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說成語墨守成規,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道理

2020-12-12 老樂說歷史

關於「墨守成規」這則成語的來源於出處,歷來說法很多,通俗的,顯而易見的說法,當然是說出自《墨子》,畢竟這是墨家學說的一切來源嘛。然而,在一些大辭典中,提到本成語出自《戰國策》,講述的內容都差不多,但書中提到的詞,是「墨翟之守」,換句話說,並沒有「墨守」這個詞彙單獨出現。因此,很多學者考證後,得出結論,「墨守」一詞,來源最早的應該是明末清初大儒黃宗羲的文章,明確提出了「墨守」二字,但在黃宗羲之前,究竟有沒有墨守成規這個成語的出現,以及相應的用法,現在還很難找到答案。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從墨翟之守一開始的本意,到黃宗羲的「墨守」,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已經變味了。黃宗羲所說的「墨守」,就有因循守舊,保守之意,那麼,最早的墨翟之守,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說這則成語,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道理呢?

要說墨守成規,還要從歷史上另一位名人說起,此人就是魯班,民間傳說的木匠祖師,他本名公輸般,因為是魯國人,再加上民間的流傳,幾經演化,魯般就變成了魯班。公輸般作為能工巧匠,他的才能在當時是非常受重視的,有一天,他就接到了楚王的邀請。原來,楚王想請他製造攻城用的雲梯,而楚國造雲梯的目的,是要攻打宋國。

宋國正是墨子的祖國,但是按照當時的習慣,這位學派領袖雲遊天下,剛巧正在魯國,所以他也聽說了公輸般被楚王請去造雲梯的事兒,墨子心裡當然著急,便決定去楚國勸楚王罷兵。就這樣,他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先趕回了宋國,安排三百弟子幫助宋國守城,而後繼續往南走,抵達了楚國。

孟子見到楚王后,便求勸楚國不要發兵攻打宋國,但楚王的理由非常簡單,說運氣造好了,不用來攻城,豈不是很浪費?這話給墨子氣樂了,便決定給楚王演示一下,自己有辦法抵禦公輸般製造的雲梯,隨後,墨子解下腰帶,當城牆,讓公輸般拿木片,當攻城工具進攻。結果,公輸般試了很多次,都無法攻破墨子的防守,楚王見到這種結果,非常生氣,便問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墨子告訴楚王,只有殺了自己才有機會,但問題是,自己死了沒什麼,墨家弟子已經「墨翟之守」。得到這個答覆的楚王,也無可奈何,最終只好決定,放棄對宋國的攻打。

所以說,墨守成規的本義,就是墨子的弟子們根據墨子成型的守城規則,就可以抵禦楚國的進攻,但這則成語,什麼時候改變了本意,不得而知,但我們卻能通過墨守成規的故事,認識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那時的諸侯攻伐,弱肉強食,而楚國執意打宋國的理由,竟然就是因為造出了雲梯,閒著也是閒著,不打白不打。如此混蛋邏輯,卻在墨子和公輸般用腰帶和木片的虛擬作戰中,變得蒼白無力,證明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亙古不變的道理。

相關焦點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成語門庭若市,源自一位自戀帥哥被打臉的經歷
    而在如今,這個成語已經被玩壞了,網絡上將之比喻為男人形象不佳,髮際線極為靠後,甚至是謝頂等情況,因為這個用意就是說,一個人腦門大的像市場,一眼就能看到寬闊的額頭。這個畫面大家就自行想像吧,反正這裡所謂的「門」,指的是腦門的門。當然,門庭若市這種「玩法」,不過是現代人開的一個玩笑,用來誇張形容一些不太好看的形象。
  • 為什麼說,知識就是力量?
    非洲那昂的土著,包括印度,中國這樣的四大文明古國,我們的文明知識觀念是全知道。因為我們有經典,有聖人。從中國儒家的論語看,就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到《聖經》,《古蘭經》到猶太教的《塔木德》,都是已經把知識告訴所有人了。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成語?
    成語,是古人對事物的高度總結和概括,正所謂:「眾人皆說,故成之於語者,謂之成語也。」成語,多出自古聖先賢之口,如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孟子曰:「捨生而取義者」;莊子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每一則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每一個成語故事中,都蘊含著引人深思的道理。孩子越早學習成語,就可以越早體會古人的智慧,懂得人生的哲理。
  • 墨守成規,歷史來歷與成語意思南轅北轍
    墨守成規,歷史來歷與成語意思南轅北轍   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知道,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而關於這個成語在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說結草銜環這麼經典的成語,其來源有些荒誕?
    「絆蒜」,摔了一個四腳朝天,劣勢的魏顆才有機會將危局逆轉,最終活捉杜回將之殺斬,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沙場奇觀?原來這全靠一個老人的暗中成全,老人偷偷用草繩纏住杜回腳腕,趁機對杜回使絆,這位秦國勇士才因此行動遲緩,那麼老人為什麼會幫助魏顆解難?就因為魏顆沒有遵從父親遺願,如果說起此事的因緣,還得回溯到魏顆的父親魏犨在世的那幾年。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說一個頑皮的小美女,可以測試出齊桓公的實力
    比如,晉文公幫助周襄王打敗太叔帶,只能算是奠定霸業,在道義上佔領制高點,真正想要稱霸,還必須要打敗當時最強的敵人,或者說最強的天下公敵,因此晉文公如果以齊桓公的作參考的話,尊王實現後,接下來就是攘夷了。晉文公做了一件連齊桓公都沒做過的事,那就是戰勝楚國。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傳說中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之為「夏」?
    在漢字裡有一個字是很有意思的,便是「的」這個字。這個字就代表著私有觀念出現,私有制形成了。舉個例子來說,在稱呼你我他的時候,這都是很中性的代詞。可是加上了「的」這個助詞,就變成了你的我的他的,當然是一種歸屬感的體現,自然就是私有制被普遍接受的一種狀態。換句話說,即便儒家學者對啟如何不滿與抨擊,如何講究天下為公,可是他們能接受他們「自己的」變成「別人的」嗎?
  •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丨聽故事 學成語~NO.11
    >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個道理熟讀成語不僅能夠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豐富詞彙還能全面提高我們的文字表達和溝通能力哦!我們現新推出一檔大型兒童教育公益節目《聽故事 學成語》每天3分鐘聽一個故事  學一個成語小朋友們讓我們穿越過去一起探索成語的奧秘吧!
  • 培根論人生:知識就是力量!
    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培根論人生》:一部與《論語》媲美的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經典。自問世以來,歷四百年而不朽,處處體現了培根對人生世態的通透理解,充滿哲學的思辨,是作者人生智慧和經驗的結晶。語言優美凝練,堪稱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傳世瑰寶。
  • 「墨守成規」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
    「墨守成規」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辨形】墨;不能寫作「默」;成:不能寫作「陳」。【近義】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抱殘守缺。【反義】標新立異、革故鼎新。【用法】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結構】動賓式。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四十六:樂山樂水
    樂山樂水這個成語來源於:「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的人喜好水,仁德的人喜好山。知:同「智」,智慧,聰明。樂:喜好,欣賞。出自《論語·雍也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說:「知者樂水,是指知者心情愉快,就像流水一樣悠然安詳;仁者樂山,是指仁者就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喜靜;智慧的人容易快樂,仁義的人容易長壽。」
  • 小學閱讀中最不好推薦的書就是《成語故事》,我鬥膽說兩句
    字和4字成語。目前這個版本市面上少見。經常購買兒童啟蒙讀物的家長老師,可能比較熟悉這個名字:崔鍾雷,他是著名的兒童圖書撰稿編輯,編寫過很多兒童啟蒙圖書,集中在學前知識和啟蒙道理方面。類似的成語故事書,適合3年級以上孩子閱讀的很多,許多名家如曹文軒、餘秋雨等都有推薦,各類成套的兒童文學推薦書系中,幾乎都會收入一本成語類圖書,家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入。
  • 樂在其中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樂在其中,喜歡做某事,並在其中獲得樂趣。出自:《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近義詞有:樂而忘返、樂不可支、樂此不疲,反義詞有:悶悶不樂、憂心忡忡、憂心如焚,樂在其中是褒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分句;含褒義。
  • 都知道墨守成規這個成語,我們的量子衛星為什麼要取名墨子號?
    潘建偉說,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並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本來「墨守」是指墨子守城堅不可破,以不變應萬變。而到了現代這個成語的意思變成了不靈活,一成不變。量子通信這個東西,如果沒學過量子力學,完全不能理解。說成心靈感應之類只能算是非常粗淺的比喻。1980年代以來,量子力學跟信息科學交叉,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量子信息」。
  • 揭秘《知識就是力量:羅胖給聽過最好的三條建議》背後的話術秘密
    靠知識賺錢,不算什麼。但是你聽說靠說知識賺錢的嗎?下面我為你介紹這位大咖可不一般。他參加過《奇葩說》第四季的錄製。是知識類脫口秀《知識就是力量》主講人!此開場白的套路稱為好奇術,就是利用人人都想通過知識來改變命運的想法,來提出這樣一個命題,因為假設是'真'的,那感情好,我可以通過知識來解決我人生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可以通過知識升官,可以通過知識發財,可以通過知識解決戀愛的所有問題。我們看為什麼他不把'真'放在'假'的的後面,因為他要著重強調的是這個命題是'真'的。
  • 一課譯詞:墨守成規
    一課譯詞:墨守成規 chinadaily.com.cn 2020-06-17 16:08
  • 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導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我們稱之為成語。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巨大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幾乎每個成語都有自己的故事,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 並非貶義 你知道「墨守成規」的真實涵義嗎?
    (繪圖:Winnie Wang)「墨守成規」這個成語很常用,指人或事側重於守舊,不求革新,有不求進步的意思,更暗含會被時代淘汰、被新的事物取代之意。讓我們稍微停一停汲汲求進步的心態和急急忙忙的腳步,回頭追溯一下「墨守成規」的本源,會找到其對應的人與事很有來頭,說的是墨子和諸葛亮的智慧、發明與制度哪。在時代演遞的過程中,「墨守成規」反而被賦予了比較多的負面意義。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包公在民間影響力巨大,在宋朝卻是「路人甲」
    提起包青天,在民間可以用無人不知,誰人不曉來形容,但是,這樣一個在民間影響力巨大的古人,在他生活的時代,卻像個路人甲一樣默默無聞,雖然《宋史》也為他立傳,也證明了他是一位傑出人物,有資格名留青史,但總是與他在民間巨大的影響力,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究竟是為什麼?
  • 弗朗西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一個父親曾向他的孩子語重心長地說:「Knowledge is Power,France is Bacon」。後來,這孩子花了十年寶貴光陰苦苦思索,到底知識、力量、法國與煙肉(培根)有什麼超現實的聯繫呢?難道冥冥之中法國就是知識的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