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後啟破壞禪讓制建立夏王朝後,為何中國古代國家稱「社稷」?

2020-12-27 小輝輝大人

本文由作者愛情是果實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首先要知道的是「社稷」是什麼?《現代漢語詞典》說:「「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即所謂「社稷」實際是指土穀神。但為什麼古代君主要祭社稷,為什麼社稷代表國家呢?原因在於這種社會崇拜和這種社會觀念實際上是先民發展過程的一段歷史記錄。《國語·魯語》在講述先民的祀典時就指出社稷的產生是:「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社稷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烈山氏,一般都認為是炎帝神農氏的族稱。古史相傳,我國的農業,就是神農氏嘗百草而發明的。「其子曰柱」,就是指烈山氏中有一位能繼承並發揚這一事業的人,其名叫柱。因為他能繁殖百穀百蔬,造福於民,所以先民把他作為農神而崇拜祭祀。周人的先祖棄,也是在農業上有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稷(即黍或粟)的種植,所以夏代以後又把他作為農神祭祀,稱為后稷。共工氏,據《淮南子》說,這個族曾與顓頊抗爭過,而在古史傳說中,共工這個族多是與水土工作有聯繫。

「其子曰后土」,就是說共工氏出了一個叫后土的人在水土工作上特別有成就,先民就把它作為社(即土地)神崇拜祭祀。由是可知,社稷神產生的時代當在炎帝至顓頊時。這是怎樣的歷史時期呢?我們知道人類的歷史都經過氏族社會時期,每個氏族都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傳下的子孫組成的血緣團體。那麼,在這個時期,只要崇拜祭祀共同的祖先,就能維繫團體的成員了。但人類社會並不停留在這個階段,還要向前發展,尤其是當農業發明後,人類開始定居了,在一個定居區域內,不可能都是同一血緣的人群,而且從通婚的要求上,也必須有不同血緣關係的人共同組成地域集團。

這時僅靠祖先崇拜就起不到維繫全體地域成員的作用了,這就需要以新的崇拜來做維繫地域集團的精神支柱。而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土地和穀物是從事農業的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自然條件和物資保證,於是社稷神自然就成為維繫人們的崇拜中心了。驗之於史書的記載,顓頊時有一件值得深思和注意的事情,那就是「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顓頊為什麼要有這一舉措呢?《國語·楚語》記載說:「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顓頊

顓頊夫人作享,家業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齋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荐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從這一段話看,「家為巫史」,反映的是各個血緣團體的人各祭各的祖先和崇拜對象,當然對地域集團起不了維繫作用,所以是「民神同位」、「無有嚴威」,而「神狎民則」了。「顓頊受之」,命「南正」「火正」「司天」「司地」,則是對社會進行整頓。「司地屬民」,地是土地,透露了土地和人民的關係,所以可以判斷社稷神在人的心中佔統治地位當是從這時開始的。

巫史

當社會發展到人們以土地神為崇拜中心時期,則原來基於血緣關係的團體便受到破壞,而被地域利益或經濟利益關係替代,其象徵就是建立起社稷壇或土地廟。所謂社稷壇,就是人們在其生活的領域內築一土壇,填上其地方的土壤,栽種其地方所生長的樹木,以象徵這一地方的土地領域的所有權,因而生活在此一地域內的人凡有大事則皆聚會於社稷商討,所謂「社會」一詞便是由此而生。

當夏後啟破壞禪讓制奪取天下建立夏王朝後,各個地域集團的領袖及其家族,也就以地域為基礎而組建起國家來。即中國古代的國家是以社稷為象徵而建立起來的,這就是中國古代以社稷表示國家的歷史原因。所以在中國古代,國家的存亡是以「社稷」的存在和遭毀為標誌,而國君的義務也是以能守住社稷為第一職能,故古書說「國君死社稷」,又說「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

參考資料

·《國語·楚語》

·《淮南子》

相關焦點

  • 中國通史: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建立者夏啟,艱難的上位之路!
    那麼在夏朝建立之前啊,部落首領的選擇一直用的是禪讓制,通常上任首領選擇一位有德行的人,並且辦事能力高,還有一條得自己願意,不願意不行,不能趕鴨子上架,幹兩天不幹了,找誰去。其實這三條你一聽不就是我們現選公務員的標準碼,全心全意為人民辦事,有公僕精神。
  • 你所了解的夏王朝?「家」天下的開端——夏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前後共傳承14代,延續470多年,被商朝所滅,我們身為引以自豪的中國人,常以「華夏子孫」自居,這也是所謂的由來。根據史書所記載,由於大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 奴隸社會的開始-夏王朝
    夏朝(約前2070~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
  • 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夏朝的建立
    夏朝,是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約為公元前2050年—前1600年)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時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繼承制。夏朝共13代,16王。
  • 為什麼說熟知的「夏」王朝卻被稱為傳說中的王朝?不存在嗎?
    夏朝約在公元前2070年,由啟在父親的基業上建立而成,由於是子承父業所以夏朝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而之前都是採用禪讓制,誰有能力誰來當,跟我們現在職場中的職位劃分一樣能者居之。傳說中夏王朝其實地方真的很小,就是一個部落,都城離今天河南登封少林寺不遠。那麼又為什麼叫傳說中的王朝呢?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夏王朝的建立與管理,離不開文字產生與溝通交流的關鍵因素;文字產生是催生夏王朝產生的重要文化要素,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夏王朝建立也促進了文字的發展與成熟,夏王朝與文字的產生具有共生性,相輔相成。堯舜禹時期形成的文化,為夏王朝建立奠定了文化基礎;大禹之子啟,在大禹治水建立的豐功偉績基礎上建立了夏王朝。大禹與帝啟無疑是夏王朝存在與夏王朝所在地的標誌人物。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傳說中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之為「夏」?
    在傳說中三皇五帝,堯舜禹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還很難形成國家的概念,但從夏這個時段開始,國家終於誕生了,由禹到啟再到太康,世襲制正式完成。當時他們居住在山西南部,到河南的中北部,正是從這一片區域開始,華夏的概念誕生,直到今天,華夏大地也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另一個美麗稱謂,然而支持並讚揚禪讓制的儒家學者,對這種世襲制自然是要猛烈抨擊的,其中的主要觀點就在於,啟的做法把過去的天下為公的「公天下」,轉變成了天下為私的家天下。
  • 「禪讓制」過渡到「世襲制」:只因伯益假意推諉,讓啟登上王位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是「夏朝」,而啟是當時的王。那麼大家知道他的王位是怎麼得來的嗎?這要從啟的父親大禹說起,對,就是「大禹治水」的那個大禹!現在大禹西去了,這時候決定誰繼承大禹寶座,依然是依據禪讓制執行的。其實在大禹年邁的時候,大家就推舉過掌管刑法的皋陶,但是誰知道皋陶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眾人才又推舉了當年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威望也很高,那時候即使大禹有讓他兒子繼位的想法,大家也是不會同意的。
  • 奴隸社會——夏、商時期的山東
    引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歷史與山東有著密切的關係。禹的兒子啟殺死東夷族首領伯益,建立夏朝,破壞了禪讓制;同時也使夷夏同盟關係被破壞,導致了夷夏在山東的爭端。因皋陶早死,禹又把職位傳給伯益,但是,禹的兒子啟在夏部落貴族的支持下,破壞了禪讓制,殺死伯益,奪得了王位。伯益、啟之間的權位爭奪,導了夷夏同盟關係的解體,引發了雙方的一場長期爭鬥。
  • 王朝的一生——華夏第一朝:夏王朝的470年歷史
    誕生 公元前2070年左右,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誕生了,它的建立者是大禹(姒(sì)文命),作為當時德高望重的治水英雄,禹曾用十三年的時間治理好天下的水患,隨後又接受舜的禪讓,成為了天下共主(部落聯盟的首領)。
  • 夏商周之前是什麼王朝?考古認為若此朝代確認,中國將上下6千年
    現代社會中,我們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我們從小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也接受著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教育。而我們普遍認為,在中原地區第一個世襲制的朝代是夏朝。正所謂禹傳啟家天下,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原各部落本來都是採取的禪讓制。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是怎樣建立我國古代最早軍隊的?
    因為國外不認可夏朝以及以前的歷史,所以古代最早的軍隊只能追溯到早商或者先商。由於歷史久遠,有關我國古代軍制的歷史資料保存下來的並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建立在領土和財產基礎上的中國奴隸制軍事制度就是出現在夏朝。這也是文字記載的中國古代軍隊最早出現的朝代 。
  • 人教版初一歷史(教學設計):4、夏、 商、 西周的更替
    2.過程與方法:問題探究、歷史比較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分析,說明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其官僚政治與體制管理,無不與古代有著密切的聯繫。導入新課:中國是一個有 5000 年文明史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國家誕生起,中國歷代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經驗,及其政治制度發展變化的線索之綿長、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或民族所難與相比的。
  • 歷史冷知識丨夏王朝,它還被后羿統治過?
    1、夏朝的建立者是「啟」,而不是「禹」禹雖然通過十三年的治水生涯團結了各個部落,把個人聲望推到了頂峰,最終舜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成了聯盟的共主,夏部落也成了部落聯盟的領袖,但是此時的夏王朝並沒有建立。禹繼續指定繼承人:東夷首領「伯益」,但是等禹死後,伯益與「啟」在爭奪政權的過程中失敗,最終「啟」奠定了自己在部落聯盟中的首領地位,真正開啟了「家天下」。所以「啟」才是「夏王朝」的建立者,自「啟」開始以「夏」為姓氏。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不過,在山西南部、河南一帶還有大量的炎黃族部落,夏啟開國後隸屬於夏,即周朝興起後所稱的諸夏。商為東夷的一支,滅夏後成為天下共主,但諸夏依然在,而與大禹共同開拓淮河流域的周人則遷移到陝西埋頭發展,最終滅商。周滅商後,實行大封建,以周宗室、功臣以及諸夏為骨幹,同化原東夷各部落,到春秋時才基本形成了華夏族,炎黃族最終徵服了東夷族。
  • 歷史上的夏王朝:一起來讀《夏小正》
    流傳後世的《夏小正》(資料圖片)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其興衰與洛陽息息相關。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 大禹治水後的故事-啟家天下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一個氣壯山河的故事。大禹採取疏導的辦法,奮鬥12年,把九州的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水有功,在舜之後,被四方部落共推為共主。接著有領導了中原部落對抗南方三苗的戰爭,取得了勝利。從而禹的威望達到了頂峰。
  • 商朝之前,除了夏朝和虞朝,中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王朝
    但從史書記載來看,中國歷史的主脈絡先是三皇五帝,大約這一時期出現傳承1600餘年的虞朝,之後才是大禹治水建立夏朝,夏桀時期湯武革命建立商朝。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主脈絡之餘,其實還有一個王朝。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