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經之首:《周易》成語與中華民族精神

2021-02-23 顯理國學文化傳播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中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堪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當繼續發揮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作為一種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自強不息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拼搏進取、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力量源泉。

  《周易》成語中,從不同方面強調這種進取精神的還有「朝乾夕惕」、「持之以恆」、「革故鼎新」等。勤勞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中最突出的一個表現。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586頁)。盤古開天闢地、神農遍嘗百草、虞舜勤勞躬耕等古代的神話、傳說,就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品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勤勞,就不會創造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由《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語而濃縮成的「朝乾夕惕」這條成語,就是強調勤勉謹慎的。

  「持之以恆」這條成語出自《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這也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面對各種坎坷磨難,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民族進步和發展的追求。可以說,正是這種「持之以恆」的品格,才使中華民族始終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

  《周易·雜》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記載,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革故鼎新」這個成語。這是對中華民族除舊布新發展觀念的準確概括,它是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又一重要內容,是我們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二)「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

  寬容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寬廣,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周易》成語中,提倡這種寬容精神的還有「殊途同歸」。《周易·繫辭下》有「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記載,後形成了「殊途同歸」這個成語。現在我們使用這條成語,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到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喻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其語源卻是提倡不同派別、不同類型的思想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從而在共同的目標下實現有機的融合,實際表現的是寬容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強烈的兼容意識。

  (三)「同心協力」的團結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對團結統一有著深刻的認識,自古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的思想,認為只要內部和諧團結,上下齊心合力,力量就會增大,就能無往而不勝。《周易·繫辭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這段話後來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量很大,好像鋒利的刀劍能斬斷銅鐵;一條是「金蘭之友」,用來形容交情非常深厚的朋友。兩條成語均是強調團結的力量。

  (四)「信及豚魚」的誠信精神

  「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其內涵就是「誠實守信」。中華民族是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視誠信為做人、立業和處世之本。《周易·乾》中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修辭立誠」這條成語,就是告誡人們要注重文化教養,做到立身誠實。《周易》成語中突出表現「誠信」內容的還有兩條:一條是由《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一語提取出來的「信及豚魚」,意思是對小豬和魚這樣微賤的東西也講信用,形容非常講信用;另一條是由《周易·乾》中的「閑邪存其誠」一語濃縮而成的「閑邪存誠」,意思是防範邪惡,存其真誠。

  (五)「卑以自牧」的謙虛精神

  「謙虛」是中華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謙卦」,便是專門論述人應該具備謙虛美德的,其卦辭「謙:亨,君子有終」,則表明謙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語中涉及到謙虛美德的主要有「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謙尊而光」、「大而能謙」等。

  《周易·謙》中有「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的記載,後形成了「謙謙君子」和「卑以自牧」這兩條成語。「謙謙君子」當初是指非常謙虛、非常有修養的人。後來語義發生了變化,才用來指那些故作謙虛而實際虛偽的人。「卑以自牧」則是要求保持謙虛的態度,提高自身的修養。

  「謙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謙》。《周易·謙》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穎達疏:「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謙而不可逾越。」意思是尊者謙虛而更顯示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謙必豫」一語中的「大而能謙」這條成語,後用來指既有一定的知識、名望、地位或財產等,又能夠謙虛待人的人。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在《周易》成語中均有著生動的表現,《周易》成語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研究《周易》成語所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寧佐權)

相關焦點

  • 《周易》成語與中華民族精神
    [摘要]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找答案。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對後世影響持久深刻。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 (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神的經典概括。作為一種精神,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
  • 「好書推薦」《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
    《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好書推薦★★★★★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上,流傳千古的經書可謂汗牛充棟,燦爛奪目,經久不衰。而其中最矚目、最古老、最根深葉茂的,非《周易》莫屬。《周易》是中華萬千經書的群經之首,是中國諸思想派別的活水源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之根。儒家視之為「六經之首」,道家奉之為「大道之源」,佛家尊之為「三十二相之用」,諸子百家都曾從《周易》寶庫中各取所需、為其所使。
  • 《周易》成語裡的華夏精神,對後世影響深刻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據統計,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對後世影響深遠。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周易》30個成語,30種為人處世之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古老的處世智慧。
  • 《周易》中的成語
    《周易》是《易經》和《易傳》的統稱,《易經》尊稱群經之首。
  • 《周易》10個成語,教你10種為人處世大智慧,調整心態,否極泰來
    在文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千百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你知道嗎?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都源於《周易》。這些成語蘊涵著豐富的精神內涵,也為人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今日與大家分享《周易》裡的30個成語,我們一起領略前人的處世智慧。
  • 《周易》:4類成語,4種為人處世策略
    《周易》中涉及人際交往策略的成語主要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金蘭之友」「懲忿窒欲」「厚德載物」「信及豚魚」「卑以自牧」等。《周易·繫辭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周易》涉及生存發展策略的成語特別多,主要有「自強不息」「持之以恆」「剛柔相濟」「能屈能伸」「尺蠖之屈」「龍蛇之蟄」「藏器待時」「待時而動」「見機而作」「安不忘危」防患未然」等。
  • 古成語」胡說八道」是指哪八道?「六親不認」是指哪六親?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中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堪稱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當繼續發揮這種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進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
  • 書法《厚德載物》與成語「厚德載物」皆出《周易》
    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基本釋義是指君子的品德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承載萬物。厚德載物,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良傳統所延續的。我們應當有大地那樣寬廣厚實,並能承載萬物和生長萬物肩膀和胸懷。
  • 時訊|《周易》文化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倒計時?
    關鍵是,《周易》這樣影響深遠的經典,被譽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智慧之源、力量之根,為啥不能直接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讓我們一起努力吧!這份題為《關於支持周易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稱,3000年前,周文王「拘羑裡而演周易」,安陽市湯陰縣羑裡城就是《周易》發祥地。《周易》是中國自然哲學與人文精神的理論根源,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支持《周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 3000年前,有人在監獄寫了一本中國曠古奇書,被譽為「群經之首」
    道德經裡說是道。易經說是太極。天上的水從何而來?從地上來。天地交匯,則為泰。這就是泰卦。伏羲一畫開天,作出了八卦。在孔子在《繫辭傳》中也有提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現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而易經真正的誕生跟周文王有關。紂王聽說九侯的女兒長得好,便娶了過來。
  •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地位為何如此之高?
    《易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經典中經典,哲學中哲學,智慧中智慧。一:變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合則六十四卦生。一陰一陽之為道,一道一德之為知。一捭一闔之為言,一動一靜之為行。易經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儀。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 《周易》最高明的智慧:人生若讀懂這兩句話,必將無往而不利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易經又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周易》乾卦中有這樣兩句話:讀懂這兩句話,受益匪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人生於世,需當奮發圖強,努力向前,與天地之道融合,勇猛精進,堅忍剛毅,力求進步!
  • 重磅,周易預測學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納入博士生招生計劃
    周易預測學被社科院納入博士生招生計劃。筆者經過查詢查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官網,在2019年招生計劃中,查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2019 年博士招生專業目錄,「《易經》與預測學」作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 010102中國哲學(1)下面的02,導師是譚德貴。
  • 《周易》名句精選全集:10個器宇軒昂的寶寶名,錦繡前程
    《易經》自古以來,被譽為群經之首,所以很多人都想從周易中給寶寶取名。比如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清政治家,理學家。名字就出自《易-晉卦》:「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所以,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一些出自《易經》中的好名字。
  • 成語 經國之才 詳解
    經國之才jīng guó zhī cái成語簡拼
  •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34墨家精神寓成語
    圍繞著以墨子為核心的墨家及其著作,產生了一系列的成語,字字如璣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精華,也彰顯著墨家的治學精神、和平精神、工匠精神和任俠精神等等。對於與墨子有關的成語,大眾最熟悉的莫過於「墨守陳規」了。此外,「快馬加鞭」這個成語也出自墨子,彰顯了其教育治學思想和對優秀弟子的殷切期望。墨子的學生耕柱子,聰穎過人,但不知發奮努力,墨子總是責備他。
  • 這些成語出自《周易》,這些智慧在你心間
    6、革故鼎新革:《周易》卦名,意為變革。鼎:《周易》卦名,取象於鼎,鼎是烹飪器皿,能使食物由生變熟,由硬變軟,故引申有更新之意。 猶言破舊立新。語本《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成語出自《周易·繫辭上》:「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又《乾·文言》: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繫辭》以為,朝著六十四卦引申推廣,碰到類似的事物。而發揮其象徵意義,天下之事無不能明。《文言》認為,「乾卦」 六爻的運動變化,廣泛會通萬物的發展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