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概述篆刻講堂五十六

2020-12-22 清風徐來慢拂柳

漢印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印在內,前後一直延續了近七百年的時間。

一、漢代的印章制度

1、對於名稱的界定

漢代印章形制基本沿襲了秦代的舊制,在印章的格式、印體的大小、文字的多少等制度逐漸的加以完善。統治者對不同的管秩如何使用璽印做出了嚴格的等級規定。印章的名稱在秦代只有對皇帝及諸侯王的「璽」字以及少數「印」字入印作了泛泛的限制,但使用上仍然沒有統一,這與秦朝短暫的十四年的王朝生命有關。

漢代則對「璽」、「印」、「章」、「印章」等名稱,在國家法規上明確地予以界定。《漢官儀》載:諸侯王,橐駝鈕,文曰璽。《漢舊儀》又規定:列侯、鄉亭侯、將軍部署、郡邑令長等,銅印鼻鈕,文曰印。丞相、將軍,黃金印,龜鈕,文曰章。此外御史大夫、匈奴單于之印,亦用章字。

2、摹印篆的通行

「漢定六書,五曰摹印」。漢代摹印篆沿襲秦代之稱,但字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秦摹印篆不過於轉折處略微方而已,仍謹守李斯小篆之意。漢摹印篆則打破小篆結體的局限,於方寸之間或增益、或減損,吸收了漢隸書筆畫簡便的特點,以方取正,變化萬端。元代吾丘衍稱:「漢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與隸通」。它變小篆圓轉之形體,使之平直方正。近代篆刻家鄧散木先生在其《篆刻學》中說:「變小篆之形式,不變小篆之義法,近隸之結體,而不用隸之挑磔。」

漢代時的實用文字已經由古隸向今隸轉化,從印章本身的特定形式和文字發展的繼承性來看,把方寸之內的文字筆畫作章法的安排,分朱布白,加以屈曲延伸或合併減省的損益變化處理,使之基本結構不變,無疑具有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這種由秦發展而來的摹印篆,在後來的書中我們皆稱為繆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們之前專門介紹繆篆的文章。

除了摹印篆外,尚有鳥蟲篆亦見於漢印,其筆畫屈曲,有些筆畫作魚形或鳥頭狀。鳥蟲篆始於戰國青銅器所鑄銘文,我們可以從之前的偽傳國璽看到鳥蟲篆的風貌。漢印使用時,亦是作為一種文字的裝飾和美化。雖然缺乏繆篆漢印渾穆之氣象,但仍秀而不媚,有典雅古樸之風。傳世的鳥蟲篆只有私印一類,以玉印居多。

3、質綬鈕文

印質、印綬、印鈕、印文,四者是漢代印章制度的重要形式。當時的朝廷以印章為封拜重器,分官別秩,有恃於此,所以不能在形質形質等方面分清等級階次。漢初,尚未形成完整的印製,亦未以此授職級別,質鈕綬文皆含混不清,隨著印章制度的行用既久,則臻於完善。

印質指的是璽印的物質材料,印綬是繫於印鈕上的彩帶,用於佩戴以章德。早在戰國時期,已經以璽封秩,佩綬,然尚無等差。據《漢陽儀》等書記載,漢天子黃赤綬,諸侯王赤綬,璽質為玉。諸侯貴人、相國,彩綬。公侯紫綬,金印。九卿中二千石,銅印黃綬。從傳世漢印看,以銅印為多,金、玉、銀次之。除此而外,漢官印亦有其它材質。明《印章集說》稱漢乘輿雙印,二千石至四百石,以黑犀為之。該秩以下則以象牙為之。又漢制規定:皇帝,螭虎鈕,質以玉;諸侯王,橐駝鈕;列侯、太尉三公等中二千石,龜鈕;千石至二百石以上,鼻鈕。但是根據如今的考察發現,駝鈕多為少數民族官印,漢諸侯則以龜鈕為主,印質也多塗金。

4、印章形式

漢代印章形式繁多,有穿帶印、字母印及多面印。

穿帶印,漢代有綬制,皆穿帶而佩之。但因穿帶印皆為兩面印製,不能有鈕,只能在印中鑿一小孔,以穿綬帶。戰國古璽亦有穿帶,但穿孔皆圓,秦印亦然,漢則越變越方。穿帶印多一面為姓名印,一面為臣妾印。《十鐘山房印舉》所錄穿帶印中亦有兩面官印,為漢官印中少見。

子母印、又稱套印,即在一大印之內,再套入小印,分雙套印、三套印等。明《印典》稱:「子母者,大印之中藏有小印,多則三四,少則一二。」如今可見的傳世印章,雙套印出現於西漢中期,三四套印稍晚,於東漢初始見。鈕式為龜、獸、闢邪等。字母印只限於私印。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篆刻講堂」漢印的基本特點(一)
    1.外形方正漢印的外形和字體結構,多為方正。但在方正印面內,由於字的多少,筆畫簡繁,也略有變化,如兩字印,多為長方形;三字印,有長有方;四字印則多為平均方正。若遇字筆畫橫豎之數各不相等,則可能同時具有正、扁、長等各種方形組合在一起,使之能統一協調。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將軍印篆刻講堂五十九
    元代吾丘衍在《學古編》中,對將軍印做了如下之分析:「軍中印文多鑿,蓋急於行令,不可緩也。」這說明將軍章多為鑿印,這種「不可緩」而鑿成的印章,也稱為「急就章」。將軍印作為漢官印中的一類,盛行於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印學史的一個重要篇章,在篆刻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 「百年金石·漢上印風」篆刻展 在武漢博物館啟幕
    武漢電視臺融媒體記者 羅暉 孟軍偉 通訊員 趙春曲報導:12月15日上午10點,由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書協學術指導、武漢市文聯、書法報社聯合主辦,武漢書法院、武漢書協、武漢美協、武漢博物館承辦的「百年金石·漢上印風
  •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圖3在匆促草率的情況下施加的刻鑿刀法,恣肆縱橫刀痕顯露,使得漢鑄印平方正直的章法布局因了急就刀法的不拘小節,發生了跌宕起伏的疏密變化,篡法或欹或正,時有缺筆;線條或斷或連,每見參差,充滿了強悍的視覺衝擊力,成為後人大寫意類篆刻的取法的楷模。
  • 李剛田 篆書講堂32講
    📑課程簡介李剛田 篆書講堂32講:是由名師授課。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所以,我們把這一段時期的璽印都統稱為「漢印」。先說西漢。就是公元202年劉邦稱帝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這段時期。西漢初年,漢印官印的布局曾繼承了秦官印所用的形式,方形印章均飾以「田」字格,半通印則飾以「日」字格。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刻史,並對整個篆刻藝術發展過程進行歷史分析,比如:為什麼漢代印章就蓬勃發展,而唐宋元為什麼就衰落了,到了清代為什麼會有丁敬浙派,大家在研究刀法發展到極致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又為什麼會有後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後面的吳昌碩和黃牧甫為什麼又選擇了不同的審美取向等等問題……
  • 漢印繆篆文字的特點及演變篆刻講堂三十八
    我們從傳世的印章中發現,用繆篆作為印文只局限於私印的使用,官印中沒有這種例子。繆篆的字形不同於摹印篆,又有點類似鳥蟲篆,但是沒有鳥蟲篆鳥、頭、蟲、魚的形狀。是一種介於摹印篆與鳥蟲篆間的一種字體。「巨蔡千萬」「潘剛私印」「房梁」這三方漢印中可以比較明顯的看到繆篆與花鳥篆比較近似的感覺。
  • 《印述》中對印材質地與製作方式的論述篆刻講堂一百三十五
    漢印體裁,平方正直,樸質渾茂,其材則取諸金、玉。金之類,有鑿、有鏤、有鑄,玉之類有鑗、有琢,傳流後世者,悉可為模範,無異史家之於遷、固也。唐尚纖巧,好為盤糾,頗失舊法。迨元趙吳興工書,而精於刻,力追漢人。而明文三橋遙繼之。雪漁何氏,少入文氏之門,得其筆法,通之於刀法,秦漢以來,奇文異字,靡所不博,會痛眾體,其法大備,遂為一代宗匠。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九《篆刻技法 — 關於篆法》
    既然是個體審美視角的,那麼篆法就變成了沒有法則可以依從的存在,什麼樣的篆法是美的,什麼樣的篆法是醜的,沒有象字法一樣的標準,我們知道,如果說某種字法是正確的或錯誤的,可以查《說文解字》可以查《康熙字典》《漢印分韻》之類的字書,一查就出來答案了,但篆法卻似乎無從查起,因為它太主觀了,大家的觀點總也統一不起來,爭論於是最大,這也是篆法這一塊歷來成為印人們打筆墨官司最多的原因。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詞的楊雄,正是隸書大量普及以後的漢代人。漢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漢以後「篆刻」的稱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當時多是以「琢璽」、「鑄印」、「制寶」等稱呼的。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
  • 漢印作業第113方,篆刻的筆畫交待清楚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3方,就是這方:(漢印:武陽亭侯)這是一方東漢官印,大小是2.31釐米寬,2.25釐米高,臨摹選石還是老規矩,可以用2.5釐米見方的石料,因為這是一方刀感強烈的印章,選用青田石效果更佳。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八《篆刻技法:細說「字法」》
    ,但是,篆刻技法始終是繞不過去的,因此,打從今天這一篇,我們開始把篆刻技法的各個細節詳細解說一遍,如果你是篆刻初學者,請一定記清楚下面這些,劃重點了啊:篆刻技法包括大致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1、字法2、篆法、3、章法、4、刀法、5、邊款法、6「做印」法(文雅的叫法稱「潤飾法」)、7、鈐拓法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漢繆篆朱文印 印章發展至漢代,漢人最大的成就是繆篆的成熟運用,繆篆區別於小篆,它體形方正,極度適合方形印面,於是發展成為至今為止仍在應用的印章文字,現在說的漢白文印、漢朱文印、漢篆印等說法,其實說的都是漢繆篆印。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篆刻學習者是不是經過系統化訓練,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對於「印式」的熟知與應用能力,因為,篆刻畢竟是古典藝術,後世印人如果想取得成績,必須要系統化地從傳統中繼承更多的東西:「印式」是關鍵性知識之一。那麼,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有哪些?這些「印式」又是如何發展而來?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三十五《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沈野又有印癖,且在治印方面,態度嚴謹,一絲不苟,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在這樣的環境裡,又是這樣一個性格的人,他的《印談》由此成了繼吾衍《學古編》(《三十五舉》是它的上卷)以及何震的《續學古編》之後極為重要的一部印學理論著作,學習篆刻,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理論著作,只可惜,全文以文言寫就,且篇幅較長,很多初學者不能讀,也不願讀,終覺枯燥無味,其實,《印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是值得我們挑出來,認真研讀思考的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所以,漢印裡的私印大多數(只是大多數,因為還有很多朱白相間印,甚至還有不少的純漢朱文印)仍然是白文印,用篆是繆篆,如圖:也就是說,從趙孟、吾丘衍的元代開始,文人篆刻的白文私印審美樣式就確定了,大家以後都遵循這樣的法則:吳門篆刻一眾人大多是吾衍的徒子徒孫,其中的文徵明又是文彭的父親,而文彭則是公認的文人篆刻鼻祖,其後明代影響最大的雪漁派和泗水派開派宗師都是文彭的弟子,於是,大家一脈相承,陳陳相因,白文私印的定式就這樣傳了下來。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但這一項工作又不能省略,因為它牽涉到下一步的工作:第二件事:掌握「印式」我們前面已經無數次說過,學篆刻,必須要記一些「印式」,因為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實用璽印脫胎而來的,在其發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必然有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起作用,形成篆刻特有的天生的、潛在的「規定性」性質,說白了,它必然會帶有古代璽印的某些形式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