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苗族踩花山:獨特的文化符號
蘭天明 /文 熊玉林 /圖
苗族是中國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據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雲南省有苗族人口120萬人,其中廣南縣有93369人,佔全省苗族總人口的7.76%,屬雲南省苗族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境內苗族自稱有蒙逗、蒙顓、蒙邶、蒙巴、蒙叟、蒙詩、蒙刷等;他稱有白苗、花苗、青苗、漢苗(偏苗)、紅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廣南縣境內苗族有白苗、偏苗和青苗3個支系。據苗族學者廣南縣政協原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楊忠明考證,廣南的苗族是300多年前由湖南、貴州遷徙而來。流行於廣南白苗地區古歌《盤根》《兄妹制人煙》等唱道:「我們的祖先,遠古時候,住在大平原,挨近大河邊,與天水相連」。在「蒙蚩尤」(苗王)的統領下繁榮昌盛,由於戰爭的影響,被迫扶老攜幼,牽捉馱馬,腳穿草鞋,鑽深山過老林,「翻過水山頭,來到風雪坳」。順著「河水谷花香,生活好地方」向西南遷徙(《苗族簡史》)。長期以來,苗族人民就是用詩歌、口碑和各種習俗來訴說、記載本民族歷史的。在與當地各民族長期的文化融合過程中,既有共同點,也有個性特點,尤以踩花山這一苗族特有的文化符號得到獨有的保留和傳承。花山年年踩,年年踩花山,這是苗族民間不可缺少的民俗活動,也是苗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廣南的苗族踩花山活動,要數黑支果鄉的採山坪村最為熱鬧,可謂名揚四方。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該村都要自發舉行。節日期間,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群眾身著盛裝,都要來到該村活動的會場,吹起蘆笙,跳起歡樂的蘆笙舞,男女老少自擇對手進行對歌比賽,同時還舉行穿花衣、爬花杆、鬥牛、鬥畫眉、打陀螺等活動。踩花山時間一般三五天不等,有的甚至是七、九天。「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杉樹,扎以鮮花和懸掛紅、黃、綠、白、藍、青等彩旗,花杆上端的枝葉必須保留完好,預示著苗家生活猶如花杆枝葉茂盛,常綠長青。花杆立好後,組織者要做些宣傳或向外界傳遞舉辦花山節的信息,以讓遠近的人知道地點和時間。臘月十六舉行立杆儀式,花杆直徑約10釐米左右。
踩花山活動正式開始前,要舉行祭花杆儀式,由兩位苗族長者在前,兩位青年小夥(咪朵)和兩位少女(咪彩)隨後,長者默念祭詞,小夥子跳著蘆笙,少女手持白毛巾,圍繞花杆轉數圈,然後用一個葫蘆盛滿酒,用紅布包著,慢慢升到花杆的規定位置。首先由「花桿頭」向前來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和祝福,隨後宣布「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儀式結束後,才能開展對歌、踢腳架、倒爬杆、打陀螺、鬥畫眉、鬥牛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盡情歡樂。其中最為精彩的是倒爬花杆和踢馬腳架表演。倒爬花杆,參與者是頭朝地、腳朝天順著花杆往上爬,誰能最快摘下花杆頂端的紅布為勝者。踢馬腳架是從蘆笙舞中分離出來二人徒手鬥腳比賽項目,是苗族一年一度的花山場上的比賽項目之一。通過循環比賽,最終獲勝者為英雄,受眾人青睞。祭拜花杆的兩位長者繞杆念祭詞,兩男青年用一條木板凳分東西南北進行蘆笙表演,伴以翻、滾、騰、跳和各種造型的高難度動作,以示拜四方,然後將花杆上的葫蘆取下,將酒分敬給長者或來賓,稱為吉祥酒,喝了能長壽平安。隨著表演活動高潮的過去,人群中的活動也有了轉移。原來小夥子和姑娘們各自圍在一起,慢慢地聚攏起來,因為踩花山活動中談情說愛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踩花山活動結束後,組織者要將花杆放置於不準任何人亂摸的地方。按傳統,凡開場採花山,花杆必須延用3年,之後才能易主或改變場地,否則就視為不吉利。3年期結束後,組織者要進行倒花杆儀式。倒花杆時也要抱著公雞去祭獻,花杆放倒下後,有的人會將懸掛的布條剪去拴在孩子的手上,以保佑孩子健康。其花杆則會被拿去做床,據說這樣可以讓使用者易於生子。
踩花山也是苗族男女青年相互傾吐愛情交友的美好時機。民國時期編撰的《馬關縣誌·風俗志》就有如下記述:「每到正月踩花山,山場一開,眾苗女遙立場外作羞澀不前態,有苗男子以油脂塗予長繩,兩人拉其端圍之,故作欲汙女衣之狀,諸苗女乃被迫入場,或三或五相聚而立,任憑苗男選擇。」愛情是從唱歌開始的,倘若某一小夥子看中某一小姑娘,小夥子便撐一小花傘覆罩小姑娘,開始,小夥子首先主動唱上兩調求愛山歌,如果小姑娘也有情意,便以山歌對答,反之則以無言對答或躲開小傘表示拒絕,然後備求相愛。青年男女,一旦相愛,男的要以花裹腳,用花圍腰帶贈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針萬線親手繡制的花帕、包頭回贈,就在這個節日裡又有一些有情人終成眷屬。
花山節除了保留有傳統的本民族風俗習慣外,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還增加了商品貿易、旅遊觀光、文化交流等內容,這樣不僅豐富了「花山節」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花山節在社會上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