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2020-12-22 騰訊網

關於朱文印印中文字與邊框的關係如何處理,這實在是個複雜的問題,但既然我們前面已經討論了白文印,朱文印當然也得說一說。今天就說這個問題。

老辦法,我們的辦法依然是深挖根源,先看古人怎麼說。

吾丘衍的看法

關於朱文印文字與邊框的關係如何處理,最早的理論,應當也來自吾丘衍《三十五舉》(這是印學理論的鼻祖),嚴格來說,吾丘衍的《三十五舉》不是印論,而是早期的篆刻教材,他這樣說:

(吾丘衍畫像)

第二十八舉曰:朱文印,不可逼邊。須當以字中空白得中處為相去,庶免印出。與邊相倚,無意思耳。字宜細,四旁有出筆,皆滯邊,邊須細於字邊,若一體。印出時,四邊虛紙昂起,未免邊肥於字也。非見印多,不能曉此。粘邊,朱文建業文房之法。

吾丘衍這樣說,基於他對印章審美的認知(我們已經無數次地說過,他的印學思想是「復秦漢之古」的),但因為他在印史上的地位,他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巨大,所以,我們可以把吾丘衍的看法看成是一般的標準。

他認為朱文印的文字,不可逼邊,這跟白文印恰好相反(他認為白文印「必逼於邊,不可有空,空便不古。」)。

同白文印的逼邊不同,這一次,吾丘衍大師說得很細緻,考量問題從兩方面說:

1、印文與邊框的距離。他認為,朱文印的文字要與邊框保持相應的距離,這個距離的大小,以朱文印文字字中線條之間的距離的一半為宜(看「得中處相去」如何理解,或者指略等於線條之間的距離,或者是等於文字線條之間距離的平均值),目的是為了避免朱文印鈐印出的印文,文字與邊相倚,「無意思耳」。

這個「無意思耳」,既指因為文字與邊相倚破壞了印面文字的章法擾亂了印面秩序,又指文字與邊框相倚會導致篆法上的錯誤。我們舉例子來說:

(朱文印文字與邊框之間的距離)

圖中所示是漢朱文印「解噲印信」(大部分漢朱文印均是這個標準),印文與邊框的關係即:印文與邊框之間的距離(圖中所標的「1」),約等於文字中筆畫與筆畫之間距離的一半或所有文字筆畫與筆畫之間距離的平均值。這個距離太大,會顯得過於鬆散,過於緊密,會顯得壓抑,並且會導致他所說的「無意思耳」,這個「度」要握好。

如果遇到「出筆」如何處理呢?吾衍認為應「皆滯邊」,這應當指的是元朱文印的出筆處理,因為漢朱文印是均分印面,繆篆方方正正沒有出筆。舉一方元朱文看:

(元朱文印中的接邊)

這一方是元朱文印大師趙叔孺的「趙氏叔孺」,幾乎遇到「出筆」,大師都選擇了滯邊(接邊),這一點我們之前討論過,實際上,通過這種接邊的處理,元朱文所用的小篆更多地獲得了文字在印面中的穩定感,此處不再深入討論。吾大師認為「粘邊」起源於南唐李後主的「建業文房之印」,就是這一方:

(建業文房之印)

這方印後世考證,有人認為是偽作,我們暫且不討論真偽,只說它的「粘邊」,實際上,我們看,它只有建字一字有「接邊」(但這是突破性的,因為漢朱文印是不這樣處理的),並不是「粘邊」,其他各筆,均處理的介於漢朱與元朱之間,呆呆的,足顯工藝性,卻不見文人風彩,這是唐人的遺風。

(鈐蓋在《書譜》上的建業文房之印)

關於朱文印文字的粗細,吾衍認為「字宜細」,這個不用討論,細朱文嘛,自從米芾開始就是這樣的審美標準!

2、印文與邊框粗細的對比。吾丘衍大師認為朱文印的邊框應當細於文字,這一點他講了原因:如果把邊框處理成與文字等粗,實際鈐印時,由於抑壓的緣故,印四邊的紙張會略略「昂起」,這就導致了邊框變得「肥於」文字(因為印泥會印在昂起的紙上),這涉及具體的鈐蓋原理,較好理解。這一點也是現在我們現在處理朱文印邊框的處理原則,漢朱文印式如此,元朱文印式更是如此。

似乎說完了,但且住,實際上朱文印遠不止吾大師說的這些,因為還有戰國古璽,還有後世大師們發明的粗朱文。

印文與邊框的距離的綜合考量

除了吾丘衍大師說的這些,因為額外還有古璽印與後世的文人篆刻的粗朱文作品,朱文印的印文與邊框的關係還有以下三種關係:

1、接邊。這幾乎成了元朱文印的定式,因為標準的元朱文印三大特徵小篆、細朱文、接邊之中,「接邊」實際上是概念性的。如趙叔孺的「家在西子湖頭」:

(趙叔孺「家在西子湖頭」)

看,幾乎每個字都「接邊」,小篆畢竟不像繆篆那樣方方正正站得穩。

2、粘邊。吾丘衍上面提到的粘邊跟這裡的粘邊並不相同,這裡的粘邊是指如下這種狀態:

(漢-程恢印信和吳昌碩-漢陽關棠)

左邊一方是漢印「程恢印信」,這一類印,由於歲月的原因,磨蝕、磕碰、擠壓,因為金屬印材的原因,原來與文字保留有距離的邊框在一定程度上與印文擠在一處,如同粘在一起,這一「粘」,粘出了滄桑感,「粘」出了古拙趣味,後世文人們(代表人物是吳昌碩),便依此創作了「粘邊」的朱文印,如右邊吳昌碩的這方「漢陽關棠」(此一類印很多,不僅吳昌碩寫意一類有,其他工穩路印人也這樣創作了不少作品,這裡不再列舉)。

3、借邊(或說「替邊」)。「借邊」是「粘邊」的發展,將其創造性地用於篆刻的,也是吳昌碩大師,比如他的這方「破荷亭」:

(吳昌碩:破荷亭)

在這方印裡,三個字都有筆畫承擔了印邊的作用,類似於漢朱文蝕磨去了大部分邊框,這樣的作品,在漢印中也並不少見,吳昌碩大師只是將其藝術化了,漢印的例子就不再舉了。

印文與邊框粗細的對比的綜合考量

邊框與印文關係的第二條,就是粗細的對比。只有如下四種情況:

1、邊框與印文等粗。這是最一般的做法,也是最常見的做法,元朱文作品,鐵線篆作品,最終呈現的都是這種面貌。這種面貌實際上是上述吾丘衍所說的將邊框處理稍細於文而呈現的印蛻面貌,比如王福庵的「寫不盡人間四並」:

(王福庵:寫不盡人間四並)

又比如,陳巨來的「大風堂珍藏印」:

(陳巨來:大風堂珍藏印)

這一種最常見,細研元朱文歷史我們就會知道,自從趙孟頫時起,元朱文這種典型審美風格印式,即依託這種特徵而存在,典雅、清淨、端凝。

2、邊框寬於印文筆畫。這種粗細對比,最早的源頭是古璽印裡的寬邊細朱印,如戰國晉系的小印,後邊的傳國玉璽也是這種風格,厚重的印邊是為了規整文字,使不方正,不規整的篆書保有秩序。如圖:

(三方不同時期的寬邊細朱璽印)

第三方是清代官印,厚邊是為了保證皇家官印的雍容、華貴、莊嚴。這種做法,在文人篆刻中,只存在於對古璽印的印式模仿上,如陳巨來的「陳斝之璽」:

(陳巨來:陳斝之璽)

此外的應用,優秀的作品相對較少,因為厚邊框畢竟本身就帶有較強的工藝裝飾性,文人們多不這樣做。

3、印文文字粗於邊框文字。這是除了上面所說的邊細於文的元朱文之外的樣式,這種樣式,邊與文視覺差別較大,印文明顯寬於印邊,是吳讓之、特別是吳昌碩粗朱文寫意印大興之後的事了。比如吳讓之的這方「師慎軒」:

(吳讓之:師慎軒)

這是鄧石如「以書入印」之後的嘗試性作品,這樣的作品在同時期並不多,畢竟這種做法尚未探索出符合大眾審美的成功印式,因此並不成熟。

4、四條邊框不拘粗細,全看章法需要

四條邊框以不同的粗細面目呈現,當然是不規整的,是完全屬於寫意類的作品樣式,但是正是因為它的不規整,因此更有利於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極大地豐富了篆刻的審美內涵,其代表印家,還是吳昌碩大師,我們舉幾方他的作品看:

(吳昌碩和他作品的不同邊框處理)

依次是「十九字齋」、「竹趣園丁」、「葛書徵」、「人生只合住湖州」,皆是妙作,實際上,在吳昌碩大師手裡,朱文印以及邊框的處理,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細邊、粗邊、借邊、粘邊、借邊、無邊……不論邊框如何處理,都只有一個標準:有助於表現印的審美需求,有利於表達印的思想感情。

當然,這並不代表吳昌碩大師的邊框處理就是標準,他所追求古厚、老蒼、雄肆甚至奇詭是與另一路印家所表現的平正、典雅、勁秀、精工相背向的審美兩極,他的風格是寫意的,另一路是工穩的,我們這樣分別考察,只是為了更有益於我們認知朱文印的印文與邊框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關於字法與篆法的區別,這裡不得不再強調一下: 字法指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白文朱文如何刻?——篆刻入門小技巧小放送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其中,朱文寬邊細朱的樣式最為經典,因為粗壯的邊框與細如髮絲的朱文線條形成了兩極對比,加強了視覺衝突,因此,闊邊細朱的戰國印式也了最為經典的戰國古璽印式;而帶有邊框的白文戰國璽,因為有了後來的秦印做對比,影響力不如朱文印大。
  • 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顯然,白文印跟朱文印的「印化」是兩回事,直到現在,文人篆刻提到白文印,還多是仿漢式,提到朱文印,則多是自己書風。甚至也由於「以書入印」的原因,導致了一部分篆刻學習者篆書不好,元朱文印就不好(因為元朱文是基於小篆篆書水準的印式),白文印水平稍好,是因為白文印的入印文字從字型到印式都是現成的,章法難度低;篆書好的,白文印又不好(拿自家的篆書入白文印遠沒有現有的古璽印文字入印好解決),讓他拿字典裡查到地字入白文印,又不甘心。這就是朱文印和白文印的「偏科」。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不可隨俗用雜篆及朱文。在吾丘衍眼裡,只要涉及姓名表字,應當嚴格遵循「古有法式」,「不可隨俗用雜篆及朱文」。這裡的「古有法式」,實際上還是秦漢印的「法式」,如圖:(秦白文私印)在大多數秦私印中,用於印章的文字是摹印篆,文字多用白文,但我們知道,之所以秦印用白文是限於當時印章的鈐蓋方式,那時紙張遠沒有普及,印章多用於鈐蓋封泥。
  • 篆刻初學必知的第一個問題:篆刻的文字體系
    中國的篆刻發展的歷史比較長,因此形成了大致如下六種文字體系:1、戰國的古璽文字;2、秦代的摹印篆;3、漢代的繆篆、鳥蟲篆;4、魏晉的懸針篆;5、唐宋以來的疊篆逐一說一下:一、戰國的古璽文字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下七分,七個國家各有各的文字體系,而各個國家又各自需要自家的印章體系,大家各自又不互相統屬,由此形成了中國第一個文字體系,即戰國古璽文字體系,這些文字散存於七國璽印之中,因為是早期文字,字形略接近甲骨文或部分金文或石鼓文以及籀文,字形變化較多,目前有部分篆刻字典裡有專門列出這一項字體
  • 如何學習刻細朱文印
    首先什麼是細朱文印?細朱文印包括元(圓)朱文、鐵線篆等自明代以來各家各派的工整纖細的小篆朱文印。通俗講自明清以來各家各類風格的工穩朱文都可以稱之為細朱文印,但絕不可都稱元(圓)朱文印。細朱文印的產生,歷來存在諸多說法,較有影響的有兩種:一種為始於元代趙孟說,這種觀點在清代高積厚所著《印述》、陳鍊所著《印說》中都可以找到。而另一種為始於六朝說,清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大家趙之謙在他所刻圓朱文印「鏡山」款中說:「六朝人朱文本如是,近世但指為吾、趙耳」。
  • 篆刻初學:齋館印的極簡史
    在篆刻分類中,有一類印叫齋館印,所謂的齋館印起源於文人和書畫家給自己的書齋起的齋號、館號、堂號,在篆刻中將這些齋號、館號、堂號刻入印中,就稱為齋館印。吾丘衍認為在齋館印方面,可以依照這個印式刻制齋館印。但是後面又跟了一句「終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從朱文。」也就是說,齋館印古無此式,所以沒有古法可依,最好能刻成朱文,為什麼呢?因為大凡文人用印,款印一般一方是名章,一方是齋館印,而名章最佳的印式就是漢白文印印式,那麼配一方朱文的齋館印,一白一朱,互相映襯,章法上最為適當。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我回答他說:看情況,如果你暫時只是刻漢白文,朱文也只刻漢朱文印式的,那麼,基本上備一套《增訂漢印文字徵》就足夠用了;如果你最近在鑽研元朱文,一本《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最近又迷上了戰國古璽,那你又需要《古璽文編》(不出新版了,舊版書,太貴了)或者《戰國文字編》,其實說這麼多,還是我們在以前說過的「三種印式」配合的三種字法。
  • 都說「印宗秦漢」,可秦漢印裏白文多,朱文少,怎麼辦?
    學篆刻的朋友,大凡已經開始走上專業學習的路,基本都認可「印宗秦漢」的學印思路,在我們選定的學習篆刻的課程裡,臨摹一路,也基本走的是「印宗秦漢」為出發點的學習思路。但問題來了,學秦漢印,官印一色的白文印,私印裡也只有少數的朱文印,而我們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一般用於文藝創作的名章,多是「一朱一白」出現的,白文能法秦漢印固然可行,朱文法秦漢印,似乎學習的資料不足,今天就解決這個問題。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篆刻史中形成的經典印式)比如:在古璽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應當是古璽文字,而在秦印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是摹印篆、漢印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是繆篆,要刻元朱文,又必須用小篆入印,用錯了篆書文字或印式都會影響作品的樣式美感
  • 篆刻入門,我們該如何使用這麼多種字典?
    篆刻學習要涉及的字典因為不同的印式要用到不同的文字體系,所以在篆刻需要用到的字典大致如下圖:(篆刻會用到的字典)因為要刻漢白文和漢朱文印,所以會用到《漢印分韻》、《繆篆分韻》、《漢印文字徵》等字典,它們是收錄繆篆的字典;因為要刻元朱文印、唐宋朱文印,所以會用到《說文解字》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需要買哪些書?
    (《增訂漢印文字徵》書影)一、查文字用的字書或字典在篆刻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項學習任務就是識篆>,識篆也就是認識(並記住)各類不同的篆書文字,這本來任務就很重,於是需要字典,遇到不知道篆法的文字就查字典解決,但這並不算完,因為篆刻發展歷史足夠長,歷史上又出現過被後世奉為印式標準的多種印式(附合大眾審美的印章樣式),而這裡的每一種印式,又配合以不同篆法的篆書文字。
  • 篆刻入門心得:如何製作篆刻印屏,教你簡單又實用的方法
    相信喜歡篆刻的書友們都知道,印屏是我們在篆刻作品展覽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製作印屏已經成為我們篆刻愛好者參展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當然,一副製作精美的印屏不僅僅是對觀賞者的尊重和負責,同樣也是我們篆刻作者的創作水平和創作的態度體現。
  • 學篆刻,這裡有個必備的書單
    1、字典:《增訂漢印文字徵》(備選:《新編漢印分韻》)學篆刻,不學漢印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每當創作,需要選擇文字樣本時,這個漢字在漢印裡是如何處理的,就成了極好的借鑑角度,而羅福頤的《增訂漢印文字徵》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漢印中出現過的文字的寫法,一一搜集拓出,集輯成冊,名家出品,值得擁有。
  • 諸文進:陳巨來篆刻藝術概論
    此雖陳巨來譽師之辭,但以此標準反觀陳氏印風,亦庶幾近之。趙叔孺的篆刻,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可以說是直承汪關之遺風,其最擅處自推元朱文及朱白文小璽莫屬。「他的圓朱文,端嚴大方,基本上用元、明以來細朱舊法,偶然也參以鄧石如、趙之謙的新體。用筆光整勁挺,精到之作,往往突過前人。」(沙孟海《印學史》)。這種造詣,對於陳巨來印風的形成,也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了。
  • 篆刻入門:我要學篆刻了,該買什麼樣的刻刀
    陸續寫跟篆刻相關的文章已經有兩年多了,於是越來越多想要學習篆刻的新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問我:「要學篆刻了,買把什麼樣的刻刀呢?」這是個常規問題,以前系列文章裡有一篇《篆刻入門:話說,我是不是該買把屠龍刀了》(系列文章第73期),說得比較粗線條些,主要是破除迷信,讓印友們多從字法、篆法、章法、刀法(而不是刀)努力,儘量少在刀具上變成「器材迷」。最近有很多印友說可以給點更具體的建議,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 篆刻 | 醇古婉約——李紹晨篆刻作品清賞(一)
    於篆刻一道,沉浸頗深,對古璽、漢印、明清流派印都有較深的涉獵,汲取金文、磚銘、鳥蟲篆、瓦當、鏡銘、封泥等不同載體文字入印,不僅印面及邊款文字多樣,而且均能統一於精麗與圓融的風韻之中。細朱文印的線條構成十分簡約,印面古樸雅致,有一屢沉靜之氣。書畫印相得益彰,可謂全才。
  • 學篆刻,新手如何刻印章,篆刻具體步驟,刻印如何快速上手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趣味。從今天起,篆刻小站將陸續編撰整理一系列關於中國篆刻文化、技法方面的內容,選題篇目相當宏大,是系統地了解、學習篆刻的好機會,也可以閱讀:篆刻入門之學篆刻系列。今天重點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轉發給新人學習,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