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2020-12-19 談藝錄

之前寫篆刻史系列文章時,寫到鄧石如時,我們認為鄧石如是中國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節點,鄧石如的歷史地位就不說了,「印從書出」使文人篆刻真正進入風格多樣的歷史階段,文人有什麼樣的篆書風格,就會有相對應的篆刻風格,文人們終於跳出了古璽印的限制。但當時留有一個問題,沒有展開了說:就是鄧石如解決了朱文印的「印從書出」,但沒有完全解決好白文印的「印從書出」,直到吳讓之才完全解決好白文印的「印從書出」問題。顯然,白文印跟朱文印的「印化」是兩回事,直到現在,文人篆刻提到白文印,還多是仿漢式,提到朱文印,則多是自己書風。甚至也由於「以書入印」的原因,導致了一部分篆刻學習者篆書不好,元朱文印就不好(因為元朱文是基於小篆篆書水準的印式),白文印水平稍好,是因為白文印的入印文字從字型到印式都是現成的,章法難度低;篆書好的,白文印又不好(拿自家的篆書入白文印遠沒有現有的古璽印文字入印好解決),讓他拿字典裡查到地字入白文印,又不甘心。這就是朱文印和白文印的「偏科」。今天就這個問題,展開說說:

(「轉折點人物」鄧石如畫像)

1、先了解「虛」與「實」這對概念

先了解一對概念,這對概念對人的視覺影響非常大,而篆刻實際上是視覺藝術。人的視覺審美是基於各種印章章法的審美,章法設計中的「疏密」、「方圓」等重要原則其實都基於「虛」與「實」的對比得來。

「虛」,指空虛,指沒有內容;「實」指實在,指內容充實。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實,是指圖畫中勾畫出的實物、實景以及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在中國的詩歌裡,「虛」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書法與篆刻與繪畫和詩歌相通,都是通過「虛」與「實」的對比形成更加強烈的視覺審美效果。

(吳讓之的白文印「家在洪澤湖邊」)

(吳讓之的「逃禪煮石之間」)

2、白文印與朱文印「虛」與「實」的界定

在朱文印中,線條是朱文的,「實」的,留空是是空白的,「虛」的;在白文印中,線條是白的,留空(也即留紅)是朱的,「白」就是「虛」,不同的是,白文印的線條又正是內容所在,因此,白文印的線條從某種意義上又是「實」的(因為他是內容),白文印的虛實關係相對來說,要比朱文印較複雜一些。因此,「計白當黑」這句經常提到的章法原則,在白文印創作中更為重要。

(漢印「左將軍軍司馬」)

(漢印「左將軍假司馬」)

我們看東漢印「左將軍軍司馬」「左將軍假司馬」,紅白關係穩妥,紅白互相依託,是真真的虛實相生的佳作。

3、邊框對朱文印、白文印印章形式的影響

朱文印除少量無邊印外,都有一個朱文的印邊。這個印邊對印面內容起著團聚作用。不管印文如何寫,是何種狀態,線條如何分割空間,最終形成的留白的形狀如何,印章的邊框都可以把內容收攏成一方印章的形狀。因此,朱文印的「留白」基本不影響印章的形式美,相對來說,印文形式書寫的自由度相對較高。白文印中,戰國時期的璽印到秦印一般有邊框,其作用當然也是團聚印面,使不規整的文字(指戰國璽印中的六國文字類)和有長垂腳的文字(早期的摹印篆)形成的不規整的留紅得以團聚,以保留印章特有的形式美。後期的西漢漢白文印邊框自然形成,再到東漢滿白印式出現,白文線條在印面自然形成窄窄類似朱文印的細邊框,在視覺上,也足以起到團聚印面的效果。鄧石如處理自己的篆書入白文印解決不掉「留紅」凌亂的問題時,他給他的這些白文印加上了邊框,這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

(鄧石如刻白文印「胸有方心,身無媚骨」)

(鄧石如刻「河聲嶽色」)

上述兩方白文印,如果把邊界去掉,顯然就失去了團聚感,看上去就不像一方印章了。

我們再看戰國璽印裡的有邊框的白文印,如果我們把邊框去掉,印章的形式特性受影響巨大。如圖:

(戰國璽的白文印原印)

(去掉邊框的效果)

4、白文印「留朱」與朱文印「留紅」的視覺效果影響

白文印的留朱,因為色彩是紅的,視覺上「留紅」同樣是「實」的,也是視覺重點,其視覺效果不亞於白文文字線條;朱文印的「留白」,是實實在在的「虛」,因此,朱文印的視覺重點在文字線條上,「留白」的形狀對視覺影響較小。

(趙之謙刻「漢學居」)

我們看趙之謙大塊留紅的經典印作「漢學居」一印,右邊的留紅視覺效果的「實」的份量,絲毫不亞於右邊漢學兩字構成的文字的「實」的份量,因此這方印看起來並不歪斜,視覺效果堂堂正正。

5、「印從書出」不易解決白文的原因

正是因為上述「虛」「實」對比關係的視覺影響,白文印就需要印面分割出來的留紅要規整、要整齊,這是印章的基本形式特性決定的,脫離了秦漢體系的較為方正的字形特徵的文人篆書如果入白文印,就會造成印面留紅出現三角狀留紅或者其他異形的留紅,這些都不利於印面的穩定,如果這些留紅混亂不堪,必然破壞印章的基本形式特性(印章之所以是印章的特性),這也是朱文更適合不規整的異形印的原因,朱文印不管文人的篆書印文如何書寫,造成的留白並不影響印章的形式特性,一是朱文印章有邊框約束,保證了其印章的形式特性,一是朱文印的「留白」如上所述,它並不是視覺重點,不會對印章造成重大的影響。吳讓之最終能解決白文印篆書入印的問題,他對白文印對圓斜筆的承載能力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其原因在於吳讓之在漢印裡浸淫多年(幼功10年,加上後續終生不離漢印),他完美地找到了篆書方整入印方法,但後續的大部分印人,特別是近現代印人仍然無法完美解決白文篆書入印的問題,於是,大家在選擇白文印式時,都不由自主地選擇了更易完成的漢白文印式和古璽印式的帶邊框白文印式。

(【老李刻堂】之256,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都說「印宗秦漢」,可秦漢印裏白文多,朱文少,怎麼辦?
    學篆刻的朋友,大凡已經開始走上專業學習的路,基本都認可「印宗秦漢」的學印思路,在我們選定的學習篆刻的課程裡,臨摹一路,也基本走的是「印宗秦漢」為出發點的學習思路。但問題來了,學秦漢印,官印一色的白文印,私印裡也只有少數的朱文印,而我們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一般用於文藝創作的名章,多是「一朱一白」出現的,白文能法秦漢印固然可行,朱文法秦漢印,似乎學習的資料不足,今天就解決這個問題。
  • 白文朱文如何刻?——篆刻入門小技巧小放送
    如何學習篆刻,相信是很多篆刻初學者所關心的問題。今天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個篆刻入門小技巧,白文、朱文如何刻?陰文即是我們說的白文,是在印石上面刻除字體線條留下的其餘部分,由於文字部分不沾印泥,所以鈐出來的文字是白的,稱為「白文」。白文印主要以滿白文為主,興盛在兩漢時期。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我們現在看名家的書畫用印,如果仔經觀察落款用印,一般都是一方白文印,一方朱文印,而其中的姓名印,多用白文,另一方朱文印則多用來刻其他內容,齋號,或者其他相關的詞語。一幅書畫作品一定要有一方標記作者姓名,這是肯定的,甚至有的作品,只用一方白文姓名印。比如: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經典的寬邊細朱戰國璽:魏暲)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一般情況下,在篆刻學習中,我們遇到的經典「印式」一般有如下七種:但請注意,不管是秦系的大篆(包括金文和石鼓文),還是其他非秦系的六國文字,還遠沒有發展成能與方形印面適配的方塊漢字。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結合來先生的原文說一下,為將原文與我們的解說區分開來,原文做了加粗處理,具體如下:印學稱刻印叫篆刻。篆刻在文人介入創作刻石之前叫印章,其突出價值是實用價值,文人介入創作刻石(宋元之際發生)之後叫篆刻,其突出價值是藝術價值,相對來說刻章人人都會刻,但篆刻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其差別跟寫字與書法的差別相類似,寫字幾乎人人都會,但會寫字的人寫出來的不一定是書法,書法往往是經過學習和系統訓練的人寫出的字),印章的篆刻區別具體見我【篆刻史】系列文章。
  • 學篆刻,新手如何刻印章,篆刻具體步驟,刻印如何快速上手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趣味。從今天起,篆刻小站將陸續編撰整理一系列關於中國篆刻文化、技法方面的內容,選題篇目相當宏大,是系統地了解、學習篆刻的好機會,也可以閱讀:篆刻入門之學篆刻系列。今天重點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轉發給新人學習,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以及充棟的書學論著,都是印學借鑑學習再好不過的源泉。印章從產生之初就不斷地向書法學習,沒有書法印學也就不可能存在發展下來。晚清諸家都是書法名手,以致有「印人必須是書家,書家未必是印人」(《憶鄧散木先生論治印》)的說法。鄧散木先生工四體書,曾遍臨漢碑,「他認為學印必須先學書,書法水平的高低決定篆刻創作的成敗。」印學歷來講究厚積薄發廣收博採,更何況是與印學淵源密切相關的書法呢。
  • 篆刻初學:齋館印的極簡史
    在篆刻分類中,有一類印叫齋館印,所謂的齋館印起源於文人和書畫家給自己的書齋起的齋號、館號、堂號,在篆刻中將這些齋號、館號、堂號刻入印中,就稱為齋館印。(李泌的「端居室」)這是一方白文印,玉印,既然是玉印,當然是工匠所為,這顯然還是一方標準的漢白文印,三個字端端正正,印面文字用繆篆。
  • 你是否還在惆悵篆刻印稿該如何寫?別急,這裡有一篇技巧
    印稿可以說是貫穿整個篆刻過程的,可見其重要性有多大。寫印稿的過程就是將篆刻作品的整體結構刻畫出來,然後再根據印稿的去刻印。這就相當於你蓋樓需要先畫圖紙是一個道理。印稿要求新穎,字字有出入,方方有變化,印稿也是篆刻的鏡子。1,泥邊要封:對於篆刻泥邊的要求結構需要嚴謹,印文最好自然一些,構圖美觀。
  • 篆刻答疑:我學陳巨來,該從哪兒開始練篆書?
    學篆刻,關於篆書的練習,都可以依照下面的方案練習篆書:小篆是基礎小篆練習是篆書練習的基礎,我們建議初學篆刻從小篆開始。而練習小篆的樣本並不好找,因為真正的秦小篆基本絕跡了(詳見前面的文章),我們只能拿後世的小篆樣本去臨習,比如《嶧山碑》:秦本已不在,現在好一點的本子,就是徐鉉的摹本,如圖: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白文印和朱文印 篆刻作品,視覺呈現出來的總體樣式,大的樣式,只有兩種,其一是白文印,其二是朱文印。 (漢朱文印:杜升印信) 先放下白文印不說,今天專門來說說朱文印的篆法,注意,實際上這裡的篆法應當更嚴謹地叫做「字法」,但限於篆刻界通行的叫法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篆刻入門,我們該如何使用這麼多種字典?
    篆刻學習要涉及的字典因為不同的印式要用到不同的文字體系,所以在篆刻需要用到的字典大致如下圖:,因為它是收錄小篆的字典(有一部分人會用《康熙字典》,但建議學篆刻仍以《說文》為佳);因為要刻甲骨文印、金文印以及古璽印式的朱、白文印,因此會用到《甲骨文字典》、《金文編》、《戰國文字編》,因為這些是分類的古文字專業字典。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吾丘衍的看法 關於朱文印文字與邊框的關係如何處理,最早的理論,應當也來自吾丘衍《三十五舉》(這是印學理論的鼻祖),嚴格來說,吾丘衍的《三十五舉》不是印論,而是早期的篆刻教材,他這樣說:
  • 學篆刻,這裡有個必備的書單
    1、字典:《增訂漢印文字徵》(備選:《新編漢印分韻》)學篆刻,不學漢印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每當創作,需要選擇文字樣本時,這個漢字在漢印裡是如何處理的,就成了極好的借鑑角度,而羅福頤的《增訂漢印文字徵》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漢印中出現過的文字的寫法,一一搜集拓出,集輯成冊,名家出品,值得擁有。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前幾天發了幾種字典的圖片,有朋友就問我,學篆刻難道必須要備這麼多字典嗎?我回答他說:看情況,如果你暫時只是刻漢白文,朱文也只刻漢朱文印式的,那麼,基本上備一套《增訂漢印文字徵》就足夠用了;如果你最近在鑽研元朱文,一本《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最近又迷上了戰國古璽,那你又需要《古璽文編》(不出新版了,舊版書,太貴了)或者《戰國文字編》,其實說這麼多,還是我們在以前說過的「三種印式」配合的三種字法。
  • 學篆刻的第一件事:按部就班學「識篆」
    我經常會收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打算開始學篆刻了,第一件事應當幹什麼呢?這個問題很籠統,我又總不能只回答第一件事應當是去買把刻刀,或者去買點漢印的印譜之類的搪塞過去,於是,只能沉下心來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呢?
  • 中國傳統藝術—秦漢篆刻的特點
    秦漢印為古代印章的鼎盛時期,有「印宗秦漢」的說法,印文多用摹印篆,方正平直,莊嚴肅穆,渾厚古樸。一.秦印特點秦印字體以小篆居多,白文的印面有邊欄界格,如「口」格、「日」格、「田」格等,將文字放置格中,規矩整齊,秦印的特點是疏密處理恰當,章法險峻得勢,字形細而雄勁,刀法犀利而不失筆意。
  • 篆刻具體步驟?刻印如何快速上手?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趣味。從今天起,篆刻小站將陸續編撰整理一系列關於中國篆刻文化、技法方面的內容,選題篇目相當宏大,是系統地了解、學習篆刻的好機會,也可以閱讀:篆刻入門之學篆刻系列。今天重點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轉發給新人學習,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學篆刻:左手篆刻字典,右手古今印譜
    前段時間寫文章推薦學篆刻的書,主要是兩個大類別的書,一類是用以查字的字典類書,一類是查印譜的印譜類書,於是就有朋友問我,有了字典了,為啥還買印譜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