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刻:左手篆刻字典,右手古今印譜

2021-02-19 修身書道

前段時間寫文章推薦學篆刻的書,主要是兩個大類別的書,一類是用以查字的字典類書,一類是查印譜的印譜類書,於是就有朋友問我,有了字典了,為啥還買印譜的書,是不是亂花錢啊!

答案顯然不是亂花錢,但為什麼不是亂花錢,似乎值得說兩句,於是,今天就說這個問題,為啥有了篆刻字典,還要查印譜?篆刻學習,為啥要一手篆刻字典,一手古今印譜

打從提起刀來學習篆刻,就一定要在心裡給自己說,篆刻其實也是大科,不是所謂的「雕蟲小技」。我們開始入門的方法是從臨摹前人的作品開始的,不管是漢印,名家印,但我們的創作卻是從解決選定字的入印開始的。

既是先定了那些字用來入印,組成我們需要的內容,當然需要篆刻字典,因為一個人如果要把成千上萬的漢字的篆書字形記在腦子裡,實在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就買了篆刻字典。當然,也有一部分人,覺得自己是「玩票」性質,從電腦的字庫裡選點篆字搬到石面上就開刻,這種類型的篆刻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雖然篆刻有一定的工藝性質在內,但純「工藝」的做法,基本不具任何藝術價值。

一、篆刻字典與電腦字庫不同,還有篆法學習

篆刻字典跟電腦字庫是有區別的。我們以《增訂漢印文字徵》為例,我們在電腦字庫中查字,某種字庫中只大略有一種寫法,而在這本字典裡字的寫法都來源於漢印,一個字有好多種寫法:

(《漢印文字徵》中丞字的不同寫法)

即,同一個字,在電腦字庫裡查到的字,可能就是標準的字體,沒有把這個字放到不同的方正的、瘦長的、扁形的、圓形的,粗的,細的,不粗不細的,捲曲的、伸展的等等印面範圍的範本,恰好篆刻字典裡的字就什麼樣造型的字都有,在字典裡拿這樣的字放到印章裡,似乎方便得多,初學者在經過很多次不同字形的處理後,不斷掌握某個字的篆法,甚至會因此漸漸學會了篆法的一些基本規律。

同理,查金文,依《金文編》為例,同一個字也有不同的造型,出現在不同的金屬器皿上:

(《金文編》裡馬字的不同寫法)

再同理,處理甲骨文印式時,在《甲骨文字典》裡查字,也有不同時期的字形區別:

(《甲骨文字典》裡出字的不同寫法)

當然,以上說的,只是原因之一。

二、篆刻創作,並不僅僅是「依式填篆」

大致在宋、元以前,我們現在所說的篆刻很少有文人的介入,那時候的印章就是實用印章,並不是後來的文人篆刻,既然是實用,印章中體現出來的藝術性就大都是工匠們自發的藝術追求,但更多的是,這方印章頂頂重要的是字要清楚,內容要正確,於是,那個時候的印章,多是「依式填篆」的。

政府規定印章的式樣,工匠們把需要入印的內容,正確、清晰地刻在印面上,就算完工。比如秦印:

(秦印「中司馬印」)

政府明確規定要用田字界格,四個字各佔一格,那麼工匠們需要做的,就是把正確的文字選好,從「摹印篆」裡挑出「中司馬印」這四個字來,依次放到界格裡,就基本完成工作,至於飽滿,勻正這些藝術特徵,大多是樸素的審美需求,工匠們能夠在藝術上做出追求的餘地並不多,就是選好字,依式填進去,打完收工。

這種做法,跟很多不經系統學習的初學者開始刻印一樣,字選好,找篆字,畫好格,放進去,刻掉不需要的,完事。

但歷史發展到宋元時期,文人們參與進印章的製作過程中來。石料未發現前,文人們篆寫印稿,交付印工製作,此時的印章加入了印人的審美眼光,是文人篆刻的濫觴。待到花乳石發現,文人們更是親自披掛上陣,動手刻印了,他們再也不滿足於印工們的刻制水平。

我本來是這樣篆的,你為啥沒刻出來,於是自己刻,結果,到了元末明初,文人篆刻正式發生,篆刻才真正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篆刻」。

篆刻與實用印章的區別,是文人審美思想的加入,於是篆刻開始有了疏密、聚散、呼應、避讓、穿插、虛實等等規律性的藝術概念,也正因此,篆刻成為一種藝術門類。篆刻再也不是找好字放到印面上就算完工的事情,還需要在字法、篆法、章法、刀法上做更多的思考,從而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篆刻藝術世界。

(趙孟頫刻「松雪齋」)

篆刻學習,一定是基於印面效果的深度藝術學習,而不是工匠一樣把字刻到印面就算完事的學習,因此,篆刻學習的內容增加了。

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大凡一門學問,我們一旦進入學習階段,就會有很多繞不開的前人,諸如學理化避不開牛頓、愛因斯坦,學數學避不開祖衝之、畢達哥拉斯,學文學避不開莎士比亞、魯迅,學音樂避不開蕭邦、貝多芬……他們在專業上達到的成就,如果再讓我們從頭開始摸索起,是人類文化的倒退。同樣,學篆刻也一樣,前人達到的高度,後人先學習了再說,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那麼,前人的肩膀在哪兒?在印譜裡。因此,我們需要印譜,比如,我們可以在印譜裡看到漢印的平正大方:

(重慶出版社《中國歷代印風系列》裡的漢印印蛻)

我們可以在這些印譜裡查到漢印的典型作品,甚至我們還可以再找來不同的印譜集子加以對照,使我們能吸收到的營養更豐富些:

(人美版《簠齋古印集》裡的漢印印蛻)

(浙美版《中國篆刻聚珍》裡的漢印印蛻)

(浙美版《封泥考略》裡的漢印封泥圖)

我們可以通過廣泛地閱讀這些漢印及封泥,深度領會漢印的博大精微之美,體會漢印自然而來的,卻又是匠人們深思熟慮之後形成的篆法、章法、刀法之美,以及長長的歷史和歲月剝蝕形成的斑駁、漶漫、泐切之後形成的自然金石之美。

這是秦漢印這些遠古的印譜這一塊,是篆刻史中的第一個高峰。另一個篆刻藝術高峰期在明清以來的近現代,這個歷史時期的篆刻史由流派印人的歷史組成,學習他們,怕也最好從他們的印譜入手,現成的書多到說不完,就不再一一舉例,只需沿著我前面文章裡說過的(具體見我的微信公眾號:三個小布丁)印人,一位一位的看下來就好,大至是明代的五大派:文彭、何震、蘇宣、汪關、朱簡;清代的徽、浙兩大系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各流派裡的程邃、丁敬、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

讀他們的印譜,領會他們的創作思路,體會他們所達到的高度,學習他們的篆法、章法、刀法,就是往他們肩膀上爬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篆刻學習者系統提高的過程,見足夠多的印蛻、足夠多的印面。學習某個字在某種情況下會做何種變化的方法並不多,除了精研字法、篆法、大致也只能從這些前輩印人的作品裡找找靈感,就是讀印譜。

四、自我篆刻風格的養成過程

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是篆刻學習者夢裡都想著的事情,可是太難了,在向自己的風格前進的過程中,大致有一個「偏師」的過程,也就是在遍觀百家印人的風格之後,結合自己的性情,選取自己審美較靠近的一派一家,並把這一家的風格為自己某段時期的主攻方向,比如,選定了浙派的丁敬,那這個時候就需要找來丁大師所有的作品印譜來,一方方地臨摹下去,體會浙派的風格特徵,從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四個方面學習,決不錯過任何一方大師的作品,深深體會,認真臨摹,細心揣摩。

(丁敬的作品)

待到某派風格略有小成,即動刀即有此派風格時,又需要再行轉換門庭,再轉師另一家(象極了書法裡的「入帖」與「出帖」),比如徽派的程邃:

(程邃的作品)

這個時候似乎書法(學篆刻而不學書法是不可想像的)上也有了精進,又可以學學鄧派的「以書入印」:

(鄧石如的作品)

及至後來學吳讓之、趙之謙,學黃士陵,學齊白石……轉師多家,遍研碑版金石古文字,大致就向自己的風格道路邁進了。

學書三年,大概略有小成,學印三年,或者也略有小成,但篆刻之路真可以說是「其漫漫而修遠兮」,正可供我們「上下而求索」,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學印幾年之後,自家有了自己的風格(從前人那裡繼承來的風格,並不是自己的),會陷入一個瓶頸期,看自己的作品哪方都好,看別人的作品,哪方都不好,認識不到自己現下作品的不足處,這個時候,就是該拿出前人的印譜來,好好翻一翻的時候了。因為此時,雖然「心手相應」,但遇到了自己的「識見障」,認識需要提高了,並不是手上功夫的問題。

手追趕認知,認知跟隨眼界,眼界拔高認知,認知再引領手,印譜的作用,正在於提高眼界,如此周而復始,這是一個循環提高的過程,永無止境。

歡迎轉發!

❶修身書道APP官方微信
❷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修身書道」 

修身書道

書法愛好者的專屬社區書法,是這個浮華時代的一場修行!這裡,有趣味的線上活動,溫馨的線下交流!這裡,有書法泰鬥,也有入門愛好者!讓我們,摒去喧囂與浮誇,一起寫字、讀書、喝茶、聊天!

相關焦點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前幾天發了幾種字典的圖片,有朋友就問我,學篆刻難道必須要備這麼多字典嗎?,不是我他自己生造的字,這樣的印例只要翻翻黃牧甫的印譜,太多了。這些在古器物裡出現過的文字當然還需要在入印時進一步「印化」,現代人學篆刻的優勢是前人已經把這些文字收集起來編成了字典,就是我們所說的各類字典。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需要買哪些書?
    確定學篆刻,準備相應的圖書資料是必須的,今天就來說說初學篆刻,要準備哪些書(我們儘可能選當前能夠買得到的書)。初學篆刻,需要準備的圖書應包括以下三類圖書:1、查文字用的字書或字典;2、印譜;3、相關的篆刻史和技法資料。分別說一下:
  • 學篆刻,這裡有個必備的書單
    1、字典:《增訂漢印文字徵》(備選:《新編漢印分韻》)學篆刻,不學漢印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每當創作,需要選擇文字樣本時,這個漢字在漢印裡是如何處理的,就成了極好的借鑑角度,而羅福頤的《增訂漢印文字徵》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漢印中出現過的文字的寫法,一一搜集拓出,集輯成冊,名家出品,值得擁有。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王北嶽著《篆刻藝術》明代徐官在《古今印史》中提到「篆刻」這個稱呼,可以說是「篆刻」一詞較早見於專著的地方。
  • 篆刻入門,我們該如何使用這麼多種字典?
    ,因為它是收錄小篆的字典(有一部分人會用《康熙字典》,但建議學篆刻仍以《說文》為佳);因為要刻甲骨文印、金文印以及古璽印式的朱、白文印,因此會用到《甲骨文字典》、《金文編》、《戰國文字編》,因為這些是分類的古文字專業字典。
  • 篆刻入門:介紹幾本學習篆刻史的書
    在後臺被學習篆刻的朋友催著介紹兩本學習篆刻史的書,因為我說過學篆刻讀篆刻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算是響應,今天就寫一篇介紹篆刻史書籍的文章。先說一下,我不是這些出版社或者某個書商請的寫手,這些書我都認真翻看過,我的推介我本人希望是中肯與客觀的。
  • 錢君匋篆刻「三絕」
    錢君匋珍藏上百方無悶趙之謙、倦叟黃牧甫、苦鐵吳昌碩的印章,其篆刻也取法這三家,並出入漢印、古璽,熔鑄古今,時見新趣。同時,「無倦苦齋」的室名,也表明了錢君匋致力於篆刻的決心,篤學好古、孜孜不倦。20世紀40年代,錢君匋的篆刻畢竟還處於探索期,「全用完白圓篆法」可知尚處於模擬階段,而「邊不必求絕完整」則有點睛之妙。在錢君匋後期成熟的作品中,我們明顯可以發現,他在印邊破殘方面的手法非常豐富,比如他雖學黃牧甫光潔、典雅一路,但是在邊線處理上,以古印破殘之法,造成區別於黃氏面目的視覺效果。
  • 學篆刻的第一件事:按部就班學「識篆」
    我經常會收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打算開始學篆刻了,第一件事應當幹什麼呢?這個問題很籠統,我又總不能只回答第一件事應當是去買把刻刀,或者去買點漢印的印譜之類的搪塞過去,於是,只能沉下心來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呢?
  • 零基礎學篆刻:文人篆刻的第一個變化點——蘇宣
    關於蘇宣究竟是文彭的弟子,還是何震的弟子,篆刻史上有兩種說法:其一,蘇宣先是何震的弟子,後來何震帶著蘇宣去拜見師爺文彭,結果文彭一見,喜歡不已,於是高其品,錄為弟子,這樣蘇宣又成了何震的師弟;其二,蘇宣年輕時因為報家仇殺人,遁跡江淮之間,為謀生至於混跡屠沽,事平之後,得遇文彭,終於「以六書之學,用精其傳」專於篆刻一藝為工,後又因文彭之故,得以遊於公卿之間,遂後名聲漸起
  • 學篆刻,新手如何刻印章,篆刻具體步驟,刻印如何快速上手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具有十分獨特的審美趣味。從今天起,篆刻小站將陸續編撰整理一系列關於中國篆刻文化、技法方面的內容,選題篇目相當宏大,是系統地了解、學習篆刻的好機會,也可以閱讀:篆刻入門之學篆刻系列。今天重點是教新手如何很快的上手刻印。如果您是篆刻高手,可以轉發給新人學習,如果您也是新手,那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鳥蟲篆」篆刻的傳承之路
    關於鳥蟲篆,最早的研究者是中山大學古文字學教授容庚先生。他出生於1894年,從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鳥蟲篆,並於1964年發表了非常有影響的《鳥書考》,詳細地講述了鳥蟲篆的來龍去脈。 「至於最早的踐行者是誰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古代篆刻家很少會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印章上,我們也因此無法追查到這些鳥蟲篆印章的作者是誰。」徐谷甫介紹說,發展到現代,鳥蟲篆在上海鮮活了起來,並在方介堪的手上得以發揚光大。
  • 超大規格篆刻印章藝術品「墨寶堂主人」,開一代篆刻印風!吳成宗
    書法篆刻 / 無裂大規格天然石料印章,質量上乘! / 8×8cm / 2018吳成宗吳宗師非賣篆刻印章藝術品,印章石無裂,此石質量上乘,操刀治印大規格藝術印章對於篆刻藝術家是一種對藝術功力、才華、學養、書法等各方面的考驗。此篆刻作品藝術境界非凡,氣象正大,筆觸豐富!開啟一代印風!
  • 美術研究|篆刻|擬古璽創作用字漫議!
    大型印譜如康殷、任兆鳳主輯的《印典》(1989年),黃惇主編的《中國歷代印風系列·先秦印風》(1999年),沈沉主編的《中國篆刻全集》卷一(2000年)等;重要字書如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1998年),湯餘惠《戰國文字編》(2001年)、小林鬥盦《中國璽印類編》(1996年),高明、塗白奎《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下冊,2008年。
  • 舊籍新刊 | 臨沂王敦化及其《印譜知見傳本書目》
    即《古今印選》。」《傳樸堂藏印精華》五卷,葛氏藏印。鈐印本。修正為:「《傳樸堂藏印精華》不分卷,葛氏藏印。鈐印十二冊本。」《邃古齋古印譜》不分卷,田荊園輯印。鈐印本。修正為:「《邃古齋集印》六卷,濰縣田會聰荊園集印。見《山東通志》。」凡此說明,《印譜知見傳本書目》是在進一步修潤《古銅印譜書目》基礎上的成果。
  • 篆刻的常用工具有哪些
    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先秦古璽、秦漢印開始至今,出現了許多印人大家及風格流派。然就其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如同社會發展,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繁榮、衰落、繁榮的循環往復的歷史過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學習書法篆刻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
  • 篆刻入門:漢印用字的篆法特徵
    篆刻學習要從漢印開始著手已經成為後世學習篆刻者的共識,因為大家只要一提學篆刻,就會提到「印宗秦漢」這句話,但究竟才是我們要從漢印裡學習的最關鍵東西呢?這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臨摹最多的也是漢白文印,而實際上,我們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用到的最多的也是漢白文印式的創作(大部分書法家和畫家及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他們的名章,一般都是漢白文印式的),所以,這句很短的話,對於初學篆刻的人來說,卻很關鍵!
  • 黃士陵篆刻的魅力何在:黃士陵專場在京拍出四千多萬
    「瓦存室存珍:黃士陵篆刻名品及重要印譜」專場拍賣昨天在中國嘉德舉槌。澎湃新聞獲悉,此專場總成交4084萬多元,黃士陵的53方篆刻作品成交額為2912萬多元,成交比率100%。丁仁、高野侯、葛昌楹、俞人萃輯《丁丑劫餘印存》(成字部)724.5萬元成交,拔得頭籌,並創出篆刻印譜全球最高成交紀錄。黃士陵印到底有何魅力?
  • 篆刻學習:檢查一下,你「識篆」在哪個階段
    但其實識篆是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學習篆刻的過程中,這大致屬於必須學習的文字學領域的內容,可以把這項任務放到與1、練習刀法臨印、2、練習書法習字兩項任務並行。「識篆」大致須經過以下各個階段(各個階段如何達成,已有另文寫過,有興趣可以找來回看),今天列個進程表,供大家對照:(小篆)1、第一階段:完全不識篆處於這個階段的學習者,對於篆字一無所知,不刻印便罷,如果刻印,遇到要入印的文字,就去查各種字典,在古人印、名家印裡去找篆字的寫法(比去電腦字庫裡找字要高明一些了),找到這幾個字之後,臨下來,慢慢認識它
  • 印人故事——最早用石刻印的文人篆刻家
    他創造了婉轉流利、圓潤勁秀的印文體——圓朱文,開創了署於印側的邊款,摹輯了我國較早行世的印譜《印史》,倡導「漢魏而下典型質樸」的印風,在中國印學史上有十分突出的貢獻。他還是至今有史料記載能親手刻印的第一位印學家。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趙孟與篆刻的故事:
  • 坎坷金石路~~金石印坊篆刻培訓前記
    學了將近一年,學校要組織一個書畫展,讓每個學員上交一幅作品參展。聽到這個消息,我有些興奮。這就如同好戰的士兵,入伍後摸爬滾打訓練了一年,終於要真槍實彈的上戰場了。最後我在老闆的慫恿下,花幾十元買了本吳頤人著《篆刻五十講》、一把烏黑的刻刀和幾方青田石,決定回家自己學著刻。沒想到這件摳門事競然改變了我以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