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他是一個以愛和義為武器的智者,他是一個以嚴密邏輯思辯聞名於世的哲人,他是一個獨具創新意識的偉人工匠,他是一個擁有當時世上最強大防禦技術的思想家。他,就是墨子。圍繞著以墨子為核心的墨家及其著作,產生了一系列的成語,字字如璣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精華,也彰顯著墨家的治學精神、和平精神、工匠精神和任俠精神等等。
對於與墨子有關的成語,大眾最熟悉的莫過於「墨守陳規」了。此外,「快馬加鞭」這個成語也出自墨子,彰顯了其教育治學思想和對優秀弟子的殷切期望。墨子的學生耕柱子,聰穎過人,但不知發奮努力,墨子總是責備他。耕柱子很不服地問:「我真的沒有比別人強的地方嗎?」墨子說:「我將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馬或牛,你打算鞭策哪一個呢?」耕柱子很自信地說:「我要鞭策快馬。」墨子追問:「你為什麼要鞭策快馬呢?」耕柱子說:「快馬值得鞭策。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 」墨子說:「我也認為你是值得鞭策的,你應該像快馬一樣力求上進啊!」自此,耕柱子發奮讀書,再也不用老師整日督促了。
除此之外,為大眾所熟悉的出自墨家的成語還有很多,如以人為鏡、功成名就、戮力同心、何罪之有、墨子泣絲、改梁換柱、致遠任重、不知甘苦、兼而有之、不可勝數、堅甲利兵、以卵投石等,本期結合墨家成語簡析其精神。
墨突不黔:墨家的和平精神
墨子像
墨子的一生總是行色匆匆,櫛風沐雨,奔走於戰爭與和平之間,到各諸侯國宣傳他的「兼愛」「非攻」思想。墨子是濟世救人的行動者,為了烏託邦般的救世夢想,他如苦行僧四處奔波沒有時間來品味生活之美,因此東漢班固對其評價「墨突不黔」。是說墨子每至一地,煙囪尚未燻黑,又到別處去了。與此相似的成語還有「黔突暖席」「孔席墨突」。在各國奔波的過程中,墨子不辭勞苦,「平生足跡所及,則嘗北之齊,西使衛,又屢遊楚,前至郢,後客魯陽,復欲適越而未果」,此間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孟子於是用「摩頂放踵」這個成語讚譽墨子捨己為人的辛苦程度:「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至清代,譚嗣同《自敘》載:「深念高望,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章炳麟《變法箴言》曰:「故摩頂放踵以拯生民之陸沉,前者踣,後者繼,百挫而無反顧,終以集事。」
墨家善守御,研究出不少在當時堪稱「高科技」的產品並投入到戰爭防禦工事。在著名的「墨翟陳辭,止楚攻宋」的典故中,墨子運用雄辯與無以倫比的防禦技術實力,成功阻止了一場血腥的侵略戰爭,這也許是戰爭的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墨子救宋」的故事,記錄在《墨子·公輸》篇,並被選進了初中的語文課本裡。不要以為這是偶然,事實上從現存史料來看,墨子生平至少成功阻止了四次類似的戰爭,如「止齊伐魯」「止魯攻鄭」等。如果在今天,墨子可以當仁不讓地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了。此外,作為古代正義的使者,墨子還有很多熱愛和平的名言,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義人在上,天下必治。」「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手足胼胝:墨家的工匠精神
商丘博物館的墨子雕像
墨子出生於宋國的一個工肆之家,很早就受家庭薰陶,學到了一身精湛的手工技能。據說他製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墨子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人。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善於從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經驗,逐漸成長為一位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傑出人才。之後,在其創立的墨家學派中,他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弟子刻苦鑽研,禽滑釐在製作守城機械構築城防工程中高強度勞動,以致手足長滿老繭,於是用「手足胼胝」這個成語來形容其工匠精神:「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墨子·備梯》)
墨子思想閃耀著工匠精神的光輝,其思想極具特色的就是理性、邏輯和工程師精神。墨子本人就是一位很好的機械師,他既能設計也能製造機械,還探索了很多力學和機械設計原理,率先提出機械設計三大定律,以規範機械師的設計標準。而且墨家的工程師精神,也是諸子百家中獨有的。如果按當時的科學標準,憑著墨子在幾何、光學等方面的成就,墨子還可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等。毛澤東在評點古今人物時,就認為「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是他是比孔子高明的聖人。」墨家作為「科聖」的工匠精神,是「手足胼胝」吃苦耐勞的精神,是甘於奉獻的敬業精神,是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是精益求精的製造精神,也是至善至美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流淌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支撐著我國兩千餘年的科技文明歷程。
赴湯蹈火:墨家的任俠精神
墨子為俠之大者,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任俠」的觀念。《墨子·經上》:「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注曰:「謂任俠。」任俠的本質就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任俠必須符合墨子之「義」,「萬事莫貴於義」,義就是天下人的「利」。墨子從一開始就把墨家之俠與江湖之俠迥然區分開開,墨家俠氣逼人,俠風盎然,但又絕不簡單等同於普通俠客的一時一處的意氣之爭、一言不合血濺五步的好勇鬥狠。墨子所建立的墨家學派是具有半軍事化性質的思想學術團體,在巨子的帶領下行墨子之義,揚墨子之愛,墨家行俠仗義是後世俠者之祖。墨子之俠,是胸懷全人類和平理想的俠,是以百姓之心為心捨生取義的俠,也為中國文化溫文爾雅之中,注入了一股強勁的剛健、血性和骨氣。這個特殊的團體紀律嚴明,網羅天下豪傑。《淮南子·泰族訓》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化之所至也。」《墨子·兼愛》:「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這是「赴湯蹈火」成語的由來。這種為實現學派宗旨而義無返顧的精神,是墨派顯著的特點。晚晴學者陳灃指出:「墨子之學,以死為能,戰國時俠烈之風,蓋出於此。」
歷史上,凡慷慨悲歌之士,其血液中均流淌著墨家精神。在近代,將墨子兼愛思想與俠義思想踐行於身的,首推譚嗣同。譚嗣同性任俠,善劍術,涉獵群書,著《仁學》,博採儒佛及西方科學,尖銳批評綱常名教。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害,死時慷慨高呼:「因變法而流血者,請自譚嗣同始。」真是振聾發聵的血性吶喊。譚嗣同在《仁學·自序》中寫道:「墨家有兩派:一曰任俠,吾所謂仁也;一曰格致,吾所謂學也。仁而學,學而仁,今之十其勿為高遠哉!」譚嗣同以其血性生命踐行了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思想。
墨學作為華夏顯學,在戰亂紛爭的時代橫空出世,並推陳出新後來居上,其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墨子》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但墨家的精神延綿千年而不絕,仍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也將永遠流傳於世。
作者簡介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完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