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成語故事:一問三不知

2020-12-13 往史閒話

故事梗概。

該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公元前468年,晉國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君王自知抵擋不住晉軍進攻,於是派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齊國自然不想看到晉國吞併鄭國後變得更加強大,從而對自身構成威脅,於是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

苟瑤率軍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降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鄭國的嚮導子思說:「晉國的兵馬就在我國都城的屋子底下了,所以前來告急,我國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齊國鐵軍早日到達,如果再不行進,恐怕要來不及了。」

王命不可違,情勢緊急,陳成子不顧雨大水急,披著雨篷,拄著兵戈,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士卒們只得用鞭子狠抽戰馬,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通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晉軍統帥苟瑤見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怕,便對左右的部將說:「我佔卜過攻打鄭國,卻沒有佔卜過和齊國作戰。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部將們也贊成他的看法,主張撤兵。苟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謀士去齊軍營地遊說陳成子,使者說:「我們的統帥讓我向您解釋,這次晉國出兵,其實是為了替您報仇。您陳大夫這一族,是從陳國分文出來的。陳國雖然是被楚國滅掉的,但卻是鄭國的罪過。所以,國君派我來調查陳國被滅的原因,同時間問您是否在為陳國憂愁?」

陳成子聽了晉國謀士的話,知道這是苟瑤編造出來的說言,十分生氣他說:「欺壓別人的人絕沒有好下場,像苟瑤這樣的人難道能夠長久嗎?」齊國謀士只得灰溜溜離開。

不久,陳成子手下部將苟寅來報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們軍營,想把我們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嚴肅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

苟寅自知失言,後悔地說:「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什麼總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向上報告。現在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您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晉鄭之危就此解除。

成語釋義。

「一問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對整個事件沒有總體把握。現在多用於知識儲備少,被別人問到時,不清楚、不了解、不明白,什麼也不知道。

借鑑學習。

這則成語故事提醒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特別是跟領導匯報工作時,一定把事件的起因說清楚,把事情發展的可能方向和預估結果說明白,給領導決策提供「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讓領導作出科學決策。通過這樣長此以往的鍛鍊,不僅能贏得領導的信賴,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今後走上領導崗位,掌握大局,運籌帷幄打下基礎。

相關焦點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問三不知,你還知道有哪些5字成語?
    1.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基本釋義: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典故: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典故】「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那些常用卻從未了解的典故
    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其出處或背後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就拿「一問三不知」來說,問一件事,怎麼就變成「
  • 古人說「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中,「三」這個數字經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也有的,確實能數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問三不知
  • 【講故事,學成語】成語故事——夜郎自大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親子理念、親子故事,還有那份獨特的親子成長體驗。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和大家一起講故事,學成語,也希望爸爸媽媽跟孩子們一起從成語中體會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啟示!一句話釋義夜郎自大比喻驕傲無知的膚淺自負或自大行為。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 民間俗語:「一問三不知」,指的哪三不知?看完漲知識了
    看完漲知識了如今大家在日常交流的時候,常用到「一問三不知」這個俗語,常用來形容人對事情一點都不知情,不論問什麼都不知道。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這個俗語雖然大家都會用,但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三不知」到底指的是哪三不知。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講講這句俗語的來龍去脈,相信看完之後一定能讓各位有新的認識。
  • 如何裝蒜:英語中的一問三不知你知道幾個
    碰上一個不想回答的問題,你會假裝一問三不知嗎?不管小夥伴們如何「拷問」,你都不打算表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時候,英文裡你該如何「裝蒜」?你問錯人了。2. I've never given it much thought.這事兒我從來沒多想。3. I don’t think it's any of my business.我覺得這事跟我沒什麼關係。4. 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 【趣味成語】南轅北轍的故事.每天三分鐘,在故事中學會一個成語!
    季梁聽說後立馬從半路上趕了回來,衣服的皺褶還沒弄平,頭髮上的塵土還沒來得及洗去,就前去拜見魏王說:「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個人在大道上,正趕著車向北走,臣問他的車是要往哪兒去,他說他這是要去楚國。臣說:『到楚國去應該往南方走,你這是向北走,方向不對呀。』那人滿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的馬快著呢!』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相關成語:發憤忘餐 廢寢忘食 好吃懶做 委靡不振 遊手好閒2.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映月讀書,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人們根據江泌讀書的故事,概括出成語映月讀書。這個成語形容家境貧寒而勤學苦學。相關成語:映雪讀書2.空中樓閣 [kōng zhōng lóu gé]基本釋義:懸在半空中的閣樓。比喻虛幻的事物或脫離實際的空想。
  • 成語故事《瞞天過海》:薛白袍「瞞天過海」智取高麗
    諸將到齊以後,太宗問何人有渡海的良策?大將尉遲敬德說:「此事可問前軍統帥張士貴。」太宗問張士貴:「卿可有計策?」張士貴一時回答不上來,便對太宗說:「請讓臣回去認真思考一下,再回復陛下。」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命諸將各自回營準備。
  •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還糊裡糊塗?三分鐘了解此典故
    如果該同學恰巧在走神,或者沒聽懂,那他的回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壓根不知該從何作答。這時候老師便會生氣地說:「一問三不知,你到底是幹嘛來了?」一些好奇的學生此時便會在想:「這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針對這個問題,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解答一下。據《左傳》記載,在魯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晉國執政大臣荀瑤發兵攻打鄭國。
  • 夜郎自大的故事 | 聽故事,學成語No.36
    聽故事↑↑點上方音頻綠標聽故事↑↑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裡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為了迎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說:「當然是夜郎國最大囉!」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 "一問三不知"用英語怎麼說?
    「一問三不知」,指怎麼問都不知道(say 「I don't know」 to every question),很糊塗或很無知。可以翻譯為「be entirely ignorant; not know a thing」。
  • 該成語常被用來稱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故事卻很可能是假的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主人公是諸葛亮。原文如下:亮至南中,所在戰捷。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率部來到南中地區,連戰連捷。他聽說孟獲這個人是當地各族都非常敬服的人物,便招募勇士要生擒他。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鞭長莫及,你還知道哪些具有緊縮式用法的成語?
    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就沒通知宋國。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 成語故事《鵬程萬裡》教學設計
    短短幾個字,凝結著中華人民幾千年的智慧,難怪說中華成語是我國璀璨的文化瑰寶。學習成語故事,不僅可以讓我們了解歷史典故,通達事理,還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使你的語言和文章錦上添花、蓬蓽生輝!2.下面我們來讀一讀這些成語,你有什麼發現?
  • 【趣味成語】負荊請罪的故事.每天三分鐘,在故事中學會一個成語!
    聽故事                                                            點擊上方播放按鈕即可觀看動畫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例句]   ‍考試沒考好,我又故意隱瞞媽媽,媽媽知道後生氣了,我只好負荊請罪向她道歉。
  •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NO. 11
    劉備雖然勤奮治國,可是他的兒子劉禪卻不一點也不像他。劉禪的小名叫劉阿鬥,他懦弱無能,懶惰成性,一天到晚就想著吃喝玩樂。劉禪回答到:「此間樂,不思蜀。劉禪的手下有一個叫做郤正的人,他聽到這件事以後,趕緊去教劉禪,說:「如果以後他再這樣問你,你應該背上哭泣,回答他說『我的父母祖先的墳墓遠在蜀地,而我卻在千裡之外。所以我的內心每一天都為此悲傷,特別思念故土』。」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他這個問題,他就流著淚水,用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司馬昭看到劉禪前後的態度大不相同,感到非常好奇,就說:「怎麼這麼像郤正講話的語氣?」
  • 【講故事,學成語】成語故事——守株待兔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親子理念、親子故事,還有那份獨特的親子成長體驗。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和大家一起講故事,學成語,也希望爸爸媽媽跟孩子們一起從成語中體會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啟示!一句話釋義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成語故事相傳在戰國時代的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