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創造5萬個成語,為何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專家:原因有三

2020-12-10 騰訊網

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而中國歷史悠久,說到文化可以追溯到神農氏時代以前,起碼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國傳統文化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包羅萬象,像唐詩宋詞、琴棋書畫、十二生肖皆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唐詩宋詞、十二生肖基本上是屬於中國獨有的,像這一類還有對聯、書法,成語也是其中之一。

中國的成語之多、之好用可能連中國人自己都難以想像,就這麼來說,前些年有部名叫宮心計2的港劇便是以成語令人感到新穎。它幾乎是每一句都得捎上那麼幾個成語,當時許多人曾說,看這部劇就像是在看成語大賽,看誰的知識儲備更多。也有人說編劇跟演員相比都不容易,畢竟每一個成語的背後幾乎都有一個小故事,也有它們各自的含義。

但從這部劇中還能看到一點,那就是成語之多,有人曾統計過,這部劇一集有近兩百個成語。它的集數可不短,而且裡面的臺詞很少有重複的,就這還只是成語的冰山一角。其實真要光念成語,估計念個五十集都不能念完,因為中國的成語壓根就多到無法統計。五萬還只是一個大概的數據,很多人可能只有四個字的算成語,其實並非是這樣的。

一般來說成語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以及七個字的都有,相同的是,它們的背後都代表了一定意義。不過觀察會發現,成語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這就會發現奇怪的一點。成語到了現代似乎就此停步,再也沒有新的成語出現,這是為什麼?

成語其實一直都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跟習用語、諺語相似又有區別,而成語出現的方式是古代經典或者著作、歷史故事。它的意思很精闢,可這小小的幾個字之間其實都包含了一個小故事。比如說患得患失,它指的是對於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而它故事的主人公是后羿。

這位神箭手大家都聽過,他有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就是騎射技藝高超。本來他是從未失過手的,所以人們對此稱讚不已,夏王無意中聽說了這件事,便讓他前來表演。結果吧,夏王在表演前說,你射中了我就給你錢財,射不中,我就得消減你的封地。這下好了,后羿聽了他的話變得很是緊張,擔心自己發揮失常。一想到自己的射出去的後果,他就開始緊張,一箭不僅沒射中,還偏得離譜。

倘若沒有夏王的那番話,或許他就不會失常,其實就是心態的問題。由此便誕生出患得患失這個成語,它也有過分計較得失會成為成功的阻礙的意思。而新成語不再出現的第一個原因便是語言的變化,現代的漢語跟古代使用的文言文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因為時代的不同。就像前面說的患得患失的故事一樣,四個字的背後是上百個字的解釋,足以見得成語的精簡。

這是古人為了方便記錄和傳播使用的一種方式,畢竟文言文那麼多,直接記錄的話消耗的材料可不是一點兩點。而成語只有四個字就能說明意思,不就方便了很多?精簡文字也一向是古人所追求的,他們在編撰史料的時候想的都是如何能用幾個字便能說明全部,成語無疑是個好選擇。

現代就不同了,現代的書寫材料沒有古代那麼昂貴,而且現代文字比之文言文已經簡單了許多。打個比方,古人最早使用竹簡,可竹簡的製作與在上面刻字都極其麻煩。就算後來有紙,紙的價格也很昂貴,現代不一樣,現代用電腦一分鐘就能敲好幾百個字。現代紙的價格也沒有那麼貴,既然有條件,那麼便不再需要精簡,成語發明的源頭都在逐漸的消失,它自然出現得少了。

第二點便是現代文化程度的普及,現代文字本就比文言文的普及程度更廣,這是因為它比文言文更加的簡單,容易理解。文言文的逐漸消失,就意味著成語出現的契機也隨之消失。最後一點便是,中國的成語已經夠多了,五萬多個成語裡面,經常使用的上萬都不到。就像前面所說,光是念成語都能念上個幾十集,如今的成語數量已經足夠人們所使用。

而且五萬個成語在大眾之間恐怕也只有幾千個是廣為人知的,這些都沒能完全記下來、搞明白,為什麼還要費力去創造新的?而且現代社會是個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一個新聞在網絡上的傳播時間最長的也不過一年,少的還有幾天、幾個月的。隨著新聞出現過的那些網絡用語也會隨著新聞的沉寂而消逝,存在的時間與意義上遠遠不如古人的成語。總的來說還是時代的變化,成語沒被淘汰,但成語的發展是被時代所淘汰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有3個原因
    據統計,中國約有5萬個成語,其中96%是四字成語。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
    大家都知道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其蘊涵的意義非常深厚。據統計,中國古人曾發明了5萬個成語,其中有96%是四字成語,可現代卻很少發明新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大概有3點。而這些人非常集中,在古代社會非常少,所以,成語在這些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普遍都會讀書識字,文化也趨向平民化,自然成語發明就少很多。第二,在古代,起初人們進行文字記錄用的都是竹簡或布帛,這些東西不是攜帶起來不方便,就是價格昂貴。古代人為了節省材料以及開支,便將口語化的語句經過加工,去除多餘的修辭,並儘量言簡意賅,這樣文言文應運而生。
  • 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經典,為何古人能夠發明,現代卻很少發明?
    除了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成語也是中國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一大經典,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五萬多個成語,其中大多都是古人發明,新成語沒有幾個,這不禁讓人好奇近現代真的沒再發明新成語嗎?為何近現代不再發明新的成語了?
  • 一不小心你可能就創造了成語
    成語,從小時候還沒上學,父母就要求我每天背成語記成語,那時候貪玩很牴觸。例如一心一意,三言兩語,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等。當時覺得很不解,為什麼要記這些四個字四個字的東西呢?中國漢字那麼多,學習生字也不能這樣學呀。
  • 專家:新聞聯播也會讀錯字 "三隻小豬"怎是成語?
    拿著這本《新編成語大詞典》,很多考生可以理直氣壯地對老師說,「『七月流火』,高考改在6月是有道理的」。因為詞典裡已經明確註明:「七月流火」原指暑熱減退而秋涼將至,而後因望文生義多被理解為天氣炎熱酷暑難當。  詞典主編陳璧耀表示,詞典之新,首先是收錄了沿用已久的成語新意,這樣的新解成語大約有10個。
  • 網民熱捧「後現代成語」 語言專家:是立不住的
    面對這些網民自造的詞語,有人為其賦予了一個名號——「後現代成語」。不少網民認為,這些新近發明的四字新詞,將來會成為真正的成語,甚至還有人為其撰寫了詞典。  眼下,「後現代成語」正從網上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這種現象究竟是語言的進化,還是一種自娛自樂的遊戲?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93.5%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歷史文化
    成語式微:65.5%受訪者歸因現在人們「表達不講究了」    調查發現,儘管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2.1%)表示仍經常使用成語,但明確表示已不經常使用成語的人,也有四成之多(40.6%)。    對於成語使用少的原因,受訪者首選「表達越來越淺白,不講究了」(65.5%)。
  • 從中華成語裡探索古人生活與文化景觀
    成語常見格式四字格,成語的演繹來源與古人生活與文化包括:古代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文學作品,民間口語。本文以成語為文化載體,從物質生活,心理文化、制度三方面,回眼望去從上古追溯,試論古人的生活與文化。
  • 從歷史透視與現實認定看新成語
    值得一提的是,現今有些所謂的新成語其實資歷並不淺,只是人們對源流一度缺少跟蹤而已。例如,常被人視為新成語的「壯士斷腕」其實是「壯士解腕」的變體,早見於《三國志·魏書·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從書中的表述來看,「壯士解腕」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是一句古語。
  • 他號稱最完美的男人,還留下了17個成語,其中一句成語最霸氣
    在「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古人對於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的書生都十分的尊敬,讀書人為了展示他們文化素養,創造了一種特殊語體——成語。東晉時期,有一個被稱為「完美」的男人,他給後世人留下了17個成語,其中有一個十分霸氣,究竟是什麼人如此優秀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亂改成語,成何體統?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發《通知》指出,一些節目和廣告隨意篡改、亂用成語,如把「盡善盡美」改為「晉善晉美」。要求各類廣播電視節目和廣告不得使用或介紹根據網絡語言、仿照成語形式生造的詞語,如「十動然拒」、「人艱不拆」等。該做法引發網友激烈爭論,焦點網談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進行點評。    網聚觀點    「挺禁」派:禁得好!
  • 網絡成語毀譽參半 「新成語」應如何對待
    一條來自某大學生調侃考試的微博,幾乎就是「新成語」的集體亮相:「看了課本『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在說什麼,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考試之中『累覺不愛』(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考完試後『細思恐極』(仔細想想,覺得恐怖至極)。成績發布,通過的同學『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掛科的同志『說鬧覺餘』(其他人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感覺自己很多餘)。
  • 農村青年成文化創新先鋒,原創出一千個土味兒成語
    ,這些詞語你沒有見過就對了,因為這是襄陽老河口市農村青年付坤原創出來的土味兒成語,在他沒有發布之前,網上根本搜索不到。成語是中國文化中的寶藏,但是現代人創作的很少,這讓很多人迷惑。我們現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各方面都表現很好,為什麼在成語上表現不佳呢?
  • 網絡成語「說鬧覺餘」等流行 專家:離成語還很遠
    一條來自某大學生調侃考試的微博,幾乎就是「新成語」的集體亮相:「看了課本『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在說什麼,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考試之中『累覺不愛』(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考完試後『細思恐極』(仔細想想,覺得恐怖至極)。成績發布,通過的同學『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掛科的同志『說鬧覺餘』(其他人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感覺自己很多餘)。
  • 不能忽略陳水扁對現代成語「貢獻」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的透視集今天發表一篇評論文章說,偉大的「教育部」要把「三隻小豬」、「楚門的世界」、「奧賽羅」放入成語,我們不反對,不過,我們要對教育提出嚴厲的讉責。既然「教育部」認為成語應該與時俱進,他們怎麼可以忽略了陳水扁以及民進黨對現代成語的「貢獻」。
  • 網民熱捧「後現代成語」詞語遊戲不過娛樂而已
    面對這些網民自造的詞語,有人為其賦予了一個名號――「後現代成語」。不少網民認為,這些新近發明的四字新詞,將來會成為真正的成語,甚至還有人為其撰寫了詞典。眼下,「後現代成語」正從網上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這種現象究竟是語言的進化,還是一種自娛自樂的遊戲?
  • 《笑讀成語》開團!畫給孩子的趣味成語故事,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
    小成語,大道理,學習成語可以增長語言能力,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更能夠開闊視野,汲取智慧。今天給大家推薦《笑讀成語:畫給孩子的趣味成語故事》。這是一套讓孩子讀得開心、記得住、有深度的漫畫成語故事書。160個活潑生動的成語故事+160幅幽默風趣的四格漫畫,不陳腐、不乏味,形式新穎靈活。
  • 江西首屆成語聽寫大賽啟動·4000個成語 不常用也不生僻
    江西首屆成語聽寫大賽題庫中的成語,不會太過普遍而沒有學習價值,也不會太生僻而很少使用,專家將精選出4000個作為比賽用的成語。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廖濟堂報導:「請問江西首屆成語聽寫大賽的題庫是如何設計的?成語一共有2萬多個,如果每一個都要複習,難度相當大。」
  • 看圖猜成語:6張圖片代表6個成語,第一張圖片的成語出自儒林外史
    在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話,就說了一個成語。也是我們第一題的答案:味同嚼蠟。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蠟一般,形容沒有味道。多指說話或文章枯燥無味。這裡提到的蠟燭,是在清代,其實,在很早之前,咱們的古人就知道用油脂來做燈了。最開始的時候,用的是動物的脂肪煉成的油。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話說董卓被殺死後,被扔在街頭,因為董卓是個胖子,有好事的人就在他的肚臍眼點了一個燈芯,結果亮了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