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2020-12-22 談藝錄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而沈野又有印癖,且在治印方面,態度嚴謹,一絲不苟,是文人篆刻的代表人物,在這樣的環境裡,又是這樣一個性格的人,他的《印談》由此成了繼吾衍《學古編》(《三十五舉》是它的上卷)以及何震的《續學古編》之後極為重要的一部印學理論著作,學習篆刻,這是一部不可錯過的理論著作,只可惜,全文以文言寫就,且篇幅較長,很多初學者不能讀,也不願讀,終覺枯燥無味,其實,《印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是值得我們挑出來,認真研讀思考的,今天就做這件事:

原文:印章文字,非篆非隸,非不篆隸,別為一種,謂之摹印篆。其法方平正真,繁則損,少則增,與隸相通,然一筆之增損皆有法度,後世不曉,以許氏《說文》等篆拘拘膠柱而鼓瑟。

釋讀:印章所用的文字,既不是篆書也不是隸書,並不是不是篆隸,而是另外一種別體,名字叫做摹印篆。這一句話裡有這樣的概念,在沈野眼裡,印章文字用的是摹印篆,關於什麼是摹印篆,我有詳細的文章,這裡只簡單說一下,是秦代規定的專門用於印章的篆書的另一種字體,到了漢代新朝,又規定一種專門入印的篆書,就是繆篆,沈野這裡把這兩種字體混在一起稱摹印篆了,其實這兩種字體也略有區別,但總體特徵是後面沈野說的「方平正真,繁則損,少則增,與隸相通,然一筆之增損皆有法度」,現在我們對於入印文字當然是有概念的,但當時,沈野提出這種理論時,元朱文還沒有盛行,因此《說文》中的小篆的正確應用,沒有被沈野認識到。而且,他認為困於《說文》是不妥的。他所在的那個時候,小篆入印的問題還沒有被大神們解決。元朱文還只是隱約有了點影子,還沒有臻於完善,這是時代局限性。

(摹印篆、繆篆、小篆體勢上的差別)

原文:印雖小技,須是靜坐讀書,凡百技藝,未有不靜坐讀書而能入室者。或曰,古人印章,皆工人為之,焉知其必靜坐讀書者耶?曰:譬之時文,古文雖田叟稚子,隨意道出,亦有奇語,石勒不識字,能作詩歌。印章亦爾。

釋讀:印章當然不是小技,但即便是小技,也需要靜坐讀書,各種技藝,沒有不靜坐讀書而能有所成就的。有人說。古代的印章,都是匠人製作的,他們難道也靜坐讀書了嗎,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現在所用的印章文字和形式語言,在那個時候,是人們日常應用的文字,就算田裡的老頭和一般的小孩子平常說的話,也有奇妙的語言。就是不讀書是不行的,要學篆刻,必須能安靜下來讀書。

原文:難莫難於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學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輪扁斫輪、痀僂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釋讀:這一段話不一定正確,因為可能帶有強烈的沈野的主觀色彩,在他來說,章法好解決,字法更好解決,這些本來就是在他審美和學識之下不成問題的,而刀法則需要長期的練習。於是,他說,難莫難於刀法,這跟現下習篆刻的朋友可能剛好相反,因為現下的朋友勤於動刀,卻疏於理論學習,於字法、篆法上不肯下功夫。我們要這樣理解:篆刻技法的各個方面,在所有技法中是同等重要的,都需要勤加學習。

原文:文國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櫝中,令童子盡日搖之;陳太學以石章擲地數次,待其剝落有古色,然後已。

釋讀:文彭和陳太學的「做印」記錄,可見,對印進行「做印式的加工,古已有之,且方法更加不可控,更追求「天趣」。

原文:印章不關篆隸,然篆隸諸書,故當潛玩,譬如詩有別裁,非關學也。然自古無不讀書之詩人,故不但篆隸,更須讀書。

釋讀: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篆刻的許多原理和方法,也存在於篆刻之外的書法、雕塑、建築、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門類之中。

原文:餘刻印章,每得魚凍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為喜,因用刀隨其險易深淺作之,鏽澀糜爛,大有古色。。

釋讀:關於石料的應用,大部分石料都可以化為己用,有釘,有砂故然讓人頭疼,但如果對這些砂釘加以利用,也是不錯的想法。

(漢印的印面)

原文:今坊中所賣《印藪》,皆出木板,章法、字法雖在,而刀法杳然能。必得真古印玩閱,方知古人刀法之妙。

釋讀:這裡所說的《印藪》,當是《集古印譜》的木刻版,這部書早期出過原拓版,但僅20部,不能滿足需要時,又重刻,不過二刻以後都以木刻充需,故沈野說,章法、字法雖在,刀法看不到了,因為木料跟石料的材質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這裡強調對原拓的閱讀和獲取、閱讀。學篆刻一定要重視對原拓的觀察和理解。

原文:藏鋒斂鍔,其不可及處全在精神,此漢印之妙也。

(趙之謙語漢銅印妙處的「何傳洙印」及邊款)

釋讀,這是講漢印的收斂處,與趙之謙所說的「漢銅印妙處不在斑駁,而在渾厚」,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文:章法貴相顧;字法貴相別。

釋讀,篆刻創作之中,章法上的可貴之處在於一方印中的照顧呼應,或者說使整個一方印像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一方印像一家子人,或者說一方印像一所房子,門戶俱在。而字法貴相別,同樣的字出現在同一方印中時,應當有所區別,我們看王羲之的《蘭亭序》,一件作品中用到了28個「之」字,但,全不一樣。這在篆刻中也可以用到。

(《蘭亭序》)

原文:有五要:蒼、拙、圓、勁、脫。有四病:嫩、巧、滯、弱。全要骨格高古,全要恣態飛動。

釋讀:篆刻中,沈野認為應當追求的和反對的。雖只五要四病,但最後的「骨格高古、姿態飛動」卻很關鍵。

原文:印有兩陽兩陽文,有三陰一陽文,有四邊總空文,有中分「十」字文,此非孟浪,各有來歷。

釋讀:講印章的形式,為什麼我們說臨秦漢印,是因為這些印章形式,在漢印中應有盡有,各有來歷,所謂,胸中有顆漢印在,自然刻不差就是這個道理,其實不僅漢印,古璽印的閱讀理解臨摹,明清流派印的閱讀理解,是一個道理,多見識多學識,眼界寬了,自然就會有好作品。

(漢印印蛻中的典型樣式)

(漢印中的典型樣式)

(漢印及封泥中的典型樣式)

原文:日事柔翰,一遇費力事,輒厭畏成疾,餘近來日作一二印,覺腰背間痛,數日稍緩,一月後,即日作數印不覺自苦矣。夫子遊藝之旨有以哉。內養家謂人身如戶樞,不稍勞之輒生蠧,覺此技有益於文人。

釋讀:刻印對於文人的身體健康的好處,甚至可以當作鍛鍊身體的方法,同時,刻印也應當講求自家的節奏。

原文:大印難於小印,大印之細文者尤難,字多者難,太少者尤難,全在力量。

釋讀:大印不好刻,大印細文更加難,多字印難於四字印,而字少者更不好刻,全在「力量」這裡的力量並不是現在的力量一詞,而是「用力」的「量」,其實就是對力度、刀鋒的控制,就是各種複雜的印式,控制刀法及力量的大小。

原文:細文勁易,滿白勁難。

釋讀:直言滿白印刻成挺勁的難度要高於細文印,實際操作,一試便知難易,滿白肥滿極易達成,但滿白做到挺勁是不容易的。

原文:「眼前光景口頭語,便是詩人絕妙詞」此最知詩者。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試問耕夫牧稚,誰不能言。乃自漢、魏以後,文章之士鉤玄致遠,盡生平之力,畢竟無有及之者,信「眼前光景口頭語」之不易也。後世印章,以奇怪篆、不識字藏拙,去古彌遠矣。

釋讀:平實不易得,而平實樸實,老實大方其實是藝術的通理,看似簡單平凡,其實,偉大之處,正在平凡之中。我們讀《平凡的世界》感動,我們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歌 ,我們聽「應作如是觀」的佛經,都從平凡樸實處入手和結局,平實樸易其實不易做到。

當然,《印談》中涉及的還有印章分析和舉例,我沒有錄出來,是因為那是具體操作方法,而方法、想法、以上這些則是主要的,其他相關的內容當然還有,我摘選的可能是你認為不重要的,沒辦法,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同的認識,最妥的方法,是找原文來讀。我這篇,算對《印談》的一種介紹吧。

(【老李刻堂】之196,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三十五《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九《篆刻技法 — 關於篆法》
    (鄧石如刻「意與古會」)篆刻的篆法是指以字法(不了解字法的,有興趣可以回讀前面的關於字法的文章認真了解)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認為至少有兩條是可以當做標準來用的:一、古代印章中公認的好的作品篆刻是崇古的藝術,古人有大量好的篆刻作品,而這些作品長期流傳,直至今天我們仍然認為他們是美的、經典的,好看的,而且它們為大多數人認可,它們顯然是符合多數人的審美的,因此,做為初學者,最簡便的篆法學習方法就是向古印和名家印裡找篆法,具體的做法就是臨習古印和名家印時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結合來先生的原文說一下,為將原文與我們的解說區分開來,原文做了加粗處理,具體如下:印學稱刻印叫篆刻。前人論篆印,謂:「秦漢印之能為萬世法則,亦字法耳,故制印者,必先習篆,不然,尺幅之中,尚難平穩,況方寸之間乎,其欲求妥貼者難矣。」也就說明篆的重要。這裡提到秦漢印,其實還是在談字法與篆法,習篆分兩部分,一是識篆,二是寫篆。
  • 細讀《篆刻學》:古人的成語印
    接著讀鄧先生的《篆刻學》,說說成語印。 這裡的成語,並不是指後世所說的「成語」入印。後世所說的「成語」,指的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 一般意義下的成語就是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
  • 《印述》中對印材質地與製作方式的論述篆刻講堂一百三十五
    雖間與古異同,而合之神,不合其形,可謂集印之大成者也。我們先來看看秦漢時期的鑄印與玉印:對於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或者喜歡篆刻的朋友,很多都不知道,篆刻是明清流派篆刻以來的名稱。秦漢大多數印章都是鑄造的銅印、琢鑿的玉印,以及少部分的急就鑿印。
  • 篆刻學習讀書筆記:周應願《印說》裡關於篆法的「三害」
    之前說過,學篆刻,關於技法這一塊,字法、篆法、章法、刀法、殘破、鈐印、邊款……如此一路下來,字法與篆法又往往密不可分地被大部分篆刻學習者合在一起說(儘管二者並不是一回事。字法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是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所以,平常我們說篆刻的三要素,就說篆法,章法,刀法。
  • 細讀《篆刻學》:「疏密」,值得篆刻初學者牢記的章法原則
    接著讀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讀「章法」章節的第二節:疏密。
  • 細讀《篆刻學》:魏晉六朝印
    在現有的篆刻學體系內,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都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大時期,被稱為漢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漢印印風時期,但鄧先生在他的《篆刻學》裡將魏晉六朝印單獨列了出來,所以,我們分開說說它。
  • 篆刻的五種印風
    甲骨文字的形體與契刻技巧,及其章法布局乃至甲骨文字拓片的自然構成之美,激發了篆刻家的濃厚興趣,為篆刻藝術的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陸續有人取甲骨文字入印,著名的有丁輔之、王雪民、楊仲子、易大庵、簡經倫、秦士蔚、談月色等,其中以簡氏作品為多且成就為高。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篆刻學習者是不是經過系統化訓練,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對於「印式」的熟知與應用能力,因為,篆刻畢竟是古典藝術,後世印人如果想取得成績,必須要系統化地從傳統中繼承更多的東西:「印式」是關鍵性知識之一。那麼,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有哪些?這些「印式」又是如何發展而來?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詞的楊雄,正是隸書大量普及以後的漢代人。漢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漢以後「篆刻」的稱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當時多是以「琢璽」、「鑄印」、「制寶」等稱呼的。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鄧散木《篆刻學》第一頁)篆刻篆刻,肯定是先有「篆」,才談得上「刻」啊,所以,認識篆書當然是第一件事。但這一項工作又不能省略,因為它牽涉到下一步的工作:第二件事:掌握「印式」我們前面已經無數次說過,學篆刻,必須要記一些「印式」,因為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實用璽印脫胎而來的,在其發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必然有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起作用,形成篆刻特有的天生的、潛在的「規定性」性質,說白了,它必然會帶有古代璽印的某些形式規定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白文印和朱文印 篆刻作品,視覺呈現出來的總體樣式,大的樣式,只有兩種,其一是白文印,其二是朱文印。 綜上,漢印裡最經典的朱文印式,是繆篆基礎下的漢朱文印式,這種印式與漢白文繆篆印式剛好湊成一對經典印式,也是後世創作應用最頻繁的印式。
  • 篆刻入門:關于姓名表字印,為什麼大多用白文印
    也就是說,從趙孟、吾丘衍的元代開始,文人篆刻的白文私印審美樣式就確定了,大家以後都遵循這樣的法則:吳門篆刻一眾人大多是吾衍的徒子徒孫,其中的文徵明又是文彭的父親,而文彭則是公認的文人篆刻鼻祖,其後明代影響最大的雪漁派和泗水派開派宗師都是文彭的弟子,於是,大家一脈相承,陳陳相因,白文私印的定式就這樣傳了下來。
  •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一.刀法與篆法篆法亦即字法,因自古以來多以篆體入印,故人們將篆刻創作中的結字之法簡稱篆法。中國文字自創立之初,就以"象形」「指事」等為本源。象形由最初的描摹外象逐漸形成符號化的特徵,構築出漢字體系獨有的空間結構和筆畫時序。
  • 細讀鄧散木《篆刻學》:古人如何刻姓名印
    實際上,姓名印是現代篆刻學習都最常接觸的篆刻分類,所以鄧先生在講完官印製度之後,分門別類計私印,並且私印甫一開講,講的就是姓名印。
  • 楊絳: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 | 鳳凰副刊
    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去讀書,只準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
  • 篆刻入門:介紹幾本學習篆刻史的書
    大致可以放到這份書單上的有這五種書(五種已經不少,後面還補上穿插相應可以參考的資料書):1、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2、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3、李剛田、馬士達先生的《篆刻學》;4、孫慰祖先生的《中國璽印篆刻通史》;5、劉江先生的《中國印章藝術史》。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