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說中三皇五帝,堯舜禹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還很難形成國家的概念,但從夏這個時段開始,國家終於誕生了,由禹到啟再到太康,世襲制正式完成。當時他們居住在山西南部,到河南的中北部,正是從這一片區域開始,華夏的概念誕生,直到今天,華夏大地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另一個美麗稱謂,然而支持並讚揚禪讓制的儒家學者,對這種世襲制自然是要猛烈抨擊的,其中的主要觀點就在於,啟的做法把過去的天下為公的「公天下」,轉變成了天下為私的家天下。
儘管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夏王朝的建立是有積極和進步意義的,但是用儒家學者,不同的價值觀來判定夏王朝,自然要與眾不同,然而,無論怎樣說,這事在當時是一個新興事物,啟的偉大作用和價值也不同凡響,怎麼說都是反映著時代步伐前進取向的。歸根結底,夏的出現,世襲制的出現,都是當時的時代需求下,產生的必然結果和選擇。
在漢字裡有一個字是很有意思的,便是「的」這個字。這個字就代表著私有觀念出現,私有制形成了。舉個例子來說,在稱呼你我他的時候,這都是很中性的代詞。可是加上了「的」這個助詞,就變成了你的我的他的,當然是一種歸屬感的體現,自然就是私有制被普遍接受的一種狀態。換句話說,即便儒家學者對啟如何不滿與抨擊,如何講究天下為公,可是他們能接受他們「自己的」變成「別人的」嗎?
因此,私有制必然遲早要上升為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觀念,可見夏朝以及世襲制度,是私有制觀念成熟的結果,夏王朝和王位,也就成了禹和子孫後代的。進而,接下來的詞彙便是國家,國和家統一在一起,證明了,無數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家庭、家族、部族和部落等單位,最終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國。這就是國家的最初概念,而有了國之後,國的一大作用就是要協調保護所有的家——無論古今中外,任何形態下的國,都承擔著協調家的責任。
雖然沒有更多的史料能夠證明,夏朝作為傳說中的第一個國,是如何協調天下,管理天下,協調各部族各家庭的,但我們都能相信,這個國的管理水平,一定是非常初級的,畢竟還沒有完全擺脫原始氏族社會的一些習慣。還要靠拳頭靠武力來說話,而不是靠國家的制度,畢竟這是一個在當時全新的事物,對於制度這些觀念來說,還處在雛形階段。很多時候,很多制度的觀念可以說是沒有的,所以禹和啟父子,個人能力強大,就可以理順這個國家,治好這個天下,但是到了啟的兒子太康的時候,由於個人能力很一般,而這個國家又很初級階段,沒有制度來幫助他管理。所以,太康在當時治理國家只會有一種結果,那就是管不好,而這段故事在史書中,被稱為太康失國。關於這方面的內容,老樂會在今後的文字中,詳細講述。
眼下還是說回剛剛誕生國家概念的那個時代,無論夏王朝能否為世界考古學界公認,但《史記》中記載的「夏」是切實存在的,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約定俗成的,認可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太史公也把大禹記錄為「夏禹」。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個王朝稱為夏?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在堯舜時代,禹所在的部族居住在夏地,或者說他被封在夏地,夏這個地方如今位於河南省的禹州市,當然從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來,禹州也很可能是根據禹後來的功業改回的名字,所以無論是夏還是禹州,它最可能是一個互為佐證,相互循環的名稱。因此,很多人說,這是夏王朝的由來之一。但如果說是這樣的話,應該是因為有禹州這個地方,所以才有夏這個名詞才合理,可問題是,夏的概念應該誕生在禹州之前,因此這種解釋,在老樂看來,更像是一種因果倒置,並不可取。
所以,在老樂心中,更傾向於有些專家學者的另一種解釋,夏是美好廣大的意思,是後人對這個王朝的讚美,當時的禹和啟,可能都沒有夏作為自己的「國號」概念。
當然,無論是第一個王朝也好,或者說禹的封地為夏也罷,都說明了那是一個廣大而又美好的時代的代名詞,無論怎樣解釋,以及考古學存在多大爭議,說夏究竟算不算是一個王朝社會,他們究竟是獨立存在於中華大地,還是與其他諸多大小部落,並列存在等問題,在老樂看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個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時代,中國進入了一個階級社會,森嚴的等級已經誕生,有了森嚴的等級,也就意味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進入了國家歷史階段。這才應該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對歷史,對祖先最應該保持的敬畏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