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學們學習的各項科目中,語文大概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門了。原因很簡單,我們說著中國話,寫著漢字,難道還能學不好代表著中國文化的語文嗎?然而實際情況戳破了不少同學們的幻想,大家就是連語文都學不好。古詩詞背不下來,閱讀理解邏輯不清,尤其是寫作文,可謂是如同雞肋,食之無味!
作文是語文學習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塊,不談其意義,光看分數就一目了然。如果同學們作文寫得爛,那麼其他內容答得再好,最終的成績也不會高。過去大家學作文都有一套模板,只需要根據模板寫作,把相關內容往嵌套即可。
但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透露出一個信號,再像過去那麼寫作文,學語文可行不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什麼變化!
第一、結合社會時事和重大事件
今年的高考作文對重大事件尤其關注,全國新高考Ⅰ卷的「抗擊疫情」、北京卷的「北鬥三號」,如果同學們還是搞「關門主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是聖賢書的話,那麼在碰到這樣的作文題目的時候,根本無從下手。過去學校是「風雨不侵」的象牙塔,學生只需要安心讀書就好,但是外部環境在變化。
作為中國未來的希望,學生應該積極關心社會時政,培養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身處其中應該肩負的使命。這樣的作文命題,將引領同學們對個人、對集體、對社會的思考。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國家未來的主人,應該多一些嚴肅的思考,少一些娛樂的輕佻。
第二、文體多樣化,重視思辨能力和實踐
過去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要求的文體十有八九都是議論文。但是今年的高考不再局限於議論文體。全國Ⅰ卷要求作文為發言稿、全國Ⅱ卷的要求是演講稿形式、全國Ⅲ卷規定體裁為書信、全國新高考Ⅱ卷規定寫主持詞,文體變得多樣化。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寫作風格和表達方式,這對同學們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文體變化的同時,作文命題更加強調思考和辯證能力,從「評價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到「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都需要同學們真正地運用思考和辯證的能力,全面地進行論述證明。「辯證思維」是同學們必須要培養的思考方式,不要帶著「非黑即白」的思想,要結合現實,辯證地看待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三、寫作方法不拘束,丟掉模板
寫作要有章法,有結構,但不代表著需要有固定的寫作方式。過去為了應付考試,琢磨出了一套固定的寫作模板,從開頭到結尾,可謂是千篇一律,尤其是引用名人名言升華主題的寫作方法,已經泛濫成災。如果不引用名言警句,同學們就像不會寫作文了一樣,這樣的風氣非常不好。
雖然是寫應試作文,但每個人對題材都有不同的理解,寫作文的目的是表達真實的觀點,然後論證個人觀點,那些「假大空」的話語,不僅不會為自己的文章增色,只會讓人讀完覺得呆板無趣。
通過高考作文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未來語文的學習將不再局限在教材和老師的講解當中,它要求同學們能脫離教材,走出校園,多閱讀書籍,多關心社會時事,培養自己的思考辯證能力。如果同學們還處於過去標準化的學習思維當中,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沒法學好語文這門科目的,更不可能考出高分。
你認為高考作文怎麼樣?你覺得該怎麼學習語文?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喜歡內容就點讚加關注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