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2020-12-22 談藝錄

收到印友的留言,請我系統化地講一下「印化」的事情。思考了一下,「印化」這件事兒,實在不是一篇文章能夠「搞定」的事兒,它太複雜了,但是它又太重要了,於是,我只能嘗試著去說說這件明知無法說透的事兒,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一件事:「識篆」

鄧散木先生有一本書叫《篆刻學》,書中明確說,要學篆刻,第一件事兒就是「識篆」,原話是「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見鄧先生手寫本的《篆刻學》開篇一段,周慧珺老師編的《鄧散木書法篆刻學》印刷體本漏掉了這一段,這實在不應該,因為它很重要。)

(鄧散木《篆刻學》第一頁)

篆刻篆刻,肯定是先有「篆」,才談得上「刻」啊,所以,認識篆書當然是第一件事。

但是「識篆」並不容易,因為篆書的「種類」太多了。至少可以標明的有下圖這些:

(篆書的種類)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初入篆刻大門的愛好者,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認清各種篆書,掌握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古文……等各種文字的文字特徵(可詳見拙文《「篆書」小傳》),拿到一種古文字就能夠給它準確歸類。實際上這件事工作量並不少,其實是要研究中國的早期文字,從發生到發展,從材料到工具,從文字特徵到地域歸類,知識點並不少。

但這一項工作又不能省略,因為它牽涉到下一步的工作:

第二件事:掌握「印式」

我們前面已經無數次說過,學篆刻,必須要記一些「印式」,因為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實用璽印脫胎而來的,在其發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必然有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起作用,形成篆刻特有的天生的、潛在的「規定性」性質,說白了,它必然會帶有古代璽印的某些形式規定,這些規定,外化的一種表現,就是「印式」。

我們已經整理過中國篆刻史中形成的典型印式,並且也詳細說明過這些印式所使用的篆書種類,字形特徵等,在很多情況下,它們甚至是一一對應的,是「規定」好的:

(篆刻史中形成的經典印式)

比如:在古璽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應當是古璽文字,而在秦印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是摹印篆、漢印印式中使用的文字是繆篆,要刻元朱文,又必須用小篆入印,用錯了篆書文字或印式都會影響作品的樣式美感,進而導致失去「印味」。

(印式與篆書和篆書的對應關係)

知道了這些對應關係並不算完,因為我們將來還要處理更複雜的問題:

「印化」的初級問題

當我們明白了印式,也能夠識別各種篆書,想要創作各種印式的作品時,也知道去各種字典裡去查找相應的文字時,我們已經解決了「印化」最簡單的問題。創作過程相對簡單:確定內容,確定印式,查特定的篆書字典找到相應的字,組成印面,寫出滿意的印稿,刻出來。

但問題是,有時候,我們想要刻的字,在這種篆書體系之下,並沒有這個字,字典裡查不出來,怎麼辦?比如,我們要刻一方秦印印式的作品,於是去查摹印篆的字典(實際上就是《秦印文字彙編》一類的字典),卻找不到這個字時,我們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可以到繆篆字典裡去找這個字(也就是《繆篆分韻》、《漢印分韻》、《漢印文字徵》一類的字典),因為漢印文字稍多一些,於是找到了,拿出來並不能直接放到我們秦印印式的作品裡,要對它進行「摹印篆化」。

讓它變得跟摹印篆字形特徵一致,這就是「印化」。

(漢朱文繆篆:杜升印信)

實際上就是讓這個字稍稍拉長,更天真一些,更自如一些,不那麼板正,不那麼一本正經……,對,這正是摹印篆和繆篆兩種篆書的細微差別。

推而廣之,同類的問題還有,比如:

小篆的繆篆化,刻漢印印式作品,繆篆查不到,只能從《說文解字》裡查小篆,繆篆化;小篆的璽文化刻古璽印式的作品,璽文查不到,摹印篆也查不到,繆篆也查不到,也只能從《說文解字》裡找到小篆,向璽文樣式轉化……

(《增訂漢印文字徵》書影)

你看,如果我們不了解各種篆書本來的特徵,這種轉化是不可想像的,也是必然無法完成的。更何況,我們還會遇到更複雜的問題:

「印化」的高級問題

我們是現代印人,未來是必然會跳出「印中求印」的約束,最終走向「印外求印」更廣闊天地的,但印外的文字,比如鐘鼎文字、石鼓文、磚瓦文字、墓誌造像文字等等,它們並不能直接入印,那麼我們必須對它們進行或者璽文化,或者摹印篆化,或者繆篆化,或者元朱文化的轉化,才能把這些文字用於需要的印式,從而創作出來古意盎然的篆刻作品。

(漢白文印式:李璋印信)

這中間的問題是,跨度越大的篆書體系,互相轉化(「印化」)難度就越高。要完成這種轉化,創作者必須非常清楚各種篆書產生的文化背景,了解其文字特徵,才有可能進行適當的印化。

但做完今天說的這些,「印化」的相關問題,實際上我們只是開了個頭,說完了文字素材的「印化」,後面還有章法的「印化」,還要考慮邊框與界格的取捨,還要考慮紅與白的空間分割等一系列複雜的「印化」問題。

說白了,「印化」這件事,今天只開了個頭。

掌握「印化」的意義

「印化」是篆刻的高階技能,能夠熟練地完成「印化」,並自由穿梭於各種篆書材料之間,本身就需要長期的知識積累,如果我們審視歷史,能夠將某種特定文字的「印化」解決好,就足以成為一代大師了,比如:吳昌碩大師解決了石鼓文的「印化」問題,於是有了「吳派」:

(吳昌碩大師和他的「海日樓」)

又比如黃牧甫解決了金文的「印化」問題,於是有了「黟山派」:

(黃牧甫大師和他的「永受嘉福」)

再比如齊白石解決了《天發神讖碑》文字入印的問題,於是,有了「齊派」……

(齊白石大師在刻印)

於是,他們無一例外,都成了篆刻史上真正的大師級人物(當然,他們的成就遠不止「印化」這一件事,但「這件事兒」應當是相當重要的)。

總而言之,掌握「印化」對於一個篆刻學習者來說太複雜了,也太重要了。如果要在篆刻這條路上走的更遠,熟練「印化」,加強「印化」學習,是篆刻學習的基本功,也是我們必須要鑽研的事兒。

相關焦點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篆刻學習者是不是經過系統化訓練,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對於「印式」的熟知與應用能力,因為,篆刻畢竟是古典藝術,後世印人如果想取得成績,必須要系統化地從傳統中繼承更多的東西:「印式」是關鍵性知識之一。那麼,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有哪些?這些「印式」又是如何發展而來?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來楚生先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相比之下,刀法學習花的時間相對較少,很多初學者大致需要三個月時間就可以完成刀法學習,而學習字法、篆法往往需要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原因在於字法、篆法的學習內容相對多,但這並不代表刀法不重要,各種技法在篆刻整個過程中的地位基本是同等重要的。
  • 篆刻入門:介紹幾本學習篆刻史的書
    在後臺被學習篆刻的朋友催著介紹兩本學習篆刻史的書,因為我說過學篆刻讀篆刻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以算是響應,今天就寫一篇介紹篆刻史書籍的文章。先說一下,我不是這些出版社或者某個書商請的寫手,這些書我都認真翻看過,我的推介我本人希望是中肯與客觀的。
  • 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之前寫篆刻史系列文章時,寫到鄧石如時,我們認為鄧石如是中國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節點,鄧石如的歷史地位就不說了,「印從書出」使文人篆刻真正進入風格多樣的歷史階段,文人有什麼樣的篆書風格,就會有相對應的篆刻風格,文人們終於跳出了古璽印的限制。
  • 篆刻學習讀書筆記:周應願《印說》裡關於篆法的「三害」
    之前說過,學篆刻,關於技法這一塊,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殘破、鈐印、邊款……如此一路下來,字法與篆法又往往密不可分地被大部分篆刻學習者合在一起說(儘管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字法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是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所以,平常我們說篆刻的三要素,就說篆法,章法,刀法。
  • 初學篆刻,我是怎麼學會風油精印稿上石的
    一直喜歡篆刻,但對於印稿上石,一直是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因此也澆滅了篆刻的興趣。但在去年一次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了風油精上石的相關技巧,回家試了試,果然快捷方便,於是重新燃起了篆刻的興趣。先是用原子筆在紙上寫上想刻的名字,趁油跡沒幹透,快速的拿橡皮擦摁上,摁一會後,紙張上寫的印文就會印在橡皮擦上,然後再用削筆刀,一刀一刀的,把印文刻出來。
  • 學篆刻的第一件事:按部就班學「識篆」
    我經常會收到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現在打算開始學篆刻了,第一件事應當幹什麼呢?這個問題很籠統,我又總不能只回答第一件事應當是去買把刻刀,或者去買點漢印的印譜之類的搪塞過去,於是,只能沉下心來認真想一想:到底什麼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呢?
  •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一些同學會提問題:老師,你講講邊款的刻法吧;網上甚至還流行《一張圖看懂篆刻邊款刀法》這樣的圖片;但我們相信,如果對邊款做深入的了解並做了初級的練習之後,大家就不會有「短時間學會邊款」這樣的想法了,因為邊款實在是個龐大的學習內容。
  •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
  • 篆刻的五種印風
    據筆者所知,1980年「首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上,馬國權先生以集楚簡文字的形式創作了一幅書法作品,其後,以楚簡文字入印風氣漸濃。據王慶忠、孫玉華統計,楚簡文印在「八屆全國展」中約佔全部篆刻作品入展的5%,在「首屆青年展中」佔6%,在「全國五屆篆刻展」和「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評展」中分別有9位和10位印人刻楚簡文印入展,在近幾年中國書協或西泠印社主辦的篆刻展中,楚簡文印也屢見不鮮,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詞的楊雄,正是隸書大量普及以後的漢代人。漢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漢以後「篆刻」的稱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當時多是以「琢璽」、「鑄印」、「制寶」等稱呼的。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也就是說,如果想把篆刻學好,識篆是第一修養。前一篇我們講了三種印式與大篆、繆篆、小篆三種篆書的差異及其應用,對篆書的發展已大致梳理出了脈略,今天這篇,我們將整個篆書的發展再從頭到尾理一遍,目的是:1、了解篆書的發展脈略;2、熟悉某種篆書對應的某種印式。
  • 書印關係相輔相成,學習篆刻,書法水平必然不一般
    書法與篆刻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很多學習篆刻的入門者總是疑惑,不懂書法對於篆刻是否有影響呢?這一點無論是對於篆刻家還是書法家都是有影響的。篆刻是一種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做篆刻時需要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雕刻因此得名,可見篆字書寫也是作篆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將軍印篆刻講堂五十九
    元代吾丘衍在《學古編》中,對將軍印做了如下之分析:「軍中印文多鑿,蓋急於行令,不可緩也。」這說明將軍章多為鑿印,這種「不可緩」而鑿成的印章,也稱為「急就章」。將軍印作為漢官印中的一類,盛行於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印學史的一個重要篇章,在篆刻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初學篆刻,不建議臨摹此類印章,因此不放圖例。以上這些,是官印,漢印最精彩的內容,還有私印。漢私印的樣式更為豐富多彩,也多成為後世模仿的樣本,如,子母套印:
  • 篆刻學習:檢查一下,你「識篆」在哪個階段
    之前強調過識篆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還有印象,最重要的話可以記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開篇講的那一句:「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這很重要,一個打算學習篆刻的初學者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學篆刻:左手篆刻字典,右手古今印譜
    答案顯然不是亂花錢,但為什麼不是亂花錢,似乎值得說兩句,於是,今天就說這個問題,為啥有了篆刻字典,還要查印譜?篆刻學習,為啥要一手篆刻字典,一手古今印譜。打從提起刀來學習篆刻,就一定要在心裡給自己說,篆刻其實也是大科,不是所謂的「雕蟲小技」。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刻史,並對整個篆刻藝術發展過程進行歷史分析,比如:為什麼漢代印章就蓬勃發展,而唐宋元為什麼就衰落了,到了清代為什麼會有丁敬浙派,大家在研究刀法發展到極致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又為什麼會有後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後面的吳昌碩和黃牧甫為什麼又選擇了不同的審美取向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