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9日專電(記者楊步月)記者近日從有關部門舉辦的精神衛生健康講座中獲悉,目前,在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專家們呼籲,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的宣傳主題是「關注兒童青少年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據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王玉鳳介紹,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為6%-22%,保守估計,全國約有三五千萬名兒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對北京地區學齡前兒童的抽查顯示,1993年兒童行為問題患病率為10.9%,2003年則增加到18.2%。
王玉鳳說,所謂兒童行為問題是指在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上都超過了相應年齡所允許的正常範圍的異常行為。其廣義上包括行為和情緒兩個方面,行為問題如說謊、逃學、偷竊、攻擊、不聽管教、離家出走等,情緒障礙如焦慮、恐懼、抑鬱和人際交往困難等。兒童行為問題不僅影響到他們的生長發育和社會化過程,還可能導致其成年時期發生適應不良、精神疾病和違法犯罪。
研究發現,與兒童行為問題有關的主要危險因素依次為家庭矛盾衝突多、情感交流差、父母社會經濟地位底、寄養或全託、兒童出生時(後)疾病、精神病家族史和母孕期疾病。
北京回龍觀醫院主治醫師孫春雲說,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塊模板,在與外界接觸、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地修正這塊模板,所以家庭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的影響會持續孩子的一生,這種影響力主要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父母與他人的關係。因此,父母要學會如何與孩子保持融洽的關係。過分保護,會延遲孩子的心理斷奶時間;過早分離,會導致孩子身心發展存在缺陷。孫春雲曾接診過一個男孩,他外表高大但內心十分柔弱。他自訴,父親經商常年不在家,在他成長過程中,沒有男子漢榜樣,大家都嘲笑他像個女孩,自己心理壓力很大。
孫春雲認為,父母對於孩子,除經濟投資外,更重要的是感情投資。父母應該學會憑藉耐心和技巧,打開孩子的心靈之鎖,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及時幫助孩子化解煩惱,順利度過生理和心理髮育的特殊時期。
北京回龍觀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娟建議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好四種角色,即人生導師、生活教練、知心朋友和「充電器」。凡事不要大包大攬,要從小培養孩子生活獨立、經濟獨立、情感獨立、精神獨立的意識;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獨立生存能力、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等;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不能經常指責孩子,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不搞假民主、假尊重;經常肯定、鼓勵、讚美孩子,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自豪感,增強面對困難和挑戰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