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印在內,前後一直延續了近七百年的時間。
一、漢代的印章制度
1、對於名稱的界定
漢代印章形制基本沿襲了秦代的舊制,在印章的格式、印體的大小、文字的多少等制度逐漸的加以完善。統治者對不同的管秩如何使用璽印做出了嚴格的等級規定。印章的名稱在秦代只有對皇帝及諸侯王的「璽」字以及少數「印」字入印作了泛泛的限制,但使用上仍然沒有統一,這與秦朝短暫的十四年的王朝生命有關。
漢代則對「璽」、「印」、「章」、「印章」等名稱,在國家法規上明確地予以界定。《漢官儀》載:諸侯王,橐駝鈕,文曰璽。《漢舊儀》又規定:列侯、鄉亭侯、將軍部署、郡邑令長等,銅印鼻鈕,文曰印。丞相、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曰章。此外御史大夫、匈奴單于之印,亦用章字。
2、摹印篆的通行
「漢定六書,五曰摹印」。漢代摹印篆沿襲秦代之稱,但字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秦摹印篆不過於轉折處略微方而已,仍謹守李斯小篆之意。漢摹印篆則打破小篆結體的局限,於方寸之間或增益、或減損,吸收了漢隸書筆畫簡便的特點,以方取正,變化萬端。元代吾丘衍稱:「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通」。它變小篆圓轉之形體,使之平直方正。近代篆刻家鄧散木先生在其《篆刻學》中說:「變小篆之形式,不變小篆之義法,近隸之結體,而不用隸之挑磔。」
漢代時的實用文字已經由古隸向今隸轉化,從印章本身的特定形式和文字發展的繼承性來看,把方寸之內的文字筆畫作章法的安排,分朱布白,加以屈曲延伸或合併減省的損益變化處理,使之基本結構不變,無疑具有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這種由秦發展而來的摹印篆,在後來的書中我們皆稱為繆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們之前專門介紹繆篆的文章。
除了摹印篆外,尚有鳥蟲篆亦見於漢印,其筆畫屈曲,有些筆畫作魚形或鳥頭狀。鳥蟲篆始於戰國青銅器所鑄銘文,我們可以從之前的偽傳國璽看到鳥蟲篆的風貌。漢印使用時,亦是作為一種文字的裝飾和美化。雖然缺乏繆篆漢印渾穆之氣象,但仍秀而不媚,有典雅古樸之風。傳世的鳥蟲篆只有私印一類,以玉印居多。
3、質綬鈕文
印質、印綬、印鈕、印文,四者是漢代印章制度的重要形式。當時的朝廷以印章為封拜重器,分官別秩,有恃於此,所以不能在形質形質等方面分清等級階次。漢初,尚未形成完整的印製,亦未以此授職級別,質鈕綬文皆含混不清,隨著印章制度的行用既久,則臻於完善。
印質指的是璽印的物質材料,印綬是繫於印鈕上的彩帶,用於佩戴以章德。早在戰國時期,已經以璽封秩,佩綬,然尚無等差。據《漢陽儀》等書記載,漢天子黃赤綬,諸侯王赤綬,璽質為玉。諸侯貴人、相國,彩綬。公侯紫綬,金印。九卿中二千石,銅印黃綬。從傳世漢印看,以銅印為多,金、玉、銀次之。除此而外,漢官印亦有其它材質。明《印章集說》稱漢乘輿雙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黑犀為之。該秩以下則以象牙為之。又漢制規定:皇帝,螭虎鈕,質以玉;諸侯王,橐駝鈕;列侯、太尉三公等中二千石,龜鈕;千石至二百石以上,鼻鈕。但是根據如今的考察發現,駝鈕多為少數民族官印,漢諸侯則以龜鈕為主,印質也多塗金。
4、印章形式
漢代印章形式繁多,有穿帶印、字母印及多面印。
穿帶印,漢代有綬制,皆穿帶而佩之。但因穿帶印皆為兩面印製,不能有鈕,只能在印中鑿一小孔,以穿綬帶。戰國古璽亦有穿帶,但穿孔皆圓,秦印亦然,漢則越變越方。穿帶印多一面為姓名印,一面為臣妾印。《十鐘山房印舉》所錄穿帶印中亦有兩面官印,為漢官印中少見。
子母印、又稱套印,即在一大印之內,再套入小印,分雙套印、三套印等。明《印典》稱:「子母者,大印之中藏有小印,多則三四,少則一二。」如今可見的傳世印章,雙套印出現於西漢中期,三四套印稍晚,於東漢初始見。鈕式為龜、獸、闢邪等。字母印只限於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