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2020-12-23 談藝錄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

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所以,我們把這一段時期的璽印都統稱為「漢印」。

先說西漢。就是公元202年劉邦稱帝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這段時期。西漢初年,漢印官印的布局曾繼承了秦官印所用的形式,方形印章均飾以「田」字格,半通印則飾以「日」字格。但製作方法略不同於秦印,秦印多鑿制,西漢印多鑄制。比如我們的臨摹樣本裡就有這一方印,文帝行璽:

(文帝行璽)

(注意:「文帝行璽」是一方特殊印,它是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所用之印,實際上是一方僭越之印。)

有這個界格的原因我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說了,是因為「摹印篆」還沒有完全消除小篆的「豎長」字形,為了保證印面的勻滿,必須依靠界格的區隔與聚攏作用。但這種格式很快被廢棄了,田字格被廢棄的具體時間點,最晚不晚於公元前186年(即呂后二年),這一年,離漢代開國最多不超過二十年,為什麼呢,因為「繆篆」漸漸成熟了。

也正是繆篆成熟的原因,西漢印雖然是在秦印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但其主體風格卻遠較秦印文字平直方整,由此形成了雄渾、典重和樸厚、偉麗之美,(臨西漢印,要注意這種氣息。)另外,西漢還對官印品秩的規定具體到了印章的材質、紐式、綬色、印文等,這比秦代的印章制度更加嚴格了。

(漢印:王畢之印)

西漢璽印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個界格的消失與「繆篆」的成熟,繆篆是方方正正的字形,由此,界格不需要了。你看,如果我們把「皇后之璽」加上界格,仍然極富美感。

(加上細界格的「皇后之璽」)

但是,繆篆的稱呼,到新莽時期才正式使用。具體出現在許慎的《說文解字·敘》中: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為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到新莽時期,繆篆才正式成為摹印的官方規定文字,於是我們就接著說新莽時期的漢印,新莽時期如秦代一樣,也極短暫,同樣只有十五年的時間,但這十五年的漢印很有特徵:

(漢印的龜紐)

新莽印值得記下的事情有這些:1、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所謂「漢有火德」,所以漢印多四字印,而「新有土德」),新莽印一般為五字、六字及八九字等,分作三行,五字者將最後一字拉長作為末行,凡官名二字者其後加「之印章」,三字者加「之印」,四字者則加「印」字;2、官印的等級主要體現在印文和紐制上,二千石以上的官職稱「章」,二千石以下的官職稱「印」;3、縣宰以上為龜紐,以下為瓦紐;4、新莽政權頒賜給邊疆地區民族的印章多冠以「新」字國號。

(新莽印)

在字法篆法方面,由於印面為五字以上,分成三列,所以,文字變得相對狹長,這就使印中篆書恢復了小篆特有的「黃金比」美感,也正是由於字法篆法的原因,新莽時期的漢印為漢印中文字最精美者;又因為度量衡的改制,新莽官印的尺寸也略小於西漢,再加上西漢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新莽印章製作亦十分精美。

(新莽印:軍司馬丞印)

接下來是東漢。東漢始於公元25年。東漢的印章基本繼承了西漢,但同時又受新莽印章的影響。東漢早期的印章製作相對精良,比如「朔寧王太后璽」、「廣陵王璽」等:

(東漢印中的精品)

到了東漢後期,在風格上較之以前之平正稍顯隨意,較以前之 規整而漸呈疏放。為以後魏晉南北朝日漸粗率印風之濫觴。如圖:

(東漢印中粗率者)

在東漢印中,最值得提起的還有將軍印,因為東漢末年,戰爭頻仍,軍中職位調動頻繁,印章製作多以鑿制,這就是後來的「急就章」,如圖:

(東漢將軍印—急就章)

到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軍閥混戰,最終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司馬氏代魏自立,改國號為「晉」,繼而統一了天下,史稱「西晉」。至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王朝覆滅,晉王族被迫南遷,這就是東晉,此後的一百多年,北方長期混戰,稱「十六國」,南方是宋、齊、梁、陳的「南朝」,隨後北方又經歷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

(十六國官印:關內侯印)

這段漫長的歷史時期統稱「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時期的印章,是漢印的尾聲,這一段時期,社會動蕩,但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此時的印章,人們對篆書的書寫已較為生疏,所以印章文字的形體草率,多不合六書的規範,筆畫的粗細也不講究,而且鑿刻也日漸草率,粗製濫造的很多,印文的美觀多不講究了,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由此促成了亂頭粗服的風格,其審美特質是率真隨性。初學篆刻,不建議臨摹此類印章,因此不放圖例。

以上這些,是官印,漢印最精彩的內容,還有私印。漢私印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也多成為後世模仿的樣本,如,子母套印:

(漢子母印)

又比如,穿帶印:

(兩面穿帶印)

肖形印:

(肖形印)

再比如,朱白相間印:

(朱白相間印)

還有鳥蟲篆印:

(鳥蟲篆印)

此外,還有漢朱文印:

(漢朱文印)

總之,後世幾乎所有的印章形式,在漢印周期之內基本全部出現了。不管是字法篆法、還是章法,甚至鑄、鑿等製作工藝對於後世的篆刻刀法也有極強的借鑑意義。漢晉南北朝,近八百年的印章發展史,為後世提供了經典的樣本,「印宗秦漢」現在看來道理深刻、影響深遠,正是基於這近八百年的積累和沉澱。這八百年,是篆刻史上最重要的八百年。

本周的10方臨摹樣本如下:

51.虎步司馬(2.3釐米X2.3釐米)

(虎步司馬)

這是三國時期蜀漢官印,仍略微稍顯粗壯,較東漢官印中工整者,毫不遜色。

52.湘鄉左尉(2.4釐米X2.4釐米)

(湘鄉左尉)

這是三國時期東吳官印,較上一方印顯得瘦些,這是長江中下遊的地方特色:秀逸、清靈,但仍是官印,所以章法依然嚴整。

53.常山典書丞印(2.4釐米X2.5釐米)

(常山典書丞印)

西晉官印,基本是曹魏官印的續曲,也是漢印最後的閃光作品,這是六字印,相近於新莽印,但筆畫方正,又略似東漢風格。

54.河池侯相(2.4釐米X2.4釐米)

(河池侯相)

西晉官印,如上一方印一樣,基本繼承了漢印風格,均分印面,任疏任密,依然是法相莊嚴的漢印面目,晉官印中也有少量的此類精品。

55.立節將軍長史(2.5釐米X2.5釐米)

(立節將軍長史)

又是一方西晉官印,只是這是一方六字印,均分印面,任疏任密,筆畫樸茂。

56.外黃令印(2.2釐米X2.3釐米)

(外黃令印)

仍是西晉官印,線條仍以工穩平整為主,繼承漢魏風格。

57.左將軍軍司馬(2.4釐米X2.4釐米)

(左將軍軍司馬)

東漢官印,六字印,基本完全是「滿白」風格,體會滿白風格,注意中部兩個軍字。這是漢印走向沒落的作品,但是後來的學習者卻可以拿它用來入門。

58.尋陽令印(2.4釐米X2.5釐米)

(尋陽令印)

也是東漢官印,也是「滿白」風格,但明顯,此印的氣勢反倒較上一印更加雄渾。其朱白相間的意味更加豐富,曲直結合的筆畫也使印面更富生氣。體會直線的安靜感與曲線的律動感。

59.奉禮單印(2.3釐米X2.3釐米)

(奉禮單印)

臨幾方東漢印之後,稍微回顧一下西漢官印的靜氣和安祥。注意臨摹時一定要注意其與東漢印的精神風貌的不同,而不要單獨臨刻而已,這種比較是提高水平很重要的方法。形式精美,平靜,淳厚。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完美統一。

60.護軍印章(2.3釐米X2.3釐米)

(護軍印章)

仍是西漢官印,不僅要體會它的安靜之美,典雅之美,還要思考章法上的細微變化,比如此印的護字與章字,似乎在「均分印面」的原則上多佔了一線印面,臨刻時一定要注意地位並不是完全等同。

(【零基礎學漢印】之11,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最早的印章大抵等同於現在的普通印章,像公司的辦公印鑑一樣,其功能在於憑信;後來發展出來的篆刻其主要功能是為了藝術欣賞,多用於書畫鈐印或篆刻展覽及篆刻收藏。但篆刻是從印章發展來的,因此,要研究和學習篆刻,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印章開始學起。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3、漢印印式的由來。到了漢代,特別是漢中期以後,「繆篆」成熟,史上最為典型的印章文字成形。它的字形是端正的正方形,原來包裹在白文印印章邊緣的邊框不需要了,「繆篆」正方形的字形實在太適合四字印面了。於是,漢白文印式成了古往今來最經典的白文印式,大部分初學篆刻的朋友,都是從臨一方白文四字漢印開始進入篆刻大門的。
  • 「百年金石·漢上印風」篆刻展 在武漢博物館啟幕
    武漢電視臺融媒體記者 羅暉 孟軍偉 通訊員 趙春曲報導:12月15日上午10點,由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書協學術指導、武漢市文聯、書法報社聯合主辦,武漢書法院、武漢書協、武漢美協、武漢博物館承辦的「百年金石·漢上印風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收到印友的留言,請我系統化地講一下「印化」的事情。思考了一下,「印化」這件事兒,實在不是一篇文章能夠「搞定」的事兒,它太複雜了,但是它又太重要了,於是,我只能嘗試著去說說這件明知無法說透的事兒,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照理說這都是始皇帝頒告天下,「書同文字」以規後世的小篆範本,何以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別?原因就在於所 刻的材質不同,金屬比碑石更堅硬而難以受刀,兼之直線比曲線易於鑿刻,因此,古代的刻工們就依刀法對結體對稱、端莊嚴謹的小篆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字形大小錯落、結構偏正側、線條簡率樸拙的秦詔版風格。同樣道理,漢印中也有大量形態變異的篆法,
  • 美術研究|「篆刻講堂」漢印的基本特點(一)
    1.外形方正漢印的外形和字體結構,多為方正。但在方正印面內,由於字的多少,筆畫簡繁,也略有變化,如兩字印,多為長方形;三字印,有長有方;四字印則多為平均方正。若遇字筆畫橫豎之數各不相等,則可能同時具有正、扁、長等各種方形組合在一起,使之能統一協調。
  • 漢印作業第113方,篆刻的筆畫交待清楚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3方,就是這方:(漢印:武陽亭侯)這是一方東漢官印,大小是2.31釐米寬,2.25釐米高,臨摹選石還是老規矩,可以用2.5釐米見方的石料,因為這是一方刀感強烈的印章,選用青田石效果更佳。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中國的印章史上,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十五年:第一個十五年,是秦代的十五年;第二個,是新莽的十五年,這兩個十五年對中國的印章史,都十分重要,今天先說第一個十五年,即秦代的十五年,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到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鹹陽,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雖然短暫,但對於印章史來說,卻十分重要。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詞的楊雄,正是隸書大量普及以後的漢代人。漢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漢以後「篆刻」的稱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當時多是以「琢璽」、「鑄印」、「制寶」等稱呼的。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於是打算結合這套資料,將篆刻的方方面面,再整理一遍,希望對初學者有用,基於來先生這樣的大家名頭,這套資料我們可以把它冠以「課程」的稱呼,其主幹是來先生的,其中大量的細節和配圖是我們補充的。結合來先生的原文說一下,為將原文與我們的解說區分開來,原文做了加粗處理,具體如下:印學稱刻印叫篆刻。
  • 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之前寫篆刻史系列文章時,寫到鄧石如時,我們認為鄧石如是中國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節點,鄧石如的歷史地位就不說了,「印從書出」使文人篆刻真正進入風格多樣的歷史階段,文人有什麼樣的篆書風格,就會有相對應的篆刻風格,文人們終於跳出了古璽印的限制。
  •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
  • 漢印概述篆刻講堂五十六
    統治者對不同的管秩如何使用璽印做出了嚴格的等級規定。印章的名稱在秦代只有對皇帝及諸侯王的「璽」字以及少數「印」字入印作了泛泛的限制,但使用上仍然沒有統一,這與秦朝短暫的十四年的王朝生命有關。漢代則對「璽」、「印」、「章」、「印章」等名稱,在國家法規上明確地予以界定。《漢官儀》載:諸侯王,橐駝鈕,文曰璽。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我們現在看名家的書畫用印,如果仔經觀察落款用印,一般都是一方白文印,一方朱文印,而其中的姓名印,多用白文,另一方朱文印則多用來刻其他內容,齋號,或者其他相關的詞語。一幅書畫作品一定要有一方標記作者姓名,這是肯定的,甚至有的作品,只用一方白文姓名印。比如: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漢朱文印:杜升印信) 先放下白文印不說,今天專門來說說朱文印的篆法,注意,實際上這裡的篆法應當更嚴謹地叫做「字法」,但限於篆刻界通行的叫法
  • 篆刻的五種印風
    據筆者所知,1980年「首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上,馬國權先生以集楚簡文字的形式創作了一幅書法作品,其後,以楚簡文字入印風氣漸濃。據王慶忠、孫玉華統計,楚簡文印在「八屆全國展」中約佔全部篆刻作品入展的5%,在「首屆青年展中」佔6%,在「全國五屆篆刻展」和「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評展」中分別有9位和10位印人刻楚簡文印入展,在近幾年中國書協或西泠印社主辦的篆刻展中,楚簡文印也屢見不鮮,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 篆刻初學:齋館印的極簡史
    在篆刻分類中,有一類印叫齋館印,所謂的齋館印起源於文人和書畫家給自己的書齋起的齋號、館號、堂號,在篆刻中將這些齋號、館號、堂號刻入印中,就稱為齋館印。「來舄(xì )堂」一印,用小篆細朱,實際上是「松雪齋」的變例。「雪齋」一印,文字用變體篆,文字裝飾性強,但顯然並不規範。可見到何震這裡,齋館印還沒有真正有完美的樣式。晚一些,是蘇宣,他既是何震的師弟(文彭是他們老師),早期又是何震有弟子,但因為蘇宣交遊甚廣,齋館印相對較多,如圖: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吾丘衍的看法 關於朱文印文字與邊框的關係如何處理,最早的理論,應當也來自吾丘衍《三十五舉》(這是印學理論的鼻祖),嚴格來說,吾丘衍的《三十五舉》不是印論,而是早期的篆刻教材,他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