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蘭天明 /文  熊玉林 /圖

    苗族是中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雲南省有苗族人口120萬人,其中廣南縣有93369人,佔全省苗族總人口的7.76%,屬雲南省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境內苗族自稱有蒙逗、蒙顓、蒙邶、蒙巴、蒙叟、蒙詩、蒙刷等;他稱有白苗、花苗、青苗、漢苗(偏苗)、紅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廣南縣境內苗族有白苗、偏苗和青苗3個支系。據苗族學者廣南縣政協原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楊忠明考證,廣南的苗族是300多年前由湖南、貴州遷徙而來。流行於廣南白苗地區古歌《盤根》《兄妹制人煙》等唱道:「我們的祖先,遠古時候,住在大平原,挨近大河邊,與天水相連」。在「蒙蚩尤」(苗王)的統領下繁榮昌盛,由於戰爭的影響,被迫扶老攜幼,牽捉馱馬,腳穿草鞋,鑽深山過老林,「翻過水山頭,來到風雪坳」。順著「河水谷花香,生活好地方」向西南遷徙(《苗族簡史》)。長期以來,苗族人民就是用詩歌、口碑和各種習俗來訴說、記載本民族歷史的。在與當地各民族長期的文化融合過程中,既有共同點,也有個性特點,尤以踩花山這一苗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得到獨有的保留和傳承。花山年年踩,年年踩花山,這是苗族民間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動,也是苗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廣南的苗族踩花山活動,要數黑支果鄉的採山坪村最為熱鬧,可謂名揚四方。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該村都要自發舉行。節日期間,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群眾身著盛裝,都要來到該村活動的會場,吹起蘆笙,跳起歡樂的蘆笙舞,男女老少自擇對手進行對歌比賽,同時還舉行穿花衣、爬花杆、鬥牛、鬥畫眉、打陀螺等活動。踩花山時間一般三五天不等,有的甚至是七、九天。「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杉樹,扎以鮮花和懸掛紅、黃、綠、白、藍、青等彩旗,花杆上端的枝葉必須保留完好,預示著苗家生活猶如花杆枝葉茂盛,常綠長青。花杆立好後,組織者要做些宣傳或向外界傳遞舉辦花山節的信息,以讓遠近的人知道地點和時間。臘月十六舉行立杆儀式,花杆直徑約10釐米左右。

    踩花山活動正式開始前,要舉行祭花杆儀式,由兩位苗族長者在前,兩位青年小夥(咪朵)和兩位少女(咪彩)隨後,長者默念祭詞,小夥子跳著蘆笙,少女手持白毛巾,圍繞花杆轉數圈,然後用一個葫蘆盛滿酒,用紅布包著,慢慢升到花杆的規定位置。首先由「花桿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和祝福,隨後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儀式結束後,才能開展對歌、踢腳架、倒爬杆、打陀螺、鬥畫眉、鬥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盡情歡樂。其中最為精彩的是倒爬花杆和踢馬腳架表演。倒爬花杆,參與者是頭朝地、腳朝天順著花杆往上爬,誰能最快摘下花杆頂端的紅布為勝者。踢馬腳架是從蘆笙舞中分離出來二人徒手鬥腳比賽項目,是苗族一年一度的花山場上的比賽項目之一。通過循環比賽,最終獲勝者為英雄,受眾人青睞。祭拜花杆的兩位長者繞杆念祭詞,兩男青年用一條木板凳分東西南北進行蘆笙表演,伴以翻、滾、騰、跳和各種造型的高難度動作,以示拜四方,然後將花杆上的葫蘆取下,將酒分敬給長者或來賓,稱為吉祥酒,喝了能長壽平安。隨著表演活動高潮的過去,人群中的活動也有了轉移。原來小夥子和姑娘們各自圍在一起,慢慢地聚攏起來,因為踩花山活動中談情說愛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踩花山活動結束後,組織者要將花杆放置於不準任何人亂摸的地方。按傳統,凡開場採花山,花杆必須延用3年,之後才能易主或改變場地,否則就視為不吉利。3年期結束後,組織者要進行倒花杆儀式。倒花杆時也要抱著公雞去祭獻,花杆放倒下後,有的人會將懸掛的布條剪去拴在孩子的手上,以保佑孩子健康。其花杆則會被拿去做床,據說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易於生子。

    踩花山也是苗族男女青年相互傾吐愛情交友的美好時機。民國時期編撰的《馬關縣誌·風俗志》就有如下記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場一開,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有苗男子以油脂塗予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汙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入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愛情是從唱歌開始的,倘若某一小夥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夥子便撐一小花傘覆罩小姑娘,開始,小夥子首先主動唱上兩調求愛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然後備求相愛。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就在這個節日裡又有一些有情人終成眷屬。

    花山節除了保留有傳統的本民族風俗習慣外,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還增加了商品貿易、旅遊觀光、文化交流等內容,這樣不僅豐富了「花山節」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花山節在社會上的知名度。

相關焦點

  • 2019文山首屆「花山濃情 苗韻未央」 苗族花山文化節暨華娜皇家馬戲團巡演文山站
    鄭重聲明:因本地民族文化素材圖片較少,以下苗族圖片僅為網絡宣傳示意圖使用,並不全權代表文山全部苗族風俗、習俗。2019文山首屆「花山濃情 苗韻未央」 苗族花山文化節暨華娜皇家馬戲團巡演文山站他們有的要從幾十裡以外趕來,就為這一年一度的狂歡……節日之一,又稱「踩花山」,是苗族同胞祭祀遠古祖先——蚩尤和祈禱來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的。
  • 一起走進響水龍 體驗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是苗族同胞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春節,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同胞,都會聚在開闊山坡上舉行花山節,傳承古老的民族文化。 和往年一樣,除了當地苗族同胞自發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踩花山」表演活動以外,還有來自我州各地愛好苗族傳統文化的一支支文藝隊伍前來助興,並給觀眾們帶來精彩的歌舞表演,給大家帶來了一場歡樂的文化盛宴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殷宋五澤》16苗族蒙人源蒙地
    這些會下蠱的女子,便來自於苗族,而蠱術所流傳的地區正是苗族居住的中國西南部的湘西、四川、貴州等地。苗族,作為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自古以來就和各族兄弟一起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國廣大的領土之上,為締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家在哪裡?族源在何地?」一直以來,苗族人尋根問祖的念頭始終縈繞。
  • 認祖歸宗,蚩尤戰敗留下苗族,還留下了這些漢族姓氏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廠力侃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姓氏文化在中國是源遠流長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的,母系社會以女子為尊,因此那時候許多姓氏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等。後來到父系社會姓氏的演變越發複雜,出現了很多姓。這些姓有些是以國為氏,春秋戰國的諸侯國,齊、秦、宋等如今都是常見的姓;以居住地為姓,比如齊國公族住在東郭,就以東郭為姓;以官職為姓,常見的有司馬、司空、司徒等。
  • 全國各地苗族節慶文化活動信息
    1、對歌節、唱山歌、鬥牛、鬥狗、鬥雞活動地點:平定營鎮平定營村花江組活動時間:正月二十七2、花杆節、蘆笙節(打鼓、唱歌)活動地點:玉山鎮白花村活動時間:三月三日、六月六二、安順市:(一)、安順市1、跳花節活動地點:安順經濟開發區宋旗鎮亞魯跳花山
  • 去雲南參加花山節踢腳,一百個苗族黃飛鴻對你迎頭猛踹
    這種魔幻的雲南「鬥」之精神的最佳體現,在於當地人鍾愛的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不到長城非好漢,去雲南不看花山節,也相當於白來了。苗族的傳統節日花山節,又叫"耍花山"或"踩花山"。有種流行的說法,認為花山節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有人叫它苗族的小情人節。
  • 花山街道:讓傳統文化與大眾零距離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成崢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花山街道觀化社區聯合區博物館開展文物藏品圖片展覽。建成集文化旅遊、商業配套服務等具有複合功能的婁底本土特色風貌文化旅遊商業街區。突出「特色」、「文化」、「歷史」元素,對老街八景、四門進行「活態」保存,用老街串起幾代居民的生活記憶,凝結成老城區的發展脈絡。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鄧啟耀的《民族服飾:一種文化符號》一書中說: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以龍圖案作為服飾的主要裝飾紋樣。首族龍頭上長牛角便是農業意象的典型描寫,苗族認為牛、龍相通,有時視牛、龍為一物,牛變龍(龍牛),牛角龍,都有牛,可見苗族龍頭上的那對牛角象徵牛、龍合一,不是隨意添畫的。苗族龍、牛合體有兩個根源:(1)龍主水,牛耕地,它們與農業生產有關係重大的一致性。苗龍有山龍、水龍之分,按苗族的說法,山龍居地上管莊稼,水龍居河海管雨水,山龍實際上就是牛的屬性。
  • ...大型民族舞劇《幸福花山》入選中國「百年百部」重點扶持作品名單
    文旅頭條訊(融媒體記者 繆歡 文)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創作演出的的大型民族舞劇《幸福花山》,入選「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小紅人研學遊上線
    羅俏攝學生們參觀花山巖畫。彭婷攝大型壯族神話實景劇《花山》片段《大婚》。彭婷攝人民網寧明8月24日電(沈泉池、實習生羅俏、彭婷)8月22日,2020年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小紅人研學遊首發儀式在中旅寧明花山巖畫景區遊客服務中心舉行。當天,許多學生背起行囊,開啟了花山小紅人探險家秘境一日遊體驗之旅,一起探索世界文化遺產,揭秘巖畫千年未解之謎,走進壯族民俗古村落,體驗傳統古法紅糖製作、非遺壯族天琴、非遺壯布蠟染及非遺傳承活字印刷等精品課程。
  • 「2011多彩貴州踏春行」走進苗族水鼓舞
    金黔在線訊(本網記者 李瑜峰)4月10日,2011多彩貴州踏春行5號線媒體採訪團在結束了對岑鞏縣採訪後,驅車前往劍河縣,對貴州省級非物質遺產名錄的苗族「水鼓舞」進行了採訪,「水鼓舞」用其獨特的帶有幽默和神秘的舞蹈,迷倒了在場的各地老記們,演出現場歡笑聲,散光燈聲此起彼伏。
  • 「寧明花山號」列車已開啟,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期待與您相遇
    廣電君看到「寧明花山號」的每一節車廂外都彩繪著花山巖畫圖騰與「寧明花山號」字樣。車廂內,行李架下印製了花山巖畫的美麗圖景,小桌板上也展現了花山巖畫沿途的秀麗風光。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以紅苗居多,包括20多個支系、亞支系的族群,故服裝款式多樣。從構圖上看,講究圖案疏密聚散的變化,多採用滿地花的構圖方式,注重服裝的整體感要求。同時,廣泛運用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或求心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手段,整體構圖優美勻稱,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魅力。苗族服飾是苗族古代農耕文化的再現。苗族服飾上的刺繡題材多樣,類型繁多。
  • 讓農村娃享受到與城裡孩子一樣的教育——霑益區花山街道教育見聞...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霑益區花山街道的義務教育從學校環境、師資隊伍、現代教育信息化手段等諸多方面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從各方面優化教學資源特別是在最大限度縮小城鄉差距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實效,使教育進一步朝著有利於培養造就社會人才這一目標,闊步邁入教育事業的快車道。
  • 古老民族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古裝
    本文乃作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苗族服飾是苗族藝術的結晶,它熔蠟染、刺繡、挑花、織錦、織帶等多種傳統工藝於一爐。表現了苗族婦女獨特的審美意識觀念和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 廣西南寧主要旅遊景點(文物苑、植物園、花山、德天瀑布)遊記
    一、廣西南寧「廣西民族文物苑」旅遊景點廣西民族文物苑是一個地方性獨特的國家級文物展覽館,使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集中精力了解廣西民族風情,像桂林國家海關公園一樣,它聚集了不同民族的獨特物體,然後讓一些少數民族演員表演歌舞或其他活動來展示他們的民族風情。
  • 【宜賓】筠連縣中學深入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
    筠連縣委統戰部(縣民宗局)深入實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進校園工程,著力打造示範點,在縣委統戰部(民宗局)的指導和支持下,筠連縣中學按照「夯實基礎、做強特色、用活載體」的思路,努力繼承、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苗族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豐富校園特色民族文化載體,提高青少年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拓寬民族教育渠道,促進各民族學生相互交流,譜寫了「同心共築中國夢 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新篇章
  • 苗族姑娘長沙挑戰赤腳踩大刀走酒瓶
    苗族姑娘長沙挑戰赤腳踩大刀走酒瓶 2020-09-29 15:14: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駿 責任編輯:李駿     苗族姑娘石鐘豔赤腳在刀刃上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