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後世的《夏小正》(資料圖片)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其興衰與洛陽息息相關。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逸周書》中稱:「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國語》中也稱:「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王朝?藉助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許我們能掀開其神秘面紗的一角。
1 《夏小正》中的古人生活
這幾天,我在讀被視為我國最早曆書的《夏小正》,讀著讀著竟有些心虛:「像我這樣不事稼穡,不務蠶桑,天文知識更是少得可憐的人,如果穿越回夏代,還能找到活路嗎?」
估計是找不到的。別笑我,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估計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早已「自廢武功」。我們不觀天象,不看農時,只在農曆和公曆並行的日子裡穿梭,在日曆中完成歲月輪迴,時而悲傷,時而快樂。
《夏小正》中描述的古人生活,顯然比我們「接地氣」得多。相傳它誕生於夏代,因此也稱夏時或夏曆。
當然,因為年代久遠,《夏小正》流傳至今,已經過不少增刪。比如,春秋時期,孔子曾「正夏時」,對《夏小正》的內容進行整理;西漢時,戴德在《大戴禮記》中收錄《夏小正》,又增加了不少注釋。
今天,我們見到的《夏小正》為宋人傅嵩卿所撰。它按月令記述天象、物候、農事等,文字簡單,卻十分生動。
比如,正月梅花、杏花、山桃花開放,田鼠出沒;二月燕子飛來,春耕開始;三月採桑養蠶,並「祈麥實」,希望麥子豐收;四月「囿有見杏」,天氣容易乾旱……到十月天氣轉冷,「王始裘」,一年的農事也就到了尾聲。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人們能看到出土的稻殼、粟殼,還有鐮刀等農具。根據《夏小正》中的描述,夏代種植的農作物有稻、麥、黍、粟及瓜、豆等,相當豐富。
不僅如此,夏代還有精美的絲織品。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銅牌飾上,就殘留著絲織物的痕跡。
從《夏小正》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每年三月,「妾子始蠶,執養宮事」。人們不分男女貴賤,都要投入到採桑養蠶的重要活動中來。到了五月,他們則要完成另一項工作——啟灌藍蓼。
啟灌藍蓼,即種植藍草。《說文解字》中說:「藍,染青草也。」有了它,就可以為絲織品染色了。
2 孔子正夏時與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使用的公曆也稱陽曆,為國際通用曆法。農曆也稱夏曆、陰曆等,為中國傳統曆法。
曆書《夏小正》能流傳下來,孔子功不可沒。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當時,夏代的禮儀、曆法等幾近失傳。不過,當他到杞國尋訪時,還是發現了「夏時」的存在,並對其進行了整理。
這段往事在《禮記》中有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東漢人鄭玄為其作注,稱:「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
在《史記》中,司馬遷也寫道:「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
孔子為何能在杞國找到《夏小正》?因為杞國是夏禹後人居住的地方。
據今本《竹書紀年》《大戴禮記》等記載,禹曾「頒夏時於邦國」,可見夏人用夏曆由來已久。商滅夏後,「遷姒姓於杞」,就是將夏禹的後人遷到了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到商王武丁時,他還娶過一個杞國的女子為妃。
周滅商後,繼續分封杞國,讓其負責夏代君主的祭祀之禮。後來周王室衰微,弱小的杞國屢受宋國及淮夷等排擠,不得已遷往山東。春秋時期,由魯國人牽線,杞國還曾與強大的晉國聯姻。
不過,禮崩樂壞的時代,即使在杞國,也沒有多少夏禮的影子。孔子能找到「夏時」,已是萬幸。再往後,杞國內亂頻發,國君屢屢被弒。公元前445年,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杞國被楚國所滅。
當時,杞國的滅亡並未掀起多少波瀾。數十年後,倒是一個叫列禦寇的人還記得它,在《列子》中記錄了一個故事,叫《杞人憂天》。故事中說,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地崩墜,自己身無所寄,因此寢食難安。別人為了讓他打消疑慮,講了很多當時的自然觀和宇宙觀。
這個故事可笑嗎?也許並不,因為我們不是那個杞國人,並不懂得他的心理。
杞國保存下來的夏曆,得到了孔子的推崇。孔子曾提倡「行夏之時」,當時的魯國大夫梓慎精通天文,也曾稱「夏數得天」。
3 以正月為歲首的夏正
《夏小正》中以北鬥星鬥柄的指向位置劃分月份,安排農事。這種「觀象授時」的做法,相傳在堯時就有了。
《尚書》中稱,堯時以羲和為天文官,「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夏代觀測天象的水平更高,無論是夏仲康時發生的日食,還是夏桀時發生的流星雨,都為後人留下了記錄。
歷史上,夏曆曾被人們長期沿用,因其以正月為歲首(即一年之始),又稱夏正。
然而,因為曆法太過重要,改朝換代時,往往也要「改正朔」,即改用新的曆法,以作為新王朝開始的標誌。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就說:「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
比如,《史記》中就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也就是說,至少在夏、商、周三代,「正月初一」的時間是會變化的,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固定。
商滅夏後,曾改夏曆為殷歷,以夏曆十二月為歲首,稱殷正。夏代「以天明為朔」,商則改為「以雞鳴為朔」。周滅商後,又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稱周正,同時將「以雞鳴為朔」改為「以夜半為朔」。
不過,周王朝所用曆法並不統一,有的地方用周正,有的地方用夏正。如春秋時期,諸國就「皆用夏正」。清人戴震則在《毛鄭詩考證》中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但民間農事仍用夏正。
到秦始皇當政時,又以夏曆十月為歲首,且為避「嬴政」之諱,將正月改稱端月。端,即開端的意思。
秦的曆法一直沿用到西漢初年。漢武帝時,又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即夏正。其後歷代基本上只改年號,不改正朔,將夏正沿用了下來。
當然,其中也有例外。武則天在洛陽建立武周政權時,就曾改用周正。不過,周正只用了10年時間,後又恢復使用夏正。
近代改用公元紀年,傳統的夏正也得到了保留。1970年之後,夏曆改稱農曆,它的名字漸漸被人遺忘。可是,當我們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看到那些出土的穀物和農具時,還是會想起這本影響了歷史的小書——《夏小正》。(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