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印第一講 完整版 視頻+文字

2021-02-19 歡喜光

《四法印》

講解:如性法師

日期:2020 年 7 月 26 日〜8 月2 日 

地點:臺灣

課程:第一講(學習態度與四法印簡介)

這次的營隊是在臺灣舉辦的第三個營隊;

第一次為各位介紹的是四聖諦,第二次介紹的是《緣起贊》,而這一次即將為各位介紹的是四法印。依照往常的慣例,在上午的課程進行之前會帶著各位念誦《開經偈》。我們先稍微思惟一下《開經偈》的內容,並且請在念誦時隨文作觀。

大眾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放掌。

1. 淺談㈻法的態度與動機

在還未介紹四法印之前,由於我們學法的態度與動機會大大影響最終的結果,所以一開始,我們花一點時間介紹「學習應有的態度」與「如何調整學法的動機」這兩部分。

提到調整學法的動機,平時有些師長會提策現場的聞法者:「聞法前應該先生起  菩提心。」對於這一點,我有不同的看法。雖然那些師長會不斷提策「發起菩提心的重要性」,那些觀念我也認同;但我發現多數的初學者對於想要成佛、想要發起菩提心,內心並沒有共鳴。所以即便唸了《皈依發心偈》,還是無動於衷;這個動作做久了,就變成了例行公事。所以那樣做到底能否達到調整動機的效果,我抱持懷疑。

所謂的「調整動機」強調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的動機需要被調整?如果我們聞  法的動機是正確的,請問:有必要調整動機嗎?沒有必要。之所以要特別強調「調整聞法的動機」或是「調整學法的動機」,從中應該就能得知平時我們的起心動念是有問題的;就是因為有問題,才需要被調整。

平時在學法的過程中,我們的哪些念頭是有問題的?我們最常出現的一種情況:把佛法當成知識來學習。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道理,但不見得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反觀自心:「為什麼我要學習這些道理?學習這些道理跟我的生命到底有何關聯?」學了之後,也不清楚它到底能否改善自己的生命。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把佛法當成知識來學習,這樣的念頭是需要被調整的。

我們先降低標準,對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的下手處應該是以下這幾點:首先,學習應有的態度──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分析事實為何;接著,要如何調整學法的動機?在學習的過程中反覆思索:「這跟我的生命有何關聯?我該如何藉此改善我的生命?」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去調整學法的動機,內心會比較容易被感動。

當然,對於程度比較好的聞法者來說,當他念誦完《皈依發心偈》後,內心就能處在一個極佳的狀態,這另當別論;但當你發現自己在唸完《皈依發心偈》之後,內心並沒有顯著的改善時,我建議換一種方式思考。調整動機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種,而有很多種;在此建議各位的方法是:在學習時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分析事情的真相;並且從中認真思索:「這跟我的生命有何關聯?我該如何藉此改善自己的生命?」

2.理性思考是實修的基礎

之前在介紹四聖諦時曾經提到:「學法時應該注重理性思考,並且以實修作為前 提。」其實這與上述的概念內涵相同,只是描述的方式略有不同。平時在課堂上我們

一再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此處的「思考」,不是漫無邊際的憑空想像,而是井然 有序的縝密思量。

什麼叫做「井然有序的縝密思量」?也就是當你在思考一件事情,思考到最後,應該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理由,還要能夠舉出例子,並且作出清楚的結論;這就  是《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中所強調的「宗、因、喻」的概念。「宗」是指你對這件事情的主張、看法為何;「因」指的是理由──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看法、你怎麼去想這件事情;「喻」──實際的例子是什麼。

所以在此強調的「思考」,是指你思考到最後,對這件事情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理由,以及最能說服自己的例子;透由這種思惟模式,最終在你心中作出一個清  楚的結論:「就是如此,沒有第二個選項。」這是屬於思考的部分。

在想清楚之後,進而思索:「既然如此,接著我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也就是將思考的內涵付諸於行動,這就是佛法所強調的「見行合一」──把一件事情先想清楚,想清楚後再思考:「我要如何採取後續的行動才能改變我的生命?」

對此,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宗大師在介紹「念死無常」時,開宗明義提到了  三個主張,也就是所謂的「三根本」:我們一定會死;但是什麼時候死,我們無法確定;在死亡到來時,除了正法之外,其他的對我們都沒有任何幫助。這三個主張非常清楚,在立下這三個主張後,接著說明理由──每一個主張都有證成它的三個理由, 所以加總起來共有九個理由,簡稱「九因相」。此外,宗大師也會舉各種例子證明,他所說的理由跟他所想表達的內涵是有關聯的。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就能清楚得知平時應該如何思考。

有些同學一聽到「思考的重要性」,心中就會馬上現起一個念頭:「我要拼命地想。」然而,毫無章法地思惟,對你的學習並沒有任何幫助。在想一件事情時,應該按照步驟思考:「對於這件事情,我有什麼看法?為什麼我有這種想法?能否舉出實際的例子?」想過一輪之後,作出一個清楚的決定:「就是如此。」而不是東想想、西想想,然後告訴自己:「我正在思考。」那樣的思考對你的學習或修行都很難產生  幫助。

此外,在聽聞時也應該掌握上述的重點──講法者在這堂課提出了哪些主張、理由是什麼、舉了哪些例子、最終他想要強調的重點是什麼,先把這些內容抓出來。之後,在修行時也應該以相同的方式進行觀修及止修。

在宗大師的傳承裡,很重視「觀修」和「止修」這兩點。所謂的「觀修」,就像  之前提到的:「你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你是否打從心底認同那個看法?」舉一個  例子:當我們在說「我有前後世」時,難道我們內心深處都沒有其他聲音嗎?應該會有。

如果有其他聲音,那應該是站在反方的立場想著「應該沒有前後世吧」,而且它會說出一套論述。這時你怎麼跟它對話?你怎麼用合理的理由去證明「有前後世」?你有什麼樣的例子可以證明「意識可以獨立在大腦之外運作」?那些例子是否能讓你  清楚知道「我的確有前後世」?進而說服心中反方面的聲音。這個部分是屬於觀修。

透由這樣的方式思惟過後,如果能打從心底認同這個主張──「我有前後世」,讓你的心持續專注在你所得到的這個結論,這時你的心就處在止修的狀態中;等過了一段時間,你的心會開始散亂、沉沒,此時再重新思考。這就是用觀修、止修互相搭  配的方式來修行。

3. ㈻法修行應該保持歡喜

另外一個重點:在修行前,要先認同你所學習的內容,而不要急著修行。為什麼  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如果在修行前,你都無法認同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就很難在修行  的期間生起歡喜;換句話說,在實修前先認同你所學習的內容,才有可能在修行的期間生起歡喜。

不要強迫自己做自己不認同的事,就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果你對於「成佛」完全沒有感覺,也不知道要如何發起菩提心,在聞法或學習的期間,你就不應該用那  樣的方式來調整動機,因為你自己都無法認同那個觀念。做久了之後,你心裡會因此感到歡喜嗎?並不會。

但如果我們把標準放低一點──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探討事情的真相,進而思索:「這跟我的生命有何關聯?」你試了一次、兩次、三次之後就  會發現:「這對於我的生命有實質的幫助。」用這樣的方式調整動機,一來,不會有壓力;二來,你內心會感到歡喜。學法期間保持內心的歡喜無比重要。

為什麼多數人學法的期間會打退堂鼓?因為多數人在學法時內心生不起歡喜,一遇到困難、挫折就感到痛苦。要如何讓自己生起歡喜心?你要先認同自己所做的這件事情。我相信這個觀念即便沒有學法的世間人都能接受;假使你對於自己所做的事情都無法認同,怎麼生起歡喜?學法也是如此,如果你想持之以恆地學法,如果你真的  想獲得增上生、想走上解脫之道,保持學法的歡喜非常重要;做一件事情不歡喜,怎麼可能持續地做下去?不可能。

提到「修行」,在六度裡,我相信多數人會想到的是六度中的後兩度──靜慮、般若。「靜慮」強調的是讓我們的心保持專注、冷靜。「般若」強調的是觀察──在專注、冷靜的狀態下理性觀察。多數人會把這兩度當成修行的主軸,的確也是如此;但各位有沒有發現,佛在介紹六度時,在這兩度前加入了「精進度」。

所謂的「精進」,並不是拼命地做;佛法中的「精進」,是指對於當下所做的那件善行,內心感到歡喜;有了歡喜,你才會想要繼續做下去,這樣你的修行才有辦法  細水長流。

不然我們多數人的修行都是三分鐘熱度──當我們發覺「修行很重要,我不應該再繼續墮落下去,而要認真修行」時,通常只能維持三天,其實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早上調整完動機,能夠維持一個上午就偷笑了;下午回到正常的狀態,早上那是反常的狀態;晚上呢?回到墮落的狀態。通常晚上是最墮落的──白天忙了一天,晚上要休息一下,休息的方式不外乎就是看電視、追劇,有些人喜歡打電動,不然就是跟朋友出去吃飯、看電影,所以晚上回歸墮落的狀態。隔天早上起來再提醒自己:「我不  應該這麼墮落。」再次回到反常的狀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我們的修行怎麼  持續下去?

真正的修行應該是:當你早上調整完動機之後,雖然狀態會逐漸下滑,但當你發現它下滑到某個程度時,你應該要拉起來一點;中午再稍微調整一下,即便之後還是  會往下滑,直到你無法接受了,再拉起來一下。如果這個動作持續練習,你在往上拉  拔的過程中就不會那麼吃力;而且每一次拉上來的高度應該都會比之前更高,這就是我們心的特色──尤其是善念,透由不斷地串習之後,它會逐漸增長。這個觀念在這次的課程中也會為各位介紹。

在此,我們強調的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保持歡喜」,這很重要。

4. ㈻法是為了增長智慧而非念力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重點:在思考的期間應該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而不要當「沒有思考能力的搬運工」。關於這一點,我發現有些同學有這方面的問題──他只想當一臺複印機,把他聽到的觀念如實地講述出來;其實這種思考模式並不好。雖然  一開始你必須先知道別人在說什麼、理由是什麼、舉了哪些例子、最終的結論是什麼──這個步驟不能省略;但當你能掌握這些步驟之後,你應該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那  些內容,而不是把別人敘述的內容背下來,那沒有用。

為什麼?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相信在座各位應該都會背《心經》。《心經》中佛將祂修行的經驗、成果傳遞給祂的弟子;我們把它背下來,對我們的修行有沒有實質的幫助?對於有程度的人來說,的確能夠透由念誦《心經》而思惟緣起性空的道  理;但對於多數的初學者而言,平常我們念誦《心經》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了解真相  而念誦《心經》嗎?應該不是。

是為了提升自己的修行而念誦《心經》嗎?應該也不  是。多數人念誦《心經》的目的是什麼?「我想讓心保持平靜。」但佛講述《心經》的用意是這個嗎?不是,祂不是為了讓我們的心保持平靜、專注而講述《心經》的。所以如果我們不懂《心經》的內容,即便一字不漏地將它背下來,那對我們的修行及  思惟也難以產生幫助。

在此我強調的是:在思考的期間,要試著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某個觀念,而不要當「沒有思考能力的搬運工」;簡單來說,不要當一臺複印機──只想把別人傳遞的信息原封不動地拷貝過來,這種學習方式並不好。

再者,我們學法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學法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生起智慧,是不是?我們學法的目的是為了生起「智慧」,而不是只為了培養「念力」;在座各位能夠區分這兩者的差異嗎?我將這兩個詞講得通俗一點:什麼叫做「智慧」?洞察力──把事情看清楚的能力;什麼叫做「念力」?記憶力──將過往得到的訊息記下來,並且不斷地想著它。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應該不是只為了培養念力吧?我們學習佛法的目  的應該是為了生起智慧。

為什麼要學習佛法?因為我們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為什麼看清事情的真相如此重要?因為如果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我們會因此痛苦,而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既然如此,看清真相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所以學習佛法強調的是生起智慧,而不是培養記憶力;你記的多,如果想不通,那也沒用。

而且以我們目前的記憶力來看,也記不住幾天,你記得住一天,可能記不住兩天;你記得住一個月,說不定下個月就忘得一幹  二淨。但智慧不是如此,如果你能把事情想通,那就是你的,別人想拿都拿不走;如果你沒想通,即便你暫時把它背下來,也很容易就忘記了。所以在學法的期間,如果只培養念力、只培養記憶力,最終你會發現:即便有再強的念力,都無法根除煩惱。

對此,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相信這個例子在座各位都能理解。假使有人很匆忙地跑到你面前告訴你「你的住處有一條蛇」,而且對方是你的好朋友,完全沒有  必要欺騙你,也沒有必要惡作劇;這時你心中是不是會產生懷疑,甚至會感到恐懼?「我的住處到底有沒有蛇?那條蛇會不會就在我的床底下?」如果你有露營的經驗,住的是小木屋,就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時為了化解心中的疑慮和恐懼,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方法?光是保持冷靜不夠;而且你去外面露營可能只有兩天,你要保持冷靜幾天?即便你入定的功力再好,難道那兩天都要讓自己處在入定的狀態中嗎?那你就不用去玩了。這時只讓自己保持冷靜並無法解決問題,應該先把手電筒拿出來,在安全的範圍之內,先用手電筒到處照一照,當每個角落都確認過了,最終你發現:「我的住處根本沒有蛇。」當下你心中的恐懼、疑慮就會化為烏有;為什麼?因為你看清楚了事情的真相。

只要你看清楚事情的真相,那些負面的情緒自然就會消失;如果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採用其他方法只不過是暫時轉移你的注意力罷了,那對於解決你的問題並沒有實  質的效果。因此,佛陀在講法時一再強調:「即便有再強的專注力、即便修定的功力再好,也無法藉此斷除煩惱。」

5. 混亂的㈾訊㈲礙思考

接著,另外一個關於思考的重點:能否深入思考的關鍵在於能否專注;而專注需  要不受幹擾。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專注」?欠缺專注力的思考會讓人成為膚淺的思考者。尤其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今,多數人無法深層思考,想事情多半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且在思考一件事情時,憑藉的多半都是當下的感覺,而沒有理由。

為什麼我們無法深入思考?因為我們的心過於散亂;為什麼會如此?因為在短時間內,我們接收到太多新的訊息。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想要獲得最新的信息;如果沒有這些信息,我們就會覺得自己落伍了。然而,假使你的過濾器不夠好,當你得到那些信息後,你無法過濾、消化,你看到的只是表象──一個新的信息傳遞進來,你只看標題,沒有時間看內容,更沒有時間分析那個訊息是真是假;看到聳動的標題  之後,便馬上作出結論。

而且眾多訊息從四面八方傳來,你根本不知道「我要的是哪  些信息」,但你就是想要,因為你覺得沒有那些信息就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平常沒事  做,手機打開,看看新聞、看看臉書、看看最新的動態,他想從各種管道獲取最新的信息;但問題是:有那些信息對我們有什麼幫助?

另外一個重點:你得到的信息,它所傳達的是真相嗎?如果那些信息所傳達的只  是假象,你收集那麼多的假象是為了什麼?其實說到最後,還是為了滿足我們心中的安全感──「只要有就好,管它是真還是假。」但問題是:你收集的那些信息,對你的學習、對你的修行、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幫助?

關於這一點,美國有一位知名的演員──丹佐・華盛頓──曾經說到:「如果你 不看新聞,你會與世界脫節……」這是我們多數人的想法,「但如果你看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尤其是近幾年的新聞,如果你看那些新聞,你會與事實脫節,因為新聞傳達給你的信息多半都是片面的,甚至是假的──它想告訴你的只是「它想告訴你的內容」,至於是真、是假根本不是他們在意的事。

過多不相干的信息會讓人產生專注力不足的現象,這一點需要改善;如果這一點  無法改善,我們就很難深入思考一件事情。佛法強調的思考,絕對不是表層的思考;佛法強調的是深入且環環相扣的思考,這一點很重要──過多不相干的信息會讓人產生專注力不足的現象,學法也是如此。我常跟同學們說:「不要在短時間內同時學太多種法類。」這是相同的概念。

如果你在短時間內同時學習不同的法類,例如:同時學習《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現觀》、《中觀》、《俱舍》、淨土  宗……反正一周有七天,每天安排一個法類,剛好可以排滿,但是那樣的學習方式效  果非常有限,而且你得到的信息都是零星、片段、不完整的。況且,對初學者來說,多數人根本沒有組裝的能力。

其實學法就象是在玩拼圖一樣,你要將自己手中的那塊拼圖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才能放得進去;而不是隨手拿起一塊拼圖,就想把它壓進某個地方。學法也是如此,法跟法之間的關係不是矛盾的,它們彼此之間有緊密的關聯性,所以你應該將所學的法類放到正確的位置上;但這對大多數的初學者而言非常困難。為什麼?因為他們心中沒有學法的藍圖──他不知道該把他所學的法放在哪個位置,所以就到處放。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的廚房裡有好幾個罐子,其中一個罐子放鹽巴,另外一個放糖,還有一個放調味料,你出門買東西回來,可以依序將東西分門別類地放到不同的  罐子裡;相反的,假使你只有一個罐子,鹽巴、糖、調味料都裝到那個罐子裡,那個罐子裡所裝的東西對於你煮飯有幫助嗎?沒有幫助。但你有沒有去買鹽回來?有;你有沒有把糖買回來?有;你有沒有把調味料買回來?有;但你能否煮飯?不能。

相同的道理,我們所學的法,照理來說,應該要成為我們修行道路上的工具;但如果你無法分門別類、有條有理地將它們整理出來,你在修行的道路上該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先用什麼、再用什麼、最後用什麼──學法應該有次第,修行也應該如此。但現今多數人學法沒有次第,修行時更是雜亂無章,想修什麼就修什麼──心情好,就修菩提心;心情不好,就思惟輪迴的過患,完全沒有次第可言。為什麼沒有次第?學的時候就沒有次第,修的時候怎麼會有次第?

佛法強調聞、思、修的次第;在聽聞時沒有次第,思惟時也毫無章法可言,這樣  去修行怎麼會有效果?不可能有效果。所以聽聞時就應該要有次第;思惟時,就如同  我們之前所說的:你對這件事情要有自己的看法。而且那種看法、那種主張不是憑空想像;那種想法是有理由的,而且要舉得出實際的例子,最終作出清楚的結論:「就  是如此。」

想清楚後,你在修行的期間,自然會以那種方式進行觀修和止修;所以為什麼從學習《攝類學》開始,就一再強調「要理性思考」,原因就在於此。如果初期  沒有養成這種習慣,你想在修行時馬上開竅,我覺得這不太可能。

是否要在短時間內同時學習不同的法類,我覺得各位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學習的效果來決定。剛才說了那一段之後,或許有同學會問:「法師,我適合學幾種法類?」這不要問我,問你自己──學法有沒有效果,你自己最清楚。每個人的能力、條件、時間、背景都不一樣,有些人適合在短時間內學兩種法類,有些人適合學三種法類,有些人只適合學一種法類,每個人的狀況不一樣。但你如何評斷?看有沒有效果。如果同時學三種法類,你覺得效果不顯著,甚至在學習其中某種法類時,你感覺到有壓力──什麼壓力?聽不懂的壓力;而且那種情況不是只出現一次、兩次,它已經維持了一段時間,並且持續惡化,我建議你先放掉,即便那個法再重要,都先把它放掉。

「把它放掉」並不是叫你不要學習,而是告訴你:應該先打好基礎。所以你應該思考:「我在學這個法之前,該有的基礎是什麼?」而不是告訴自己:「我要修學忍 辱!學習的過程中聽不懂,這是在淨除罪障,因為我過去所累積的福德不足,為了淨 罪集資,即便聽不懂,我都要咬緊牙關聽下去。」完全沒有必要。這就像一個小學生 坐在高中的教室裡,老師講什麼他都聽不懂,但他拼命地聽,那是在淨除罪障、集聚 資糧嗎?不是;那是在做傻事,是不是?這是相同的道理。

唯一的差異,我相信有些同學會說:「在學校,老師教的是世間的知識;現在我  們聽聞的是佛法的道理,那有佛的加持力。」但問題是:你選擇領受加持力的方式就  只有這種嗎?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嗎?佛的法力是遍十方法界的,所以領受加持力的管道應該來自四面八方,而不會只有這一種。

如果沒有其他方式、沒有其他選項,你說:「我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能淨除罪障、累積資糧。」我沒話說;但如果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以淨除罪障,又可以累積資糧,而且不僅能打下基礎,還能夠聽得懂,對你的生命又有幫助,你要選哪一個?(學員:後者。)當然是後者,這不需要我多說。既然如此,為什麼要修那種忍辱?

所以說「聽不懂時我要修忍辱」,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只不過是想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的一個藉口,而不是真的想修忍辱;真的想修忍辱,應該也會對敵人修忍辱,但我們對敵人通常沒有耐心,也不想修忍辱,卻會告訴自己:「我在學法的期間聽不  懂,我要修忍辱,這叫『思擇法忍』。」

回到之前我們所說的:「到底在短時間之內適合學幾種法類?」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應該如何評斷?看你學習之後的效果來決定。

6. 解釋法㊞的字面意思

接著,我們介紹今年的主題:四法印。南傳的經典(巴利語系)中提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個觀念,這三個觀念統稱「三法印」;之後世尊在幾  部經典中,在這三者之上加入「有漏皆苦」這個概念,而成為「四法印」。這次為各位介紹的是四法印。

在介紹四法印的內容之前,我們先解釋「四法印」這三個字的意思:「四」── 有四個主題;「法」──佛法;「印」──如同政府機關的公文下方會有蓋章,憑著印鑑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這四個主題正是辨證佛法真偽的標準。換句話說,我們要如何分辨對方所說的法是正統的佛法還是相似法?這時,四法印是辨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果對方講述的內容符合四法印,我們說「他講的是正統的佛法」;相反的,如果對方講述的內容違反四法印,即便過程中引經據典,那都只能稱為「相似法」。 

7.應以㆕法㊞檢視己的修行

除此之外,四法印也是學法者檢視自己「是否走在正道上」的依憑,我覺得這才是重點。對多數人來說,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分辨對方所說的法到底是正法還是相似法;但是在學完四法印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藉此檢視自己的修行是否有走在正道上。為什麼?四法印強調的是見解,如果我們的見解違背四法印,這代表我們遠離正道;如果我們的見解符順四法印,這代表我們走在正道,我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如果一時無法分辨對方所說的法是正法還是相似法,在學完四法印之後,至  少要能藉此檢視自己:「我的修行是否有走在正道上?」如果沒有,應該適時作出調整。

所以自己有沒有走在正道上,不需要去問別人,也不需要請問你的善知識;雖然 善知識的言教可以當成參考,但最終你應該問自己。為什麼?你在想什麼,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真實的想法,你的善知識不見得知道。為什麼?因為你不見得想跟他說,而且你的善知識不見得有神通或一切遍智,所以你的想法他不見得知道。他可以透由自身的經驗來指導你,但最終要檢查自己是否有走在正道上的那個人應該是你自己。

因此,在聽聞、思惟正法之後,修行的過程中,應該拿自己所聽聞、思惟的法義  來檢視自心;而不是聽一套、想一套,等想修行時再去問別人:「我該如何修行?」不是這樣。聞、思、修是有連貫性的,但現今多數人的聞、思、修是什麼狀態?聞,站在左邊;思,跑到右邊;修則是看心情、隨便跑。不應該這樣;我覺得這是一個重點。

由此可知,四法印是佛法的總綱,也可以稱為「佛法的骨幹」──這當中清楚說明「佛法的中心思想」以及「修行次第」,其重要性等同四聖諦。

由於四法印是佛法的總綱,因此在區分「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見解時,也會從「是否承許四法印」作為分界線。所謂的「佛教徒」並不是從外表的行為來判斷──對方是不是佛教徒,跟他的手上有沒有佩戴念珠無關;對方是不是佛教徒,跟他是不是吃素也無關;對方是不是佛教徒,跟他外表呈現的面貌、所做的行為都沒有絕對的關聯性。

所以所謂的「佛教徒」,並不是從外表的行為來判斷,而是從他的心態來區分。如何從心態來區分?他是否有皈依三寶──如果打從內心底相信三寶、皈依三寶,我們稱他為「佛教徒」。即便那個人沒有受過皈依、他的抽屜裡找不出皈依證,但只要他打從內心底相信三寶,以三寶作為他的皈依處,我們稱那樣的人為佛教徒;反之則  是非佛教徒。

但現在我們進一步強調的是:佛教徒應有的見解是什麼?佛教徒應有的見解就是四法印。如果我們打從內心底相信三寶,但是我們的見解與四法印相違,這時我們是不是標準的佛教徒,這一點有待考慮。雖然心態上是佛教徒,但在見解上卻有可能是外道;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當然有──「雖然我相信三寶,但我認為我看到的這一切都是常法;此外,我認為我看到的這一切都是有我。」這時他的見解與四法印背道  而馳,在見解上能否稱為「佛教徒」,有待考慮。但平時我們在安立「佛教徒」時,不會將標準拉得這麼高;而且在《道次第》裡說明「內外道的分水嶺」時,強調的就是「心中有沒有皈依」。

8.說明往後的課程規劃

這次在介紹四法印時,也會加入《釋量論》第二品當中的一些重要觀念,例如:世間上有沒有造物主、如何證明我們有前後世、心透由串習能無限增長等概念。這當中所謂「心透由串習能無限增長」,強調的是我們心中的善念,例如:悲心與智慧,透由反覆串習能無限增長,這個觀念非常重要。

如果這個觀念沒有建立起來,即便嘴上說「我想解脫、我想成佛」,卻又會覺得那是遙不可及的目標;雖然心裡那樣想,但在想的同時,又會覺得心虛──「我想成佛,但是我真的做得到嗎?那會不會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成佛』是什麼時候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心裡應該會有那些聲音冒出來。

先把前後世的概念建立起來,之後若能了解「我們心中的善念透由反覆地串習,最終就能任運現起,而且無限增長」,你就會發現「我想成佛」不再只是一個想法而已;在這個想法之上,只要願意努力並付諸行動,最終的確是能解脫、能成佛的。當這個概念建立起來,你就能作出一個結論:「我不只想成佛,而且我能成佛。我能否成佛的關鍵完全在於我自己──我是否想要反覆串習心中的善念;我是否想藉由聞、思、修的次第培養心中的善念;只要我肯這樣做,解脫、成佛對我而言,那絕對不是  夢想。」這時,你再去唸《皈依發心偈》,你心裏面的感受會完全不一樣,那真的能  觸動到你的心。

最初我們的狀態是連想都不敢想。我發現有些同學會有這種顧慮:「師長告訴我要發希求無上菩提的願。」他的下一個反應是:「我連想都不敢想。」將這個念頭稍  作調整之後,心中想著「我想成佛」;這時你仔細聆聽內心發出的聲音,就像我們剛  才所舉的例子,心中應該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冒出來,那些聲音會質疑你,甚至唱  反調。這時如果能將佛法裡一些重要的概念想清楚,那些聲音的力量就會變得比較薄弱。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再次生起「我想成佛」的念頭,那時就不會只有想法,那樣  的想法會促使你進一步去行動,因為你是真的想成佛的人,而不是只將「我想成佛」掛在嘴邊的人。

好,我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個地方。

相關焦點

  • 四法印第二講 完整版 視頻+文字
    《四法印》講解:如性法師日期:2020 年 7 月 26 日〜8 月2 日 地點:臺灣課程:第二講(四法印之一:諸行無常)1.有為法需要觀待眾多因緣昨天的第一堂課,一開始我們提到了「學習應有的態度」以及
  • 【索達吉堪布】四法印,揭示人生真相
    四法印揭示人生真相  我建議大家學習一下四法印的道理  四法印是什麼呢?  第一、有漏皆苦:  正如剛才所說,在整個世間上,無論是外在世界,還是人類社會,痛苦都佔大多數,偶爾有一些快樂,也是不穩定的。  聽說你們大學生最關心的有兩個問題:一是找份好工作,二是找個好對象。除此之外,再也沒有更高的追求了。很多人以為有了這兩個因素,人生就會充滿快樂。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須當以字中空白得中處為相去,庶免印出。與邊相倚,無意思耳。字宜細,四旁有出筆,皆滯邊,邊須細於字邊,若一體。印出時,四邊虛紙昂起,未免邊肥於字也。非見印多,不能曉此。粘邊,朱文建業文房之法。他認為,朱文印的文字要與邊框保持相應的距離,這個距離的大小,以朱文印文字字中線條之間的距離的一半為宜(看「得中處相去」如何理解,或者指略等於線條之間的距離,或者是等於文字線條之間距離的平均值),目的是為了避免朱文印鈐印出的印文,文字與邊相倚,「無意思耳」。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關於字法與篆法的區別,這裡不得不再強調一下: 字法指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 第01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佛說阿彌陀經》第01講視頻印廣法師主講佛曆二五五五年·無錫橫山寺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這一次在無錫橫山寺,與諸位菩薩在這裡計劃利用七天的時間來研究《佛說阿彌陀經》。這是一件非常殊勝非常不可思議的大事。
  • 第10講《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文字版
    《佛說阿彌陀經》第10講視頻《佛說阿彌陀經》第10講講記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阿彌陀佛!現在繼續為各位開講《佛說阿彌陀經》,請打開經卷。我把手舉起來,叫不顛倒的印廣法師,是不是?我把手放下來垂下來,是顛倒的印廣法師。我舉手也好放下也好,我是不是還是個印廣法師啊?明白這個道理,《楞嚴經》就是講這個法。明白這個道理你當下解脫,了生脫死。【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即得』就是當下,當下成就,當下就是『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當下就是『阿彌陀佛』,依報正報無二,是一體。誰往生到哪裡去啊?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
  • 視頻+文字| 法王噶瑪巴最新開示「岡波巴四法」第六天
    這也是我有蠻強烈的一個心,想把它講完、講圓滿。所以就多一天課程、多加一天。今天就昨天講到的部分,就是「法趣法」的部分繼續講解。一般來講「法趣法」,它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佛法的修持是要如法的,或者說是符合佛法當中所說的這樣去做修持。這就是「法趣法」的意思。要能這樣做到如法,就必須首先清楚,你有什麼東西是要斷除的——所斷,違品的所斷,還有順品的對治法是什麼?
  • 法印與舍利
    「法印」指小乘佛法的「三法印」和大乘佛法的「一實相印」。「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一實相印」則指一切有為法緣起性空。「三法印」實可貫通於「一實相印」之中,因為「三法印」所表達的意義不出緣起性空之旨。凡說法者,符合法印的即是佛說,反之即是魔說。法印是鑑別說法真偽及真俗二諦的唯一標準。
  • 第一法丨用三十七種方法來學習花道,習花,禮之先行
    而學習感花印心三十七法是學習花道的三十七種方法,靈活運用這三十七法,就能直接達到花藝師的級別。我會在這裡慢慢更新感花印心的花道體系文字和圖片,也會更新視頻課程。如果想要學習花藝、花道的,可以關注我,也可以收藏,隨時了解課程。
  • 2016美國大選:希拉蕊/川普首場辯論視頻(完整版)
    點下方視頻觀看完整版「紅黑大戰」,練聽力和辯論的絕佳素材!    >>2016美國大選最新消息:誰能入主白宮?    >>2016美國大選:希拉蕊/川普最後一場辯論視頻(完整版)    >>2016美國大選:希拉蕊/川普第二場場辯論視頻(完整版)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今天是第一課:篆與刻。結合來先生的原文說一下,為將原文與我們的解說區分開來,原文做了加粗處理,具體如下:印學稱刻印叫篆刻。前人論篆印,謂:「秦漢印之能為萬世法則,亦字法耳,故制印者,必先習篆,不然,尺幅之中,尚難平穩,況方寸之間乎,其欲求妥貼者難矣。」也就說明篆的重要。這裡提到秦漢印,其實還是在談字法與篆法,習篆分兩部分,一是識篆,二是寫篆。
  • 《嗜血印》2019年半年報:會繼續更新 完整版推遲發布
    《嗜血印》2019年半年報:會繼續更新 完整版推遲發布 2019-10-09 13:12  3DMGAME
  • 三法印 四聖諦 八正道 十二因緣
    三學是對付三毒之法。防非止惡即為戒,戒能伏貪愛心;息慮靜緣即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惡證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痴心。三法印三法印出於《大智度論》: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 2017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聽力真題PDF完整版下載(新東方文字版)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四級真題>正文2017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聽力真題PDF完整版下載(新東方文字版) 2017-12-16 12:07 來源
  • 運動健康營 八段錦完整教學視頻/八段錦音樂口令完整版
    >含胸(1)即為太極拳中所講之暗勁(2)身法八要看似八個動作,實則為一整體環環相扣,有一個動作不到位則身法八要之意不在。八段錦完整教學視頻八段錦音樂口令完整版
  • 星雲大師:什麼是「三法印」——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
    星雲大師:什麼是「三法印」——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本平臺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權威實用,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法無我一切法沒有我體,沒有不變的我體。這三句話其他學術講不出來,外道也講不出來。外道講神我,什麼學術都講我。他不曉得諸法是變化的。內心不求清淨,煩惱就不能消除,也達不到涅槃境界。
  • 怎樣能看懂一篇經文,如果文字都不了解,怎麼去修行呢?
    教下,就是需要文字,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最後達到實相般若。宗門,就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心印,不需要文字,以心傳心;如「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沒有文字。這就是禪宗的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之後,再由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尊者,一直傳到達磨祖師,再傳到六祖惠能大師,一直傳到現在,這個就是宗門。宗,就是心,以心為宗。我們現在又是教、又是宗,為什麼呢?
  • 抖音biubiubiu完整版文字誰有 爆笑英語報警段子
    抖音biubiubiu完整版文字誰有 爆笑英語報警段子時間:2018-02-26 12:53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biubiubiu完整版文字誰有 爆笑英語報警段子 抖音上的人才真是一個比一個的搞笑,最近刷抖音的時候,刷到熱門一個非常搞笑的英語報警段子,下面就來看看抖音
  • 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如何理解?
    從探討人生意義這個角度來說,佛教的深度是其它宗教無法比擬的,有時候甚至可以說,佛教的某些概念,道盡了人生的直相,如佛教的」四法印「。那麼,為何說佛教的「四法印」,可以道盡了人生的真相呢?何謂「四法印」?在佛教之中,「四法印」就是一切皆苦,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孫老師英語精講10講(視頻)
    孫老師英語輔導培訓中心經過長期的、精心的準備工作,在廣大同仁的努力和協作之下,終於完成了首批精品課程的編寫、講授、錄製以及視頻編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