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寫文章推薦學篆刻的書,主要是兩個大類別的書,一類是用以查字的字典類書,一類是查印譜的印譜類書,於是就有朋友問我,有了字典了,為啥還買印譜的書,是不是亂花錢啊!
答案顯然不是亂花錢,但為什麼不是亂花錢,似乎值得說兩句,於是,今天就說這個問題,為啥有了篆刻字典,還要查印譜?篆刻學習,為啥要一手篆刻字典,一手古今印譜。
打從提起刀來學習篆刻,就一定要在心裡給自己說,篆刻其實也是大科,不是所謂的「雕蟲小技」。我們開始入門的方法是從臨摹前人的作品開始的,不管是漢印,名家印,但我們的創作卻是從解決選定字的入印開始的。
既是先定了那些字用來入印,組成我們需要的內容,當然需要篆刻字典,因為一個人如果要把成千上萬的漢字的篆書字形記在腦子裡,實在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就買了篆刻字典。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覺得自己是「玩票」性質,從電腦的字庫裡選點篆字搬到石面上就開刻,這種類型的篆刻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雖然篆刻有一定的工藝性質在內,但純「工藝」的做法,基本不具任何藝術價值。
一、篆刻字典與電腦字庫不同,還有篆法學習
篆刻字典跟電腦字庫是有區別的。我們以《增訂漢印文字徵》為例,我們在電腦字庫中查字,某種字庫中只大略有一種寫法,而在這本字典裡字的寫法都來源於漢印,一個字有好多種寫法:
(《漢印文字徵》中丞字的不同寫法)
即,同一個字,在電腦字庫裡查到的字,可能就是標準的字體,沒有把這個字放到不同的方正的、瘦長的、扁形的、圓形的,粗的,細的,不粗不細的,捲曲的、伸展的等等印面範圍的範本,恰好篆刻字典裡的字就什麼樣造型的字都有,在字典裡拿這樣的字放到印章裡,似乎方便得多,初學者在經過很多次不同字形的處理後,不斷掌握某個字的篆法,甚至會因此漸漸學會了篆法的一些基本規律。
同理,查金文,依《金文編》為例,同一個字也有不同的造型,出現在不同的金屬器皿上:
(《金文編》裡馬字的不同寫法)
再同理,處理甲骨文印式時,在《甲骨文字典》裡查字,也有不同時期的字形區別:
(《甲骨文字典》裡出字的不同寫法)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原因之一。
二、篆刻創作,並不僅僅是「依式填篆」
大致在宋、元以前,我們現在所說的篆刻很少有文人的介入,那時候的印章就是實用印章,並不是後來的文人篆刻,既然是實用,印章中體現出來的藝術性就大都是工匠們自發的藝術追求,但更多的是,這方印章頂頂重要的是字要清楚,內容要正確,於是,那個時候的印章,多是「依式填篆」的。
政府規定印章的式樣,工匠們把需要入印的內容,正確、清晰地刻在印面上,就算完工。比如秦印:
(秦印「中司馬印」)
政府明確規定要用田字界格,四個字各佔一格,那麼工匠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正確的文字選好,從「摹印篆」裡挑出「中司馬印」這四個字來,依次放到界格裡,就基本完成工作,至於飽滿,勻正這些藝術特徵,大多是樸素的審美需求,工匠們能夠在藝術上做出追求的餘地並不多,就是選好字,依式填進去,打完收工。
這種做法,跟很多不經系統學習的初學者開始刻印一樣,字選好,找篆字,畫好格,放進去,刻掉不需要的,完事。
但歷史發展到宋元時期,文人們參與進印章的製作過程中來。石料未發現前,文人們篆寫印稿,交付印工製作,此時的印章加入了印人的審美眼光,是文人篆刻的濫觴。待到花乳石發現,文人們更是親自披掛上陣,動手刻印了,他們再也不滿足於印工們的刻制水平。
我本來是這樣篆的,你為啥沒刻出來,於是自己刻,結果,到了元末明初,文人篆刻正式發生,篆刻才真正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篆刻」。
篆刻與實用印章的區別,是文人審美思想的加入,於是篆刻開始有了疏密、聚散、呼應、避讓、穿插、虛實等等規律性的藝術概念,也正因此,篆刻成為一種藝術門類。篆刻再也不是找好字放到印面上就算完工的事情,還需要在字法、篆法、章法、刀法上做更多的思考,從而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篆刻藝術世界。
(趙孟頫刻「松雪齋」)
篆刻學習,一定是基於印面效果的深度藝術學習,而不是工匠一樣把字刻到印面就算完事的學習,因此,篆刻學習的內容增加了。
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大凡一門學問,我們一旦進入學習階段,就會有很多繞不開的前人,諸如學理化避不開牛頓、愛因斯坦,學數學避不開祖衝之、畢達哥拉斯,學文學避不開莎士比亞、魯迅,學音樂避不開蕭邦、貝多芬……他們在專業上達到的成就,如果再讓我們從頭開始摸索起,是人類文化的倒退。同樣,學篆刻也一樣,前人達到的高度,後人先學習了再說,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那麼,前人的肩膀在哪兒?在印譜裡。因此,我們需要印譜,比如,我們可以在印譜裡看到漢印的平正大方:
(重慶出版社《中國歷代印風系列》裡的漢印印蛻)
我們可以在這些印譜裡查到漢印的典型作品,甚至我們還可以再找來不同的印譜集子加以對照,使我們能吸收到的營養更豐富些:
(人美版《簠齋古印集》裡的漢印印蛻)
(浙美版《中國篆刻聚珍》裡的漢印印蛻)
(浙美版《封泥考略》裡的漢印封泥圖)
我們可以通過廣泛地閱讀這些漢印及封泥,深度領會漢印的博大精微之美,體會漢印自然而來的,卻又是匠人們深思熟慮之後形成的篆法、章法、刀法之美,以及長長的歷史和歲月剝蝕形成的斑駁、漶漫、泐切之後形成的自然金石之美。
這是秦漢印這些遠古的印譜這一塊,是篆刻史中的第一個高峰。另一個篆刻藝術高峰期在明清以來的近現代,這個歷史時期的篆刻史由流派印人的歷史組成,學習他們,怕也最好從他們的印譜入手,現成的書多到說不完,就不再一一舉例,只需沿著我前面文章裡說過的(具體見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個小布丁)印人,一位一位的看下來就好,大至是明代的五大派: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清代的徽、浙兩大系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流派裡的程邃、丁敬、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
讀他們的印譜,領會他們的創作思路,體會他們所達到的高度,學習他們的篆法、章法、刀法,就是往他們肩膀上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篆刻學習者系統提高的過程,見足夠多的印蛻、足夠多的印面。學習某個字在某種情況下會做何種變化的方法並不多,除了精研字法、篆法、大致也只能從這些前輩印人的作品裡找找靈感,就是讀印譜。
四、自我篆刻風格的養成過程
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篆刻學習者夢裡都想著的事情,可是太難了,在向自己的風格前進的過程中,大致有一個「偏師」的過程,也就是在遍觀百家印人的風格之後,結合自己的性情,選取自己審美較靠近的一派一家,並把這一家的風格為自己某段時期的主攻方向,比如,選定了浙派的丁敬,那這個時候就需要找來丁大師所有的作品印譜來,一方方地臨摹下去,體會浙派的風格特徵,從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四個方面學習,決不錯過任何一方大師的作品,深深體會,認真臨摹,細心揣摩。
(丁敬的作品)
待到某派風格略有小成,即動刀即有此派風格時,又需要再行轉換門庭,再轉師另一家(象極了書法裡的「入帖」與「出帖」),比如徽派的程邃:
(程邃的作品)
這個時候似乎書法(學篆刻而不學書法是不可想像的)上也有了精進,又可以學學鄧派的「以書入印」:
(鄧石如的作品)
及至後來學吳讓之、趙之謙,學黃士陵,學齊白石……轉師多家,遍研碑版金石古文字,大致就向自己的風格道路邁進了。
學書三年,大概略有小成,學印三年,或者也略有小成,但篆刻之路真可以說是「其漫漫而修遠兮」,正可供我們「上下而求索」,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學印幾年之後,自家有了自己的風格(從前人那裡繼承來的風格,並不是自己的),會陷入一個瓶頸期,看自己的作品哪方都好,看別人的作品,哪方都不好,認識不到自己現下作品的不足處,這個時候,就是該拿出前人的印譜來,好好翻一翻的時候了。因為此時,雖然「心手相應」,但遇到了自己的「識見障」,認識需要提高了,並不是手上功夫的問題。
手追趕認知,認知跟隨眼界,眼界拔高認知,認知再引領手,印譜的作用,正在於提高眼界,如此周而復始,這是一個循環提高的過程,永無止境。
歡迎轉發!
❶修身書道APP官方微信
❷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修身書道」
修身書道:
書法愛好者的專屬社區書法,是這個浮華時代的一場修行!這裡,有趣味的線上活動,溫馨的線下交流!這裡,有書法泰鬥,也有入門愛好者!讓我們,摒去喧囂與浮誇,一起寫字、讀書、喝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