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春秋五霸的人選,歷來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公認的最強霸主,還是首推齊桓公,其次晉文公,然而,這種排名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在老樂看來,晉文公的霸業,要比齊桓公顯得更有實力。比如,晉文公幫助周襄王打敗太叔帶,只能算是奠定霸業,在道義上佔領制高點,真正想要稱霸,還必須要打敗當時最強的敵人,或者說最強的天下公敵,因此晉文公如果以齊桓公的作參考的話,尊王實現後,接下來就是攘夷了。晉文公做了一件連齊桓公都沒做過的事,那就是戰勝楚國。
因為當時最大的蠻夷,最需要「攘」的敵人,於情於理都應該是楚國,而楚國也是以蠻夷自居的,所以他們不尊奉周王室的諸侯分封禮法,更不會接受周王室給他們的子爵,所以他們率先自己稱王。其實,面對這個問題,齊國是有足夠的理由去打楚國的,但是齊國沒有動手。齊國的軍隊在管仲的治下,基本保持了一個態度,那就是儘量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換句話說,齊國雖然擁有著在當時足夠震懾力的三萬人的部隊,但是他們很少和其他諸侯國爆發過什麼重要的戰爭,特別是面對像楚國這種強橫的大國時,齊國更是主要靠外交手段,而非武力解決,因此很難評價齊桓公稱霸春秋時期,齊國有多強大的戰鬥力,甚至可以說,齊國有些欺軟怕硬。
關於此事,歷史當然是有真憑實據的,那是在齊桓公有一次跟一個寵妃在水上嬉戲,遊船的時候,他的寵妃年輕活潑,玩得忘乎所以,差點將船弄翻,而齊桓公是比較怕水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就把這個寵妃攆回了娘家蔡國。也許齊桓公的本意,還是對這個女人小施懲戒,並不是要徹底休掉她,但是一點不懂事的蔡國君臣,竟然不知死活地將這個女人改嫁了!這當然讓堂堂的春秋霸主很沒面子,但是,畢竟是自己把女人攆走的,因為這事兒去打蔡國,也說不過去,管仲就不同意齊桓公發動這種戰爭,最後經過君臣的商議,決定以打楚國為藉口,順手收拾蔡國。
而打楚國的理由其實非常好找,單憑他們僭越稱王,就足以讓諸侯共伐,但沒有一個諸侯敢這麼做,包括齊國在內,齊桓公和管仲也不敢以此為理由去打楚國,否則的話,一旦以此為出兵的藉口,舉著尊王攘夷大旗的齊桓公,就必須要跟楚國決一死戰了,但齊國一方面認為自己沒有必勝的把握,另一方面在於他們的主要目標在蔡國,而非楚國,所以攻打楚國找一個不疼不癢的理由就好了,但這也證明了身為霸主的齊桓公,其實是有些欺軟怕硬的,這就和敢於跟楚國證明對抗,並且取得成功的晉文公相比,霸業的成色差了一些。
因此,齊桓公打楚國的藉口是,楚國不給周王室進貢,另外在三百年前,周昭王南巡的時候,死在了楚國的地盤上,死因不清不楚,需要楚國給個說法。楚國一看齊國是因為這些內容來打自己,而並非聲討自己稱王的事兒,也就明白了,齊桓公不過是來示威,再一想到齊國的軍隊實力,自己也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楚成王絕對賣齊國一個面子,便安排手下名臣,屈完,也就是屈原的祖先,來到齊國陣營,與齊桓公與管仲談判。
談判的結果是,楚國「認罪」,繼續按照規定給周天子進貢茅草,但是對周昭王之死,予以了全面地否認,最後留下了軟中帶硬的態度,那就是,如果齊國以仁德徵服諸侯,展現霸主風採的話,楚國服氣,如果齊國真的要來硬的,那楚國也只能拼死一戰了。就這樣,齊楚雙方訂立了盟約,可見雙方是都沒想硬碰硬的,而且在這次外交談判中,屈完還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成語,風馬牛不相及,用來形容齊國跟楚國的關係,如此貼切的比喻,也流傳到了今天。而齊桓公在當時,也真是不願意去招惹楚國的,但是沒辦法,就因為他身邊一個頑皮的小美女,給齊桓公逼上了險地,同時,也測試出了齊桓公的實力。