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非常令人頭疼的事情。我的語文成績不拔尖,就是敗在這裡,其它題目都沒多大問題。
小學的時候,我基本是靠記憶完成作文題的。看了一些作文選,平時的作業,能抄就抄。我根本就寫不出來好文章。高一作文課,語文老師點評,「一篇白開水」,分數是60分,剛好及格。這大概是說我平鋪直敘,乾巴巴的,寫作能力非常平庸。
但就是這樣的我,歷任語文老師,可能都不會想到,至今已經寫了3本書和1本《千字文》的解讀,公眾號的原創文章有1000+,少說也有兩百萬字。
我想,寫作並不是天賦,人人都能寫。但是我們的語文教育模式,沒辦法激發孩子的寫作欲望,和很好地培養必要的寫作能力,反而打壓了我們寫作的興趣。
我的寫作能力之所以會不斷提升,主要是因為反覆不斷地練習。上大學之後,我經常都寫日記,發在QQ空間裡。早期大多數內容都很無聊,後面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就開始寫得有點意思了。工作以後,我讀了更多書,認識層次提高,寫的東西也越來越有深度和現實意義了。
總的來說,寫作能力的提升,絕對離不開閱讀,更離不開思考。因為寫作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和說話差不多。寫作的特點,相較於說話,是系統、連貫、全面。
通過寫作也能鍛鍊口才和演講能力。我原來口齒不怎麼伶俐,上臺都會緊張斷片,後面打好腹稿就能演講,乃至脫稿即興演講了。因為我讀了很多書,寫了很多東西,這是我的底氣,才華自然外溢。也就是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厚積薄發。
小學生之所以寫不好作文,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的思想層次還達不到寫作的要求。說話都做不到系統、連貫、全面,寫作就更辦不到了。所以,提升小學作文的基礎,一定是增廣見聞,豐富經歷,多思考、多見識,而不一定要練寫作。
小學生都沒思考過的東西,怎麼寫?
只要思想層次提高了,思考的範圍廣了、有深度了,自然能寫出好文章。有東西寫了啊,不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憋半天,也憋不出東西來。
什麼寫作技巧、文筆等等,都是非常次要的,甚至可以說根本不重要,思想才是第一位的。作文很容易呈現「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特點,許多寫得好的小學生,長大卻根本不會寫作了。言之無物,空洞無味。
上文,被瘋狂轉發,其實是套路的結果。因為它超過了小孩子平常應該有的水準,可能是刻意培養的結果。
相反,如果從小飽讀經典,《韓非子》《荀子》《孟子》等等經世濟國的書都瞭然於胸,那麼小小的命題作文,都不在話下。比如今年的高考作文,關於管仲齊桓公的故事,「桓公匡扶,濟傾扶危」就是《千字文》的內容,再配上相關的史實,或古人對此的評價,必然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寫作其實反而是最容易的,不需要記憶,只需要揮灑自己的想法。覺得困難,是因為無法有效地組織自己的想法,顧此失彼,湊不齊篇幅。而作文套路或作文選之類捷徑的存在,讓人誤入歧途了。
下面是一篇所謂的滿分作文,但實際上,基本沒有多少可取之處,令人乏味。
這說明了語文教育的一大弊端,讓學生走向了「現代八股文」的歧途。今年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醜聞,就是最好的例證。
寫好作文,最佳方式是學古人的寫作方法,言之有物,惜字如金,觀點明確,不堆砌辭藻,直達人心。所以,要多看傳統經典,接受薰陶。讀得多了,引經據典也能信手拈來。
比如我經常會用的,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出自《論語》;
「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逭」,出自《尚書》;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也是出自《論語》。
在作文中適當引用這些有力的觀點,特別是語文老師也不多見的,肯定能加分。
我以韓愈的《師說》第一段為例,講講古人高超的寫作能力。這篇論文才500多字,卻表達出非常深刻的道理。每一句都是環環相扣,邏輯嚴密,令人不得不嘆服。
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明確定義)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提出問題)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強調問題)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延伸觀點)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反問加強)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總結收官)
這段話,翻譯過來,都是一篇非常好的論文,完全無法反駁。
古人寫作不是漫無目的,而是衝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而寫的,所以寫出來的東西很有力量,可以穿越時空,流傳千古。
在小學、初中階段,應該以打好基礎,培養孩子的思想格局為主要目標,不去追求所謂的「好作文」。這個階段的作文再好,也不符合現實標準,將來很難在高考寫出真正的好作文。
最好的策略是多讀傳統經典,用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去影響孩子的頭腦。我認識一位家學淵源深厚的老師,他小時候就是因為讀傳統經典,寫作功底和語文都非常厲害,小學中學都拿到了地區作文競賽的獎項。
道理不言自明,當你有滿滿的一缸水,瓢出一碗來寫作,不就是很簡單的事情嗎?
正如我現在寫了200萬+字了,但背後是起碼1億+字的閱讀打下的基礎。總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