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筆者2008年在湘西隨CNHGS採風考察時,聽到的最神秘的事情便是蠱術。當時,講解員小周告訴大家:「湘西女子會下蠱,中了蠱的阿哥就要留在湘西大山中,做完三年苦力才能回家。」這是活躍氣氛的戲言,但湘西的蠱術似乎不是傳說。古時當地女子為了捍衛愛情,當丈夫變心時,就會去找草鬼婆要蠱,摻到食物、飲料中,那中了蠱的阿哥不久就會自生自滅,享受應有的懲罰。這些會下蠱的女子,便來自於苗族,而蠱術所流傳的地區正是苗族居住的中國西南部的湘西、四川、貴州等地。
苗族,作為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自古以來就和各族兄弟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國廣大的領土之上,為締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家在哪裡?族源在何地?」一直以來,苗族人尋根問祖的念頭始終縈繞。在湘西採風的過程中,與當地一些苗族老者攀談,當他們得知筆者來自中原,激動地說:「我們的先人正是來自於中原啊。」於是言談之間,多了許多親切。
苗族中的蒙人源於古蒙地
在湘西考察,聽當地苗族老者說自己先人是中原人,筆者當時還感到有些驚詫。後來,隨著查閱歷史文獻史料和考證,了解到苗族確實起源於黃河下遊地區的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而他們所尊崇的先人正是東夷地區的蚩尤。
苗族,在古籍中被稱為「三苗」或者「有苗」「苗民」,對於「三苗」的解釋,諸學者或謂人名,或謂國名,或謂官名,或謂氏族名。著名歷史學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明確說「三苗」是氏族的名稱,即三苗氏。著名學者何光嶽認為:「三苗,指的是三支苗族……他們共同組成了部落聯盟。」另有學者認為三乃虛數詞,不一定只是三支,而是表示多之意。不管三為實指或為虛指,三苗為一個部落聯盟的名稱,是被大多數人共同承認的。正因為是部落聯盟,苗族以其分支繁多複雜、文化豐富多彩而著稱於世。「苗」並不是這個族群的自稱,不同區域的苗民分支自稱為「仡熊」「嘎鬧」「蒙」「模」「阿髦」等。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稱謂,其文化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中自稱為「蒙」(Hmong)的川黔滇方言苗族蒙人,正是在新中國最初的民族識別工作中,才被劃在以「苗族」為總稱的範疇中。
關於苗族蒙人的族源地——「蒙」在何處?有宋國說、楚國說,亦有齊魯說。經考證,古蒙地位於今商丘。《史記·集解》:「《地理志》:蒙縣屬梁國。」《漢書·地理志》云:「梁國,故秦碭郡。縣八:碭;淄;杼秋;蒙;己氏;虞;下邑;睢陽。」行政區劃與今河南商丘市(宋國古都)大致相同。《史記·宋世家索隱》所據莊子佚文載:「桓侯(宋桓侯,名闢)行,未出城門,其前驅呼闢,蒙人止之。」清乾隆《歸德府志·地理略上》對「蒙」的注釋是:「《考城縣誌》:在縣東三十裡。《方輿勝覽》雲,考城東有蒙澤,乃莊子故裡也。」這都表明:「蒙」為宋地。商丘之境處黃河下遊,這裡的蒙澤一帶正是古蒙人的生息之地。
苗族的蒙子酉是蒙人蚩尤
苗族自稱為「蒙」,當源自古蒙人無疑。原因有二:一是苗族的遠古祖先蚩尤(苗族稱「蒙子酉」)就是一個地道的蒙人。他的發祥地就在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交界一帶;二是苗族世代相傳其祖先繁衍生息在黃河下遊,是黃帝爭奪他們的地盤,蚩尤與之戰敗後,苗族才離開故土徙居南方的。
苗族中關於蒙子酉為蚩尤,並生活在黃河下遊的故事傳說很多,如《踩花山的來歷》載:「古時候,苗家居住在平原地方。那時,苗家有個王,叫蒙子酉。……仗仗被皇兵打敗,一直被趕到深山老林。」《孜尤的傳說》載:「早先,我們苗族繁衍生息在黃河邊上。苗民們在孜尤的領導下,生活過得很美滿,吃不操穿不愁。」後來因黃帝和「孜尤」分地產生矛盾,「雙方鬧翻了臉,動起了幹戈。」《花山起源之歌》以演唱的方式敘述苗族古老的歷史:「話說上古的時候,苗家住黃河邊上,苗王名叫蒙孜尤,他來領導確實好,家家樓裡糧滿倉……只因黃帝心太黑,強佔苗家好地盤……孜尤中箭身陣亡,苗兵心散無首領,方從黃河遷長江。」《文山苗族祭祖》載:文山苗族踩花山實際是祭蚩尤。每年正月初三踩山時的祭詞是:「我們在這裡祭天神地神,祭東南西北之神,祭苗族的祖先蒙孜尤,祭苗族的列祖列宗……」
苗族文獻和口碑中的「蒙子酉」「孜尤」「蒙孜尤」等不同寫法說法,是不同時代的作者用不同的漢字記音的結果,其實這些就是漢文獻中的「蚩尤」。綜觀上述故事傳說和民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苗族尊蚩尤為自己的「第一祖先」,他庇佑著整個苗族群體平安,並一直祭祀至今。
古蒙人向南遷徙形成苗族
蚩尤是地地道道的古蒙人。關於蚩尤發祥地及族屬問題,漢文獻記載的很多,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應劭注曰:「蚩尤,古天子。」《越絕書》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國語·楚語》注日:「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章太炎《排滿評議》:「蚩尤為苗族豪酋,則歷史言苗者始此。」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載:「東夷的(首領)蚩尤。」「九黎的首領是蚩尤,蚩尤屬東夷人,九黎也是東夷人。」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認定「蚩尤屬於東夷集團,活動於冀、魯、豫交匯地帶。」郭沫若說:「黃河下遊到江淮流域,是東夷集團活動的地域。」而這一帶,正是古蒙澤所在的以「蒙」人活動為主的區域。
蚩尤和炎黃髮生戰爭,先是蚩尤打敗炎帝,而後炎黃聯合打敗蚩尤。而蚩尤的九黎集團戰敗後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移史。至今,貴州關嶺一帶流傳有《蚩尤神話》:傳說遠古時,苗族居住在黃河邊上,共81寨,他們的首領叫蚩尤,蚩尤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後來妖婆的三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即炎帝和黃帝)復仇,蚩尤率領苗族人民英勇作戰,多次打敗赤龍和黃龍二公。赤龍、黃龍二公聯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了蚩尤,焚毀了81寨。剩下來的苗族子民被迫遠走他鄉。
蒙人自蚩尤戰敗後,大批離開了黃河下遊故地遷往他鄉,但蒙人留下的許多地名卻是永不消逝的物證,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的蒙澤、蒙邑、蒙縣、蒙城、蒙山、蒙水、苗山等連成一片,為我們研究苗族蒙人的發祥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證,這一帶正是蚩尤的發祥地,東夷古蒙人的活動中心。千百年來,苗人先祖從蒙澤一帶走出,在遷徙中將先祖所創造的光輝文明傳承發展。澳大利亞著名的民族史學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書上,就曾經不無敬佩地說道:「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服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
作者簡介
馬學慶,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論文、文學等各類文章千餘篇,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殷宋五澤》《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10餘部。
完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