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夏王朝:一起來讀《夏小正》

2020-12-16 騰訊網

流傳後世的《夏小正》(資料圖片)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其興衰與洛陽息息相關。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逸周書》中稱:「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國語》中也稱:「昔伊、洛竭而夏亡。」

夏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王朝?藉助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許我們能掀開其神秘面紗的一角。

1 《夏小正》中的古人生活

這幾天,我在讀被視為我國最早曆書的《夏小正》,讀著讀著竟有些心虛:「像我這樣不事稼穡,不務蠶桑,天文知識更是少得可憐的人,如果穿越回夏代,還能找到活路嗎?」

估計是找不到的。別笑我,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估計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早已「自廢武功」。我們不觀天象,不看農時,只在農曆和公曆並行的日子裡穿梭,在日曆中完成歲月輪迴,時而悲傷,時而快樂。

《夏小正》中描述的古人生活,顯然比我們「接地氣」得多。相傳它誕生於夏代,因此也稱夏時或夏曆。

當然,因為年代久遠,《夏小正》流傳至今,已經過不少增刪。比如,春秋時期,孔子曾「正夏時」,對《夏小正》的內容進行整理;西漢時,戴德在《大戴禮記》中收錄《夏小正》,又增加了不少注釋。

今天,我們見到的《夏小正》為宋人傅嵩卿所撰。它按月令記述天象、物候、農事等,文字簡單,卻十分生動。

比如,正月梅花、杏花、山桃花開放,田鼠出沒;二月燕子飛來,春耕開始;三月採桑養蠶,並「祈麥實」,希望麥子豐收;四月「囿有見杏」,天氣容易乾旱……到十月天氣轉冷,「王始裘」,一年的農事也就到了尾聲。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人們能看到出土的稻殼、粟殼,還有鐮刀等農具。根據《夏小正》中的描述,夏代種植的農作物有稻、麥、黍、粟及瓜、豆等,相當豐富。

不僅如此,夏代還有精美的絲織品。在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銅牌飾上,就殘留著絲織物的痕跡。

從《夏小正》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每年三月,「妾子始蠶,執養宮事」。人們不分男女貴賤,都要投入到採桑養蠶的重要活動中來。到了五月,他們則要完成另一項工作——啟灌藍蓼。

啟灌藍蓼,即種植藍草。《說文解字》中說:「藍,染青草也。」有了它,就可以為絲織品染色了。

2 孔子正夏時與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使用的公曆也稱陽曆,為國際通用曆法。農曆也稱夏曆、陰曆等,為中國傳統曆法。

曆書《夏小正》能流傳下來,孔子功不可沒。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當時,夏代的禮儀、曆法等幾近失傳。不過,當他到杞國尋訪時,還是發現了「夏時」的存在,並對其進行了整理。

這段往事在《禮記》中有記載:「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東漢人鄭玄為其作注,稱:「得夏四時之書也,其書存者有《小正》。」

在《史記》中,司馬遷也寫道:「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

孔子為何能在杞國找到《夏小正》?因為杞國是夏禹後人居住的地方。

據今本《竹書紀年》《大戴禮記》等記載,禹曾「頒夏時於邦國」,可見夏人用夏曆由來已久。商滅夏後,「遷姒姓於杞」,就是將夏禹的後人遷到了杞國(今河南杞縣一帶),到商王武丁時,他還娶過一個杞國的女子為妃。

周滅商後,繼續分封杞國,讓其負責夏代君主的祭祀之禮。後來周王室衰微,弱小的杞國屢受宋國及淮夷等排擠,不得已遷往山東。春秋時期,由魯國人牽線,杞國還曾與強大的晉國聯姻。

不過,禮崩樂壞的時代,即使在杞國,也沒有多少夏禮的影子。孔子能找到「夏時」,已是萬幸。再往後,杞國內亂頻發,國君屢屢被弒。公元前445年,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杞國被楚國所滅。

當時,杞國的滅亡並未掀起多少波瀾。數十年後,倒是一個叫列禦寇的人還記得它,在《列子》中記錄了一個故事,叫《杞人憂天》。故事中說,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地崩墜,自己身無所寄,因此寢食難安。別人為了讓他打消疑慮,講了很多當時的自然觀和宇宙觀。

這個故事可笑嗎?也許並不,因為我們不是那個杞國人,並不懂得他的心理。

杞國保存下來的夏曆,得到了孔子的推崇。孔子曾提倡「行夏之時」,當時的魯國大夫梓慎精通天文,也曾稱「夏數得天」。

3 以正月為歲首的夏正

《夏小正》中以北鬥星鬥柄的指向位置劃分月份,安排農事。這種「觀象授時」的做法,相傳在堯時就有了。

《尚書》中稱,堯時以羲和為天文官,「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夏代觀測天象的水平更高,無論是夏仲康時發生的日食,還是夏桀時發生的流星雨,都為後人留下了記錄。

歷史上,夏曆曾被人們長期沿用,因其以正月為歲首(即一年之始),又稱夏正。

然而,因為曆法太過重要,改朝換代時,往往也要「改正朔」,即改用新的曆法,以作為新王朝開始的標誌。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就說:「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

比如,《史記》中就記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也就是說,至少在夏、商、周三代,「正月初一」的時間是會變化的,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固定。

商滅夏後,曾改夏曆為殷歷,以夏曆十二月為歲首,稱殷正。夏代「以天明為朔」,商則改為「以雞鳴為朔」。周滅商後,又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稱周正,同時將「以雞鳴為朔」改為「以夜半為朔」。

不過,周王朝所用曆法並不統一,有的地方用周正,有的地方用夏正。如春秋時期,諸國就「皆用夏正」。清人戴震則在《毛鄭詩考證》中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但民間農事仍用夏正。

到秦始皇當政時,又以夏曆十月為歲首,且為避「嬴政」之諱,將正月改稱端月。端,即開端的意思。

秦的曆法一直沿用到西漢初年。漢武帝時,又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即夏正。其後歷代基本上只改年號,不改正朔,將夏正沿用了下來。

當然,其中也有例外。武則天在洛陽建立武周政權時,就曾改用周正。不過,周正只用了10年時間,後又恢復使用夏正。

近代改用公元紀年,傳統的夏正也得到了保留。1970年之後,夏曆改稱農曆,它的名字漸漸被人遺忘。可是,當我們來到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看到那些出土的穀物和農具時,還是會想起這本影響了歷史的小書——《夏小正》。(洛陽晚報首席記者 張廣英)

相關焦點

  • 王朝的一生——華夏第一朝:夏王朝的470年歷史
    隨後的30多年裡,夏王朝在啟的治理下開始蓬勃發展。 然而,在啟執政晚期,夏王朝的政局開始動蕩,他的第五個兒子武觀甚至一度叛亂。公元前1979年,啟病逝,隨即他的五個兒子開始了為期一年的王位爭奪戰(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同室操戈),長子太康(姒太康)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繼承王位。
  • 夏王朝難覓蹤跡?終於發現記載夏文化歷史的絕世文獻!
    夏王朝是華夏民族與文化的原始來源,夏王朝時期誕生的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根主脈。要破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來源,首先要探明夏王朝產生的歷史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多方面、多學科的深入研究,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中華文明起源的一系列根本問題,包括考古學方面的研究。
  • 夏王朝的另一個都城,關於開封的更多歷史文化
    被譽為「中國美食之城」的開封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城,素有八朝古都之稱,但是,關於開封具體是七朝還是八朝古都還是很有爭議的。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入開封,了解更多開封的悠久歷史文化。首先我們要先來看看哪些朝代建都於此,大家常說的有魏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宋、金這七朝古都。當然還有一個朝代,遼朝也在開封建都,因此說開封是八朝古都而不是七朝古都。
  • 奴隸社會的開始-夏王朝
    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歷史被看作是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夏氏族原姓姒,但從啟開始改用國名「夏」為姓。同時啟不再使用伯這個稱號而改用後,即「夏後啟」夏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只顧遊玩,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有窮氏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即后羿),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
  • 歷史冷知識丨夏王朝,它還被后羿統治過?
    而「啟」稱呼就是「夏後啟」,所以每一任夏王都可以在名字前冠上「夏後」二字。3、「后羿」曾經統治過夏王朝后羿真實是東夷部落一位善於射箭的首領,後來帶領民眾遷徙到夏王朝的範圍內,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部落。
  • 大禹建立的國都究竟在哪裡,在史籍上裡有什麼記載?
    夏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家天下」模式的王朝,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在《史記》等典籍中對於夏王朝的帝王世系有著較為明確的記載,而且有不同版本可以相互印證。但是對於其部分細節依然無從得知,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便是夏王朝的國都究竟在哪裡。與與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並使統治穩定下來。
  • 為什麼說熟知的「夏」王朝卻被稱為傳說中的王朝?不存在嗎?
    夏朝約在公元前2070年,由啟在父親的基業上建立而成,由於是子承父業所以夏朝也被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而之前都是採用禪讓制,誰有能力誰來當,跟我們現在職場中的職位劃分一樣能者居之。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採用了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了4000多年,知道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被下詔退位,王位世襲制就到此結束了,可以見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是有多麼悠久的歷史了。
  • 事業編備考:《中國歷史》夏商周考點
    夏朝作為中國傳統歷史的第一個王朝,擁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這次盟會確立了夏啟「共主」地位,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2)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山西夏縣之西)進行的一場決戰。 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滅亡的轉折點。戰爭的結果導致夏王朝滅亡,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 夏究竟是部族邦國,還是早期王朝?
    所謂「三代之治」是後世儒家學者對夏商周三個華夏早期王朝施政措施的讚頌,他們認為三代的開國之君都具備聖賢資質,其制度創建也接近完美,是當世君主學習的典範,堪稱華夏古典文明的黃金時代。儒者們對三代的推崇自然是為了夾帶自己的私貨,大多是為了借古諷今或是要想託古改制。
  • 夏商周非天下王朝 統治限於文化領域
    平勢說傳統觀念認為夏商周三代曾經都是統治天下的王朝不符合事實,是後世的虛構。夏商周三代王朝統治的疆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經歷了幻影般的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戰國時代的領土國家都是在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地域母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般認為幻影般的夏王朝及商王朝、周王朝是「天下」的王朝。這個「天下」是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多個文化地域的集合體。然而實際上,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統治的疆土基本上也只能算是一個文化地域而已。
  • 河南的二里頭遺址,真的是夏王朝的遺留嗎?
    因為從年代斷定上來看,其時間正好處於商代之前,因此其便被認為是夏王朝的遺蹟。而一旦其可以被確定是夏王朝的都市,那麼我們史料中的文獻便可以被認為是信史了。 這說明二里頭文化所屬的文明在當時有著極強的影響力,而這也是人們認為其和夏王朝有著直接關係的重要原因。 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而繼續開展,人們發現這些遺址雖然在年代上頗為接近,但是其呈現出的文物特點卻有著顯著的區別。考古學家們根據不同遺址所具有的特點,將二里頭文化分為四個時期。
  • 河南二里頭遺址發現60周年,原來夏王朝真實存在
    已故考古學家徐旭生(1888-1976年)於1959年率工作團隊,運用《左傳》、《漢書.地理志》等文獻,以及與禹、鯀相關歷史材料為依據,前往河南、山西一帶尋找夏文化的遺蹟,終於在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發現遺址,而這也是中國首次明確以夏文化為目標的田野考古。
  • 你所了解的夏王朝?「家」天下的開端——夏
    在魯迅先生誇讚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夏本紀》中曾記載「大禹治水」的事情,可謂是婦孺皆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治水有功,接受禪讓成為君主,由此,我們開啟了歷史新篇章——夏。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朝的建立標誌著禪讓制度被世襲制度所取代,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必然性,看過大禹治水這則故事的朋友們都知道堯舜時期,洪水災禍危害中原,給百姓人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就在夏王朝,周朝先祖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史記周次元003
    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在堯舜禹的權力更迭和後來夏王朝的建立過程中,后稷應該是非常明智地跟對了老大,因此,在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後,后稷和他家族的地位應該是非常穩固的。 也就是說,后稷應該和當時的皋陶、益、契等人一樣,屬於夏王朝的時期的大佬和實權派。后稷家族依舊掌管著農業。
  • 歷史上的金朝是「正統王朝」,還是「偽朝」?
    這是金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女真漢化至章宗時代趨於成熟, 章宗是金朝皇帝中漢學造詣最深的一位,他已經意識到了世宗以來奉行的德運,並沒有真正解決金朝的正統問題。要想與中原王朝的政治傳統和文化傳統完全接軌, 就必須將金朝真正納入五德終始說的德運體系, 因而做出重新確定本朝德運的決定。
  •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傳說中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被稱之為「夏」?
    儘管從人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夏王朝的建立是有積極和進步意義的,但是用儒家學者,不同的價值觀來判定夏王朝,自然要與眾不同,然而,無論怎樣說,這事在當時是一個新興事物,啟的偉大作用和價值也不同凡響,怎麼說都是反映著時代步伐前進取向的。歸根結底,夏的出現,世襲制的出現,都是當時的時代需求下,產生的必然結果和選擇。
  • 家天下,中國第一個王朝的建立的歷史背景,夏朝建立的前後
    導語:說起夏王朝人們似乎熟悉又陌生,那是一個傳說與史實相互交織的朝代,除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還能被人所津津樂道,這個王朝的其他歷史似乎都隨著那遙遠的年代隨風而去。我們後世子孫當然應該撥開歷史的迷霧,排除神話傳說的紛擾,去探尋那個神與人共存的王朝,去探究它到底是如何建立、鞏固和發展的。一、夏王朝建立前的社會。一直以來歷史教材都以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進行表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