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墨守成規」這則成語的來源於出處,歷來說法很多,通俗的,顯而易見的說法,當然是說出自《墨子》,畢竟這是墨家學說的一切來源嘛。然而,在一些大辭典中,提到本成語出自《戰國策》,講述的內容都差不多,但書中提到的詞,是「墨翟之守」,換句話說,並沒有「墨守」這個詞彙單獨出現。因此,很多學者考證後,得出結論,「墨守」一詞,來源最早的應該是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的文章,明確提出了「墨守」二字,但在黃宗羲之前,究竟有沒有墨守成規這個成語的出現,以及相應的用法,現在還很難找到答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從墨翟之守一開始的本意,到黃宗羲的「墨守」,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已經變味了。黃宗羲所說的「墨守」,就有因循守舊,保守之意,那麼,最早的墨翟之守,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說這則成語,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道理呢?
要說墨守成規,還要從歷史上另一位名人說起,此人就是魯班,民間傳說的木匠祖師,他本名公輸般,因為是魯國人,再加上民間的流傳,幾經演化,魯般就變成了魯班。公輸般作為能工巧匠,他的才能在當時是非常受重視的,有一天,他就接到了楚王的邀請。原來,楚王想請他製造攻城用的雲梯,而楚國造雲梯的目的,是要攻打宋國。
宋國正是墨子的祖國,但是按照當時的習慣,這位學派領袖雲遊天下,剛巧正在魯國,所以他也聽說了公輸般被楚王請去造雲梯的事兒,墨子心裡當然著急,便決定去楚國勸楚王罷兵。就這樣,他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先趕回了宋國,安排三百弟子幫助宋國守城,而後繼續往南走,抵達了楚國。
孟子見到楚王后,便求勸楚國不要發兵攻打宋國,但楚王的理由非常簡單,說運氣造好了,不用來攻城,豈不是很浪費?這話給墨子氣樂了,便決定給楚王演示一下,自己有辦法抵禦公輸般製造的雲梯,隨後,墨子解下腰帶,當城牆,讓公輸般拿木片,當攻城工具進攻。結果,公輸般試了很多次,都無法攻破墨子的防守,楚王見到這種結果,非常生氣,便問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墨子告訴楚王,只有殺了自己才有機會,但問題是,自己死了沒什麼,墨家弟子已經「墨翟之守」。得到這個答覆的楚王,也無可奈何,最終只好決定,放棄對宋國的攻打。
所以說,墨守成規的本義,就是墨子的弟子們根據墨子成型的守城規則,就可以抵禦楚國的進攻,但這則成語,什麼時候改變了本意,不得而知,但我們卻能通過墨守成規的故事,認識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那時的諸侯攻伐,弱肉強食,而楚國執意打宋國的理由,竟然就是因為造出了雲梯,閒著也是閒著,不打白不打。如此混蛋邏輯,卻在墨子和公輸般用腰帶和木片的虛擬作戰中,變得蒼白無力,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