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夏王朝?「家」天下的開端——夏

2020-12-20 你所了解的歷史

在魯迅先生誇讚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夏本紀》中曾記載「大禹治水」的事情,可謂是婦孺皆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治水有功,接受禪讓成為君主,由此,我們開啟了歷史新篇章——夏。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前後共傳承14代,延續470多年,被商朝所滅,我們身為引以自豪的中國人,常以「華夏子孫」自居,這也是所謂的由來。

根據史書所記載,由於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夏朝的建立標誌著禪讓制度被世襲制度所取代,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必然性,看過大禹治水這則故事的朋友們都知道堯舜時期,洪水災禍危害中原,給百姓人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在治理方式上,他改變其父親的「堵」方式,而是通過「疏導」方式,加上其聯合各個部落,團結一致,萬眾一心,經過十幾年時間,使得開墾的土壤肥沃,草木茂盛,禽獸棲息繁殖,百姓安居樂業,這無疑讓大禹成為了人民心目中的光環,眾望所歸。由於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生產,大禹所在的部落勢力不斷增強,而且人民生活生產力也顯著增長,這就為世襲制國家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這是先決條件。

由於泛濫的水災成為百姓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而大禹經過這些年的治水工作,團結了不少部落,自身的威望和名聲也得到空前的支持,夏王朝的建立也得以奠定基礎。

大禹

不過站在大禹的立場我們可以思考,作為一個君主,作為運轉國家這個大機器的管理者,奔波勞碌多年總希望可以留下點美好,作為一個父親,希望孩子永保平安,長享富貴,畢竟血濃於水的親情不可改變,不過出於對「禪讓制」的尊重,禹曾推舉東方頗有威望的偃姓首領皋陶為繼承人,然而皋陶沒有等及禪讓,比大禹早死。禹又命東夷首領伯益為繼承人。大禹死後,伯益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為大禹舉行喪禮,掛孝、守喪三年。三年的喪禮完畢後,益沒有得到權位,而啟在民眾的擁護下,得到了權位。

由此,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代。

所以說有些時候,欲望很奇妙,它不僅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同時讓我們內心的自私不斷滋生。

夏王啟

其實,在當時社會生產水平低下的時候,禪讓制的確是一種很民主且不錯的統治,也不會造成以家族為核心的利益集團,然後正是這種較為民主的禪讓制度使得政治體制頗為鬆散,他不能作為長久政治體系得到發展,不過也正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結果,這也是禪讓制的存在基礎,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各個比較大的部落首領權威影響力的擴大,也造就了階級矛盾的形成,積累財富龐大的人可以壓迫沒有財富的人。這種行為現象的發生也使得禪讓制的影響力不斷在縮小,甚至是名存實亡。

所以啟繼承大禹的王位也是王位世襲制的標誌。也是「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化~到此,對於「家」天下的開端以及「禪讓制」轉化「世襲制」的原因也算梳理完成。

都說人無完人,每個光鮮亮麗的背後難免都有一些隱晦的想法。不過站在客觀第三方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帝王君主——他是值得被稱為卓越的;

作為一個平凡父親——他是值得被稱為偉大的;

作為一個歷史人物——他是值得被稱頌讚揚的。」

好了,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努力提高歷史的趣味性是我堅持不懈要去做的事情,也希望更多朋友能夠熱愛歷史,熱愛中國歷史!!!

下期再見,我是漢臣!!!

求點讚!!!

求支持!!!

求轉發!!!

相關焦點

  • 夏商周非天下王朝 統治限於文化領域
    平勢說傳統觀念認為夏商周三代曾經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不符合事實,是後世的虛構。夏商周三代王朝統治的疆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經歷了幻影般的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戰國時代的領土國家都是在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地域母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般認為幻影般的夏王朝及商王朝、周王朝是「天下」的王朝。這個「天下」是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多個文化地域的集合體。然而實際上,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統治的疆土基本上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
  • 王朝的一生——華夏第一朝:夏王朝的470年歷史
    誕生 公元前2070年左右,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誕生了,它的建立者是大禹(姒(sì)文命),作為當時德高望重的治水英雄,禹曾用十三年的時間治理好天下的水患,隨後又接受舜的禪讓,成為了天下共主(部落聯盟的首領)。
  • 奴隸社會的開始-夏王朝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傳說中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之為「夏」?
    儘管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夏王朝的建立是有積極和進步意義的,但是用儒家學者,不同的價值觀來判定夏王朝,自然要與眾不同,然而,無論怎樣說,這事在當時是一個新興事物,啟的偉大作用和價值也不同凡響,怎麼說都是反映著時代步伐前進取向的。歸根結底,夏的出現,世襲制的出現,都是當時的時代需求下,產生的必然結果和選擇。
  • 大禹是如何通過塗山鑄九鼎建立第一個夏王朝的?
    塗山位於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的山峰,而在這個地方,在遠古時期夏王朝初立之時,開啟了天下統一之局。 大禹治水,無人不知曉,但是對於他如何治水你知道嗎? 不同於鯀,他選擇的方式是變堵為疏。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夏文化,雖然考古學方面的定義為夏王朝時期夏氏族或夏人生活範圍內的物質文化遺存,但其更廣泛的意義應包括夏王朝時期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其中中國象形文字的誕生就直接來自於470年歷史的夏王朝時期與夏王朝的地域。
  • 歷史冷知識丨夏王朝,它還被后羿統治過?
    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了解夏朝,一般有幾個很容易被人忽視的地方。而「啟」稱呼就是「夏後啟」,所以每一任夏王都可以在名字前冠上「夏後」二字。3、「后羿」曾經統治過夏王朝后羿真實是東夷部落一位善於射箭的首領,後來帶領民眾遷徙到夏王朝的範圍內,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部落。
  • 歷史上的夏王朝:一起來讀《夏小正》
    流傳後世的《夏小正》(資料圖片)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其興衰與洛陽息息相關。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 就在夏王朝,周朝先祖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史記周次元003
    也就是說,在帝舜時期后稷所代表的姬姓家族的勢力穩定而且強大。也就是說,他幾乎和大禹曾經擁有過同樣的機會。 不過,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裡看,后稷應該是大禹堅定的支持者。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在堯舜禹的權力更迭和後來夏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后稷應該是非常明智地跟對了老大,因此,在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後,后稷和他家族的地位應該是非常穩固的。
  • 河南「開掛」小鎮,曾是夏王朝都城,如今「敢為天下先」
    回郭鎮的歷史非常悠久,很很多新興的小鎮不同,回郭鎮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這裡是夏王朝的都城,曾經數百年都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夏王朝的內城就建設在回郭鎮的羅莊附近,這個考古工作者從出土的一些文物推測出來的,真實性還是比較高的。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而要確認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則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夏王朝存在的年代範圍及地域範圍的基本確定;第二個條件是夏王朝地域範圍內及其相關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概差絕對年代框架的建立:第三個條件是有若干能與文獻記載的夏人禮制習俗和技藝水平相吻合的遺存發現。
  • 為什麼說熟知的「夏」王朝卻被稱為傳說中的王朝?不存在嗎?
    夏朝約在公元前2070年,由啟在父親的基業上建立而成,由於是子承父業所以夏朝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而之前都是採用禪讓制,誰有能力誰來當,跟我們現在職場中的職位劃分一樣能者居之。傳說中夏王朝其實地方真的很小,就是一個部落,都城離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不遠。那麼又為什麼叫傳說中的王朝呢?
  • 夏王朝的另一個都城,關於開封的更多歷史文化
    多人應該都對包拯的開封府很熟悉吧,當然除了逛開封府對於更多吃貨來講開封小吃也是很美味的,可是對於開封大家除了小吃和開封府還有多少了解呢?被譽為「中國美食之城」的開封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稱,但是,關於開封具體是七朝還是八朝古都還是很有爭議的。
  • 夏究竟是部族邦國,還是早期王朝?
    所謂「三代之治」是後世儒家學者對夏商周三個華夏早期王朝施政措施的讚頌,他們認為三代的開國之君都具備聖賢資質,其制度創建也接近完美,是當世君主學習的典範,堪稱華夏古典文明的黃金時代。儒者們對三代的推崇自然是為了夾帶自己的私貨,大多是為了借古諷今或是要想託古改制。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不過,在山西南部、河南一帶還有大量的炎黃族部落,夏啟開國後隸屬於夏,即周朝興起後所稱的諸夏。商為東夷的一支,滅夏後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依然在,而與大禹共同開拓淮河流域的周人則遷移到陝西埋頭發展,最終滅商。周滅商後,實行大封建,以周宗室、功臣以及諸夏為骨幹,同化原東夷各部落,到春秋時才基本形成了華夏族,炎黃族最終徵服了東夷族。
  • 河南的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王朝的遺留嗎?
    因為從年代斷定上來看,其時間正好處於商代之前,因此其便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遺蹟。而一旦其可以被確定是夏王朝的都市,那麼我們史料中的文獻便可以被認為是信史了。 這說明二里頭文化所屬的文明在當時有著極強的影響力,而這也是人們認為其和夏王朝有著直接關係的重要原因。 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而繼續開展,人們發現這些遺址雖然在年代上頗為接近,但是其呈現出的文物特點卻有著顯著的區別。考古學家們根據不同遺址所具有的特點,將二里頭文化分為四個時期。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長期以來夏王朝是否存在始終缺乏足夠的考古證據,不過河南二里頭遺址的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學界找出夏朝的一把重要鑰匙。 日前中國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在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開幕,並展出2,000餘件距今3,800年至3,500年前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綠松石器等藏品。恰逢今(2019)年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博物館的成立使這個紀念更格外具有意義。
  • 夏後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王朝後,為何中國古代國家稱「社稷」?
    《國語·魯語》在講述先民的祀典時就指出社稷的產生是:「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顓頊受之…」從這一段話看,「家為巫史」,反映的是各個血緣團體的人各祭各的祖先和崇拜對象,當然對地域集團起不了維繫作用,所以是「民神同位」、「無有嚴威」,而「神狎民則」了。「顓頊受之」,命「南正」「火正」「司天」「司地」,則是對社會進行整頓。「司地屬民」,地是土地,透露了土地和人民的關係,所以可以判斷社稷神在人的心中佔統治地位當是從這時開始的。
  • 終於探明夏禹治水之地、夏王朝誕生之地、華夏文化產生之地
    尤其是帝禹親力親為、公而忘私、舍小家為大家的大禹治水故事廣為流傳,成為華夏民族永遠的記憶,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在中國古代文獻典籍中,只有禹治水的事跡,而沒有出現過「大禹治水」的原文原詞,近現代甚至把「大禹治水」歸類於中國的上古神話傳說故事。
  • 你所不知道的夏商周文化!
    作為中國人,我們只有全面了解民族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創造明天。真正成為一個優秀的炎黃子孫!中華文化的起源據史料可查是起源於夏朝,夏朝也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