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印宗秦漢」,可秦漢印裏白文多,朱文少,怎麼辦?

2020-12-19 談藝錄

學篆刻的朋友,大凡已經開始走上專業學習的路,基本都認可「印宗秦漢」的學印思路,在我們選定的學習篆刻的課程裡,臨摹一路,也基本走的是「印宗秦漢」為出發點的學習思路。但問題來了,學秦漢印,官印一色的白文印,私印裡也只有少數的朱文印,而我們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一般用於文藝創作的名章,多是「一朱一白」出現的,白文能法秦漢印固然可行,朱文法秦漢印,似乎學習的資料不足,今天就解決這個問題。

一、白文印與朱文印的歷史緣起

我們知道,之所以秦漢印官印裡多是白文印的原因是源於實用,當時官印封發文件多以封泥作為封檢方法,一方白文印,抑壓在封泥上之後,呈現出來的是陽文印文,有益於辨識,比如秦印封泥如圖:

(秦印華陽丞印封泥)

秦印是帶有界格的(丞字下部的類金文殘留也是一證),西漢初年仍在沿用,因此,這一方也可能是西漢初年的封泥,印風樸實稚拙,我們再看典型的漢封泥:

(漢封泥:上蔡令印)

看文字,應屬西漢物,印風典雅渾厚,「令」與「印」字尾均有折筆,這是摹印篆入印的殘留。再看一方東漢的封泥:

(東漢封泥:平輿令印)

印文字起收筆齊整如切,印風雄壯挺健。

如上所見,秦漢印風格同樣體現在封泥裡,足見秦漢印中的白文官印主要用於封泥封發文件,朱文印如果再行抑壓,出現的就是凹進去的字跡,不易辨識。所以,最早的秦漢印皆是以白文(陰文)印的形式出現的,而它們的實用則主要是封泥後,以朱文(陽文)面目呈現的。

大致到了東漢末年,魏晉時期,造紙術的勃興, 紙帛逐漸替代簡牘,從而影響到印章賴以生存的簡牘封檢制度,致使印章的實用範圍縮小,從而轉入低潮期。而後,在封泥完全廢止後,印章又與印色結合,直接蘸色鈐於紙上,這就產生了新的鈐印方式,早期的印色以蜜或水調和硃砂,到了後來,印色的製作工藝又得以繼續發展,就是後來的印泥。

印色印泥的出現,首先在私印裡促成了朱文印的出現,因此大致在魏晉時期,大量出現漢朱文印,印章所用文字仍然是漢官印所用的繆篆,但印面在鐫刻中已經以朱文面目呈現了,鈐蓋在紙帛上的也是朱文面貌,如圖:

(漢朱文私印:杜升印信)

注意,官印中朱文印的出現要稍晚些,大概在南朝才出現了朱文官印,比如這方以前我們提過的「永興郡印」,這種印式,直接開啟了後來的隋唐官印的風格。

(南北朝時期的朱文官印)

當然,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統治者為了印面大氣,不斷擴大印面,而朱文線條又相對細,如果要填滿印面,就可能要出現較多的裝飾性線條,這就有了後來的九疊印。九疊印有相對較豐富的工藝價值,但藝術價值卻降低了,這也是後世只談印宗秦漢而忽略後來的唐宋元印的原因。

二、實際應用中對朱文印的需求

印章的發展是基於實用了,所以漢印中朱文印少,篆刻發展到現代,對朱文印的需求明顯增加了,一方面是在落款時,如果需要署名章,為了調和陰陽或者為了諧調章法,通章書畫使用者會在款尾鈐一對印章,一白文一朱文,這裡需要一方朱文印;另外又因為收藏的需要,對收藏的字畫、圖書、拓片、古玩等器物加蓋鑑藏章,又因為白文印一大片紅塊有可能汙損藏品(宋代米芾明確提出鑑藏章應當小朱文方佳),所以通常情況下,鑑藏章多為朱文,這裡又需要朱文印,當然,清代的乾隆皇帝不講這一套,很多好的藏品被他高興了就「敲一個」蓋得滿滿都是收藏章,這不在討論之列,畢竟大家都不可能像皇帝一樣任性。這裡又需要朱文印;另外一部分書法家、畫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因為章法的需要等原因,需要在作品上以圖章來加以調整,純用白文印,濃濃的一塊紅,蓋上去可能影響章法,因此,又需要朱文印……至少在這幾種情況下,朱文印是不可少的,甚至在某些應用方面,朱文印有著白文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朱文印怎麼解決?

既然朱文印是必須的,而漢印裡朱文印相對較少,那麼初學者要解決朱文印的方案就需要考量一下了。以我們的課程來看,要解決朱文印的方法大致是如下幾種:

(1)向戰國古璽印討法:

戰國古璽印中朱文印並不少見,原因是最早的印章作用並不完全是為了封泥,而往往是為了證明身份,見印如見人,並不鈐蓋也不封檢,以印章實物來證明身份,或者錘擊、或者鉻印在某些硬物上或活物上(比如烙木用來用作徵木的標記,比如烙馬以確認馬的所有權)以形成印痕,所以朱文印存量相當多,比如三晉璽印的闊邊細朱文幾乎成了典型的朱文印式。學朱文印或者創作朱文印,這些印都是可以參考的,但前提是,這些印式所使用的文字是戰國六國文字而不是晚一些的小篆或繆篆,要注意印式,不可不倫不類,用了古璽印式卻用了晚近一些的文字體系入印。創作指向是名章或填補章法用的小閒章或壓角章等。

(戰國齊魯系烙木朱文印:左桁廩木)
戰國燕系朱文烙馬印:日庚<唐>都萃車馬
(三晉系朱文官私璽)

(2)向漢朱文印討法

當然,這還是印宗秦漢,因為漢印裡,畢竟還有少量的朱文印,足可以成為漢印朱文樣的經典樣本,像學白文印一樣學習就可以了。這些印多為私印,注意它使用文字為標準的繆篆,不能硬拿小篆來替代它,對於只刻姓名章的初學者來說,刻朱文名章,漢朱文印裡的樣本足夠用了。創作指向是朱文名章,各類閒章以此類印文出現,失雅趣,故少有人用。

(漢朱文私印樣本)

(3)向浙派的名家們討法

當然了,浙派的印風還是基於漢印的,只是經過了各種刀法和章法上的處理,浙派的朱文印或者還是漢印風格的(也就是說用字還是繆篆體系的),但足可見一些文人的雅趣,很可以在學漢朱文之餘增加一些資源和樂趣。創作指向當然還以名章為主,也用於部分壓角章類閒章。

(浙派的一些朱文印印作)

(4)學好小篆書法,向「印從書出」的名家們學習

當然,這一階段朱文印是以小篆為字法原則的,學習這一類的印作,也多是以元朱文印風為主,創作指向是鑑藏章、押角章和各類閒章,名章用小篆入印的朱文印並不常見(原因是雅則夠雅,卻不如漢朱文莊重)。

(名家們的朱文印)

最後這項,我們的建議,還是從自家的書法練習著手,把篆書真正寫好了,再想著創作元朱文類的閒章(無論是哪一類元朱文閒章,書法基礎都很重要)。

看完這一篇,希望初學者不要再說「印宗秦漢」沒有朱文印了,朱文印可供練習的入手處,跟白文一樣資源豐富。

(【老李刻堂】之306,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藝術—秦漢篆刻的特點
    秦漢印為古代印章的鼎盛時期,有「印宗秦漢」的說法,印文多用摹印篆,方正平直,莊嚴肅穆,渾厚古樸。一.秦印特點秦印字體以小篆居多,白文的印面有邊欄界格,如「口」格、「日」格、「田」格等,將文字放置格中,規矩整齊,秦印的特點是疏密處理恰當,章法險峻得勢,字形細而雄勁,刀法犀利而不失筆意。
  • 「朱文」與「白文」印章的區別與應用!
    印章是我國人民的重要發明,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印鑑印章是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通常作印信的印章是功能性質的,起印證作用,用朱文的較多,更易辨識,有民事證明作用!
  • 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但當時留有一個問題,沒有展開了說:就是鄧石如解決了朱文印的「印從書出」,但沒有完全解決好白文印的「印從書出」,直到吳讓之才完全解決好白文印的「印從書出」問題。顯然,白文印跟朱文印的「印化」是兩回事,直到現在,文人篆刻提到白文印,還多是仿漢式,提到朱文印,則多是自己書風。
  • 白文朱文如何刻?——篆刻入門小技巧小放送
    今天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個篆刻入門小技巧,白文、朱文如何刻?陰文即是我們說的白文,是在印石上面刻除字體線條留下的其餘部分,由於文字部分不沾印泥,所以鈐出來的文字是白的,稱為「白文」。白文印主要以滿白文為主,興盛在兩漢時期。朱文即是陽文,是把除字體線條以外的部分刻除,所以鈐出來的文字是紅的,便稱為「朱文」,朱文印主要以細朱文為主,在元代較為盛行。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我們現在看名家的書畫用印,如果仔經觀察落款用印,一般都是一方白文印,一方朱文印,而其中的姓名印,多用白文,另一方朱文印則多用來刻其他內容,齋號,或者其他相關的詞語。一幅書畫作品一定要有一方標記作者姓名,這是肯定的,甚至有的作品,只用一方白文姓名印。比如: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篆刻學習:我臨摹時,為啥白文總是細,朱文總是粗
    最近公號後臺有印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臨摹時,為啥白文總是細,朱文總是粗?(原印蛻)(印友的臨稿)其實,這統一是一個問題,不管是白文變細,還是朱文變粗,原因是一樣的。摹稿就是找相應透明度較高的紙,蒙在原印蛻上,以毛筆(居多)或其他材料筆將原印描摹出來,不管是何種方式摹寫,在描摹過程中,由於觀察力的差異導致的不能精確摹寫原印的線條位置,這已經造成了第一層不準確;臨稿則比摹寫更加不容易做到精確,線條的位置,線條的粗細等都會因為觀察力與手中用筆的控制力導致線條不準確。不管是摹稿還是臨稿,在水印上石時,又因為水洇、摩擦的原因形成的漲線、扭曲等導致的位置不精確。
  •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關於朱文印印中文字與邊框的關係如何處理,這實在是個複雜的問題,但既然我們前面已經討論了白文印,朱文印當然也得說一說。今天就說這個問題。 老辦法,我們的辦法依然是深挖根源,先看古人怎麼說。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吾丘衍《三十五舉》的論點 關於朱文印的篆法,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這樣說: 二十四舉曰:朱文印,或用雜體篆,不可太怪,擇其近人情者,免費詞說可也。 他認為:朱文印,可以用雜體篆,但不能太怪誕,要選擇人們易於接受的字或形態,避免多做各種解釋。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中國的文字在甲骨文時期已經成為較嚴格的文字系統,我們現代漢語中的大部分漢字,在甲骨文裡基本都能找到對照字(目前甲骨文的識別情況是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別的約有2800多字)。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 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 秦漢:如是我聞
    在影視劇裡,秦漢的笑容裡永遠有一絲苦意,仿佛談情說愛是件很辛苦的事,當然他本人也的確這麼以為。
  • 我在秦漢高中等你來 | 大學之秦漢
    從2014年招收第一批高中生開始,秦漢帝國從未停下過擴大「疆域」的腳步。2016年,體育館落成,滿足了學校多元化的體育教學需求;2017年,初中部於西校區落成,秦漢以它磅礴宏偉的帝國姿態,接納了不同年齡段的學子;2019年,華清茶書坊開始營業,秦漢的學生又多了讀書辯論的好去處。
  • 石安印話(第46期): 印史上一生刻印過萬的篆刻家(2)
    觀韓氏印作,篆法謹嚴,章法有度,用刀精熟,承繼浙派的古拙特徵以外,又不失儒雅之風,尤以細朱文印和多字印最能顯其高超技藝。且韓氏邊款諸體皆能,多有精彩之作。上世紀60年代初,當代印家陳茗屋得見陳巨來印稿數十枚,十分歡喜,後陳巨來得知陳茗屋喜歡其印稿,便送一包予他,並對陳茗屋說:「以後我都給你留著。可惜,我50年代在安徽刻印,萬餘枚印稿都已留在安徽了。」由此可見陳巨來於篆印一域所下功夫之深。童大年童大年(1874-1955),近代篆刻家,上海崇明人。
  • 細讀鄧散木《篆刻學》:「朱白相間印」及其對姓名章創作的啟發
    (一朱二白,二朱一白的印例) 這是說三字印:第一方「沈少卿」,沈字朱文,少卿白文;第二方「駱子功」,子功二字朱文,駱字白文。 (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 這是說四字印:第一方「王廣之印」,王字朱文,其餘三字白文;第二方「笵通私印」,通字白文,其他三字朱文;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