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該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君王自知抵擋不住晉軍進攻,於是派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國自然不想看到晉國吞併鄭國後變得更加強大,從而對自身構成威脅,於是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
苟瑤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降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我國都城的屋子底下了,所以前來告急,我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國鐵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王命不可違,情勢緊急,陳成子不顧雨大水急,披著雨篷,拄著兵戈,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士卒們只得用鞭子狠抽戰馬,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通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怕,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佔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佔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謀士去齊軍營地遊說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掉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國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聽了晉國謀士的話,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謀士只得灰溜溜離開。
不久,陳成子手下部將苟寅來報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們軍營,想把我們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您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晉鄭之危就此解除。
成語釋義。
「一問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對整個事件沒有總體把握。現在多用於知識儲備少,被別人問到時,不清楚、不了解、不明白,什麼也不知道。
借鑑學習。
這則成語故事提醒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特別是跟領導匯報工作時,一定把事件的起因說清楚,把事情發展的可能方向和預估結果說明白,給領導決策提供「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讓領導作出科學決策。通過這樣長此以往的鍛鍊,不僅能贏得領導的信賴,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今後走上領導崗位,掌握大局,運籌帷幄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