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先生誇讚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夏本紀》中曾記載「大禹治水」的事情,可謂是婦孺皆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治水有功,接受禪讓成為君主,由此,我們開啟了歷史新篇章——夏。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前後共傳承14代,延續470多年,被商朝所滅,我們身為引以自豪的中國人,常以「華夏子孫」自居,這也是所謂的由來。
根據史書所記載,由於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朝的建立標誌著禪讓制度被世襲制度所取代,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必然性,看過大禹治水這則故事的朋友們都知道堯舜時期,洪水災禍危害中原,給百姓人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在治理方式上,他改變其父親的「堵」方式,而是通過「疏導」方式,加上其聯合各個部落,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經過十幾年時間,使得開墾的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禽獸棲息繁殖,百姓安居樂業,這無疑讓大禹成為了人民心目中的光環,眾望所歸。由於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大禹所在的部落勢力不斷增強,而且人民生活生產力也顯著增長,這就為世襲制國家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這是先決條件。
由於泛濫的水災成為百姓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大禹經過這些年的治水工作,團結了不少部落,自身的威望和名聲也得到空前的支持,夏王朝的建立也得以奠定基礎。
不過站在大禹的立場我們可以思考,作為一個君主,作為運轉國家這個大機器的管理者,奔波勞碌多年總希望可以留下點美好,作為一個父親,希望孩子永保平安,長享富貴,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不可改變,不過出於對「禪讓制」的尊重,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大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大禹死後,伯益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大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由此,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代。
所以說有些時候,欲望很奇妙,它不僅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同時讓我們內心的自私不斷滋生。
其實,在當時社會生產水平低下的時候,禪讓制的確是一種很民主且不錯的統治,也不會造成以家族為核心的利益集團,然後正是這種較為民主的禪讓制度使得政治體制頗為鬆散,他不能作為長久政治體系得到發展,不過也正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結果,這也是禪讓制的存在基礎,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各個比較大的部落首領權威影響力的擴大,也造就了階級矛盾的形成,積累財富龐大的人可以壓迫沒有財富的人。這種行為現象的發生也使得禪讓制的影響力不斷在縮小,甚至是名存實亡。
所以啟繼承大禹的王位也是王位世襲制的標誌。也是「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化~到此,對於「家」天下的開端以及「禪讓制」轉化「世襲制」的原因也算梳理完成。
都說人無完人,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難免都有一些隱晦的想法。不過站在客觀第三方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帝王君主——他是值得被稱為卓越的;
作為一個平凡父親——他是值得被稱為偉大的;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是值得被稱頌讚揚的。」
好了,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努力提高歷史的趣味性是我堅持不懈要去做的事情,也希望更多朋友能夠熱愛歷史,熱愛中國歷史!!!
下期再見,我是漢臣!!!
求點讚!!!
求支持!!!
求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