀求利益,不是鍛鍊身體,而是一種「自我實現」。當下社會,社會隔離的出現,某些有錢人對於弱勢群體的歧視,地鐵上「貴婦人」對於民工的排斥、辱罵,說到底是這些人欠缺因為勞動而來的生命體驗與情感提升。一個做過公共服務的人就不會亂丟垃圾,就不會亂穿馬路,就不會隨地吐痰。所以,勞動的終極意義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實現人格的完善和自我價值的圓滿。
3.寫作思維發散:我們面對作文題目,首先應該運用發散性思維,使其為呈現出多維發散狀,思考可以從哪些點切入,能夠做到「一題多寫」。
根據我們愛閱讀高中語文課堂訓練的思維模式,可以有橫向思維、縱向思維、擴散思維、逆向思維等各種思考方式。那麼思考出來的結果可能會有:
一,從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工業文明發展的現代出現「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化,再到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下,我們該如何重新思考勞動的意義。
二,根據矛盾修辭法,就會聯想到韓少功提出的「進步的回退」一說,當下的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究竟是文明的「進步」還是「回退」,可以做思辨性的解讀。
三,聯想生活當中的一些熱點話題,比如「家長陪讀」、「家長請家政打掃學生宿舍」等等引起爭議的現象級話題,帶來給我們對「勞動」的思考。
四,勞動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直接創造價值,培養動手能力,消除惰性,跳出舒適圈,保持對生活的參與,勞動本身也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
然後再到清晰思維,著重思考我「能寫」的點。確定是否「能寫」就要包括這幾點:中心論點的確定,分論點的提出,素材的支持。我建議考生最好能有2-3種可以成文的思考模式。
4.明確中心論點:從兩三種思考模式中,選擇確定自己的中心論點時,重在學會調整思考角度,從「我」能寫到「他」好讀。就是從作者寫作的角度轉為讀者的閱讀角度來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他會被吸引嗎?他能被說服嗎?因為是考場作文,和萬千同類型文章擺在一起,還要格外思考如何在同類中「脫穎而出」的問題。
5.如何選擇素材:
本題已經確定體裁為演講稿,因此在體裁形式上難以創新,我們必須在立意角度的選擇和素材的選用上,更加「別出心裁」,也要更能反映出考生知識儲備的與時俱進。
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的整理,我建議學生整理素材時,主要積累這兩種:一是最經典的,二是最新的。具體運用時則是考慮:一是相應的,二是相反的。
比如關於「勞動」這個話題,我們愛閱讀課程中有給大家閱讀和積累的梭羅的《瓦爾登湖》和愛默生的一些自然散文,以及韓少功的《進步的回退》裡面的句子和觀點,都是非常合適應用的,而且也特別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潮流特點。
6.畫龍點睛之筆:結尾的總結,會給人留下這篇文章的最終印象,所以畫龍點睛之筆十分重要。這既需要考生平時對概括性語言能力進行練習,也要刻意地背記一些名句或佳句進行模仿化用或直接引用。
比如:勞動創造世界。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鄉村四月閒時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我們從未如此富裕,也從未如此焦慮。
智慧和純潔來自努力,無知和縱慾來自懶惰。
結語:
時代感強、內涵豐富、思考角度多維,這是這幾年來高考作文題最突出的特點。
高考作文這樣的命題趨勢其實已經提出了中學生高考語文學習的新時代使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躲在象牙塔裡封閉式地學習語文,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不能再囿於書本的知識,應該從廣闊的變化的時代背景裡汲取思想和智慧,多關心時事,多了解世界發展的新格局,並能正確分析、判斷和展望,才能在高考語文中遊刃有餘。
瀟湘晨報記者沈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