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順德區第十六屆人大第五次會議開幕,與會的順德區人大代表結合履職調研情況,紛紛向大會提交了有針對性的建議。順德區人大代表、區婦聯主席麥綺慧今年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建立我區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求助響應機制的建議》。
身為區婦聯主席,麥綺慧長期關注婦女兒童需求,她介紹,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問題頻發的階段,「其對於自身、外界的認知皆不成熟,受外界影響較大,心理情況不穩定,加上現今網絡信息發達,物質誘惑和不良因素增多,孩子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負面情緒,如沒有得到及時的心理疏導和幫助,會產生孤獨、自卑、對抗社會等不良情緒,嚴重時會衍生各種行為或人格障礙,給個人和社會帶來種種問題。」
而根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並且兒童心理問題門診人數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順德,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現狀同樣不容忽視。麥綺慧深入基層調研發現,2017至2019年,順德區、鎮(街道)婦聯維權站(含容桂街道心聲熱線援助會)接到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求助個案154宗;團區委心聲熱線接聽來電1210個,後臺預約個案28宗。近年伍仲珮紀念醫院心理門診就診數中,兒童青少年人群所佔比重也已超越成年患者人數;而區教育局也發現患心理疾病的中小學生人數有所增加,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順德區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增多,危機情況明顯增加。
「目前,順德區尚缺乏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求助響應機制。」麥綺慧舉例說,2019年,區婦聯維權站就曾接到一宗家長求助,反映其14歲女兒患有重度抑鬱症伴有自殘行為。區婦聯經多番溝通協調後,才聯動到區教育局、團區委、區衛健局等部門的力量,為案主及其女兒尋求到心理輔導服務,「這個個案反映出目前順德區各部門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護方面分工不明確,存在資源分散、信息不對稱等情況,無法做到及時有效跟進,預防致殘、致死等嚴重事件的發生,因此建立求助響應機制十分必要。」
事實上,建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求助響應機制在國家層面早已有了政策依據,2012年、2019年,國家教育部、國家衛健委曾就此提出過專門的指導意見,並制定行動方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廣東省深圳市、廣州市等多個地區也在建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求助響應機制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今年4月初,廣東省政法委還發布《關於在全省基層綜治中心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站(室)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全省鄉鎮(街道)、村(社區)綜治中心(站)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站(室)。
因此,麥綺慧建議,一方面各相關部門要共同努力,加快社會心理服務站(室)建立,擴充專業心理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鑑於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應更加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專門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服務,並儘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求助響應機制,預防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及時發現心理問題個案,確保涉及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特殊個案和危機事件得到及時有效的跟進處理,保障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
【南方日報記者】歐陽少偉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