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2021-01-08 澎湃新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2020-04-23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按

筆者2008年在湘西隨CNHGS採風考察時,聽到的最神秘的事情便是蠱術。當時,講解員小周告訴大家:「湘西女子會下蠱,中了蠱的阿哥就要留在湘西大山中,做完三年苦力才能回家。」這是活躍氣氛的戲言,但湘西的蠱術似乎不是傳說。古時當地女子為了捍衛愛情,當丈夫變心時,就會去找草鬼婆要蠱,摻到食物、飲料中,那中了蠱的阿哥不久就會自生自滅,享受應有的懲罰。這些會下蠱的女子,便來自於苗族,而蠱術所流傳的地區正是苗族居住的中國西南部的湘西、四川、貴州等地。

苗族,作為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自古以來就和各族兄弟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國廣大的領土之上,為締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家在哪裡?族源在何地?」一直以來,苗族人尋根問祖的念頭始終縈繞。在湘西採風的過程中,與當地一些苗族老者攀談,當他們得知筆者來自中原,激動地說:「我們的先人正是來自於中原啊。」於是言談之間,多了許多親切。

苗族中的蒙人源於古蒙地

在湘西考察,聽當地苗族老者說自己先人是中原人,筆者當時還感到有些驚詫。後來,隨著查閱歷史文獻史料和考證,了解到苗族確實起源於黃河下遊地區的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而他們所尊崇的先人正是東夷地區的蚩尤。

苗族,在古籍中被稱為「三苗」或者「有苗」「苗民」,對於「三苗」的解釋,諸學者或謂人名,或謂國名,或謂官名,或謂氏族名。著名歷史學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明確說「三苗」是氏族的名稱,即三苗氏。著名學者何光嶽認為:「三苗,指的是三支苗族……他們共同組成了部落聯盟。」另有學者認為三乃虛數詞,不一定只是三支,而是表示多之意。不管三為實指或為虛指,三苗為一個部落聯盟的名稱,是被大多數人共同承認的。正因為是部落聯盟,苗族以其分支繁多複雜、文化豐富多彩而著稱於世。「苗」並不是這個族群的自稱,不同區域的苗民分支自稱為「仡熊」「嘎鬧」「蒙」「模」「阿髦」等。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稱謂,其文化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中自稱為「蒙」(Hmong)的川黔滇方言苗族蒙人,正是在新中國最初的民族識別工作中,才被劃在以「苗族」為總稱的範疇中。

關於苗族蒙人的族源地——「蒙」在何處?有宋國說、楚國說,亦有齊魯說。經考證,古蒙地位於今商丘。《史記·集解》:「《地理志》:蒙縣屬梁國。」《漢書·地理志》云:「梁國,故秦碭郡。縣八:碭;淄;杼秋;蒙;己氏;虞;下邑;睢陽。」行政區劃與今河南商丘市(宋國古都)大致相同。《史記·宋世家索隱》所據莊子佚文載:「桓侯(宋桓侯,名闢)行,未出城門,其前驅呼闢,蒙人止之。」清乾隆《歸德府志·地理略上》對「蒙」的注釋是:「《考城縣誌》:在縣東三十裡。《方輿勝覽》雲,考城東有蒙澤,乃莊子故裡也。」這都表明:「蒙」為宋地。商丘之境處黃河下遊,這裡的蒙澤一帶正是古蒙人的生息之地。

苗族的蒙子酉是蒙人蚩尤

苗族自稱為「蒙」,當源自古蒙人無疑。原因有二:一是苗族的遠古祖先蚩尤(苗族稱「蒙子酉」)就是一個地道的蒙人。他的發祥地就在今河南東部、山東西南部交界一帶;二是苗族世代相傳其祖先繁衍生息在黃河下遊,是黃帝爭奪他們的地盤,蚩尤與之戰敗後,苗族才離開故土徙居南方的。

苗族中關於蒙子酉為蚩尤,並生活在黃河下遊的故事傳說很多,如《踩花山的來歷》載:「古時候,苗家居住在平原地方。那時,苗家有個王,叫蒙子酉。……仗仗被皇兵打敗,一直被趕到深山老林。」《孜尤的傳說》載:「早先,我們苗族繁衍生息在黃河邊上。苗民們在孜尤的領導下,生活過得很美滿,吃不操穿不愁。」後來因黃帝和「孜尤」分地產生矛盾,「雙方鬧翻了臉,動起了幹戈。」《花山起源之歌》以演唱的方式敘述苗族古老的歷史:「話說上古的時候,苗家住黃河邊上,苗王名叫蒙孜尤,他來領導確實好,家家樓裡糧滿倉……只因黃帝心太黑,強佔苗家好地盤……孜尤中箭身陣亡,苗兵心散無首領,方從黃河遷長江。」《文山苗族祭祖》載:文山苗族踩花山實際是祭蚩尤。每年正月初三踩山時的祭詞是:「我們在這裡祭天神地神,祭東南西北之神,祭苗族的祖先蒙孜尤,祭苗族的列祖列宗……」

苗族文獻和口碑中的「蒙子酉」「孜尤」「蒙孜尤」等不同寫法說法,是不同時代的作者用不同的漢字記音的結果,其實這些就是漢文獻中的「蚩尤」。綜觀上述故事傳說和民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苗族尊蚩尤為自己的「第一祖先」,他庇佑著整個苗族群體平安,並一直祭祀至今。

古蒙人向南遷徙形成苗族

蚩尤是地地道道的古蒙人。關於蚩尤發祥地及族屬問題,漢文獻記載的很多,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應劭注曰:「蚩尤,古天子。」《越絕書》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之君。」《國語·楚語》注日:「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章太炎《排滿評議》:「蚩尤為苗族豪酋,則歷史言苗者始此。」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載:「東夷的(首領)蚩尤。」「九黎的首領是蚩尤,蚩尤屬東夷人,九黎也是東夷人。」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認定「蚩尤屬於東夷集團,活動於冀、魯、豫交匯地帶。」郭沫若說:「黃河下遊到江淮流域,是東夷集團活動的地域。」而這一帶,正是古蒙澤所在的以「蒙」人活動為主的區域。

蚩尤和炎黃髮生戰爭,先是蚩尤打敗炎帝,而後炎黃聯合打敗蚩尤。而蚩尤的九黎集團戰敗後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移史。至今,貴州關嶺一帶流傳有《蚩尤神話》:傳說遠古時,苗族居住在黃河邊上,共81寨,他們的首領叫蚩尤,蚩尤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後來妖婆的三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即炎帝和黃帝)復仇,蚩尤率領苗族人民英勇作戰,多次打敗赤龍和黃龍二公。赤龍、黃龍二公聯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了蚩尤,焚毀了81寨。剩下來的苗族子民被迫遠走他鄉。

蒙人自蚩尤戰敗後,大批離開了黃河下遊故地遷往他鄉,但蒙人留下的許多地名卻是永不消逝的物證,位於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的蒙澤、蒙邑、蒙縣、蒙城、蒙山、蒙水、苗山等連成一片,為我們研究苗族蒙人的發祥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證,這一帶正是蚩尤的發祥地,東夷古蒙人的活動中心。千百年來,苗人先祖從蒙澤一帶走出,在遷徙中將先祖所創造的光輝文明傳承發展。澳大利亞著名的民族史學家格迪斯在《山地民族》一書上,就曾經不無敬佩地說道:「世界上有兩個災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服的民族,他們就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

作者簡介

馬學慶,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範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範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河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先後在國家、省、市級媒體發表論文、文學等各類文章千餘篇,專著有《範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殷宋五澤》《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10餘部。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原標題:《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8空桐氏根在商丘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8空桐氏根在商丘 2020-05-07 21: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27空桐澤名源桐國
    宋國都城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城門是以所向之邑而命名的,這與春秋戰國時期其它諸侯國的城門命名方法是不同的,如:南門稱盧門,因其向有盧邑、盧亭;東門稱楊門,因其向有楊亭;東北稱蒙門,因其向有蒙邑、蒙澤;東南有澤門,因其向有逢澤;西北有曹門,其向有曹邑;北門曰桐門,則以其向有桐邑、空桐澤故名。外門桑林門,則其向有商湯祀於桑林之地,是宋國的祖廟和國社所在。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26蒙莊的宋國成語 2020-04-10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44別宥白心成大道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44別宥白心成大道 2020-04-17 06: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9 亞聖居宋論仁政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9 亞聖居宋論仁政 2020-04-04 1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2020-04-13 14: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兩站一院一...
    10月31日,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兩站一院一中心」揭牌儀式暨第一屆世界殷商文化之源高峰論壇在新落成的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啟動。近年來,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考古保護工作,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商丘設立城市考古與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工作站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站,並將「商丘市文物工作隊」更名為「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商丘市殷商文化之源研究中心一併掛牌。
  • 古代史之殷商(上)
    商朝又稱殷、殷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朝代,這標誌著中國歷史進入了信史。商朝前期屢屢遷都,直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以後再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或稱為殷、殷商。
  • 印第安人文化和殷商時期文化很相似,那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
    很多考古資料表明,部分印第安人文化與殷商時期文化有相似性。而這並不能說明印第安人就是中國人的後裔,但也不能肯定的說印第安人與殷商人毫無關係,最起碼從文化相似性上可推斷出,二者間可能存在過某些交流。在十五年前,有一支科考隊曾對亞馬遜流域進行了科考。
  • 瑪雅竟現殷商文化,祭祀中國祖先崇拜龍文化,印第安人或是中國人
    曾經位於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因其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方面擁有極高的成就而聞名世界,這讓人們對瑪雅人的起源充滿了興趣,於是很多研究者追本溯源找到瑪雅文明的前身奧爾梅克文明竟發現它與中國的殷商文化有著眾多相似之處,更有學者斷定瑪雅人甚至印第安人就是殷商的移民
  • 「殷商」的首都到,底是是安陽殷墟,還是朝歌?
    「殷商」的首都到,底是是安陽殷墟,還是朝歌?提到商朝,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暴君紂王,然後是妲己,再然後可能就是朝歌了。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了「北蒙」,並且改名為殷,這就是著名的「盤庚遷殷」。從這時候起,商朝才被稱為殷商,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安陽殷虛。至於朝歌,在現在的河南省淇縣,是殷商末期,紂王在安陽殷虛旁邊建立的行都,也可以稱之為陪都,一開始叫沬邑,後來改稱朝歌。
  • 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原標題: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蘭天明 /文  熊玉林 /圖    苗族是中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雲南省有苗族人口120萬人,其中廣南縣有93369人,佔全省苗族總人口的7.76%,屬雲南省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
  • 殷商王族祭日與祖妣日名索隱
    但從各方面來看,十日系統都與十二辰不同,其代表的是殷人深刻的精神文化。甲骨文關於祭祀先王的記載,是以十日之名作為先王的宗廟諡號。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說根據歷史正確的甲骨文資料,這應該代表了殷商王族的古代傳統。以日名作為諡號是殷商王族的獨特傳統;據之推斷,十日為旬應該也是此一民族的傳統歷制。而不論是諡法或日旬記法,十日的出現和運用都突顯了它作為殷商統治者本身深層文化的特殊屬性。
  • 姓殷的都看看吧!
    好聽的殷姓男孩名字大全之有內涵的名字殷強福   殷國善  殷敬理   殷新凱   殷強晉   殷川欽   殷苑瑞   殷健瀚   殷國榮  殷楷博   殷晨書   殷商峰   殷苑元   殷國瑜  殷偉豪   殷章剛  殷彬恆   殷浩棟   殷楷超   殷健傑   殷鼎順   殷聖盛   殷商耀  殷若博   殷商文   殷康雲   殷望博   殷章元   殷英少   殷浩勝  殷國清  殷熙捷   殷聖捷   殷若福  殷晨翔
  • 殷商都城在安陽,為什麼商朝的子孫在商丘怎麼回事?
    牧野之戰中,周武王率領的諸侯聯軍,僅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打敗了商紂王,主要原因不是聯軍強大,而是因為商紂王太不得人心。商朝統治階級內部,對商紂王不滿的大有人在,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便是其中一個。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他們以宗法為紐帶,同聲同氣,仍然是一股相當強大的政治力量。這也是周王室不得不對他們採取懷柔政策的主要原因。
  • 印度學者:來自古殷商移民,不信你看文字
    書中將殷商時期的中國人與瑪雅人聯繫了起來,但這只是一本小說,其內容純屬虛構。然而,今年卻有一位印度學者提出了:瑪雅人來自古殷商移民這一說法。瑪雅文明有著眾多尚未揭開的秘密,它本身的獨特加上各種似是而非的傳說,為這個古文明蒙上了層層神秘的面紗。
  • 殷商的「天命觀」是什麼樣子的?
    殷商的天命觀,就是緊緊依附於那個時期人們的宗教信仰的。《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殷人自身的確創造了很多鬼神。上帝之令風雨、降福禍是以天象示其恩威,而天象中風雨之調順實為農業生產的條件。所以殷人的上帝雖也保佑戰爭,而其主要的實質是農業生產的神。先公先王可上賓於天,上帝對於時王可以降禍福、示諾否,但上帝與人王並無血緣關係。人王通過了先公先王或其他諸神而向上帝求雨祈年,或禱告戰役的勝利。」
  • 華夏之源·楊牧青32幅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備註:詩寫於戊戌年夏夜,因《人類上古文化譜系年表》第一稿終於完成有感。05 作品名稱:盤古規格:45cm x 68cm款識:盤古,人類文明之源。日月、天地、清氣。盤古開天地,日月歸位。己亥楊牧青書於京。06 作品名稱:燧人氏規格:45cm x 68cm款識:燧,火,人類文明之源。星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