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2020-12-11 尋歷史真相

撥雲見霧尋歷史,水落石出現真相。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一、俗語的典故

古代的一些成語並不是古人憑空想像的,這些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的成語背後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學好、用好這些俗語,背後的典故後人也應該知道。這句成語出自《左傳》,相傳當時晉國與鄭國之間有矛盾,而晉國準備出兵攻打鄭國。當時有位大家叫做荀瑤的大將主張率兵攻打。

但是有一些人覺得荀瑤這麼做是對的。但是荀文子不這麼認為,他覺得現如今對於這場戰爭的開始、中間的過程、預測結果都不知道,勝算很小,所以他極力反對出兵攻打鄭國。後來人們覺得荀文子的意見是對的。於是有一問三不知這句成語,當然隨著時代的變換,人們只知道這句話大概的意思,並不知道這個典故。

二、俗語蘊含的道理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事情開始、中間過程以及事情應該會有什麼樣的結尾。古人提倡謀事,做事情之前,在心中要對事情的發展有著合理的預料,而且每個階段都要好好規劃,不然事情很難做成。做事情要有個「謀」字,一定要策劃好,合理規劃在事情進展的各個階段應該做什麼。

在現代社會,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需要有規劃,不然很可能會失敗。並不能盲目的做某幾件事情。雖然這句俗語已經流傳了很多年,如今甚至含有貶義,但是其背後的意義是深刻的。這句俗語對當今時代的人成事、謀事依舊具有重要意義。年輕人做事往往比較盲目,所以做事情之情不妨想一想事情的各個階段,做好針對性的努力,只有這樣才更容易成功。真正在生活中運用這句俗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活學活用。

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成語已經與當前的時代脫節了,但是還有很多成語依舊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導意義。在現實生活中,學會用好成語,用這些成語指導我們的生活才最為關鍵。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對待這些俗語,要充分理解背後的含義並運用於生活。

往期精彩內容

古人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古人的勸告

古人說「朋友妻不可欺」,還有一句更經典,可惜少有人知道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古人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啥意思?祖宗說得有道理嗎?

古人說「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是哪三種人不能親近?

參考資料《左傳》《金瓶梅》

文章題目: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典故】「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那些常用卻從未了解的典故
    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其出處或背後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就拿「一問三不知」來說,問一件事,怎麼就變成「
  • 古人云:「無毛之女旺三代,有毛之夫值萬金」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是這些俗語中,有一些內容並不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有一些內容屬於封建迷信,作為後人,一定要仔細甄別,不能完全聽之任之,比如古人說過這樣一句俗語:無毛之女旺三代,有毛之夫值萬金。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較低,封建社會女子大多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當時對於女子的要求也並不低,必須賢良淑德,而且封建時期的女子受到禮教的約束,毫無自由可言。
  • 古人衣袖寬大有何作用?暗藏奧妙典故頻出
    古人所穿的衣服,每個朝代各有特點,不盡一致,但是古代衣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袖子寬大。那麼如此寬大衣袖有什麼作用呢?其中大有奧妙,典故頻出。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袖子主要有哪些用途?介紹一下古代的衣袖。
  • 古人說「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中,「三」這個數字經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也有的,確實能數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問三不知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問三不知,你還知道有哪些5字成語?
    1.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基本釋義: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典故: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 民間俗語:「一問三不知」,指的哪三不知?看完漲知識了
    民間俗語:「一問三不知」,指的哪三不知?
  • 「鬼鬼祟祟」是什麼意思,及成語的小典故
    拼音: guǐ guǐ suì suì頻率: 常用年代: 近代詞性: 貶義詞結構: 聯合式解釋: 祟:指鬼神作怪害人語法: 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的行動。成語示例:茅盾《子夜》:「而且為什麼李玉亭又是那麼~,好像要避過了王和甫?」
  • 「雨打棺,十年酸;雨灑墳,出貴人」,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薤露》古人比較迷信,尤其是遇到一些解釋不了的事情,他們歸結於宿命或者是鬼神。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科學技術有限,人們的認知水平相當低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觀念。甚至古人將一些想法編成了俗語,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很多,有的是封建迷信,後人一定要鑑別,比如這句話:雨打棺,十年酸;雨灑墳,出貴人。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 你可能不知道的成語故事:一問三不知
    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謀士去齊軍營地遊說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掉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國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 一問三不知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代就有很多說法,現代網友更聰明
    有時候頑劣的兒童,別人問他什麼問題,他故意全都回答不知道,這時大人就會笑著說:「這小孩一問三不知」。現在說起這一問三不知的意思都是指問啥啥都不知道,就連最簡單的東西都回答不出來,也有網友調侃道,之前不知,現在不知,以後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我知。
  • 成語「為虎作倀」中的「倀」是啥意思?有什麼典故?你可能想不到
    「為虎作倀」這個成語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比較常見、常用的成語,貶義詞,比喻幫助壞人作惡、幹壞事的幫兇,比如古裝劇中,某某富家紈絝強搶民女,其僕人幫著主子搶人、打人,這樣的群體就是幫兇。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見到為虎作倀之事。
  • 古語說「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啥意思?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明代《增廣賢文》寫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今天又成為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知、要,添了幾分主動,加了幾分情願,重了些味道,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如此,咱們便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到底有何深層含義。
  • 「三長兩短」常用作發生意外的假設,它到底指代什麼,有何典故
    文·段宏剛「三長兩短」如今是一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遭受意外事故或災禍,也用來指代有可能遭遇死亡,含有對死亡不確定、假設的意思。這個成語由明代末年著名劇作家範文若(1587年——1634年)貢獻,是他在一部劇本的唱詞裡首次用到了「三長兩短」這個成語。範文若少年成名,自小才智超群,擅長創作離奇、荒誕,具有諷刺意味的劇本。他在24歲時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先後擔任知縣、兵部主事、南京評事等官職。大約到40歲時,他因家事分心,不得不辭官隱退。
  • 古人講「八拜之交」,是哪「八拜」,有何典故?為何不敢輕易結拜
    那麼為什麼古人熱衷拜把子,卻輕易不敢結「八拜之交」呢?有何典故?你先看看都是哪「八拜」,心裡就有譜了。第一、什麼是「拜把子」現實生活中大家都以朋友相稱,所以「拜把子」這種獨特的漢族交際習俗,已經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可是早在封建社會中,「拜把子」卻是一種非常流行的結盟方式。
  • 縱觀十二生肖中鼠、牛、虎,的成語,你知道到有什麼典故?
    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恥辱的「腐刑」。 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
  • 俗語「有福之人兩腿毛,無福之人毛兩腿」什麼意思?此話真理嗎?
    一、為何有福之人兩腿毛?古代社會中,對於廣大的農民來說,最重要的是從事於農業生產,一年四季都有幹不完的農活。農民只有通過種田才能獲得收益,不種田的話,家就不能維持,畢竟沒有收入來源。所以古代的農民除了種田還是種田,如果不想讓子孫後來重複自己的路,可以讓他們讀書,然後考取功名。
  • 古人講「五子登科」,指哪五子,有何來由?被孩子問到了可別蒙圈!
    這在當時傳為一段佳話,當朝太師馮道聞知此事,為竇燕山賦詩云:「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三字經》中也借用這個故事,告誡廣大為人父母者,只有教導有方,兒子才能登科及第,這就是五子登科」的典故。後來,隨著社會發展「五子登科」,逐漸用來作結婚祝詞或吉祥語。這其實也充分說明了,古人對「五子登科」的歌頌和羨慕。
  • 大名成語典故——搖頭擺尾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齏甕裡淹殺?」 【附註一】澧州洛浦山(又稱樂普山)元安禪師,夾山善會禪師之法嗣,俗姓淡,鳳翔(今陝西鳳翔)麟遊人。少年時從其兄祐律師於本郡懷恩寺出家,不久即受具足戒,通曉經論。後遊方參學,問道於臨濟禪師,並成為臨濟禪師的侍者。
  •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還糊裡糊塗?三分鐘了解此典故
    如果該同學恰巧在走神,或者沒聽懂,那他的回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壓根不知該從何作答。這時候老師便會生氣地說:「一問三不知,你到底是幹嘛來了?」一些好奇的學生此時便會在想:「這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針對這個問題,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解答一下。據《左傳》記載,在魯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晉國執政大臣荀瑤發兵攻打鄭國。
  • 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墨子·魯問》量體裁衣
    (原標題: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量體裁衣「量體裁衣」這一成語中的「量」為計量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根據身體的長短胖瘦來裁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