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
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雜亂無章。於是,趙孟、吾丘衍等大家整理秦漢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等技法規範,但此時,趙、吾等人的倡導並不能形成風氣,文人都自傲嘛
直到明代,漢人重新執掌政權,社會安定,篆刻開始復興階段,同時對「印宗秦漢」的理論開始廣泛認同。這一時期,大量印學理論開始出現,朱簡的《印經》、《印章要論》;甘暘的《集古印說》;沈野的《印談》;周應願的《印說》;徐上達的《印法參同》……
更重要的是,這些印學經典著作,都把「印宗秦漢」奉為圭臬,到了清朝,流派印大舉興起,各大家無一不在漢印裡尋求理論和技法之道,而此時,大量古代印璽、金石原印的出土,讓大家可以更直接地從秦漢古印裡尋找源頭,至此,印宗秦漢,成為篆刻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創作理念。
那麼,既然說了,印宗秦漢,出土的秦漢古印,在它們原本的時代,肯定不是殘破的,線條肯定都是光滑的,秦漢時期印章是作為信物使用的,特能會破破爛爛的嗎?因為深埋地下,長期腐蝕或風化,使原印清晰的文字痕跡變得斑駁殘破,而這種因歲月腐蝕而自然演變的殘破缺損,在文人墨客看來,卻有著令人不可言喻的美感。
銅印,印面2.1×2.1cm,通高1.5cm。
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歲月的鬼斧神工,讓人有一種「似殘非殘,有殘至美」的臻至化境的美!也就是「金石味」,與「工整」不同,篆刻家們更追求這種渾然天成的自然殘破,不可有做作的跡象。
現在篆刻印章的殘破處理,主要目的是為了彌補印章刊刻不足之處,追尋古樸,增加玩味,體現出一種自然美,金石味。很多大師比如吳昌碩、齊白石都是此中高手。
但,對於殘破處理辦法,並非拿著刻刀亂敲一通,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思考的,一般來說,印章的四個角和邊框容易殘破,這也符合自然規律,印章四角容易被磨損、磕碰和腐蝕,所以印章刻好後都要把四個角敲去,角不可方,這樣讓印章脫離呆板,也有圓中寓方之意,邊的破殘就要有一定的講究了,要根據印章的內容、風格等做破殘處理,需要注意的細節頗多,再一個有需要做殘破地方就是大面積留紅之處甚至印文線條上,和邊框的差不多,需要從章法、布局各方面考慮,不可亂來,需要我們發獎臨習古印和各流派印中去尋找規律學習,不可為殘而殘損了韻味。
還一種殘破,是刻印過程中的自然崩裂,石頭就是石頭,自然崩裂很正常,也看崩裂效果,如果恰到好處那就是好的,如果傷了印風,那就只能換石重刻了。
一般來說,工穩印、玉印印式是不適合做殘破的。
印章的殘破處理也沒有什麼硬規定,做與不做殘破處理,看個人喜好,有的篆刻者並不喜歡, 藝術這玩意,想怎麼玩你就怎麼玩,只要玩出感覺就好,學印學書法都不是為了得到啥,也成不了仙,都只是個愛好,修心養性提高自身德行修養為主。
印章方面老師們講的非常多,我只是個搬運傳播者,希望更多人能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