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源於商丘的成語典故)
量體裁衣
「量體裁衣」這一成語中的「量」為計量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根據身體的長短胖瘦來裁衣服。作為成語,用來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典故出自《墨子·魯問》。墨子,宋國(今商丘)人,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於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春秋時人,殷微子的17世孫,宋襄公的庶兄,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後裔。目夷又名子魚、墨臺。他的後代有以「墨」為姓的。宋國大夫墨文便以墨為姓。有資料說,墨子的母親想起生墨子的前一刻夢見一隻黑色的大鳥,便給嬰兒取名叫「烏」。母親死後,墨子到處流浪。宋景公時,宋國有一個大夫是目夷的後代,名叫墨文,收留了他,給他謀了個差使。人們看他特別聰明,長得也和別人不一般,是一個奇人,便叫他「奇人烏」。他聽了心裡不舒服,便根據墨文的姓改名為「墨翟」。翟是深山裡一種長尾野雞,可見他仍有飛翔之志。他當過製造器具的工匠,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從墨子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來看,他還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聖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後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學,「法夏宗禹」,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子勤學,並帶領學生像孔子一樣周遊列國,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來形容墨家子弟並不為過。他有不少學生,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墨子在其三十歲之前創辦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墨子思想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應該是這個學校的必修課。
墨子曾有不短一段時間在魯國任教。他曾推薦他的學生到各國做官或遊說,《墨子·魯問》說:「子墨子(墨子先生)遊公尚過于越。公尚過說越王,越王大說,謂公尚過曰:『先生苟能使子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裡,以封子墨子。』公尚過許諾。遂為公尚過束車(備車)五十乘,以迎子墨子於魯。曰:『吾以夫子之道說越王,越王大說,謂過曰:苟能使子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裡,以封子。』子墨子謂公尚過曰:『子觀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將聽吾言,用吾道,則翟將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於群臣,奚能以封為哉!抑越不聽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則是我以義糶也。鈞之糶,亦於中國(中原的諸侯國)耳,何必于越哉!』」
這段話是說:墨子先生讓弟子公尚過前往越國出仕做官。公尚過按照墨子的理論遊說越王,越王大喜,對公尚過說:「墨子先生的理論好啊!先生你如果能使墨子到越國來教導我,我願分出過去吳國的土地五百裡封給他。」公尚過便答應了。於是越王為公尚過準備好馬車五十輛,到魯國迎接墨子。公尚過見了墨子,說:「我用老師您的學說遊說越王,越王大喜,他對我說:如果能讓墨子先生到越國來教導我,願分出原來吳國的土地五百裡封給您。」墨子對公尚過說:「你看越王的心意是如何呢?或許越王會聽我的話,採用我的學說,那麼我就準備前往,按飯量吃飯,按體長做衣服,一切用度和群臣一樣,怎麼能為了封地去施教呢!如果越王不聽我的話,不採用我的學說,而我卻前往那裡,那麼我就是拿義來出售了。同樣都是出售,我就在中原各國出售義吧,何必要遠遠地跑到越國去呢!」
由於《黑子·魯問》中「度身而衣」的話,後來「量體裁衣」就成了成語,用來比喻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做事的方針。
例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看情形辦事。」(毛澤東《反對黨八股》)」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