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篆刻學》:古人的成語印

2020-12-14 騰訊網

接著讀鄧先生的《篆刻學》,說說成語印。

這裡的成語,並不是指後世所說的「成語」入印。後世所說的「成語」,指的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

一般意義下的成語就是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鄧散木《篆刻學》的成語印章節)

「成語印」中的成語,指的是能夠成為一句話的語句。把這一句語句入印,就是「成語印」了。

依鄧散木先生《篆刻學》所講,成語印最早盛行於宋元,傳說賈似道(南宋晚期丞相)有一方「賢者而後樂此」印,從此以後,成語印相沿成風。到了明清時期,成語印更加風行,明代何震(即何雪漁)喜歡用《世說新語》詞句入印,也有牢騷語、風月語、佛道家語入印的。

其實,何震最有名的成語印,是這方「笑談間氣吐霓虹」,如圖:

(何震「笑談間氣吐霓虹」)

此外,比如「肯作徙爾一男兒」、「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謫仙初墮愁在世」、「興酣落筆搖五嶽」、「援筆持杯到夕陽」等等均是何震的成語印,不再一一上圖,翻查何震印譜均可查到。

後面鄧先生又說文衡山(就是文徵明)因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也就是庚寅年,於是就有用「惟庚寅吾以降」這一句《離騷》語入印,以及文嘉(文徵明次子)有「肇錫餘以嘉名」,還有文彭(文徵明長子)「竊比於我老彭」,實際上都早於何震(何震是文彭的弟子),只是暫不能確定這些印是否自刻(文彭是自刻的可能性大),文人篆刻史上有名的,也是較早的成語印,應當算文彭的「七十二峰深處」。如圖:

(文彭「七十二峰深處」)

另外,文彭的「琴罷倚松玩鶴」也是篆刻史有名的成語印,也值得一提,如圖:

(文氏父子的成語印)

接下來的周亮工(字櫟園)有成語印「我在青州做一領布衫重七斤半」和「軍漢出家」兩印,未見印譜有載,但他有「紙窗竹屋燈火青熒」以及「遙望齊州九點菸」等成語印(見重慶出版社《清初印風》),足見他有刻此類印的記錄。如圖:

(周亮工的成語印)

鄧先生此後講的武虛谷「因杖京營步軍統領番役罷官」遂刻一印「打番兒漢」亦未見有載,不知鄧先生資料出自何處。至於武虛谷「杖打步軍統領番役」卻確有此事,那時的步軍統領由和珅代管,「打狗不看主人」,武虛谷罷官該是很正常的事了。

後世的成語印越來越多,幾乎每個文人篆刻家都有成語印,比如皖派宗師鄧石如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浙派宗師丁敬的「嶺上白雲」

(丁敬:「嶺上白雲」)

鄧派巨擘吳讓之的「逃禪煮石之間」

(吳讓之「逃禪煮石之間」)

天才篆刻大師趙之謙的「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杜甫詩句)

(趙之謙的成語印)

寫意派吳昌碩大師的「道在瓦甓」

(吳昌碩「道在瓦甓」)

等等,這些都是成語印中的精品,精品太多,不能盡舉。

成語印精品在後世的篆刻大家的手中層出不窮,常翻印譜,成語印極為多見,後世篆刻高手,有時甚至將整首詩或整首詞刻入印,那更是成語印的極致了。

在成語印之後尚有「厭勝印」,一般認為厭勝印用於隨身佩印,用於闢邪,起源於秦,至現代漸漸為消亡。這也是有原因的,畢竟,厭勝印有點「怪力亂神」了。我們在讀《篆刻學》的過程中,厭勝印這一節,我們會略過。

下一回我們開始介紹印式。

(【細讀《篆刻學》】之21,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細讀鄧散木《篆刻學》:古人如何刻姓名印
    (《篆刻學》私印部分書影) 開頭,鄧先生講了這樣一段: 印,所以昭信。 (古人的雙名印) 第一方,姓張名當時,刻成「張當時」;第二方,姓孫名千秋,刻成「孫千秋印」。
  • 細讀《篆刻學》:魏晉六朝印
    在現有的篆刻學體系內,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都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大時期,被稱為漢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漢印印風時期,但鄧先生在他的《篆刻學》裡將魏晉六朝印單獨列了出來,所以,我們分開說說它。
  • 細讀鄧散木《篆刻學》:「朱白相間印」及其對姓名章創作的啟發
    比如,在漢印裡就有半朱半白的印章,也有朱白相間的印章,這打破了印章非朱即白的審美樣式,使印章之美大幅度地豐富起來。 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私印章節下,專門討論了朱白相間印:
  • 細讀《篆刻學》:「疏密」,值得篆刻初學者牢記的章法原則
    古印文字,疏密肥瘦均勻者多,——如下面圖中的「部曲將印」、「軍曲侯印」——其不均勻者如下面圖中的「折衝猥千人」——除鑿印而外,大都自有其斟酌處。古人所謂「寬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以容針。」學者宜於此等處索之。
  • 《篆刻學》:吳昌碩和他的「吳派」
    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一書中,對於吳昌碩為代表的吳派描述非常簡單,我們有必要將相關的知識點補充進來。因此,本文除了記述鄧氏《篆刻學》所載內容外,另外補充了與吳昌碩及吳派相關的內容。
  • 中國成語印博物館 7000成語印章明年免費參觀
    首席記者楊軍報導 30年時間篆刻7000餘方成語印章,即便有人出巨資收購,都被他婉拒。如今,這些印章支撐起的中國成語印博物館,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他就是楊桂臣,中國成語印博物館的館長。昨日,位於瀋陽市皇姑區的中國成語印博物館,迎來一場獨特的授牌儀式,這裡預計將在明年面向公眾開放,屆時大家可以免費到此欣賞中國所有成語的印章。
  •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文/錦老師講歷史 圖/網絡前幾天,在抖音上有刷到papi醬的一條視頻,她在視頻中吐槽媽媽的俗語,看似吐槽,實則是秀了一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而古人留下來的俗語或者成語也不一定就是針對某一件事的,我們要善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講的是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
    大家都知道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其蘊涵的意義非常深厚。據統計,中國古人曾發明了5萬個成語,其中有96%是四字成語,可現代卻很少發明新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大概有3點。而這些人非常集中,在古代社會非常少,所以,成語在這些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普遍都會讀書識字,文化也趨向平民化,自然成語發明就少很多。第二,在古代,起初人們進行文字記錄用的都是竹簡或布帛,這些東西不是攜帶起來不方便,就是價格昂貴。古代人為了節省材料以及開支,便將口語化的語句經過加工,去除多餘的修辭,並儘量言簡意賅,這樣文言文應運而生。
  •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
  • 【語文•成語】團印成語學習指‬南《成語專題學‬習手冊》小學階段常用常見成語​
    【書名】團印成語學習指‬南《成語專題學‬習手冊》小學階段常用常見成語【適合年齡】
  • 印章種類(一篇文章讓你讀懂篆刻學)
    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1、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  黃庭堅曾作詩「人生政自無閒暇,忙裡偷閒得幾回」,忙裡偷閒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  「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 從中華成語裡探索古人生活與文化景觀
    成語常見格式四字格,成語的演繹來源與古人生活與文化包括:古代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文學作品,民間口語。本文以成語為文化載體,從物質生活,心理文化、制度三方面,回眼望去從上古追溯,試論古人的生活與文化。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篆刻學》的內容也沒有局限於論述用篆書刻制印章,而是廣涉「名式」、「派別」、「選材」、「章法」、「款識」、「印人」等諸多方面。可見壽石工先生並不是簡單地認為治印藝術就是「篆刻」,以「篆刻學」為名也只是從俗從便而已。直至晚清,文人刻印絕對大多數都使用的是篆書。因此他們稱「篆刻」與治印的實踐並不矛盾,反倒可以讓士大夫們有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顯示他們是懂得古文的知識階級——這當然是閒話了。
  • 古人創造5萬個成語,為何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專家:原因有三
    唐詩宋詞、十二生肖基本上是屬於中國獨有的,像這一類還有對聯、書法,成語也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成語之多、之好用可能連中國人自己都難以想像,就這麼來說,前些年有部名叫宮心計2的港劇便是以成語令人感到新穎。它幾乎是每一句都得捎上那麼幾個成語,當時許多人曾說,看這部劇就像是在看成語大賽,看誰的知識儲備更多。
  • 成語無腸公子是古人對哪種動物的別稱 吃螃蟹的季節是幾月
    古人多用成語來形容生活中的事物,那麼成語無腸公子是古人對哪種動物的別稱呢?顧名思義是沒有腸子的動物,你知道正確答案嗎?  成語無腸公子是古人對哪種動物的別稱  正確答案:螃蟹  古人給蟹取「四名」:「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空,則曰無腸。」
  • 這些滋養了古人的成語智慧,也定能啟迪你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中,成語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仕途不順,被人詆毀,先後被貶黜至偏遠的黔州與宜州,前途堪憂,但黃庭堅卻毫不在意,住所雖破敗不堪,但其依舊坦然接受。
  • 龍印《成語天下》第二季圓滿收官 成語傳承再添絢麗一筆
    12月5日,河北衛視龍印《成語天下》第二季完美落幕!「成語活詞典」單計環最終登上冠軍寶座,勇奪桂冠;國學少年馬思涵榮獲亞軍;被稱作「國學種草機」的魯韋彤成為本季季軍,向他們表示祝賀!可謂實至名歸!
  • 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經典,為何古人能夠發明,現代卻很少發明?
    除了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成語也是中國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一大經典,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五萬多個成語,其中大多都是古人發明,新成語沒有幾個,這不禁讓人好奇近現代真的沒再發明新成語嗎?為何近現代不再發明新的成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