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2020-12-18 談藝錄

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刻史,並對整個篆刻藝術發展過程進行歷史分析,比如:為什麼漢代印章就蓬勃發展,而唐宋元為什麼就衰落了,到了清代為什麼會有丁敬浙派,大家在研究刀法發展到極致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又為什麼會有後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後面的吳昌碩和黃牧甫為什麼又選擇了不同的審美取向等等問題……

(漢印實物:史從私印)

讀篆刻史的過程就是了解和歷史分析的過程,完成這種歷史分析,才會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有比較客觀的認識。所以在這套文章裡,我們將篆刻史作為比較重要的內容。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

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但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概念:

1、印章: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製作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

2、篆刻: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

(文人印)

也就是說:所有的篆刻作品都是印章,但並不是所有的印章都是篆刻。最早的印章大抵等同於現在的普通印章,像公司的辦公印鑑一樣,其功能在於憑信;後來發展出來的篆刻其主要功能是為了藝術欣賞,多用於書畫鈐印或篆刻展覽及篆刻收藏。

但篆刻是從印章發展來的,因此,要研究和學習篆刻,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印章開始學起。

提起中國印章的起源,就必須說起三方商璽,這三方商璽如下:

第一方:稱為「亞形璽」,因為有亞形圖案。也有專家釋文為「亞羅示」(李學勤)或「亞禽」(張光遠)等,原印如下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亞形璽)

印蛻如圖:

(亞形璽)

第二方:囗形璽,因為釋文不清,因此稱為「囗形璽」。李學勤釋文為「翼子」。原印已佚,只有印蛻如圖:

(囗形璽)

第三方:「田形璽」,因為印中有十字界格,印文不清,很多資料稱之為奇字璽,原印如下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田形璽)

印蛻如圖:

(田形璽)

此三方璽印的發源,專家們爭論很多,具體可見溫廷寬《璽印探源》(《文藝研究》1981年第1期)、張光遠《商代晚期兩枚銅印考》(《故宮歷代銅印特展圖錄》1987年)、黃盛璋《我國印章的起源及其用途》(1988年4月15日《中國文物報》)、李學勤《中國璽印的起源》(《中國文物報》1992年7月26日)等,有研究興趣的可以搜羅來看,我們要記住的內容很簡單:

1、這三方璽印出土於河南安陽(商朝曾經定都這裡,據考證,當為商時期物品);2、這三方璽印的爭議時代爭議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完整的出土記錄,據說是從古董商那裡收買來的,但流傳有緒,應當可信;3、田、亞兩璽實物至今仍在,囗形璽,已遺失。4、這三方商璽是中國印章的發源,也就是篆刻藝術的發源(因為篆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印章)。

(戰國古璽)

其實商璽是否存在,一直都有爭論,但我們知道,秦漢印以前的戰國璽卻是公認的,因為有大量的出土印璽實物來證明,我們相信,成熟的戰國璽一定經過了非常漫長的發展、完善時期,不可能憑空就成熟起來,也不可能憑空就出來了大量的印璽作品,其漫長的積累期,應當在春秋以前、周以前。

更何況,還有另一個實物證據,就是1998年河南安陽市水利局院內出土的一方銅質璽印,原印如圖:

(獸面紋璽)

印蛻如圖:

(獸面紋璽)

這方璽印應當是獸面紋印,但具體是什麼獸紋,沒有定論,但這方印在安陽的考古所裡放著,是大陸可見的實物,唯一可惜的也是沒有出土記錄,倘有記錄,商代有印章基本可成定論。

當然,不僅我們這樣說,明代的甘暘在他的《集古印正》自序裡認定:「夫印始於三代,盛於秦漢」,可惜,「三代」的面太寬了,夏、商、周,到底在哪一代,沒有確定說。

與他同時代的朱簡(這一位很重要,後面會多次提到他)也在《印章要論》裡斬釘截鐵地認為:「印始於商周,盛於漢,沿於晉,濫觴於六朝」。他的考古好像有點價值,但可惜也是沒有指明,是商,還是周。

對於我們初學篆刻者來說,對於印章的起源,知道三方商璽,算是了解了篆刻的源頭,這就足夠了。讀文章之餘,一定要加強古印的臨摹。

本周的10方漢印臨摹樣本如下:

21、周衍(2.3釐米X2.3釐米)

(周衍)

玉印,線條要刻得流暢,流暢的周,流暢的衍,特別是衍字中的水部。

22、周誘(2.2釐米X2.3釐米)

(周誘)

這方印,線條更國,刻出了玉的材質感,硬硬的,方折的周,方折的言,上下各部封閉之間的呼應,秀字的曲線體現的動感。這是一方動靜合宜的印。

23、魏霸(2.9釐米X2.9釐米)

(魏霸)

這方印,印面稍大,可以兩字當成四字刻,章法以勻空為主。

24、賈夷吾(2.4釐米X2.4釐米)

(賈夷吾)

漢玉印,在漢時,有身份的個人,才會用到玉印。注意其線條堅挺,轉折圓潤。起止處略微粗一點點。細白文其實更難臨到位。這方印,線條更細,注意紅多白少。

25、皮聚(1.35釐米X1.35釐米)

(皮聚)

這方印尺寸小,要格外小心。與上一方相同,這也是漢玉印,注意聚字的挺勁,注意皮字一豎的挺直,注意曲筆的婉轉。這又是一方動靜合一的玉印,玉印刻制多是精雕細刻,要多注意細節的完成度。

26、中衛司馬(2.35釐米X2.35釐米)

(中衛司馬)

還是屬於工整類漢印,斷代應該在東漢,線條已粗壯,風格漸豪邁。此印的注意點在於:中字司字簡單,而衛字十分複雜。衛字本身又有粗細變化。注意其繁簡變化。到這一方印,要體會漢印的章法了。

27、太醫丞印(2.3釐米X2.3釐米)

(太醫丞印)

這方印十分有名。要多臨幾遍。注意「太」與「大」在古時候是相通的。臨此印最大的特點是要注意繁簡太、丞、印三字簡,醫字繁,注意筆畫的粗細變化。思考:為什麼太字左右兩劃不拉到底,留出了兩個小紅地。

28、夷道左尉(2.35釐米X2.35釐米)

(夷道左尉)

還是三個簡一字繁的印例。其實道在好多古籍裡就是現在的道的寫法,而在此印裡,不僅用了筆畫多的寫法,還人為的將首部的頭上兩點,額外化作三折,請思考,這是為什麼?請結合上一方印,作認真思考。

29、遂久令印(2.4釐米X2.4釐米)

(遂久令印)

久字,令字,皆有滿白效果,其餘兩字也接近滿白,注意光潔線條與粗糙線條之間的對比,可以轉換衝切:光潔以衝刀為主,粗糙以切刀完成。注意三字簡單與一字繁複的章法。

30、九原丞印(2.35釐米X2.35釐米)

(九原丞印)

漢鑿印,東漢。線條總體粗獷樸拙。但也有細筆輕靈。乍看原字兩點似不合理,但細看,印面因這兩點而不呆板。粗獷處用衝刀,精細處請用切刀。

(《零基礎學篆刻》之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分別說一下: 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的朱文印 中國的文字,一般認為是起源於甲骨文,中國的篆刻,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商代三璽,而且商代三璽一色全部是朱文印,注意,這裡的三方商璽並不是甲骨文印:
  • 篆刻基礎:中國印章的定型期——戰國古璽
    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中國實用印章大致最早發生在商朝,或者可以說,三方商璽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印章,商是啥年代呢,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那就是說,依最晚年代來算,中國的篆刻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到了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但製作方法略不同於秦印,秦印多鑿制,西漢印多鑄制。比如我們的臨摹樣本裡就有這一方印,文帝行璽: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各種「印式」的成因要說明這些「印式」的成因,我們需要從中國的實用印章史(或者說早期的篆刻史)開始一點點地說清楚。1、古璽印式的由來。中國的實用印章,最早起源於商代三璽,後來經過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發展,成為戰國璽的樣子。
  • 賞析| 品位方寸大千①漫談篆刻
    本期,我們從李剛田對中國篆刻史的簡要梳理,開啟欣賞篆刻藝術美之旅。簡言之,印章是實用的,篆刻則是藝術的,這已是約定俗成的概念了。儘管兩者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在討論印章或篆刻時,又很難將兩者截然分開,它們分別代表著印學史上前後銜接、交替的兩大分類。  若「商璽說」成立,實用性質的印章最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至戰國時期璽印已十分普及,以後又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至近現代。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中國的印章史上,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十五年:第一個十五年,是秦代的十五年;第二個,是新莽的十五年,這兩個十五年對中國的印章史,都十分重要,今天先說第一個十五年,即秦代的十五年,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到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鹹陽,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雖然短暫,但對於印章史來說,卻十分重要。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秦白文私印)在大多數秦私印中,用於印章的文字是摹印篆,文字多用白文,但我們知道,之所以秦印用白文是限於當時印章的鈐蓋方式,那時紙張遠沒有普及,印章多用於鈐蓋封泥。過分的質樸,沒有相應的雕琢,就會表現的過於陋略;文勝質則史:文彩勝於質樸就雕琢。過分的雕琢,沒有相應的質樸,就會表現的過於匠氣。所以,要文彩、質樸兼備。既要有樸素,又要富於文彩,既要有稚拙,又要有雕琢。這樣才會呈現經典的儒家「中庸」之美。其實也就是漢印之美:大方、樸實、渾厚、凝重、典雅。
  • 漢印作業第113方,篆刻的筆畫交待清楚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3方,就是這方:(漢印:武陽亭侯)這是一方東漢官印,大小是2.31釐米寬,2.25釐米高,臨摹選石還是老規矩,可以用2.5釐米見方的石料,因為這是一方刀感強烈的印章,選用青田石效果更佳。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需要買哪些書?
    確定學篆刻,準備相應的圖書資料是必須的,今天就來說說初學篆刻,要準備哪些書(我們儘可能選當前能夠買得到的書)。初學篆刻,需要準備的圖書應包括以下三類圖書:1、查文字用的字書或字典;2、印譜;3、相關的篆刻史和技法資料。分別說一下: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篆刻入門:介紹幾本學習篆刻史的書
    大致可以放到這份書單上的有這五種書(五種已經不少,後面還補上穿插相應可以參考的資料書):1、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2、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3、李剛田、馬士達先生的《篆刻學》;4、孫慰祖先生的《中國璽印篆刻通史》;5、劉江先生的《中國印章藝術史》。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我回答他說:看情況,如果你暫時只是刻漢白文,朱文也只刻漢朱文印式的,那麼,基本上備一套《增訂漢印文字徵》就足夠用了;如果你最近在鑽研元朱文,一本《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最近又迷上了戰國古璽,那你又需要《古璽文編》(不出新版了,舊版書,太貴了)或者《戰國文字編》,其實說這麼多,還是我們在以前說過的「三種印式」配合的三種字法。
  • 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篆刻在文人介入之前叫「印章」,現在我們對印章有一個簡單的稱呼,就叫「章」,製作印章的人叫刻章的,所以我們得理解這個「章」字。《說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章」字的:「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意思是說,樂曲演奏完了就是一章,它的字形是從音,從十,音是樂曲,數字十是數字的終點,所以,樂曲到了終點就是一章。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篆刻在文人介入創作刻石之前叫印章,其突出價值是實用價值,文人介入創作刻石(宋元之際發生)之後叫篆刻,其突出價值是藝術價值,相對來說刻章人人都會刻,但篆刻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其差別跟寫字與書法的差別相類似,寫字幾乎人人都會,但會寫字的人寫出來的不一定是書法,書法往往是經過學習和系統訓練的人寫出的字),印章的篆刻區別具體見我【篆刻史】系列文章。
  • 宅家兩個月,刻練習印上千枚……他用13方印章為英雄立傳,即將捐贈...
    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直文聯委員、河南省直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金豫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強,選擇在家精心創作印章。4月17日,張強將向河南省檔案局捐贈創作的13方印章。作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歷史性見證,被河南省檔案局永久收藏。
  • 印之美!細數趙之謙104方印章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嘉興桐鄉市,去看一看收藏在君匋藝術院內的趙之謙104方印章。桐鄉市內的君匋藝術院,以集中收藏了晚清印壇三大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的原印,共424方,為海內首富而名播遐邇。趙之謙詩、書、畫、印兼擅,因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賣書畫。唯獨印章,極其珍惜,一般不為外人刻。
  • 學篆刻:左手篆刻字典,右手古今印譜
    我們開始入門的方法是從臨摹前人的作品開始的,不管是漢印,名家印,但我們的創作卻是從解決選定字的入印開始的。既是先定了那些字用來入印,組成我們需要的內容,當然需要篆刻字典,因為一個人如果要把成千上萬的漢字的篆書字形記在腦子裡,實在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就買了篆刻字典。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九《篆刻技法 — 關於篆法》
    我們通過字法選擇選擇出來的正確的、統一的、典雅的字之後,還要對這些字進行藝術處理,這跟我們後面要提的另一個概念章法又有區別,如果用一句話把這三個概念的區別說清楚的話,就是:字法是保證入印文字的可與不可; 而篆法保證入印文字的美與不美(是每個單字的);章法則保證整方印章的美與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