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紅雷周南徵林捷冬對話:新儒商教育企業的理念與實踐

2020-12-27 騰訊網

探討教育的本質,傾聽花開的聲音!2020年10月15日晚,博鰲儒商論壇研究院主辦的「新儒商論道公益直播系列」第二十二場,由博鰲儒商論壇理事長、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與廣東翔藍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南徵先生和福州至一教育集團董事長林捷冬先生,就「新儒商教育企業的理念與實踐」為主題展開對話。

本次對話的主播單位是:

博鰲儒商論壇研究院、廣東翔藍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支持單位是:

中軒集團;聯播單位有:中國企業報、企業管理雜誌、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國學頻道、北京大學企業家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外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國學智慧與領導力提升研究所、北京人文大學國學院、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中華書院聯盟、北京三智雲書院、廣州心和塾、北京新絲路商學院、寧波方太文化研究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校友國學會、華商書院西北校友會、十分學堂、東莞泰威斯美書院、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北京張其成中醫發展基金會、北京君子島雲國際儒商書院、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雲南詩書旗袍古韻坊、深圳高祖商學院、廣州大灣區現代產業發展研究院、深圳三鼎修身書院、上海智本國學公益基金、合肥雲掌在線教育研究院、上海交大儒商傳習社、廣州博研商學院、深圳明德書院、新加坡河洛塾等。

在對話的第一部分「新型教育的理念發展」中,林捷冬在發言中首先介紹了自己和太太1996年「下海」辦教育產業,從創辦培訓機構「九色鹿」做起,直到接手學歷教育,託管公立學校,形成「至一」教育集團的過程。他指出:很多人創業初期都差不多,都是一點點摸索,都不容易。但有一點,就是我們從開始就確立了辦學的基本宗旨、準則,就是「教書育人,品質為先」,這八個字很普通,但是我們一直堅守到今天,這仍然是我們做任何決定最根本的準則。也正是因為對最樸素的準則的追求和堅守,我們不斷發展,走到了今天。

我們的經營姿勢理念,也就是我們的初心是「尊道愛人」,就是要尊重並遵循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愛人的本質是在於愛他人,也就是助人成長發展,幫助學員與世界建立持久而又良善的關係,在互相依賴的過程中不斷成長。這是我們所有工作的最基本的宗旨,也是我們遇到困難,遇到挑戰,面臨大的經營決策的時候,用於檢視的工具。比如,九色鹿的學位很緊張,學生要排隊。可能有人說,多開些班就解決問題了,學校可以增加收入,學生可以有地方學習。但是我們始終堅守「品質為先」的準則,我們的市場理念是「為顧客提供超乎期望的服務」。如果我們做得不如顧客的期望,就是我們的失敗。

因此,我跟同事培訓的時候說:任何時候不要貶低同行。任何時候不要欺騙消費者。當我們做不到顧客對我們的期待時,就是失敗。因此,忠誠不是品質的問題,而是誠實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誠實地面對消費者,哪怕低調地、謙虛地說明,都是可以獲得顧客的諒解的。

我太太作為校長,現在依然在一線上課,現在是帶三個班,這在中國培訓界是罕見的,但我太太堅持要這樣做,她認為只有這樣,她才能貼近孩子,了解家長,才能指導教科研部門開發合宜的課程,及時調整教學的方案。

包括九色鹿發展的這麼多年以來,經歷了非典、流感聽課、新冠疫情,在這些困難和問題面前,因有明確的理念指引,遇事不慌。也正是有著明確的理念,我們在新冠疫情之前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甚至部分指標超過了往年。今年年初新冠病毒突然而至,大年三十前全國形勢突然緊張,我們馬上就開始安排應對措施,正月初二就召開了高管會議,正月初三召開具體工作會議,對於疫情期間的線上複課做出了具體的部署安排,組織教科研力量開發線上課程。緊急聯繫科技公司組建線上平臺,在線上複課之後確保了開課率。由於老師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家長和孩子也可能是出於居家隔離的環境,反而使得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好,報名率等指標甚至有所上升。

教育的本質是為生命服務,談到未來,我們一直有一個畫面,就是聽花開的聲音,教育的每一個進步,就如同花兒開放。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幫助每個生命進步,希望每一個家庭,因為我們的教育而更加幸福,這個社會因為教育而更加美好。這是我們的美好願望,我們一直為此而努力。

周南徵在點評中指出:

我們常說,教育具有改變命運的力量。因此,教育是人生之大、家庭之大、國家之大、人類之大。既然教育為大,我們就要以極其認真的態度、負責任地對待。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經常看到我們學員企業在錄用新員工時,碰到了很多的、諸如人品、志向、積極性、踏實性、創造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問題,不得不從最基本內容開始,對新人進行重新的培訓、教育。我總是在想,學校到底教了什麼、應該教什麼,才能夠讓新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擔當起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的應有責任。

至一教育的經營姿勢理念是「尊道愛人」。至一教育認為,教育有道,需要敬畏與活用,而教育之道在於「人的本質」。人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物,在於人天生具有兩個原始情感,即一是追求成長發展、二是追求相互信賴。這兩個原始情感的追求和滿足是相互矛盾的。一個人過分地追求自己的成長發展,就會傷害到與他人的相互信賴,反之一樣。因此,就要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的本質在於:

(1)喚醒人的「追求成長發展」意識,並給予陪伴、協助。

(2)喚醒人的「追求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的意識,並給予陪伴、協助。(3)喚醒人的「追求成長發展」和「追求相互信賴」的矛盾意識,讓人勇敢地面對,並陪伴、協助其解決困惱。教育的「喚醒」,需要教育者對於「人的兩個原始情感」、也就是「人的成長之道」的敬畏和尊重;而教育的「陪伴、協助」,需要教育者的「愛人」。

捷冬和至一集團的老師們其實就是這樣做的,並且讓我們看到了可喜可賀的實踐成果!

在對話的第二部分「新型教育的戰略轉型」中

由於培訓機構和孩子接觸的時間有限,只能每周和孩子接觸兩次,因此我們在2006年就開始思考加入學歷教育體系,這個機會在2009年來了。華倫中學的老校長是對教育非常有追求的老人家,很多人都想要接華倫中學的盤子,但是老校長都沒有同意,直到遇到了我們。我們相見之後不到一周,老校長就決定將學校交給我們。於是,2009年,我就成為了「華倫人」,成為了華倫中學的董事長。

林捷冬在發言中指出:

九色鹿從創辦發展到今天,剛開始就只是遵從簡單的辦學初衷,讓想學習的孩子都能夠來接受我們的教育,一方面,注重品質,另一方面,堅持中低價格策略,這樣我們的課程性價比高,就很受家長歡迎。經常有人問我們什麼時候上市?從我們自身來說,早就達到可以上市的規模,國內也有不少機構來跟我們談關於併購上市問題,在這件事上,我和太太非常明確:九色鹿不上市。我們做九色鹿的目的,是因為熱愛教育,而一旦上市,由於教育的屬性與資本的屬性在本質上不是很一致,一個要慢,一個要快,很難保證可以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上市可能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獲得一大筆資金,但我們的初衷是教育,是希望能夠通過不斷地努力,為社會呈現更為美好的教育。所以我們一直就很定,踏踏實實追求教育的進步,在這次疫情中,看到身邊的一些機構,這幾年在資本助推下看起來風風火火,沒有注重產品力、體制力與發展的匹配。疫情過後,就一下子很難支撐下去了。我們反而有了更多的市場空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疫情是個相對大一點的市場淘汰窗口,活下去的,就很可能活得更好。

坦誠講,剛接手華倫時,是有很多質疑的目光的:做培訓的,能做好中學?我當時倒是很篤定,培訓學校與中學,形態上不同,那是「術」的不同,就教育而言,「道」同。但是我明白,站的更高看教育,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於是我心裡一點都不慌。如果說我們教育的產品是「人」,那麼,我們如何為社會直接提供「人」這個產品?我們要逐步形成我們從幼教到高校的較為完整的培養體系。無論學校的形態如何變化,我很確定我們的目標就是在於「教書育人」,我們的產品就是培養人。教育就是為生命服務,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教育讓「人」更好地明確未來方向,幫助他形成相應的行為規範,這樣的理念讓我們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堅實。

在接手華倫中學後,我們特別強調教育的「服務」性,當時是一個很大的衝擊,但也正是這些理念的踐行,華倫中學很快有了進步,看得見的是成績,而真正的功夫在於辦學中對理念的堅守,具體落實到如何對待學生和家長,如何建設教職工團隊,以及作為一個民辦學校的社會責任。華倫中學現在兩個校區,中考成績分別列福州市第一、第二名,2017年創辦了華倫小學,社會口碑也很好。從去年開始,接手了一所公辦高中、一所公辦初中,最近正在和馬尾經濟開發區推進一所民辦高中合作辦學的事宜。我有個特別的體會,當給予明確的辦學理念的念頭浮現,就相當於在心田中種下一顆種子,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每一個當下努力去做。

從明確辦學理念至今,十年多了,從九色鹿到華倫中學,到華倫小學,再到託管兩所公立學校,無論怎樣形態的辦學,我們的目標始終明確,就是為國育才,培養未來20年、30年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具體就是為生命服務,通過教育,讓一個人明確自己的志向,形成良好的信念與價值追求,提升相應的能力及行為規範,這些從理論到實踐的貫通,使得我們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量。

從培訓教育到學歷制教育,從民辦學校到公辦學校,不同的形態,方法上會有不同,但是教育的規律是相同的,辦學理念上也是一致的。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學校=課程X教學X關係。我們是這樣理解的:課程即食品,教學即進食,關係即食道。

食品要安全、健康、有營養。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體現方式。進食分為以餵為主和以吃為主,我們傳統教育更多是以「餵」為主,因此我們更多要思考如何將「餵」轉為孩子「主動吃」。

食道決定了是否吃得進是否能消化。在辦學實踐中,無論從哪個層面努力,都能促進學校的進步,效果很明顯。

課程與教學的進步,相對不容易,我們首先從「關係」入手,經營學校就是經營關係,而關係的好壞在於感覺,也因此,「經營學校就是經營感覺」。

關係好了,孩子們就更願意學習,學得更有效率。孩子與世界的關係,影響了孩子認識世界的情況。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與同學的關係、與老師的關係等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成長。其中最重要的是親子關係,這是不能被替代的。此外師生關係也非常重要。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和老師關係好的通常學習都好。而關係好,不在於吃了多少飯喝了多少酒,而是在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而老師也對學生有著愛。我們之間就像是發信站和終端的關係,如果兩者關係好,就如同使用的是5G信號,通信非常順暢。但是如果師生關係不好,那麼使用的就是2G信號,即便老師輸出再多,學生都無法感受到。無論什麼做法,都體現了「關係」、「感覺」的重要性。我們的市場戰略理念是「為顧客提供超乎期望的服務」,「超乎期望」就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那麼,誰是顧客?首先,每一位教職工就是學校的內部顧客,把老師們服務好了,他們才能服務好孩子和家長。教育就是互相影響,我們希望老師怎麼對待學生,我們就怎麼對待老師,這個很重要。其次,學校的顧客不只是學生,還有學生所在的家庭。我們深刻意識到,家庭是學校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未來哪個學校能夠將家長服務好,讓家長能夠明白如何用好與世界的關係,這個學校就能夠做得好。其中,家庭中媽媽的情緒管理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家庭的氛圍。一個人的根基在於家庭,如果在家裡不能安定,那麼就會影響到學校的學習。因此,我們設置了「媽媽家長會」「爸爸家長會」「親子家長會」,其實這些和常規教育工作是沒有太大關係的,但是「無用即有用」。親子和諧、家庭和諧,孩子才能和諧,有穩定的生命狀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這是九色鹿在進入學歷教育體系之後獲得的非常大的感受。

周南徵在點評中指出:

我很喜歡樹,觀察和思考樹。樹,只要具備了種子、土壤、陽光和空氣、水和肥、適當的剪枝,就會自信、自主、自律、自立地成長。如果將人比喻為一棵樹,同樣的、只要「人」具備了種子、土壤和相關的條件,人就會像樹一樣「四自」地成長。所以,我們認為只要具備了相應的條件,就會像樹一樣成長的人,才能夠稱之為「人材」。我們用的是「人材」,而不是「人才」。

對於西方國家社會來說,個人是最小的細胞單位。而對於中國社會來說,「家庭」是最小的單位。因此,家庭就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土壤,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和家庭文化,能夠將學校教育在家庭中內化,進而給孩子的心智、思維和行為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果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一致,將會弱化學校教育的效果。至一教育集團,從關注孩子個體教育轉向關注家庭教育,將「家庭」作為教育的對象,通過明確市場戰略理念,即「我們以專業的教育服務助人成長,為顧客提供超乎期望的服務」,通過對家長進行專業化的溝通和服務,尤其明確對母親的情緒管理教育,從而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融為一體,優化孩子成長的土壤。

傳統意義上的、單純的學校,其特點是更多是老師有什麼,就教給孩子什麼。但是,作為企業的學校,則必須以顧客(學生、家長、家庭、社會)的需求為起點,不斷對教育商品和服務進行創新、提供。至一教育將學校當成企業來經營。企業的本質在於創造、對應和滿足顧客的需求,因此學校就要站在如何創造、對應和滿足顧客的需求作為起點不斷開發課程體系,開發教學模式以及「關係」的建立。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鑑的。

在對話的第三部分「新型教育的經營體制和人才培養」中

至一的經營體制理念包含了三句話「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共同創造」,這裡有思維層面的,也有具體的創造部分。記得有一次,我去拜訪周老師,結束時,周老師送我們到電梯口時,隨口說了一句「捷冬啊,幸福就是無中生有,你沒來看我是正常的,你來看我,我就覺得很幸福,這就是無中生有。一個學生都招不到,是正常的,有一個學生,就是幸福了。」。

林捷冬在發言中指出:

因為有了幸福感,我們的生命狀態就會非常不同,因此在創造的層面會有更多的呈現。所以我們在經營體制中會更重視和大家達成共識,做到「快樂工作」。「快樂」不是整天嘻嘻哈哈,而是所有情緒的總和。快樂是一種積極正向的思維,是將挫敗轉換為自己成長機會的能力,幸福是一種感覺,是自己內心世界的豐富和對外在世界的滿足,是對無中生有的感覺。隨著企業的發展,共同創造要成為共識和行為。共同創造快樂、幸福和物質,在為員工創造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同時也要為社會做出貢獻。

九色鹿從三年前啟動內部創業計劃,先是舉辦校長培訓班,有意願的所有員工都可以報名,在培訓班合格畢業後,在新辦教學點時,參加過校長培訓的人可以報名參與競聘,競聘成功再自行組閣成為三人小組籌建新教學點,並持有管理股份。確保大家是經過培養、能力匹配,同時是理念共通的。很多人找我們做加盟,我們是堅決不做的。做加盟最開始很好,但是不久之後就會開始打架,原因就在於理念不共通。我們現在這樣做,不僅促進了管理人才的培養與儲備,也極大激活了了管理效能。我們學校目前沒有任何加盟點,就用這種內部創業的方式不斷發展,最主要是確保了理念的共通。

我們從前幾年開始就進行了戰略的部署,邀請專業顧問團隊入駐學校,幫助老師真正提高老師的素養,幫助老師成長,提高課堂品質。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評價體系,依據學校「為進步而努力」的辦學理念,完善「成長看得見」評價體系,鼓勵努力的行為,獎勵進步的結果。這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推動力量。體制力的建立是我們能夠在市場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能夠穩定進展的重要原因。

民辦學校的老師,往往對退休後的待遇會有擔心。華倫中學從去年開始,啟動了商業補充養老,根據老師所擔任的崗位及薪資收入,另外提取一定比例養老金存入補充養老帳戶,一定程度緩解老師的後顧之憂。學校工作主陣地在於課堂品質,課堂品質關鍵在於教師的水準,集團各事業部都特別重視老師的培養,九色鹿有專業培訓部個管理培訓部,分別實施不同的培訓機能。華倫中學設有課程與教研發展中心,作為核心戰略部門,聘請省內學科專家團隊駐校指導教師專業化成長。依據學校「為進步而努力」的辦學理念,完善「成長看得見」評價體系,鼓勵努力的行為,獎勵進步的結果。評價體系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推動力量。

教育的本質在於「喚醒」、「陪伴」、「協助」;而喚醒、陪伴、協助的本質在於「付出」。對於付出而言,如果我們沒有,就不可能給到孩子。因此,教育者想要付出,想要「喚醒」、「陪伴」、「協助」,教育者就首先要接受教育,也就是說,要具備以下三個能力:(1)自身的成長意識與能力,就是剛才捷冬分享時提到的,老師們都可以參加培訓班,積極成長,提高自己的能力。(2)信賴的意識與能力。老師一定要相信孩子是好的,因此一定要建立老師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能夠學好,相信孩子一定是能夠做到的能力。(3)成長與信賴的矛盾苦惱的意識和解決的能力。在遇到成長和信賴的矛盾的時候,不逃避,而是能夠勇敢直面。

周南徵在點評中指出:

至一教育集團明確了「我們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共同創造!」的經營體制理念,基於經營體制理念,建立起了對老師上述三個能力進行培養的體系。包括:

(1)在集團總部建立強大的總部教育技術和商品服務開發的教研院。這在其他的民營企業當中應該是極少的,而至一集團投入了極大的資源建立課程、教學、關係的研究開發部門。

(2)在學校內部建立起管理培訓部和專業培訓部,重視人材培養。

(3)以顧客需求為起點,按照顧客需求類別建立獨立核算、分權的事業部、分校區的組織。

(4)建立經營管理部,導入經營管理會計,對各部門進行高精度、高速度的PDCA的量化管理,建立員工的管理能力和專業能力。

(5)建立以促進員工能力提高為目的的業務標準化、業績評價能力化的薪酬獎金的制度。也就是剛才提到的「鼓勵努力的行為,獎勵進步的結果」。

關注的是員工能力的建立而不是單純的員工工資的提高,讓教育者能夠獲得能力的提高。因此,教育機構就要從「組織×制度×人事」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在對話的第四部分「新型教育的未來構想」中

林捷冬在發言中指出:

在全國的教育培訓機構中,福州至一的規模不算大,但是我們可以活成榜樣。我們通過努力,培養未來對社會有用的人。也通過我們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的教育有更多的信心,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社會性理念是「綠色教育,和諧共生」,就是希望通過努力,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諧就是與社會建立良善而又悠長的關係。例如,我們學校與一個公立學校是一牆之隔,互相能夠聽到對方的廣播。在開學之前,我特地給對方發送了簡訊,請對方多多指教。在對方沒有提到的時候,我就主動讓我們工作人員調整喇叭音量。某次對方提到我們某個喇叭影響了他們的學生時,我們馬上就讓工作人員進行調整,兩小時內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也是基於我們的理念,儘量創造和諧共生的環境。

有人問說你們有哪些創新,我覺得,我們是有很多創新,但本質上是回歸。我們認為,回歸就是一種創新。回歸教育的本質和規律,回歸到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教育的思想和方針。我們小學部的辦學宗旨就三個字,「見·自然」。見,就是看見孩子,讓孩子看見自己;聽見孩子,讓孩子聽見自己。提出這個宗旨,源於看到當下中國傳統教育更多的是「目中無人」。這是不對的。因此,我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目中有人」,這個似乎很簡單,但其實缺失已久,做到「心中有愛,目中有人」,幫助家庭的成長,美好的教育自然而然發生。

我們至一人對教育有著執著的熱愛和追求,我們接管公立校,是公益的,不僅不賺錢,還貼錢。我們接管學校是有管理費的,但是我們承諾將所有管理費返還給學校,因為教育是需要資金的。最近還有一個區政府正在和我們協商,準備蓋一個新校舍讓我們辦學。我們想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將更好的教育帶給更多的人。我們努力工作,為了教育的進步,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人類的進步,為了我們每個人的進步,我們可大可小,這也是我們的最誠摯的想法與行動。我想,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能為整個社區、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讓社會更大更美麗。

至一教育的社會性理念是「綠色教育,和諧共生」,也就是通過對人的教育,促進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區域社會、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保持良善持久,共同成長發展。所謂的新型教育不在於方式上如何創新,而是在於把握教育的本質要點。至一教育把握住了「綠色、和諧、共生」的本質,在此之上進行了社區教育的創新。教育乃社會之大,教育興則社會興。至一教育認為,教育的本質目的,不在於獲利的多少,而是要解決社會的教育資源不均、優秀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和發展。

周南徵在點評中指出:

在網友互動階段,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王錦鋒先生分享了自己對於教育的本質就是導人向善的見解,林捷冬回應道:教育就是喚醒人性的美好,喚醒人美好的部分。周南徵補充道: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接下來還要加上陪伴和協助,也就是付出。如果人的善良被喚醒了,沒有更好的陪伴和協助,仍然會受到外部影響。

網友黎仕勇問道:孩子成績不好,是否有必要參加補習班?林捷冬回答道:很多時候孩子參加培訓學校有迷惑性和麻木性的,因此我並不太建議將孩子送到培訓學校去。培訓學校更多是錦上添花,是孩子已經建立良好的狀態再接受培訓,但大部分孩子並沒有建立這樣的狀態。另一方面,很多的培訓機構沒有能夠給予孩子很好的教育。很多年前,我就希望九色鹿能夠倒閉。但是九色鹿是為生命服務的,因此我們的課程會不斷升級。我們做的事情是將孩子原本應該在學校學到但實際上學不到的東西,進行補課。因此九色鹿有著存在的必要性。我們創辦華倫小學,讓家長入學的時候能夠共識「不要去補習班」,如果孩子有差異性,跟不上學校的課程,我們學校有責任解決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周末有培優補差班,免費給孩子進行補習。

網友胡宇星問道:管理培訓部和專業培訓部的具體功能有什麼區別呢?林捷冬回答:專業培訓部更多負責的是老師專業的培訓,而管理培訓部是對校長的培訓。我們前幾年基於學校的發展,因此將兩個內容分開了,但是老師的培訓也需要管理,因此我們在合適的時機也會將兩者進行合併。

教育的本質是為生命服務,其實所有行業本質上都是服務業,都是為生命服務的,只不過教育和醫療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直接為生命服務,其「產品」就是人,因此,作為教育人,我經常會告誡自己和同事,要對工作懷有絕對的敬畏心,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雖然是在幫助人,但如有不小心,也會傷害人。讓我們一起,為進步而努力!

在總結陳詞階段,林捷冬指出:

人= 智×德×體,這是第三層;人=追求成長發展×追求相互信賴,這是第二層。人的原點就是良知,這是第一層,底層。人的能力範式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樣的一個倒立三角形。

周南徵指出:

按照「一生二,二生三」來看,人的良知誕生出兩個原始情感,進而誕生出智力、德力(心力)和體力,最後「三生萬物」。因此,孩子在外補課時要思考,孩子需要補的是「什麼課」。是提高孩子智力的課?是提高孩子德力的課?是提高孩子體力的課?因此,我們不能看著別的孩子補什麼課就跟風,也不能聽著孩子一時的興起就順著來,更不要單純地為了提高成績而強迫孩子去補課。

我們在思考孩子是否需要補課,首先要思考孩子在學校教育是否無效,就要結合上述「良知生原始情感,原始情感生智德體」的倒三角形進行思考。我們是否只是陷入第三層衍生出來的表面的思考?比如,智力的補課,又可以理解為右腦的感性——藝術、美術、音樂的補課,左腦的理性——邏輯、奧數、物理的補課。如果是,我們的教育就很難獲得效果。基於我們教育的理念,更多重視的是「喚醒」,喚醒孩子們的良知,進而喚醒孩子們的原始情感,進而影響孩子的智德體。因此,孩子要補課的前提是,老師要先補課,家長也要先補課,反省是否對孩子「喚醒、陪伴、協助」了?否則如果只是拼命要求孩子去補課,是無效的。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教育興則社會興,少年強則國家強;從微觀個體的角度來說,教育的對錯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甚至還會影響自己的下一代。教育的本質是喚醒、陪伴、協助,是付出。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教育自己,教育機構首先要對經營者、管理者、員工的教育。教育企業的目的不在於獲取多少利益,而在於對教育問題的解決,而利益是我們解決教育問題之後,社會對我們評價的結果。

第一,教育的本質,按照儒家的理解,就是「成人」,把教育對象培養為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完成從「自然人」狀態到「社會人」的轉變,因此儒家強調「學以成人,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

黎紅雷指出:

第二,民辦教育機構的性質是「社會型企業」,要運用企業(市場)的手段,滿足社會的需求,實現社會的整體利益。這與新儒商「道創財富,德濟天下」的宗旨是完全吻合的。

第三,要提倡全面教育的理念。首先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相互結合,捷冬兄今天分享中提到,學校教育孩子還要教育家長,這是非常重要的見解;同時學校教育也要與社會教育、社區教育結合。

其次,知識傳授與智慧養成的相互結合。「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這是教育界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我認為兩者並不矛盾,可以從「授人以魚」逐漸引導到「授人以漁」,兩者有機結合。最後,做事能力的培養與做人能量的增強相互結合。很多人有能力但是沒有能量,尤其是正能量。學問再多,方向不對,等於無用,甚至有害。因此,做事能力的培養和做人能量的提升都非常重要。

最後有一個預告:博鰲儒商論壇研究院主辦的「新儒商論道公益直播系列」第二十三場,由博鰲儒商論壇理事長、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原研究員、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商學院副院長宮玉振教授對話。儒家商道與兵家謀略的親密邂逅,傳統智慧與現代經營的緊密結合,10月23日周五晚上8點鐘,請收看黎紅雷對話宮玉振:新儒商企業的兵法經營!

∞文章來源:博鰲儒商論壇研究院∞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相關焦點

  • 明德書院李厚德對話黎紅雷:新儒商的國學修煉
    (原標題:明德書院李厚德對話黎紅雷:新儒商的國學修煉)
  • 2020博鰲儒商論壇教育工作會議紀要
    多位同仁為本次會議提供了書面發言材料,其中有:黎紅雷:《弘揚書院傳統,培養新型儒商》,李存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新儒商的崛起》,孔眾:《大學之道——當代中國企業家的社會擔當》,吳念博:《用「家文化」鋪就幸福企業之路》,茅忠群:《用儒家思想打造偉大企業》,李文良:《書院化企業的探索》,李景春:《天元儒商書院的感悟》,孫鍵:《新儒商企業家的養成之路》,周南徵:《理念經營型企業的培育》,晁罡等:《文化復興背景下中國企業書院的使命
  • 道爾頓理念與「整理教育」的世紀對話
    11月5日,溫州道爾頓小學迎來了國際道爾頓教育協會主席羅爾·羅納一行,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道爾頓的實踐探索。「道爾頓」教育的溫州樣板今年是美國教育家海倫·帕克赫斯特女士創立「道爾頓計劃」100周年,同時溫州道爾頓小學校長白莉莉提出的「整理教育」,也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
  • 山東師範大學商學院新儒商MBA項目榮獲「2020年度中國商學院教育...
    【MBA中國網訊】2020年12月23日,「2020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在北京隆重舉行。山東師範大學新儒商MBA項目榮獲「2020年度中國商學院特色MBA項目獎」。
  • 黎紅雷庚子開春徵聯:為武漢祈禱,盼中華復興
    由此,博鰲儒商論壇理事長、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於庚子正月初一(2020年1月25日)辰時在海內外文友中發起徵聯活動。黎紅雷教授出的上聯是:「辛棄疾,霍去病,疾病何時棄去,為武漢祈禱。」 對下聯的要求是:1、用字: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2、內容:與庚子開春時事相關。3、立意:體現正能量。4、平仄:下聯最後一字為平聲。
  • 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關鍵詞:通識教育;傳統;新理念;新實踐北京師範大學通識教育傳統的回顧與反思北京師範大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創立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因此,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啟了新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實踐。1981年,學校頒布了《關於改革本科教學計劃的幾點意見》,又重新回歸通識教育的理念,標誌著通識教育復甦的是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程的設置。1982年,學校開始開設全校性的公共選修課,到1986年增加至34門。同時,加強了課程規範與要求,開始注重文理溝通。
  • 首屆企業管理哲學與組織生態論壇暨李佔祥管理哲學優秀論文獎頒獎...
    他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企業管理哲學與組織生態研究中心(MPOE)2019年9月成立以來的工作狀況,說明研究中心立足管理前沿範式和物聯網時代特徵,深入研究中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組織演化規律,從哲學層面總結、提煉和發展中國本土企業理論,促進「矛盾管理」思想的傳承和發揚光大,助推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 合作對話式教學的校本實踐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為了在課堂營造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理想教育文化從學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合作對話式教學的要求,其教學方法論指向「擾啟、內省、質疑、實踐」四個要素,最終目標是培養尊重、民主、責任
  • 民國新聞教育的理念、實踐設計與當代啟示
    摘要:從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新聞學研究會至今,中國的新聞學教育之路歷經百年。中國的新聞教育肇始於民國,也完善、成長於該時期。在此時期,其實踐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都效仿西方,並吸收內化運用於實踐教育之中,在教學、培養、課程設計、國際化等方面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實踐理念。
  • 「成長教育」特色文化建設:理念、實踐與思考
    「成長教育」特色文化建設:理念、實踐與思考 2017年11月29日 14:06 來源:《江蘇教育研究》 作者:張菊榮 字號 內容摘要: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的「成長教育」
  • STEAM教育理念如何走向實踐——從教室開始
    Edgars Creek中學,是一個採用了最先進的STEM教育理念的建築,容納了科學實驗室、材料技術和數位技術學習空間,以鼓勵分享有趣的想法以及進行當代教學實踐。同時配置了一個有著分層座位的中心演講空間,作為舉辦重要會議和儀式的聚集場所。
  • 解讀芬蘭幼兒階段STEM教育理念及實踐特色
    在為期三天的研修活動中,芬蘭教育界享譽盛名的麗塔博士,以其豐富的幼兒教育理論及其在芬蘭政府、高校、幼兒園園所工作的實踐積澱,為中國的幼教同仁全面、系統、深入地介紹了芬蘭的教育體系,包括:芬蘭教育體系體制及其設計原理、芬蘭教師和園長培訓體系、芬蘭教師對兒童的觀察與評價、芬蘭現象教學法與STEM教育、芬蘭的家園共育等。
  • 追「合作對話」足跡,逐「理想教育」真諦
    在他們的引領下,讓處在「廬山」中的教師開始對合作對話式教學有了感覺。為了進一步釐清概念、抓住本質,課題組專家繼續從「理想教育文化的內涵、何為合作對話式教學、合作對話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合作對話式教學學科課堂樣態」等方面,由淺到深,層層剖析,給教師呈現完整的教育理念,讓教師更加清晰地把握「合作對話式教學」。
  • 宋繼東:必須保衛童年——童心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再次歡迎大家來到首都,來到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跟大家交流一個話題,就是圍繞童心,圍繞我們開展童心教育的探索和實踐。剛才主持人說必須保衛童年,這是我們這幾年實踐寫的一本書,這本書已經發給大家了。這本書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所以這本著作備受關注,發行超過了一萬冊。我們海澱也作為教師必讀書目之一要求大家來讀。我們校總建築面積是三萬平米,我們童心教育提出大致從這幾個層面。
  • 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 | 工學院領軍人才創新實踐教育模式探索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紮實推進新時代北大研究生教育發展,研究生院推出「北大研究生教育探索與實踐」系列報導,集中展示各院系在研究生培養方面的特色和成果,供相互學習借鑑交流,進一步推進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
  • 美國教育技術企業實踐的問題與趨勢——《TechTrends》期刊教育技術實踐人才訪談述評
    本文由《開放教育研究》雜誌授權發布作者:董麗麗、田蘭、劉美鳳  摘要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主辦的雜誌《技術趨勢》(TechTrends)2014年設立了「對話學習和技術領域創新人才」欄目,至今訪談了四位在教育技術實踐領域卓有成就的創新人才。
  • 尚·活動|商學院MBA中心在「中國商學院」教育盛典上再獲殊榮
    山東師範大學商學院MBA山東師範大學商學院新儒商MBA項目榮獲「2020年度中國商學院最具特色MBA項目獎」夏同水院長榮獲「2020年度中國商學院卓越運營獎」━ ━ ━ ━ ━2020年12月23日,值此中國商科教育發展30周年之際,為表彰和激勵優秀商科項目
  • 魯雪蓮:基於稚趣教育理念的五趣活學課程實踐 | 行知縱橫
    具體可以從一個理念、一個立足點、兩個目標和兩個維度來解讀其內涵。一個理念,即堅持「適合幼兒、饒有興味」的「稚趣」理念,這一理念統領教育各個方面;一個立足點,即立足幼兒身心特點,以適合幼兒的方式,促進其全面和諧發展;兩個目標,即「培養活潑靈動的現代中國兒童」和「成就自信陽光的幼兒教師」;兩個維度,即樂趣與興趣:樂趣是基礎維度,主要指向兒童積極愉悅的親歷體驗;興趣是提升維度,主要指向兒童良好品質的培養。稚趣教育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