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傳說中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之為「夏」?

2020-12-20 老樂說歷史

在傳說中三皇五帝,堯舜禹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還很難形成國家的概念,但從夏這個時段開始,國家終於誕生了,由禹到啟再到太康,世襲制正式完成。當時他們居住在山西南部,到河南的中北部,正是從這一片區域開始,華夏的概念誕生,直到今天,華夏大地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另一個美麗稱謂,然而支持並讚揚禪讓制的儒家學者,對這種世襲制自然是要猛烈抨擊的,其中的主要觀點就在於,啟的做法把過去的天下為公的「公天下」,轉變成了天下為私的家天下。

儘管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夏王朝的建立是有積極和進步意義的,但是用儒家學者,不同的價值觀來判定夏王朝,自然要與眾不同,然而,無論怎樣說,這事在當時是一個新興事物,啟的偉大作用和價值也不同凡響,怎麼說都是反映著時代步伐前進取向的。歸根結底,夏的出現,世襲制的出現,都是當時的時代需求下,產生的必然結果和選擇。

在漢字裡有一個字是很有意思的,便是「的」這個字。這個字就代表著私有觀念出現,私有制形成了。舉個例子來說,在稱呼你我他的時候,這都是很中性的代詞。可是加上了「的」這個助詞,就變成了你的我的他的,當然是一種歸屬感的體現,自然就是私有制被普遍接受的一種狀態。換句話說,即便儒家學者對啟如何不滿與抨擊,如何講究天下為公,可是他們能接受他們「自己的」變成「別人的」嗎?

因此,私有制必然遲早要上升為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觀念,可見夏朝以及世襲制度,是私有制觀念成熟的結果,夏王朝和王位,也就成了禹和子孫後代的。進而,接下來的詞彙便是國家,國和家統一在一起,證明了,無數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家庭、家族、部族和部落等單位,最終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國。這就是國家的最初概念,而有了國之後,國的一大作用就是要協調保護所有的家——無論古今中外,任何形態下的國,都承擔著協調家的責任。

雖然沒有更多的史料能夠證明,夏朝作為傳說中的第一個國,是如何協調天下,管理天下,協調各部族各家庭的,但我們都能相信,這個國的管理水平,一定是非常初級的,畢竟還沒有完全擺脫原始氏族社會的一些習慣。還要靠拳頭靠武力來說話,而不是靠國家的制度,畢竟這是一個在當時全新的事物,對於制度這些觀念來說,還處在雛形階段。很多時候,很多制度的觀念可以說是沒有的,所以禹和啟父子,個人能力強大,就可以理順這個國家,治好這個天下,但是到了啟的兒子太康的時候,由於個人能力很一般,而這個國家又很初級階段,沒有制度來幫助他管理。所以,太康在當時治理國家只會有一種結果,那就是管不好,而這段故事在史書中,被稱為太康失國。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老樂會在今後的文字中,詳細講述。

眼下還是說回剛剛誕生國家概念的那個時代,無論夏王朝能否為世界考古學界公認,但《史記》中記載的「夏」是切實存在的,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約定俗成的,認可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太史公也把大禹記錄為「夏禹」。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個王朝稱為夏?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在堯舜時代,禹所在的部族居住在夏地,或者說他被封在夏地,夏這個地方如今位於河南省的禹州市,當然從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來,禹州也很可能是根據禹後來的功業改回的名字,所以無論是夏還是禹州,它最可能是一個互為佐證,相互循環的名稱。因此,很多人說,這是夏王朝的由來之一。但如果說是這樣的話,應該是因為有禹州這個地方,所以才有夏這個名詞才合理,可問題是,夏的概念應該誕生在禹州之前,因此這種解釋,在老樂看來,更像是一種因果倒置,並不可取。

所以,在老樂心中,更傾向於有些專家學者的另一種解釋,夏是美好廣大的意思,是後人對這個王朝的讚美,當時的禹和啟,可能都沒有夏作為自己的「國號」概念。

當然,無論是第一個王朝也好,或者說禹的封地為夏也罷,都說明了那是一個廣大而又美好的時代的代名詞,無論怎樣解釋,以及考古學存在多大爭議,說夏究竟算不算是一個王朝社會,他們究竟是獨立存在於中華大地,還是與其他諸多大小部落,並列存在等問題,在老樂看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個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時代,中國進入了一個階級社會,森嚴的等級已經誕生,有了森嚴的等級,也就意味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進入了國家歷史階段。這才應該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對歷史,對祖先最應該保持的敬畏態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熟知的「夏」王朝卻被稱為傳說中的王朝?不存在嗎?
    夏朝約在公元前2070年,由啟在父親的基業上建立而成,由於是子承父業所以夏朝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而之前都是採用禪讓制,誰有能力誰來當,跟我們現在職場中的職位劃分一樣能者居之。傳說中夏王朝其實地方真的很小,就是一個部落,都城離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不遠。那麼又為什麼叫傳說中的王朝呢?
  • 夏商周之前是什麼王朝?考古認為若此朝代確認,中國將上下6千年
    現代社會中,我們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從小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也接受著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教育。而我們普遍認為,在中原地區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是夏朝。正所謂禹傳啟家天下,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原各部落本來都是採取的禪讓制。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作者:趙輝)華夏民族是以華夏文化共同認同形成的族群,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主體族群。夏王朝是華夏民族與文化的原始來源,夏王朝時期誕生的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根主脈。要破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來源,首先要探明夏王朝產生的歷史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多方面、多學科的深入研究,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包括考古學方面的研究。
  • 你所了解的夏王朝?「家」天下的開端——夏
    在魯迅先生誇讚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夏本紀》中曾記載「大禹治水」的事情,可謂是婦孺皆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治水有功,接受禪讓成為君主,由此,我們開啟了歷史新篇章——夏。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前後共傳承14代,延續470多年,被商朝所滅,我們身為引以自豪的中國人,常以「華夏子孫」自居,這也是所謂的由來。根據史書所記載,由於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 「禪讓制」過渡到「世襲制」:只因伯益假意推諉,讓啟登上王位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夏朝」,而啟是當時的王。那麼大家知道他的王位是怎麼得來的嗎?這要從啟的父親大禹說起,對,就是「大禹治水」的那個大禹!但是為什麼又是啟成為了王,還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夏朝」呢?這一切都要怪伯益自己作了,以為學習大禹假裝謙虛推諉一下,夏啟也不會接受。可是誰知道,這啟可不是省油的燈。他在氏族裡的威信不亞於伯益,而且他也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 中國歷史上「華夏」裡的夏是指夏朝,那「華」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在華夏裡面,夏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因為中國人自小在教科書上學到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原世襲制王朝就是夏朝。當時的王朝體制屬於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據傳,當時大禹將王位傳給啟之後,夏朝開始了家天下。而整個夏朝一共傳了14代,共有17個王,延續時間長達471年,而末代君主夏桀是一個昏君,被成湯將夏朝推翻,建立了商王朝。雖然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能夠證明夏朝的存在,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夏朝作為第一個王朝,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
  • 歷史冷知識丨夏王朝,它還被后羿統治過?
    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了解夏朝,一般有幾個很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禹繼續指定繼承人:東夷首領「伯益」,但是等禹死後,伯益與「啟」在爭奪政權的過程中失敗,最終「啟」奠定了自己在部落聯盟中的首領地位,真正開啟了「家天下」。所以「啟」才是「夏王朝」的建立者,自「啟」開始以「夏」為姓氏。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這個大聯盟中,炎黃族與東夷族互爭雄長,同時又以南蠻族為共同的敵人。堯為炎黃族,舜為東夷族。大禹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奉命徵伐南方的三苗族,其發展的根據地在淮河流域就很自然了。不過,在山西南部、河南一帶還有大量的炎黃族部落,夏啟開國後隸屬於夏,即周朝興起後所稱的諸夏。商為東夷的一支,滅夏後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依然在,而與大禹共同開拓淮河流域的周人則遷移到陝西埋頭發展,最終滅商。
  • 中國史上最神秘的王朝,歷經470多年,為何西方各國都拒不承認?
    中國人對於自己國家的歷史一直都是非常的崇敬,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象徵。但是對於一些西方人來說,他們認為中國的歷史並沒有五千年之久,那麼為什麼中西方會出現這樣的認識差異呢?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古老的王朝開始說起。
  • 夏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時代,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時代。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 夏朝姒姓,在夏啟即位後,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
  • 家天下,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建立的歷史背景,夏朝建立的前後
    導語:說起夏王朝人們似乎熟悉又陌生,那是一個傳說與史實相互交織的朝代,除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還能被人所津津樂道,這個王朝的其他歷史似乎都隨著那遙遠的年代隨風而去。但翻檢古書我們總會不經意間看到太康失國、少康復國等一個個歷史典故,他們究竟講述了怎樣的故事,那些到底是神話傳說還是歷史真相,讓人感到費解又沮喪。然而,這畢竟是我們華夏民族文明的第一個王朝,它的存在本身就說明起碼這個王朝不全是建立在子虛烏有的神話傳說之上的。
  • 當我國第一個朝代夏朝滅亡後,夏人都流落何方?
    夏朝是中國歷史記載中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中國自古以來都被稱之為華夏,就是以夏朝為基準。從大禹治水之後,禹成為部落首領然後傳位給啟,改變了原始部落堯與舜的禪讓制。中國開始變為家天下。開啟了中國4000多年的世襲制度。
  • 奴隸社會的開始-夏王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
  • 一個沒有被世界認可的中國王朝,比漢朝壽命長,國號為中國人代名詞
    文/鏡子 標題:一個不被世界認可的中國王朝,比漢朝壽命長,國號是中國人代名詞 中國雖然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統治,國家有所制度,具備文字記載能力的歷史文明只有三千多年
  • 世襲制在此奠定才是最大功績!
    王朝的興亡,在世界各地的文明裡總在不斷輪迴。中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受到異族幹擾的影響較小,所以這個話題會簡單一些。這個系列將嘗試探討中國諸代王朝的興亡,摸清歷史規律。上古時期,文獻記載較少,且帶有較多的主觀性,基本都歸結於帝王失德、驕奢淫蕩,在酒池肉林中丟掉了民心和江山,然而到底如何呢?
  • 《禮記》別論:禮崩樂壞為什麼導致周王朝走向衰亡?
    自己考證了周王朝的從頭至今整個的治理過程,前面的都符合禮節之道,可惜的是從周幽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傷風敗俗的現象,到周厲王時期禮節制度就被破壞的越來越嚴重了。自己生在魯國,可魯國也是如此。天下都不遵從禮樂制度,自己即使離開魯國,還能藏到哪裡去呢?你看看如今的天下,魯國作為一方諸侯,都敢公然舉辦郊褅祭禮。
  • 夏究竟是部族邦國,還是早期王朝?
    所謂「三代之治」是後世儒家學者對夏商周三個華夏早期王朝施政措施的讚頌,他們認為三代的開國之君都具備聖賢資質,其制度創建也接近完美,是當世君主學習的典範,堪稱華夏古典文明的黃金時代。儒者們對三代的推崇自然是為了夾帶自己的私貨,大多是為了借古諷今或是要想託古改制。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探索時光流轉中的夏文化之美
    河南洛陽偃師市二里頭,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裡,一個被歷史塵埃掩埋了數千年的夏文化古城得以重見天日。現在,讓我們跟隨洛陽師範學院暑期二里頭文化資源調研隊一起走近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去探索古老而神秘的夏文化之美。最早的中國,揭開夏王朝的神秘面紗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位於河南洛陽偃師市境內,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最早王朝——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遺址。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綠松石鑲嵌銅牌飾 「大禹治水"、「禹劃九州"等耳熟能詳的故事,究竟只是古老的傳說還是真有其事?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