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那些常用卻從未了解的典故

2021-02-09 月下花語

 

語文的魅力無處不在:比如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典故,其出處或背後的故事都很有意思,就拿「一問三不知」來說,問一件事,怎麼就變成「三不知」了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們常用卻別有深意的語言典故。

就像上面提到的,我們經常用「一問三不知」形容一個人啥也不知道。其中,三不知指的是不知道事情的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這個短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

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覺得對敵方情況了解不夠清楚,所以不可輕舉妄動,他對荀瑤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看來,「三不知」的本意是要提醒大家,做事情之前看清事情的全貌,全面思考之後再做決策和執行。

除此之外,「三不知」後來還可以指裝糊塗。明代小說《二刻拍案驚奇》裡說:「桂娘一定在裡頭,只作三不知,闖將進去。」嗯……挺考驗演技的。

大家經常用「人不可貌相」來反駁「以貌取人」,卻很少有人知道第一個被這麼說的人是誰。

《韓非子·顯學》中曾記載,春秋末期有個魯國武城人,複姓澹臺,名滅明。他的長相比較特殊,不是帥出天際而是……醜。

他去拜孔子為師,孔子愛答不理。澹臺滅明對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態度有些失望,隨後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歷程。

終於,他自學成才後,四處遊歷講學,名氣傳遍各諸侯國。孔子非常感慨,也有些懊悔地說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

後來,這句話就成了不要以貌取人、錯失人才的提醒。

此外,這個典故還與一個愛情故事有關。馮夢龍在《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中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故事講的是一個沒錢又不帥的小夥子秦重,與才女莘瑤琴相愛的經過。莘瑤琴落難之時想要自盡,以往追求過她的富家子弟無人理睬,只有賣油郎秦重肯出手相救,同時尊重並愛護她,最終,二人走到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秦重這個人物,表面上看是樸素平凡,但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品德心性卻令人感動。這樣的人物形象很好的詮釋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現在「小鳥依人」一般指女孩子嬌小可愛、惹人憐惜,這個詞最初卻是用來形容男人的。

這個成語出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禇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於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有一次唐太宗和大臣長孫無忌品評當朝人物,評論到書法家褚遂良時,唐太宗說他「如飛鳥依人」。

其中,鳥指的很有可能是麻雀。《說文解字》說:「雀,依人小鳥也。」古人認為麻雀依人,只要是有人住的地方,麻雀就會找到吃的,所以它需要依人生活。

因為身份不同,唐太宗將褚遂良比喻為棲息在自己身邊的小鳥,表示賞識憐愛。經過歷史時代的更迭,「小鳥依人」的使用場景有了挺大變化,或許沒變的是這份疼愛吧。

漢語博大精深,寥寥數字的典故背後,有歷史、有演變.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能追溯到千百年前的生動故事。你還知道哪些典故冷知識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此文轉載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若涉及侵權請聯繫本刊主編刪除。主編微信wanruo4667

     斟一杯花茶,細細品聽,沐一輪明月,靜靜欣賞。讓那隱藏在聲音背後的浪漫心情和鮮為人知的心悸感動在娓娓動聽的聲音中綻放。願沉睡的文字乘著飛翔的翅膀,在紛繁的紅塵中陪您度過一段詩意時光。

      歡迎您走進月下,聆聽花語,筆墨留香,傳遞美音。本平臺製作精美,誦者雅音。有高水準的朗誦團隊和專業的古詩詞誦讀團隊。您的關注和傳播是我們最溫暖的期待和動力!

【投稿須知】
1.題材:現代詩歌、散文及其各種體裁文學作品。古體詩詞酌情成集收錄。
2.投稿作者必須先關注月下花語公眾號才能投稿!投稿作品必須為【原創首發】作品,謝絕一稿多投。杜絕抄襲,文責自負,一經發現,刪除作品,永不錄用。
3.投稿者須在投稿作品前標註【投稿月下花語】字樣。並提供下列信息資料:作品原文、作者簡介照片。自帶音頻投稿請提供朗誦好的音頻、主播簡介和照片。(照片提供採取自願的方式)歡迎作者自帶主播錄製好的音頻作品投稿。
4.投稿作品需要由月下花語編審部審核,審核通過後會告知作者,通過的作品大約七個工作日內發刊。
5.對作者的要求:(1)作者的作品發刊後,請在務必在第一時間為自己的作品點亮🔆【在看】【寫留言】,並積極配合轉發分享自己的作品!要求自發刊起24小時內,閱讀量達到300以上,發刊頭條作品要求達到500以上。(2)請作者尊重自己的作品,也請尊重平臺編輯人員和主播人員的辛苦付出,對自己的原創作品至少打賞5元以上。
【關於賞金】
1.所有原創作品均在刊尾設置打賞區,接受聽眾鼓勵打賞。
2.賞金分配:20元以內歸平臺。20元以上,平臺留40%用於運營,其餘60%,作者和主播按5:5比例分配。
3.賞金計算期限:發稿之日起七天內。以微信紅包形式發放。
【說明】
1.對於不按照規定執行的作者,我們將視情節酌情考慮是否再接受您的投稿。
2.對於投稿平臺的新作者,我們會給三次發刊的機會,如果三次發刊還是達不到要求,我們將按照規定執行。
【收稿微信】
浮生如夢:微信號 fsrm81503402
希望:微信號wxid_mcx3rdws5w5j22
(加微信投稿請留言:投稿月下花語)   
以上要求請投稿作者認真瀏覽查看,所有投稿作者視為同意以上條款,不能遵守執行本平臺規定的,請謹慎投稿。
主編:環佩清音 (主編微信:wanruo4667)

寫留言 請先點擊識別下圖二維碼

關注【月下花語】公眾號

點擊在看

送你小花花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一問三不知」,指的哪三不知?看完漲知識了
    民間俗語:「一問三不知」,指的哪三不知?
  • 「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還糊裡糊塗?三分鐘了解此典故
    如果該同學恰巧在走神,或者沒聽懂,那他的回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或者壓根不知該從何作答。這時候老師便會生氣地說:「一問三不知,你到底是幹嘛來了?」一些好奇的學生此時便會在想:「這一問三不知,到底是哪三不知呢?」針對這個問題,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解答一下。據《左傳》記載,在魯哀公二十七年,即公元前468年,晉國執政大臣荀瑤發兵攻打鄭國。
  • 成語「一問三不知」具體指什麼?有何典故?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別人問問題,自己並不知道,有可能會被別人嘲笑:一問三不知。其實這句成語流傳的時間比較長,成語背後還有一個典故。現如今很多人只知道用成語,卻不知道成語的真實含義,尤其是這句話一問三不知到底是指的是哪三個方面,人們並不知道。
  • 古人說「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經典中,「三」這個數字經常是虛指,比如說「事不過三」、「富不過三代」等等,但也有的,確實能數出個一二三來,比如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問三不知
  • @人民日報總結:不可不知的40個中國古代歷史典故
    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永結秦晉之好"?為什麼說「問鼎中原」?「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人民日報總結了不可不知的40個歷史典故,收藏學習!
  • 娓娓道來,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三)
    句句箴言,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一) 字字珠璣,品讀今年以來習近平引用的那些詩詞典故(二)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要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
  • 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
  • "一問三不知"用英語怎麼說?
    「一問三不知」,指怎麼問都不知道(say 「I don't know」 to every question),很糊塗或很無知。可以翻譯為「be entirely ignorant; not know a thing」。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一問三不知,你還知道有哪些5字成語?
    1.一問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基本釋義: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現在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典故:出處《左傳·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晉國的大夫苟瑤率大軍討伐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 小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必讀:23個文學典故祥講,90%家長不知出處!
    小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必讀:23個文學典故祥講,90%家長不知出處!文學典故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一些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文學典故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其中蘊含的故事哲理常出現在文人騷客的筆下,也是現代小學生學習國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必讀素材。我們常說的「引經據典」,就是這個意思。文學典故出自經典書籍,在寫作中運用其論證自己的觀點,能使文章具有深度。
  • 如何在詩詞中使用典故?
    運用典故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其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等來表達作者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其典故來源于越王鑄劍的故事。據《拾遺記》記載:「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勾踐還熱衷於搜集和珍藏名劍,當時的寶劍鑑定大家薛燭,當看到他珍藏的寶劍時,大吃一驚,說從未見過這稀世之寶。
  • 高中語文古詩詞中的常用典故歸納
    一、明用典故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例1:「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析】「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 「鬼鬼祟祟」是什麼意思,及成語的小典故
    拼音: guǐ guǐ suì suì頻率: 常用年代: 近代詞性: 貶義詞英文翻譯: stealthy <deceitful; clandesive; devilish; furtive; shifty; sneaking>典故引用祟:鬼怪所造成的災禍。鬼祟:鬼怪作祟,作弄。
  • 大名成語典故——搖頭擺尾
    【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臨濟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齏甕裡淹殺?」 【附註一】澧州洛浦山(又稱樂普山)元安禪師,夾山善會禪師之法嗣,俗姓淡,鳳翔(今陝西鳳翔)麟遊人。少年時從其兄祐律師於本郡懷恩寺出家,不久即受具足戒,通曉經論。後遊方參學,問道於臨濟禪師,並成為臨濟禪師的侍者。
  • 【定州典故】膠柱鼓瑟、紙上談兵
    【定州典故】膠柱鼓瑟、紙上談兵 2020-06-0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納蘭容若詩詞典故集錦
    後世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 「驪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賭書:此處為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典出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夫婦倆都同樣喜好讀書藏書,李清照的記憶力又強,所以每次飯後一起烹茶的時候,就用比賽的方式決定飲茶先後。一人問某典故是出自哪本書哪一卷的第幾頁第幾行,對方答中先喝。
  • 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最用心解釋的一個典故,出自李商隱的一首詩
    唐代詩壇群星薈萃,流派眾多,風格各異,其中為人熟知的「詩中三李」可以說代表了三個不同風格的最高成就。李白的詩自由奔放,想像豐富,激情澎湃,清新自然;李賀的詩想像神奇瑰麗、旖旎絢爛,造語奇雋,凝練峭拔,色彩濃麗。李商隱的詩風格綺豔,用典繁僻,文辭清麗、意韻深微。
  • 仝卓事件調查進展 為何又是「一問三不知」
    可是,當央視記者找地方有關部門了解調查進展時,山西省教育廳辦公室、臨汾市教育局辦公室以及被要求協助調查的陝西省教育廳都出奇一致地回覆:「不清楚。」(6月 7日 央視新聞)面對央視記者採訪,相關地方教育部門工作人員連個「正在調查」的「官腔」都懶得打,直截了當地回復「不清楚」,這「一問三不知」背後的真相到底是啥?
  • 六句典故詩詞名句,承載的文化氣息,值得收藏!
    典故詞語具有「簡略的暗示」性能,在詩性語言活動中顯示出「壓縮式歷史的運用」功能。「典故」指代功能的發揮,藉助于欣賞者對「歷史原型(史實)」的領悟而得以實現。一、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三、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出自唐代溫庭筠的《新添聲楊柳枝詞》,紅豆:南方的一種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這句詩意思是:小巧精緻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紅豆,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四、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 古詩詞中常用十五個典故,幫你理解好詩詞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兩座高峰,它們以其文字優美、含義深刻著稱於世,在詩詞中,典故是經常出現的,我國唐宋時期更是湧現出了李商隱、辛棄疾等用典高手,而用典因為它文字簡練、深刻,含義婉約、深刻,為古詩詞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